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師:尊敬老師的問題

第四卷

孟夏紀

尊師

尊敬老師的問題

【原文】神農師1悉諸,黃帝師大撓,帝顓頊師伯夷父,帝嚳師伯招,帝堯師子州支父,帝舜師許由,禹師大成贄,湯師小臣,文王、武王師呂望、周公旦,齊桓公師管夷吾,晉文公師咎犯、隨會,秦穆公師百里奚、公孫枝,楚莊王師孫叔敖、沈尹巫,吳王闔閭師伍子胥、文之儀,越王句踐師範蠡、大夫種。此十聖人、六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今尊不至於帝,智不至於聖,而欲無尊師,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絕,三代之所以滅。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不若爽2;使其心可以知,不學,其知不若狂。故凡學,非能益也,達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是謂善學。

子張,魯之鄙3家也;顏涿聚,梁父之大盜也;學於孔子。段干木,晉國之大駔4也,學於子夏。高何、縣子石,齊國之暴者也,指於鄉曲,學於子墨子。索盧參,東方之巨狡也,學於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於刑戮死辱也,由此為天下名士顯人,以終其壽,王公大人從而禮之,此得之於學也。

凡學,必務進業,心則無營5;疾67誦,謹89聞;觀歡愉,問書意;順耳目,不逆志;退思慮,求所謂;時辨說,以論道;不苟辨,必中法;得之無矜,失之無慚,必反其本。

生則謹養,謹養之道,養心為貴;死則敬祭,敬祭之術,時節為務。此所以尊師也。治唐1011,疾灌寖12,務種樹;織葩1314,結罝15網,捆蒲葦;之16田野,力耕耘,事五穀;如17山林,入川澤,取魚鱉,求鳥獸。此所以尊師也。視輿馬,慎駕御;適衣服,務輕暖;臨18飲食,必蠲1920;善調和,務甘肥;必恭敬,和顏色,審辭令;疾趨翔,必嚴肅。此所以尊師也。

君子之學也,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儘力以光明。聽從不儘力,命之曰背;說義21不稱師,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賢主弗內之於朝,君子不與交友。

故教也者,義之大者也;學也者,知之盛者也。義之大者,莫大於利人,利人莫大於教;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學。身成,則為人子弗使而孝22矣,為人臣弗令而忠矣,為人君弗強而平矣,有大勢可以為天下正矣。故子貢問孔子曰:「後世將何以稱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23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學,祭先聖,則齒24嘗為師者弗臣,所以見敬學與尊師也。

【譯文】神農拜悉諸為師,黃帝拜大撓為師,帝顓頊拜伯夷父為師,帝嚳拜伯招為師,帝堯拜州支父為師,帝舜拜許由為師,大禹拜大成贄為師,商湯王拜小臣為師,周文王、周武王拜呂望、周公旦為師,齊桓公拜管夷吾為師,晉文公拜咎犯、隨會為師,秦穆公拜百里奚、公孫枝為師,楚莊王拜孫叔敖、沈尹巫為師,吳王闔閭拜伍子胥、文之儀為師,越王勾踐拜范蠡、大夫種為師。這十個聖人、六個賢主,沒有不尊敬老師的。如今的人尊貴沒有達到帝王的名號,智慧沒有達到聖人的水平,卻不尊敬老師,怎麼會達到帝王的地位呢?這就是五帝之所以斷絕,夏商周三代之所以滅亡的原因。

況且上天產生人類,使人們有耳朵可以聽聞,不學習,其聽聞還不如聾子;使人們有眼睛可以看見,不學習,其看見的還不如盲人;使人們有嘴巴可以說話,不學習,其說的話還不如敗壞之人;使人們有心思可以知曉,不學習,其知曉的還不如瘋癲之人。所以凡是學習,並非是能夠增加知識,而是成就人們本來的天性。能夠保全上天所生的天性而不敗壞,就是善於學習。

子張,出生於魯國的淺陋家庭;顏涿聚,出生於梁父地方的強盜家庭,都跟著孔子學習。段干木,本來是晉國的市場經紀人,跟著子夏學習。高何、縣子石本來是齊國的凶暴之人,鄉鄰指責,跟著墨子學習。索盧參,本來是東方的大騙子,跟著禽滑黎學習。這六個人,都是本來應該受刑受辱之人,如今免於受刑受辱,由此而成為天下名聲顯赫之人,能夠善終壽命,王公大人隨從而禮遇,就是學習的結果。

凡是學習,必須致力於增加學問,心裡不要有迷惑;力求大聲朗誦,恭敬伺候老師聽聞,觀察老師歡愉情緒,詢問書中之意,和順老師耳目,不違背老師意志;退下後認真思慮,尋求所謂的道理;要時常辨識論說,以論明道路,不能隨便辯駁,必然要合法度;有所得不要矜誇,有所失不要慚愧,必須返回本來的起點。

老師活著時要謹慎伺養,謹慎伺養的道路,以養心為貴;老師死後要恭敬祭祀,恭敬祭祀的辦法,以四時的禮儀制度。這就是尊敬老師的方法。要幫助老師整理場地菜園,力求澆灌所種植物,致力於種樹,編織華麗麻鞋,編結捕獵網兜,捆紮蒲草蘆葦,去到田野,努力耕耘,從事五穀生產;去到山林,進入川澤,捕捉魚鱉,尋求鳥獸。這就是尊敬老師的方法。幫助老師看管車馬,謹慎駕御,提醒老師適時穿衣,務求輕暖;監督老師飲食,必須明示度量;要善於調和五味,致力於甘甜肥美;必須要恭敬,和顏悅色,審慎辭令;力求快步趨進,神情嚴肅。這就是尊敬老師的做法。

君子的學習,言說的最佳行為方式必然引用老師的話以談論道路,聽從必然引用老師的話以指明道路。聽從不儘力,這種行為就叫做背離;言說的最佳行為方式不稱老師,這種行為就叫做背叛。背叛的人,賢明的君主不納入朝廷,君子不與他交朋友。

所以教育的事,是最佳行為方式中的大事;學習的事,是知識中的豐盛之事。最佳行為方式中的大事,莫過於有利於人;知識的豐盛,莫過於成就自身,成就自身莫過於學習。自身成就,那麼作為人子不用指使也能繼承先人之志,作為人臣不命令也能忠誠,作為人君不強迫也能公平,有大形勢就可以端正天下了。所以子貢詢問孔子說:「後世的人們會怎樣稱道先生?」孔子說:「我有什麼可稱道的呢?我之所以不停止,其實就是喜好學習而不厭煩,喜好教育而不厭倦,僅此而已。」天子進入太學,祭祀先輩聖人,要和老師並列而不能視之為臣,這就是體現了敬重學習與尊敬老師。

【說明】本節《尊師》,主要探討的是尊敬老師的問題,老師為什麼值得尊敬?因為古時候十個聖王、六個賢主都有老師,他們就是因為有了老師的教誨與幫助,才能夠聖明而雄霸天下。後代的人,就是因為不尊敬老師,不向老師學習,最後國破家亡。老師為什麼值得尊敬?因為老師已經繼承了先人之志,已經掌握了較多的知識,只有尊敬老師,才能在老師那裡學到人生所需要的知識。因此,自卑的人不會聽從教誨,鄙視、瞧不起老師的人也不會聽從教誨。學習的人處在不轉化不聽從的形勢下而自行其是,想要名聲顯赫、身體安逸,就是懷揣腐肉而希望芳香,就是進入水中而厭惡衣裳濕透一樣。

——————————————————

【注釋】1.師:(shī詩)《書·堯典》:「師錫帝曰。」《晏子春秋卷六·內篇雜下》:「所以貧而不恨者,以善為師也。」《左傳·昭公七年》:「故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師事仲尼。」唐韓愈《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裡用為老師之意。

2.爽:(shuǎng塽)《老子·十二章》:「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列子·黃帝》:「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廣雅·釋詁四》:「爽,傷也。」這裡用為傷敗、敗壞之意。

3.鄙:(bǐ比)《書·大誥》:「反鄙我周邦,今蠢今翼。」《左傳·宣公十四年》:「過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論語·子罕》:「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孟子·盡心下》:「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這裡用為視為淺陋之意。指鄉野山間之人,也指沒有一點文化知識的人。

4.駔:(zǎng葬)馬販子。舊時馬匹交易的經紀人,亦泛指市場經紀人。《呂氏春秋·孟夏紀·尊師》:「段干木,晉國之大駔也,學於子夏。」《漢書·貨殖傳》:「節駔儈。」

5.營:(yíng迎)《管子·七臣七主》:「此營於物而失其情者也,愉於淫樂而忘後患者也。」《莊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荀子·樂論》:「弟子勉學,無所營也。」《淮南子·本經》:「則目不營於色。」這裡用為迷惑之意。

6.疾:(jí極)《易·豫·六五》:「貞,疾恆,不死。」《書·大誥》:「若有疾,予曷敢不於前寧人攸受休畢?」《詩·大雅·抑》:「庶人之愚,亦職維疾。」《管子·樞言》:「疾之,疾之,萬物之師也。」《楚辭·九章·惜誦》:「疾親君而無地兮,有招禍之道也。」朱熹註:「疾,猶力也。」《荀子·榮辱》:「孝弟原愨,軥録疾力,以敦比其事業而不敢怠傲。」《韓非子·六反》:「賞厚,則所欲之得也疾。」《呂氏春秋·尊師》:「凡學,必務進業,心則無營,疾諷誦,謹司聞。」高誘註:「疾,力也。」這裡用為力求之意。

7.諷:(fěng唪)《周禮·大司樂》:「興道諷誦言語。」《荀子·大略》:「少不諷。」《說文》:「諷,誦也。」這裡用為朗誦之意。

8.謹:(jǐn僅)《管子·幼官》:「謹賢修伍則眾。」《戰國策·燕策》:「謹斬樊於期頭。」《史記·項羽本紀》:「謹使臣良。」《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謹奉神稷而以從。」這裡用為恭敬之意。

9.司:(sī思)古通「伺」。《周禮·媒氏》:「司男女之無夫家者。」《墨子·號令》:「為人下者,常司上之,隨而行。」《荀子·王霸》:「日欲司間而相與投藉之。」《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其無欲見,人司之;其有欲見,人餌之。」《鹽鐵論·周秦》:「居家相察,出入相司。」這裡用為伺候、伺機之意。

10.唐:(táng堂)場地、園地。《管子·輕重甲》:「以唐園為本利,為此有道乎?」《晏子春秋卷四·內篇問下》:「治唐園,考菲履,共恤上令。」

11.圃:(pǔ普)《詩·豳風·七月》:「九月築場圃。」《周禮·太宰》:「二曰園圃毓草木。」《周禮·職方》:「其澤藪曰圃田。」《管子·揆度》:「民之無本者貸之圃強。」《論語·子路》:「吾不如老圃。」《韓非子·難二》:「近市,請徙子家豫章之圃。」《國語·周語》:「藪有圃草。」《說文》:「圃,種菜曰圃。」這裡用為種植菜園、花園之意。

12.寖:(jìn浸)古同「浸」,浸漬。《呂氏春秋·孟夏紀·尊師》:「疾灌寖,務種樹;織葩屨,結置網。」

13.葩:(pā趴)華麗,華美。《呂氏春秋·孟夏紀·尊師》:「織葩屨,結置網,捆蒲葦。」韓愈《進學解》:「《易》奇而法,《詩》正而葩。」

14.屨:(ju巨)《詩·魏風·葛屨》:「糾糾葛屨,可以履霜。」《周禮·屨人》:「掌王及後之服屨。」《管子·輕重甲》:「北郭者,盡屨縷之甿也。」《左傳·僖公四年》:「共其資糧屝屨。」《孟子·滕文公上》:「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荀子·正論》:「墨黥,慅嬰;共,艾畢;菲,對屨;殺,赭衣而不純。」《韓非子·難二》:「晏子對曰:『踴貴而屨賤。』」《說文》:「屨,履也。」段玉裁註:「今時所謂履者,自漢以前皆名屨。」這裡用指為用麻、葛等製成的單底鞋之意。

15.罝:(ju居)《詩·周南·兔罝》:「肅肅兔罝,椓之丁丁。」《文子·上仁》:「豺未祭獸,罝罘不得通於野。」《墨子·尚賢上》:「文王舉閎夭泰顛於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呂氏春秋·士容·上農》:「繯網罝罦不敢出於門,罛罟不敢入於淵,澤非舟虞,不敢緣名。」這裡用為捕捉鳥獸之網之意。

16.之:(zhī支)《詩·衛風·伯兮》:「自伯之東。」《文子·微明》:「居知所以,行知所之。」《韓非子·揚榷》:「咫尺已具,皆之其處。」《史記·項羽本紀》:「之沛公軍。」《廣雅》:「之,適也。」這裡用為往,朝某方向走,到…去之意。

17.如:(rú儒)《管子·輕重甲》:「今每戰輿死扶傷如孤。」《左傳·隱公四年》:「厚從州吁如陳。」《爾雅》:「如,往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這裡用為去、往之意。

18.臨:(lín林)《易·臨·辭》:「臨,元亨,利貞。」《書·大禹謨》:「臨下以簡,御眾以寬。」《詩·大雅·皇矣》:「臨沖閑閑,崇墉言言。」《詩·魯頌·閟宮》:「上帝臨女。」《管子·八觀》:「置法出令,臨眾用民。」《論語·為政》:「臨之以庄則敬。」《禮記·中庸》:「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荀子·性惡》:「故為之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韓非子·十過》:「少欲,則能臨其眾。」這裡用為監視、統治、治理之意。

19.蠲:(juan捐)《書·多方》:「圖厥政不蠲烝,天惟降時喪。」《詩·小雅·天保》:「吉蠲為饎,是用孝享。」《左傳·襄公十四年》:「惠公蠲其大德。」《爾雅·釋言》:「蠲,明也。」《荀子·王制》:「立身則輕楛,事行則蠲疑,進退貴賤則舉佞說。」這裡用為明示、顯示之意。

20.絜:(xie協)《管子·幼官》:「六舉而絜知事變。」《禮記·大學》:「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莊子·人間世》:「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漢賈誼《過秦論》:「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玉篇·系部》:「絜,結束也。」《集韻·屑韻》:「絜,約束知大小也。」這裡用指為度量之意。

21.義:(yì藝)義:從我,從羊。「我」是兵器,又表儀仗;「羊」表祭牲。因此是指合宜的行為。也就是符合行為規範的行為。《書·立政》:「茲乃三宅無義民。」《詩·大雅·文王》:「宣昭義問,有虞殷自天。」《管子·五輔》:「義有七體。七體者何?曰:孝悌慈惠,以養親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禮節;整齊撙詘,以辟刑僇;纖嗇省用,以備饑饉;敦懞純固,以備禍亂;和協輯睦,以備寇戎。」《老子·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論語·學而》:「信近於義,言可復也。」《禮記·大學》:「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賢為大。」《孟子·盡心下》:「人皆有所不為,達之於其所為,義也。」《荀子·勸學》:「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韓非子·存韓》:「夫韓不服秦之義而服於強也。」《二程遺書》卷十八:「問:敬、義何別?曰:敬只是持己之道,義便知有是有非。順理而行是為義也。」義在古代被解釋得較含糊,其主要含義有道德、行為、道理、情誼、義氣等等。如義不容辭、義無反顧、義正辭嚴、義憤填膺、義薄雲天等,至現代,義就被單純地理解為義氣之類的了,一提起義字,就想到為朋友兩肋插刀之類的「義氣」。通過對《論語》及對孔子思想的理解,通過對孔子「仁、義、禮、智、信」這五個相互關聯詞的意義,「義」應該理解為,人際之間最佳的行事方式。而這個人際之間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什麼呢?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只要不偏離自己的道路,就自然會出現最好的狀態。高明的人既不會偏離自己內在本性所固有的道路,也不會造成他人偏離他自己內在本性的道路。義,就是要人在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尋求到一種最佳的行事方式。所以「義」應該理解為,人際之間最佳的行為方式之意。也可以稱為最合宜的行為方式。

22.孝:(xiào笑)《書·文侯之命》:「追孝於前文人。」《詩·小雅·天保》:「吉蠲為饎,是用孝享。」《詩·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維則。」《詩·周頌·載見》:「率見昭考,以孝以享。」《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禮記·大學》:「孝者,所以事君也。」《禮記·中庸》:「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這裡用為能繼先人之志之意。

23.已:(yǐ椅)《易·損·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詩·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鄭玄箋:「已,止。」《詩·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無罪。」《詩·大雅·江漢》:「明明天子,令聞不已。」《管子·樞言》:「諸侯假之威久而不知極已者,殆。」《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論語·公冶長》:「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己矣。」《孟子·梁惠王下》:「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荀子·宥坐》:「已此三者,然後刑可即也。」《韓非子·揚榷》:「行之不已,是謂履理也。」《列子·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廣韻·止韻》:「已,止也。」這裡用為停止之意。

24.齒:(chǐ恥)《詩·鄘風·相鼠》:「相鼠有齒,人而無止!」《左傳·隱公十一年》:「不敢與諸任齒。」《莊子·天下》:「百官以此相齒。」這裡用為並列、次列之意。

推薦閱讀:

轉給孩子:一位資深老師,寫的7條人生感悟!
【小凌老師博物學】今日--boss你要看見我 · 水晶!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大秦帝國》作者孫皓暉老師3月16日清華演講錄音稿 – 【人人分享
我的針灸老師·一·程凱3.腧穴的特性

TAG:尊敬 | 問題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