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識仁波切在香港解答佛學問題

□ 灌頂是什麼? 灌頂是佛教的盛事,是進入佛教的門。  進入佛教的門有三重,第一重是皈依的門——皈依佛法僧三寶。皈依了佛教不等於就進入了大乘的門,要學大乘還要發心受菩薩戒,如果你發心,就是進入第二重的大乘門;大乘分顯宗和密宗兩部分,進入大乘後如果你還想進入密宗的話,就要經過灌頂,才能進入第三重的密乘門。  進入密乘門,必須要經過灌頂,就像進入佛教門要進行皈依,進入大乘門要進行發心一樣,經過灌頂才能進入密乘。三個的關係就像是:大城裡有小城,小城裡還有一個皇城一樣。要進入第一道城門後才可進第二道,皈依就像第一道城門,發心受菩薩戒就是第二道城門,如果要進入皇城,就要經過灌頂。在十地菩薩成佛之前,也要佛陀來親自灌頂才成佛。  為什麼叫灌頂?就像印度太子登皇位前要洗禮一樣,洗去身上污濁的東西。根據印度的傳統,皇太子繼承皇位,首先要經過洗禮,跟著穿些皇帝的服裝、戴皇冠、登寶座,這就是灌頂的來源。修密法就像登皇位一樣,要登皇位就要經過灌頂。  灌頂還分簡略的灌頂和廣的灌頂等等。實際上灌頂就是傳法,經過灌頂教你如何修法。在乾隆皇帝和章嘉國師時,第三世嘉木樣仁波切曾經問過國師:「我們舉辦的灌頂有很多人來參加,但是他們的文化程度低,聽不懂法師說什麼,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算不算是得到灌頂呢?」,國師說:「不算!因為他什麼也沒聽懂,不明白說什麼,只可算是得到了加持!」  加持的意思是改變,改變人們的思想。法師通過本尊發出能量,改變信眾的思想,叫做加持。現在一般大灌頂,有時會有幾十萬人參加,各人的根性不同,有些根本聽不懂,這隻可以叫做加持灌頂。如果是修持或修學灌頂,起碼要聽得懂說什麼。上師通過灌頂到底說了什麼?大致上是這個法的傳承、修此法的必須條件、步驟是什麼等等,但是一般人卻聽不懂,便淪為一種形式了。  印度從前有84位成就師,那時候以加持的形式就可以灌頂,不需要水、曼達等法器,就可以把法傳給人,這叫三昧耶灌頂,是高層次的灌頂,但這種灌頂的條件必須是,不但上師要有這種成就,接受的人也要有相當根器才能進行。這種灌頂不限任何形式,可能是坐一坐、隨便談談話、甚至是見一面也可以。這是過去大成就師可以進行的方式。後來傳到西藏,不論是藏傳哪一個派別,都是過去大成就師傳承下來的,而現在的上師不一定是大成就師,所以才通過儀規形式來傳法,還把它們的形式和內容詳細筆錄下來,便於傳法。□ 是不是要有傳承才可給人灌頂?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傳承就像僧人的戒脈一樣,戒有戒脈,法有法脈,脈是由釋尊一直傳下來的,中間沒間斷。脈是一種能量的存在,比如講經是一種傳承,不是隨便發揮的,要根據傳承。  傳承也像學問一樣,學問也是要傳承,不可隨便亂來的。比如唯識是經過彌勒、世親、陳那,一直傳到唐三藏和窺基祖師等,中觀是經過龍樹和提婆等祖師傳下來的,一脈相承,有清楚脈絡,中間沒有間斷,沒被邪見摻雜,才算是真傳承。如果傳承師和他的思想有邪見,信仰不純,這樣的傳承就不純了。就算是聽經的弟子,也可以一代一代很清楚的知道傳承的脈絡。沒有傳承的話,灌頂也是騙人的。□ 有什麼資格才可以給人灌頂? 資格很多,簡單的說有三項:一、傳法者必須具備有一個純潔的、沒被邪見入侵的傳承;二、傳法者必須對該法經過閉關修行,起碼要幾天至三十多天;三、傳法要按照傳法的儀軌。無論是皈依顯教上師或金剛乘上師也好,做上師必須要有很多條件,最重要有兩條:德行與學問。德行即是「戒行」,這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學問。選擇上師時也是以此作為根據,而不是看他的名聲有多大,這不是佛經說的選擇上師的方法。□ 在家居士可以給人灌頂嗎? 可以。密教屬於菩薩乘,也就是大乘。修持大乘佛教不需要一定出家,大乘在出現的當時,本來就主要針對國王、將軍、夫人等而傳。有很多大成就者也是在家人,就像密勒日巴、蓮花生大士也不是出家人。  小乘以僧戒為主,但在大乘菩薩乘中,雖然也依比丘的根本戒,但菩薩戒卻有所開許,譬如說你為了眾生而殺了壞人,殺戒也是可以開的。舉個例子,龍樹菩薩修行時,有人被盜賊追殺到龍樹菩薩修行的洞穴中,他對龍樹菩薩說:「後面有盜賊在追殺我,你可以救我嗎?」龍樹菩薩叫他躺下,用袈裟蓋著他。三個賊手持鋼刀找到洞里來,問有沒有人來過,龍樹菩薩答沒有,盜賊懷疑地問龍樹菩薩「你不是撤謊吧?」龍樹菩薩說:「我是出家人,當然不會撤謊!」這樣就打發掉賊人。應該救人還是撤謊?為了救人的命而必須撤謊,這不能算是妄言業,而是為利眾生的特別情況。另一個例子,印度有一個聖人,這位比丘碰上一個正想跳河的年輕婦女,她說丈夫死了她也不想活,比丘勸她人身難得,不要跳河。婦女說:「除非你能答應我的條件,和我結婚,我才不自殺!」。比丘想:「我是僧人,應該救她的命!」,所以他就答應還俗了。還俗後,比丘去見佛陀懺悔,佛陀叫他不要難過,因為他救了一個人,所以並沒有犯戒。到底有沒有犯戒?其實要看當時哪一個更重要。還有的例子是五百人尋寶在海上遇上盜賊的故事:船長為保護船上五百人的性命而殺海盜,他雖是犯了殺戒,但他的行為卻是利益眾生的,所以他不屬於犯戒。  所以,問題不在於在家的人能否灌頂,而是那個在家的人是否真正修持密戒,是否真正具備傳承和灌頂的資格,如果他符合資格,就不存在他是否在家人的問題。以前的瑪爾巴、米拉日巴八十四成就者、蓮華生和薩迦派五祖的前三位,全都不是比丘。現在的薩迦天欽法王,也是在家的。  你可以問,為什麼在密勒日巴之後,沒有像他一樣的在家大成就者。那是因為其後僧人的數目大增,而在家的都是一般農民和牧民,他們的學問程度低,有成就的不多。□ 香港密宗活動大多是灌頂,如果是什麼財神灌頂,參加者便非常踴躍。一般理解就是加持財運亨通。財神灌頂的作用是否如此? 這也是很現實的。如贊巴拉、財寶天王這些財神有很多,但財神有些是本尊,有些是護法,一般有三個層次。  像關公,是護法,也是財神,是保護你的財產的。財神的作用,一是保護財產,一是招財。贊巴拉是黃財神,有一個西藏的活佛要建一間寺廟,供了一個贊巴拉的大像,天天在閉關修贊巴拉,修了很長時間,後來他想有施主供養他興建寺廟,卻沒有人來供養,他有一天很生氣,拿著金剛杵把像搗爛,卻看見大像的肚子流出黃金。  但修財神也有它的條件,看它的目的是什麼?目的若是崇高的話,也會獲得財神幫助的。如果完全是為私慾,財神一般就幫不了忙。財神是三寶弟子,有些是本尊,有些是護法,他護的是善人和弟子。所以我勸告大家,不要存有過分的貪念,如果你只為了貪發大財,財神就幫不了你的忙。如果你能發心救苦救難,懷有恭敬修建寺廟、支持社會公益事業等等目的,很可能財神會幫忙。如果你的目的不純,只為貪財,就不要怪財神的法不靈,你只好怪自己居心不良。  好比一個人要做賊,搶劫之前才去供燈,護法就不會幫助一個賊去做壞事了,因為這樣有違佛法的原則。傳財神法的人也應在傳法前,說清楚這些原則。□ 不少信徒信奉密宗,是因為覺得密宗快速成就,這個理解正確嗎?如不,請指示如何正確認識密宗。 從法的角度來說,密宗確實是快速成就的法。顯宗成佛的時間需要三個無量劫才能完成,一個無量劫是多久?1的後面一共數59個0就是一個無量劫。  密宗有幾個特色,一個是方便。顯宗有捨身的修行,比如釋尊的捨身飼虎、割肉喂鷹,直接把身體獻出。但密法是一個方便法,以觀想來代替,因為法是心法,心中所想很重要。  第二是修禪定。定能生慧,是直接快速的方法。一輩子長年累月修禪也不一定容易入定,但通過密宗一些直接的定心方法,主要是佛性的加持,容易快速修成。  第三是大惡可以成佛。別的宗教要求很嚴,在中國人的小說里,有人殺了人到五台山出家,但其實這是絕對不能容許的。犯了國法的人,不能進入佛門,因為這是國法不容,但在密宗里,確有大惡也能成佛之法。  雖然有快速成就之法,卻不一定能人人做到的,這是兩回事。因為人的根器不同、信仰的心念不同、智慧也不同,所以不是人人能做到。藏傳佛教有一句話:法的殊勝,不如人的殊勝。快速的法必須要一個快速成就的人來修才可以。你看密勒日巴,他早年做了很多惡事,殺了很多的人,最後他修行時卻即身成佛了。像這樣的人卻是個別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一般人只可以修菩提道次第,跟從根本上師來修,這一世修不完,發心下一世投生到一個可以修法的環境。  快速成就並不是說你觀想某一個法,立刻就可以成佛了,馬上就可以飛起來了,沒有這樣簡單的。現在的商業社會,有很多假冒的東西,佛教中也有假冒的,我們必須要以慧眼來分辨清楚真偽,不然的話,就會被騙子有機可乘,利用你要快速成就的想法作為欺騙手段,這樣當然會影響到藏傳佛教的形象。台灣有個人寫了一本叫《狂密》的書,無論是藏傳佛教或漢傳佛教的都予以否定,說南傳佛教沒有一個羅漢,台灣九百萬佛教徒中沒有一個開悟的,最後說自己的弟子中有一百五十多個開悟,他甚至說藏傳佛教不是佛教是邪教,這些言論對藏傳佛法都有很壞的影響。藏傳佛教是真正純凈的佛教,教義是一貫的,是在顯宗的基礎上更深入的教義、注意思想和戒律。但很悲痛的是,實在也有敗類打著藏傳佛教或顯教的旗幟作欺騙的行為,我認為國家應該立下一些法律,抵制這些犯法行為。這卻非佛教的問題,佛教是沒有問題的,製造問題的是人,大家要注意和分清楚。  有些對藏傳佛教的誤解出於文化上。譬如有人批評藏傳佛教吃肉不吃素,這也是偏見。他們看見藏傳佛教徒吃肉,就質疑他們為何殺生害命,便對藏傳佛教進行攻擊,缺乏實事求是的觀察問題。要明白,人要活著才能有信仰,西藏地區以牧業為主,沒有莊稼、沒有農業,糧食很少,而且在海拔三千多尺的高寒之地,這裡的人需要的熱量比其他地方的人為多,他們只能吃肉,以油脂來維持生命。□ 供燈的意義是什麼?供燈是不是一定有功德?功德會不會在特定的條件下增加千萬及至一億倍,若是這樣的話,這樣追求功德的多而快,會不會誤導一般人以為藏傳佛教有迷信色彩? 藏傳佛教供的是燈,漢傳佛教供的是香,南傳佛教供的是花,這都是一種習慣。所有的供養都離不開五官的享受,眼睛喜歡看美的東西、耳朵喜歡聽美的聲音、鼻子喜歡聞香的味道、嘴裡喜歡吃香味、身上也愛穿好看的衣服首飾。所有的供養其實都和五觸有關。印度有水供,印度人一回到家裡,坐下就洗腳,因為他們不穿鞋子,腳很臟,所以要洗腳,然後洗臉洗手,天氣熱時,還會在身上灑一些香水。佛教的供養都是這樣來的,是從習慣來的。  燈是光明的象徵,如果沒有燈,黑夜便一片漆黑,佛教的傳承叫傳燈。佛法代表智慧,而燈代表光明智慧,供燈時我們發願讓佛的智慧充滿大地,所以把光明都供給佛,燈僅僅是一個象徵,其實我們可以通過觀想來進行供養。那麼供燈有什麼用呢?那是供我們的眼睛享受用的,沒有光眼睛就看不見東西,所以燈是供給眼根視覺的。以實際的情況來考慮,因為西藏是牧區,生產酥油,所以就順理來點燈,只是這樣而已。功德不在燈的多少,而是一片心,心中存有光明就是功德,如果心中只有黑暗就沒有功德。心中有光明不在乎燈的大小和多寡,因為它只是象徵的意義,點燈要心中發願希望光明充滿人間。並不是供養會有什麼神奇的事情發生。  在藏傳佛教中,的確有說法指出,在某些日子修法,功德確實會在特定的條件下增加很多倍。  信佛不是迷信,迷信的是人。康有為也說過:因為有老百姓信仰佛教,當中將佛教與傳統的迷信混在一起,就容易產生混淆。  有人問佛教是不是科學,科學是經過實驗證明的,佛教有些理論則不能以科學實驗證明,所以說,佛教很科學,卻不能以科學來規範它,更多是超科學的,現在的科學仍沒辦法研究,科學家說的相對論、中子、量子等理論在佛經中早已說過,現在科技亦證明這些說法是對的。很多時候,早前科學所研究的東西會被後來的研究所否定,那麼早前的科學是否迷信呢?牛頓的三大定律當年是科學,但現在若從相對論、量子理論的觀點來看,就否定了牛頓當年的觀點,當年牛頓的理論豈非成為了迷信。所以,所謂科學是階段性的,沒有絕對的,不能一概而論地說科學是偉大的。南傳佛教有一位學者寫了一篇論文說,有些佛教徒愛把科學硬套入佛教中,這是錯誤的,科學不能蓋過佛教。在一個藏傳佛教的研討會上,有人問一位藏傳佛教噶舉派學者:佛教是不是科學?他說了一句話:我認為佛教像天空一樣,科學則像星星一樣。他認為科學包含在佛教之中,而科學則不能包括佛教。這個例子舉得很好。所以迷信不是佛教的問題,佛教重視聞思修,要認認真真的掌握佛教的理論,就是要避免迷信和邪見。同時從修持的觀點看,素質高的人就不會搞迷信,反之,素質低的人則除了迷信沒有別的可以做。□ 修持密宗是否需要具備什麼條件?是不是有一定的次第順序? 條件是信仰三寶,信仰佛教是好的、是對的。皈依後以顯宗為基礎,密宗為究竟。基礎的法有很多,密宗叫此為前行。  前行法主要有三條:一是出離心;二是菩提心;三是正見。這三根本是密法的前行,前行法就是菩提道次第所講的法,藏傳佛教有一個共同點,無論是哪一派,前行法都是一樣的菩提道次第,都一樣的重視修行前行法,這是基礎條件。跟著的條件是灌頂、持戒、尋找好的上師、對上師信心不異。首先是灌頂,跟著你要持守戒律,跟從一位好的上師,對上師深信不疑,戒律要當自己的生命一樣的寶貴來持守。次序就像讀書先從小學開始,然後才到中學大學碩士博士研究生,密法的修練也一樣要循序漸進,不可能一步超越這些次序。試問文盲又如何能理解高等數學?所以修練也一樣,要一步一步臻至完善。□ 什麼人不適合修密宗? 佛教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任何眾生只要有靈性就有佛性存在,也就是任何一個眾生,無論你幹什麼,只要生起信心,按照佛法的方法來修行,一定可以成佛。沒有任何人不適合修密宗,沒有這個規定,甚至是大惡的人,皆可救可渡。□ 現今社會越來越進步,人就變得越現實,慈悲心就更容易失掉。對於初學佛法的人,怎樣才可以堅固自己的慈悲心,使之不容易流失或退減? 是的,人都變得現實了,但有一點就不現實。舉個例子,有一張佛教的畫,前面畫了一個人在釣魚,後面卻有個人在釣這個人,後面這人是誰?是閻羅王。前面的人釣魚時,就應想到自己也會被人釣。  佛教說無常,生命無常。無常不是說你活上幾十年就會死了,無常是沒有時間界線的,隨時也有死的可能。生和死是同步進行的,從兩個角度看問題,一是從胎兒在母體中形成,開始了生命的過程,從十歲、二十歲、三十歲……繼續生長到老年;另一角度看,則是一步一步接近死亡。生命總會有結束的,所以從誕生之日開始,一方面是邁向成長,一方面則接近死亡。但是死亡沒有絕對性,有的在胎中已死;有的一生下來就死;有的活上幾十歲;有的卻是上百歲,有的是正常死亡;有的是不正常死亡;有的是死於自然災禍;有些是意外死亡。  無常是入佛之門,首先要想到無常,這是最現實的事,光想著賺錢和吃飯,沒有考慮到後果的話,不是一種聰明和有責任的想法。人人都應該有這種智慧,無論是國王總統或是富豪,在生死上都是沒有分別的,有錢買不到壽命,所以不能執著,眼光要看得遠一點。學佛不要光考慮眼前的東西,要學習菩提道次第,發菩提心就是長遠的打算,人和動物的分別是人有智慧。做人要像下棋一樣,不要只顧前面這一步,高手下棋時要看三步,不要光看面前的一步。做人不要只修今生的路,還要修來生的路。□ 法師說法時,提及修行的關鍵在於「心」、「以心修法,以法修心」,可否開示這兩句的意思,以及「心」和「法」的關係? 對。人的心是非常重要的,佛法是心靈的妙藥就是這意思。心靈上的病要佛法來治,人的好壞在身體上是看不到差別的,分別是在心上,所以心是人的關鍵問題。要好要壞要修行要享樂,都要心造成的。  把心修端正了,正大光明、大公無私、慈悲寬容的幫助人。心中應該要有眾生、有別人。你心中有別人,別人心中也會有你,你就不會孤獨了。所以心是很重要的,慈悲心也好,愛心也好。修心,就是把你的心修好,如果你的心好,不用修你也是一個菩薩。濟公和尚吃酒肉,瘋瘋癲癲的,別人看不起他,但他幫助人,懲罰惡人,他就是菩薩。  做任何事情,先要考慮這件事情應不應去做、怎樣做,這些都是心的問題、心的活動。心的成就是最重要的,有位印度瑜伽師寫的一本書說到神通,徒弟在瑜伽師那裡修了三年,什麼也沒修到,後來離開了瑜伽師跟從外道,修了半年就修了一種神通,在街上碰見瑜伽師,瑜伽師問他得到什麼神通,他就表演了一下,把一堆沒火的柴燃著了。瑜伽師說你修了半年才學到這樣東西太不值得了,沒火你可以用火柴,我不需要花半年,買根火柴就可以點火了,學這事情能解決什麼問題呢?行菩薩道也是這道理,你沒必要在神通問題上浪費時間,這對解脫完全沒有幫助。藏傳佛教內有些人說要像密勒日巴一樣飛在天上,但密勒日巴不是為了要飛在天上才修行的,如果僅僅為了飛在天上,你發願下一世做鷹便可以了。你若改變不了自己的心,只是表面上的神通又有什麼用呢?最大的神通,是你將自己世俗的心變成菩薩的心,有佛性的心。人的心是最難變純潔的。□ 近期在香港及東南亞各地,藏傳佛教都非常盛行,但只是片面以灌頂為主,對於藏傳佛教的核心教法「修心」似乎太少了,師父可否為我們講解「修心」的論點,比如郎日塘巴所著的「修心八法」? 我有一位學生在印度出家,在印度哲蚌寺聽到達賴法王這樣告誡他們:多講教理少灌頂。教理是很重要的。  貢唐大師到美國回來後對我說:他在美國與達賴法王通了幾次電話,法王聽說他這幾年做了幾場大灌頂,但他覺得我們對佛法義理上的弘揚不夠,希望貢唐大師回國後多講一點菩提道次第。貢唐大師回答法王說:「我何嘗不想講教義,但我每天要在政協當幹部,天天要上班,菩提道次第要幾個月才講完,我哪裡有這樣長的時間?大灌頂最多只用十多天時間,我還可以挪出來。」所以弘揚正法的大師們都認為,應把教義的弘揚放在第一位,灌頂則是非常次要的。基礎打不好,就像豆腐渣工程一樣,建築就會塌下來。宗喀巴大師有各種傳承,但他一生以傳法為主,因為文殊親自對宗喀巴大師現身說:「你應該以傳教為主,講菩提道次第!」所以宗喀巴大師一生很少做灌頂,灌頂傳承中有很多都沒有宗喀巴大師,就是這個原因。這就是我們格魯派的特點,抓實踐修養,提高理論素質、道德素質。  「修心八法」就是菩提道次第修心的簡略八法。菩提道次第說的是思想修養,把其中的理論歸納為八種方法。□ 什麼是菩薩戒? 菩薩戒歸納起來有三條。  第一、律儀戒——防止自己心性墮落,僧人有僧人的戒,居士有居士的戒。  第二、攝善法戒——修善法,就是修佛道。  第三、利益眾生戒。  前面的攝善法戒以修心以主,後面以利益眾生為主,凡是利益眾生,為眾生服務的事,都是我們應該做的。  我寫過一篇文章,說學大乘就是學菩薩、發揚慈善精神。過去佛教做的善事不夠,在這方面要學習基督教,蓋醫院、經營養老事業,他們都做得好,佛教要向他們學習。我們要學菩薩的救苦救難,要關懷社會上的鰥寡孤獨。  有人說學《入菩薩行論》時有一個問題,供養佛菩薩和供養眾生,哪一個功德較大?我說供養眾生更重要。因為佛不需要你供養,我們供養佛,是為了圓滿自己的功德。佛已經圓滿了,不需要我們來供養。而缺吃缺穿缺住的眾生,更需要你來幫助。我們藏傳佛教以往有這樣的習慣,有錢就把錢往寺廟送,把寺廟蓋得金璧輝煌,從文化角度看,雖然這也是好事,但假如我們同時也拿一些錢來供養有需要的眾生,能夠辦學、醫院、養老院等慈善事業,讓眾生也獲得好處,相信佛菩薩一定會更滿意。眾生如同是菩薩的子女,你對他的子女好,自然能獲取父母的歡心,這是一個例子。我們若能救苦救難,佛菩薩是一定會滿意的。
推薦閱讀:

如何解答生物曲線坐標圖題
佛學問答類編30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凈土第十二)
地藏經的疑難解答
適合做領導人的八字解答
日常生活中風水疑難問題解答二十例

TAG:香港 | 佛學 | 學問 | 問題 | 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