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談重視傳統文化,深意何在?
中國詩詞大會火了!武亦姝火了!
值得注意的是,有多家黨報刊登文章對此做出評論。在「海運倉內參」(ID:hycplb)的記憶里,享受這種關注「規格」的電視節目,還十分少見。而值得關注的點還不止於此。
今天(2月9日),《人民日報》有3篇文章評論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人民日報》對其如此高密度的關注,都談了什麼內容呢?
《「詩詞大會」激活的文化記憶》一文指出:「只有飲水思源,從綿延不絕的文明中借鑒智慧,才能走得更有底氣。」
而在《文化建設要多些「歷史耐心」》一文里,則給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讓多少人沉下來,培厚了心性修養;「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又讓多少人靜下來,涵養了文化品性。這樣的「文化根性」,正可化解浮躁,塑造我們時代的文化氣質。
另一篇文章《在詩意里追尋「文化原鄉」》則指出:「現代中國人的心靈仍然渴望著古典詩詞的甘霖,恰如現代中國的前行,同樣需要從傳統的文化原鄉汲取精神力量」。
在昨天(2月8日),《光明日報》刊登文章《讓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學生成長土壤》也評論了詩詞大會節目,強調「讓我們的孩子在翰墨飄香、詩書雅樂中從容而快樂地成長,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將傳承傳統文化「貫穿於國民教育始終」作為工程的一項重要任務提出。
從國家層面上將傳承傳統文化當成重要任務來進行,更凸顯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活動和講話中經常談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2013年11月,他在山東曲阜孔府考察時,他拿起《孔子家語通解》 《論語詮解》翻閱:「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
2014年5月4日,習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與哲學家湯一介先生促膝長談的場景,令許多人印象深刻。習總書記了解《儒藏》編纂情況,並讚揚湯一介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發展、創新作出了很大貢獻。
在2014年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里,習總書記也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2014年12月,習總書記在澳門考察時,專程去了澳門大學,為學生們講了一堂「傳統文化課」,還向學校贈送了《永樂大典》重印本和《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誌叢刊》並現場在贈書函上簽名。
「海運倉內參」(ID:hycplb)了解到,從國家層面上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並非只從近年開始。
早在2006年發布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里,就明確要求:我國將在有條件的小學開設傳統文化課;中學語文課增加詩詞等的比重;繼續完善中華民族始祖的祭典活動;充分發揮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傳統民族節慶的作用。
而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則明確提出:「扶持優秀文化作品創作生產,推出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精品力作」。
新世紀以來,由民間產生的「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等現象,經由媒體、輿論的傳播和影響,也在不斷地令更多人意識到承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2006年5月20日,曲阜市申報的祭孔大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就從國家的高度確定了祭孔大典的重要性及其文化價值。自此之後,每年曲阜的祭孔大典都會得到外界的高度關注,中央電視台也開始電視直播祭孔活動。
作為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得到官方(尤其是國家意義上的)的重視,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而作為中華人文始祖的黃帝,歷代對其祭祀活動,也是對傳統文化力量的繼承的體現。祭祀黃帝不僅有濃郁的文化內涵,在某些時期還帶有政治色彩。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在國家面臨戰爭、分裂的時候,祭祀黃帝就會起到凝聚國民向心力的重要作用。在1937年民族危亡之際,國共兩黨代表曾同祭黃帝陵。
在當代,對黃帝的祭祀在官方層面也得到了更高的重視。從上世紀90年代起,河南省新鄭市政府沿襲歷史規制每年三月初三舉辦拜祖活動,後又升格為鄭州市政府主辦。2005年9月,河南省委、省政府決定其升格為省級主辦,具體化為由省政協主辦、鄭州市政府承辦。
2008年6月7日,和祭孔大典受到的「待遇」一樣,黃帝祭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資料來源:新華網、中青在線、澎湃新聞、新京報網、《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