趙妙果老師講解道德經學用:不同生命層次,獲得不同能量加持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rǎng)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bó)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chǔ )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本段老子主要講了宇宙的最高時空是道。不同境界的生命,能夠得到不同時空能量的加持;最低境界時空的生命,只能得到最低能量的加持。

人類生命分成兩大類、五個層次。二個生命的類型即無為與有為——道與德是屬於無為的類型,仁、義、禮是屬於有為的類型;人類生命的五個層次即是:道、德、仁、義、禮。

首先,是活在第一時空境界的「道」。

所謂的「道」,則是這個宇宙的根,是這個社會所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生命規律,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總規律、總力量、總本源、總寶藏、總歸宿。

第二,是活在第二時空的「德」。

德者,是最高層次地實現自己理想抱負與自然規律相共振的人。德者的根就是道,德者是對任何事情都上下通暢和極其負責的人,凡是符合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同時,德者又是超越人世間的生命,是成功了把功勞歸於天下、歸於他人的人。德者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世界的和諧而來,為社會的安定而來,為生命的幸福而來。所以,道與德是不可分離的,但又是有所區別的。「道」是客觀規律,而「德」是指人類認識並按客觀規律辦事。

置身於「上德者」這個層面境界者,只要符合相應時空的標準,就是非常好的生命。但是到了這個境界時空的人,一旦心性降低,他們也就無法呆在原地,接受相應時空最全面的加持與祝福!老子講的「上德」,則是「無以為」和「無為」,它不脫離客觀的自然規律,如果人類沒有功利的意圖,不單憑主觀意願辦事,這樣做的結果當然是得到宇宙無為而無不為的最高祝福!

第三,是活在第三時空的「仁」。

仁者,屬於高層次時空的境界。為什麼說「失德而後仁」?因為,仁已經不是人之德的全部了。所以,講到「仁」的話,生命就已經有所「失德」了。但是,仁者也表示人心中所有的大愛、博愛以及對蒼生人世的同情、珍愛等。仁者,是自我實現的人,也就是說,仁者必須是完成與自己的能力匹配;必須盡其所能做自己稱職的事、做適合自己的事,這樣才會使自己感到快樂;會讓自己感到滿足;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置身於「仁者」的境界時空里,雖然很難得到極高宇宙時空的加持,但能在入世的人中建功立業、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當然,慾念一旦強烈過頭,仁者往往會迷失其中,而進入生生世世的輪迴跌宕中。所以,仁者屬於「有以為」的「無為」,雖然承載了些道的精華,所說所行卻是無為而有以為的仁。但仁者還是屬於高層次境界,若要往「孔德之容,唯道是從」的修鍊方向走,從重積善積德開始,在反覆嚴格的心性磨礪之下,他們也會從頓悟漸悟中突破一層層時空。那麼,仁者同樣可以往上走,得到更高時空的殊勝加持與祝福。

第四,是活在第四時空的「義」。

講到義,就更只是在講社會關係層面的東西了。這比「仁」更有所失德了,所以說「失仁而後義」,上義則難以做到無為而義了。所謂「義」,即一種由社會共識形成的、對人世間各種人情關係的道德約束;「上義」只是一個社會關係領域的問題。義,是相互關係中對另一方的道義問題,他是以承認並尊重一方或者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的,所以他是有為的。義者有英雄主義、冒險主義,他們也可以為了國家、為了道義而犧牲。但在生活中,更多看到的義者,就是那種為朋友兩肋插刀之類的兄弟情義。所以老子說「失仁而後義」,這是「有為」範疇中顯示出來的不同層次。所以,在義的邏輯版本里,義是為了感情而容易迷失了返回人生第三層樓的本源之路的;義再發展到極端的話,就是走向愚蠢的開始。

最後,是活在第五時空的「禮」。

即社會關係中所規定的道德規範與具體操行,是由上層建築所規定的約束。禮者,往往只追求外形外物,而不重視內在修養;既難悟道,也難重德。

老子並非說世界要回到只有道德,沒有仁義禮制的階段;而是說不能只注重表層機制的建設,不注重對樸素世界觀、世界本源的了悟——那種表面的繁華只是曇花一現。所以,老子認為禮者是忠信不足、不夠的產物,是生命禍亂的開端。

所以,老子以上論述的德、仁、義、禮,不是從德至仁,至義,至禮的相繼毀滅、步步退化的線性關係;而是從內核至表皮,由里及表,就像蘋果從內核開始爛的原理一樣,逐步顯現的內外包含關係、呼籲關係。

老子的本意是:人來到這個世界,還是應進入重德、守德與積德的時空境界,方能得到功圓道滿的上天呵護。

每個人對比以後,也許都會陷入深思:我到底處於什麼生命層次?我能得到什麼樣宇宙能量的加持呢?

一切自己創造,創造自己一切!

註:原文摘自趙妙果老師《道德經學用.第三十八章回信》

作者:趙妙果

編輯整理:道德經學用編輯部


推薦閱讀:

遲到的道歉——摘自趙妙果道德經學用
經學
天命玄鳥矣,降而生商乎?
《團 契 生 活》講義----良友聖經學院
山海經學

TAG:道德 | 生命 | 能量 | 道德經 | 獲得 | 經學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