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學的簡解
道是宇宙的本體。《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
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為大。」 莊子《大宗師》云:「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地,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老子說的這個在混沌未開之時就有了的「物」,它「生天生地」卻「自本自根」,這個「可以為天下母」的「物」假如給它取個名字,就曰「道」。道,是宇宙萬物的老祖宗.
。道的性質之二
道是自然無為的。無為, 是老子的政治觀,它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礎上的。「人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天地人都以「道」為法則,「道」則純任自然。這就是說,道即自然。自然,既是指天地自然,又是指自然而然,更是指宇宙萬物的總規律。由於道純任自然,故道是無為的(無為不是不為,更不是瞎為、胡為);由於天地萬物都因道而生成,故道又是「無不為」的。這就是老子說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衍生了萬物,然而並非是萬物的主宰,「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萬物的生長都順其本性,任其自然,道無須進行控制和制約。道的性質之三
道是辯證的。老子是我國古代第一個辯證法大師,莊子是繼老子之後的又一個辯證
法大師,他們對道的論述充滿了辯證思想。《道德經》的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這裡的「無」與「有」,是就道的宇宙本體性而言的。將第一章與第二十五章結合起來看,可知「道」即「無」、即「有」,即「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無」是說「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道德經·十四章》)「寂兮寥兮」(二十五章)「惟恍惟惚」(二十一章)「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十四章)是超感覺超經驗的;「有」是說「道」包容萬物,無處不在,「周行而不殆」,獨立而長存,永遠不會消失,宇宙中的一切始終都在它的規律之中運行。「無」和「有」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是「道」的兩個方面,兩個名稱。用「常無」和「常有」的概念去領悟「道」,就可以懂得它既無形無跡又無所不在的辯證道理。用這種對立統一的辯證道理來理解聖人的治國之道,即「道」是自然的,故聖人應「處無為之事」,「道」是寂寥的,故聖人應「行不言之教」。「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聖人能成其大也,以其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六十六章)。
推薦閱讀:
※孝道學人紫微八字「你會一試嗎?」
※驚天大陰謀
※道學傳承-太上二品中元寶懺
※道學集錦(下)
※孝道學人紫微八字「能回頭嗎?」
TAG: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