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 | 皈依三寶的意義(四)
編者按:
文|學誠法師
五、既皈依已受學處 由知勝利勤修持
我們要皈依三寶,首先必須深刻認識到佛法僧三寶種種功德的本質,要認識到三寶確實具有那麼多、那麼好的功德,而且這些功德是我們可望可求的。如果可望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及,那麼這些功德和我們就沒什麼關係。可望是能夠知道,可求是能夠得到,也就是我們可以了解、掌握如何去求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我們如果不去向三寶求,就容易去求神問卦,求其他鬼神。社會上一些有錢人死後,既請出家僧人去念經超度,又請道士去念經,還請阿訇、牧師、神父。他說這樣最保險,不管是天堂還是極樂世界,反正各個宗教的都請來念一念。這實在是莫名其妙!如果說一個人死了以後,通過請人念經就能夠升天、能夠消業,那社會上的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們,就根本不用修行,他臨終時只要請人來念念經就可以了。
這種做法本身就是沒有皈依心的表現,有皈依心就不會相信外道,而對外道相信就證明對佛法的內涵有懷疑。所以《大般涅槃經》中講:「歸依於佛者,真名優婆塞,終不更歸依,其餘諸天神;歸依於法者,則離於殺害;歸依聖僧者,不求於外道。」這三種應當遮止的皈依學處,都是需要去明確鑒別的。
既然三寶的種種功德可望也可求,那我們如何去求呢?首先要知道皈依的利益,引發我們的希求心。
皈依的利益有八種:
第一,皈依以後才是真正的佛教徒。如果沒有皈依,即使佛教知識懂得再多,也只是門外漢,或者是佛學家,不能算是佛教徒。
第二,皈依以後才可以受戒。五戒、八關齋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受戒前都要皈依,沒有皈依不能受戒,因此皈依是戒律的基礎。
第三,皈依以後,憑藉佛法僧三寶的力量,我們的罪障會逐漸得到消除。
第四,因為內在有三寶力量的加被,皈依以後我們就不會被其他的魔道鬼神所傷害。
第五,皈依以後,能夠讓我們擁有一種高遠的志向和宗教的情懷。如果一個人內心沒有真正地皈依,他就沒有什麼志向,也沒有什麼願心,就不會有真正的宗教情懷和宗教情操。佛教的信仰與情懷是內心的自然流露,不是偽裝出來的,偶爾裝一兩次或許可以,但怎麼能一生一世裝下去呢?一個人內在真正具有慈悲的情懷、三寶的情懷,才會如說而行、如行而說。
第六是皈依以後,我們的功德就一直能夠得到累積。
第七,皈依以後不會墮三惡道。
第八,皈依以後學佛會比較容易進步。
由上可知,皈依對佛弟子非常地重要。
知道皈依具有這麼多的利益,那我們如何去做才能得到這些利益呢?我們經常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這只是皈依的文詞語句;真正的皈依,應像上面所說,是對三寶生起了真實的信心,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佛法僧三寶的救護。我們自己內在的信心如果不具足,外在的佛法僧三寶功德就不能進入我們心裡。就如同一個人掉到了泥潭裡,如果希望被人救護,首先自己的手要往上伸。同樣,在生死輪迴的苦海中,要想得到救護,首先要把自己的手伸出來,這樣,佛的手才可以把我們拉起來。我們自己信心的手如果不伸出來,那佛也無可奈何。內在信心的力量是最重要的,這需要慢慢去培養、累積。我們打念佛七,無非就是培養這種信心。
我們對三寶的信心應該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對種種苦的恐懼、怖畏,另一方面是很強烈地希望得到三寶的救護。如果說有什麼苦我忍一忍就過去了,好象不會出什麼大事,就和皈依的內涵相違背了,就不是我們學佛的基本動機,也不是皈依的基本心態和標準。因為沒想要得到三寶的救護,我們就很容易以自己的意志去理解佛法,這樣往往會依據隻言片語斷章取義,難成系統,也很難使佛法成為自己內在心田的流露。
《菩提道次第廣論》將佛法修行分成三士道,下士道皈依因有兩個:第一是畏懼三途苦,第二是信三寶能救護。中士道皈依因有三個:第一是畏懼三途苦,第二畏懼生死苦,第三信三寶能救護。上士道皈依因有四個:畏懼三途苦,畏懼生死苦,具有大悲心,信仰三寶能救護。這些內涵都非常重要。
在傳授皈依的儀軌里我們會念:「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天魔外道;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典籍;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徒眾。乃至命緣亦不捨棄。」這「三皈三結」為什麼被反覆強調?其實,它正說明了皈依內涵的重要性。
對佛教徒來講,皈依三寶比色身肉體的延續還重要。為什麼能這樣?因為有真正的信仰。要是我們今天遇到恐怖分子,他威脅你說:「你如果要繼續信佛,我就殺死你!」這時你還信不信?現在先別說遇到恐怖分子這麼強的境界,平時住在廟裡,面對佛法僧三寶的境界,我們的信心都生不起來,要是遇到那種非常境界,早就不知道變成什麼樣了!這正是需要我們認真衡量、對照著:看看我們的皈依心到底有多少?因此平時對於三寶的功德和皈依的利益需要經常思維、憶念,並且要恆常精進地用功修持。
佛世時有六念法門: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為什麼要這樣憶念?因為我們凡夫有很多內在的煩惱,如果不經常憶念三寶,功德就不能累積——內在都是煩惱障、業障,會有什麼功德、有什麼法?沒有功德,內心裡現起來的都是煩惱和惡業,自然而然皈依心就生不起來。
所以我們信佛也好,皈依也好,面對的都是三寶,三寶是我們皈依的對象、核心、根本。我們學佛,皈依三寶是最為重要的學習內容,也是如法修行的第一課。三寶具足無窮無盡的功德和內涵,怎樣與我們的身心相應?又怎樣真正融入我們的身心呢?
修行就是要轉化我們內心非常強烈的煩惱和業的力量,要在我們內心的深處去扭轉,使之同佛法僧三寶相應。寺廟裡環境比較好,沒有太多染污的境界,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修,而在家修行的難度就比較大。大眾共修和個人修又不一樣。共修的力量非常大,如果個人修,很可能修著修著就不想修了,修著修著就偷懶了,心力弱時、情緒低沉時,就容易放棄。所以我們需要共修,並且是密集地修,一天不停地修。佛七就是這樣,大家共同密集地修行,轉變比較快,轉變的力量也比較大。因此千百年來,漢地祖師一直運用佛七這種密集用功的方式。當然打七、念佛具體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但是密集的修行基本上都是很受重視的。
原載於《法音》2009年第8期
繼續閱讀:
皈依三寶的意義(一)
皈依三寶的意義(二)
皈依三寶的意義(三)
推薦閱讀:
※皈依:上師,我回來了
※關於皈依和發菩提心的簡單開示——給一位學生的回信
※根宋上師:怎樣成為合格的佛教徒
※[一年期加行]2011百日共修 皈依(七)
※如何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