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構築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國家級心理諮詢師告訴你
趙傑,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健康樂愛心大使,浙江大學碩士,主要為高等學校,特殊教育學校或機構提供一對一諮詢或遊戲治療。
安全感是什麼?
擁有安全感,你會感覺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活不會受到干擾和威脅。缺乏安全感,你會覺得對你的生活和周圍的世界缺乏確定和可控感。
心理專家埃里克森曾說「在嬰幼兒心理發展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起對世界基本的信任。這個信任就是安全感的基石。」
安全感的作用是什麼?
1、對周圍環境信任,有勇氣去探索周圍的環境。
2、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並且獲得相應的滿足。
3、幫助孩子處理分離焦慮。在孩子剛進入幼兒園的時候,這種分離焦慮往往會爆發出來。
4、讓孩子對環境中其他人有興趣,樂於和別人交往、合作。
安全感來自哪裡?
對嬰幼兒來說,最主要的養育者都是媽媽。安全感最開始來源於嬰幼兒和媽媽的依戀關係。在孩子跟媽媽建立起良好的安全感之後,才會擴散到周圍的環境中去。
依戀關係實驗:
1973年,心理學家開展了一項陌生情景實驗。在這個實驗中,母親帶著嬰兒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會有一名陌生人出現在這個環境中,但這個陌生人並不會幹涉母子的活動,片刻之後,母親獨自離開,嬰兒單獨和陌生人相處,片刻之後,母親再返回這個環境,一位記錄員在單面玻璃之後記錄嬰兒從始至終的情緒表現,心理學家最終歸納出了三種不同的依戀關係類型:
1、安全型依戀:
孩子把母親當做安全基地,母親在場時孩子願意去探索這個陌生的環境,母親離開時孩子有分離的焦慮,探究活動明顯減少,孩子憂傷時容易被陌生人安撫。但當母親返回時,孩子會積極的表達對母親依戀的需求,主動尋求安慰,並且能夠在安慰中很快平靜下來。
2、焦慮矛盾型依戀:
這種兒童對母親的情感是一種矛盾混合的表現。當他面對新環境,會緊緊挨著母親,不敢探索新環境。當母親離開時他們會表現出一種非常劇烈的哀傷和憤怒。當母親回來之後,他們一方面是想跟母親親近,但也會對母親又踢又打,伴隨著一些憤怒的表情或者哭泣。
3、焦慮迴避型依戀:
忽略母親的存在,母親在場或不在場無所謂。母親離開時他們不表示反抗,也看不出緊張和不安,母親回來時他們也不予理會。表示忽略而不是高興,總是自己玩自己的。有時也會歡迎母親回來,但是時間很短。
以上這三種依戀是依戀關係的基本類型,後面兩種都不是安全型的依戀關係。
跟蹤報道發現,安全型依戀的孩子長大,情緒會比較穩定,性格平和,遇事不會驚慌失措,能較好的和周圍的人建立交往關係,能夠現實理智的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困難。缺少安全感的孩子情緒波動非常大,膽小,社交迴避,自閉,孤僻,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弱,他們會更多的感覺到孤獨和被拒絕,對其他人持有一些不信任、嫉妒、傲慢甚至敵視的態度,行為上也更容易出現逃避、退縮,或者是攻擊性的行為。
現實生活中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表現:
1、害怕、害羞:不敢跟老師同學說話,經常被欺負。
2、媽媽在不在場表現不一致:媽媽不在場會非常懂事、講道理,媽媽不在場就任性和不講理,對媽媽的依賴非常嚴重,分離焦慮嚴重。
3、固執、偏激,有攻擊性行為:多因家庭氛圍不和諧,家長態度粗暴。強悍的外表之下,內心脆弱、敏感。
4、生活中的表現:睡覺睡不踏實,頻繁啃大拇指等等。
如何構築孩子的安全感:
1、營造有安全感的環境(硬體)
提供給孩子穩定的住所,避免經常的搬遷。
經濟、物質上的保障也十分重要,正確處理孩子對物質的「慾望」,讓他感受到有基本的經濟保障。
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孩子會認為父母不好,是自己的原因。還會把父母之見糟糕的婚姻狀態當做婚姻的模板,產生消極的影響。
父母需要關注自身的安全感,父母對安全感的缺乏會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孩子。父母需要去反思自己的成長,自己和自己父母的依戀關係是怎樣的?自己是不是一個有安全感的人?對自己的「覺知」,會阻止自己在一些言行舉止中將不安全感傳遞給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如果因為一些原因,我們不能陪伴在孩子身邊,推薦大家上網搜一下《關愛留守孩子手冊》,作者是吳和鳴老師,裡面會教各位家長如何處理這些與孩子必須的分離。
2、養育和教養方式
你了解自己的孩子么?
他是安靜的還是活潑的?是急性子還是慢性子?他是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愛好?了解這些是為了更好的接納孩子,匹配孩子,理解孩子。更重要的要讓孩子知道,無論他是怎樣的,他都是被愛的,都能獲得父母豐滿而持續的愛。
0-1歲:
這是 建立安全依戀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要提供給孩子一個豐滿的、敏感的、充滿愛心的照顧。比如孩子哭了,要及時安撫孩子。要快速讀懂孩子的心意,給他準確的回應。
保證孩子有一個穩定的、固定的依戀對象。比如媽媽需要上班,代替媽媽看孩子的保姆,她的養育是怎樣的,是否是穩定的,這是需要關注的事情。
養育者的情緒非常重要,要用心快樂的養育孩子,孩子是能夠感受到這些情緒的。此外,母親也要順應自己的天性,聽從內心的感受去養育孩子,享受做媽媽的快樂,不要被育兒書的教條所捆綁。
1-3歲:
此時孩子已經可以使用自己的身體移動,獨立性有了很大的發展,好奇心也十分旺盛。此時應該給孩子更多自由的空間,讓孩子探索,自己要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當孩子需要的時候,及時來到他身邊,給他鼓勵和安慰。我們主張是陪伴,但不過分干預。比如,當寶寶自己玩耍的很開心時,父母不要打斷他,干擾他的世界,要讓他有更多獨立的空間。
溫柔對待孩子的分離,給他足夠的愛和尊重。不能強硬,粗暴,或突然消失。給寶寶一個適應分離的過程,比如可以帶孩子熟悉陌生環境。在他面前,與幼兒園的老師或同學多一些互動,創造機會讓他和其他小朋友多接觸,或者讓他帶一些熟悉的物品到新環境中,也可以提前做一些角色扮演,讓孩子在遊戲中提前體驗新環境。
3-6歲:
此時孩子通常已經進入了新環境,有了自己學校中的生活,社會化的一部分。這個階段孩子有很多新的體驗,但也有很多挫折。比如小朋友搶了他的玩具,沒有人和他玩耍等等。因此,孩子會產生一些負面情緒。此時是孩子建立規則感和健康的挫折感的一個過程。
這時,父母要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有些家長會指責孩子,或者一味的哄騙孩子來試圖消除孩子的負面情緒,其實這樣的做法,往往是家長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這樣的做法,阻止了孩子體驗並學習處理挫折。我們要幫助孩子在挫折中學習。這樣將來在面對更大的挫折時,他會有內心的安全感和更大的信心。
再者,要告訴孩子行為的邊界在哪裡。比如,打人、搶別人的東西,這些做法是不對的。規則、和邊界看似是束縛孩子,其實是樹立了孩子的安全邊界,讓他在這個框架內更有安全感。
我們在孩子的心中種下安全感這顆種子之後,會在孩子的生命中不斷發芽成長。讓他成為內在穩定自信的孩子,擁有更好的應對變化的能力。
課程回顧
3歲小糯米英語水平竟然趕上媽媽楊冪,是怎麼做到的呢?
寶寶突然驚風抽搐怎麼辦?北京三甲專家告訴你!
正確給孩子補鋅補鈣,90%的媽媽都會遇到這些問題
推薦閱讀:
※「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 | 心智化,了解一下?
※當原生家庭傷害論流行起來
※別忘記你的好奇心
※【3分鐘從業問答】如何調和不同流派人性觀的差異? | 關鍵詞:人性觀、流派
※來訪者初次預約時,都會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