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藻管窺——中華傳統詩歌創作漫談(二稿)(三五)
第七章 聯
聯即對聯或者叫聯對,其來源於近體詩中的中兩聯,其實早在《詩經》、《離騷》及漢魏賦中就大量運用了對仗,如「葛屨五兩,冠緌雙止」、「南山崔崔、雄狐綏綏。」(《詩經·齊風·南山》)「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山有喬松,隰有游龍。」(《詩經·鄭風·山有扶蘇》)「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詩經·鄭風·溱洧》)劉勰《文心雕龍》還專門有討論。但是傳說最早張貼的對聯要算五代後蜀主孟昶,他是對聯的開山祖師,他的第一副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之後產生了無數名聯,如山東濟南大明湖小滄浪亭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著句諷刺小說劉鶚的《老殘遊記》中都有描述。如昆明大觀樓孫髯翁長聯。
我們說對聯是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主要在於:一是它有比詩歌還要精練的語言,而且用字靈活自如,不受字數的限制,隨意性強。與對聯相比,詩歌特別是近體詩則顯得拘謹、死板了一些。
前面我們在詩心篇中就詩中對仗講了很多,且列舉了實字對、虛字對、錯綜對等。其實對聯就是脫胎於詩中的對仗,以上詩中所列舉的這些方式同樣適應於對聯創作。專門的對聯創作(不是為了詩中的對仗)是因為對聯的實用性,可以張貼,逢年過節或婚喪嫁娶都講究對聯,如萍鄉等地還有轎對等等,這樣就讓對聯獨立成了一種民間文學。很多地方都有楹聯學會,有專門的創作對伍,全國還有很多楹聯報,可以說這支對伍比詩人對伍還大,有人不會寫詩但會對聯。一副好的對聯,不但可以流傳千古,有時還可以作為一個城市的標誌,比如上面說的大明湖名聯就成了濟南的地標,後來在濟南舉行的城運會火炬就是根據這個聯意設計。
一、對聯的基本規則
傳統的楹聯與格律詩一樣,都有一定的程式和規律:(一)上下聯的字數必須相等,最好不用重複的字,特意重複的除外。(二)上聯的末一句必須是仄聲,下一聯的末一字必須是平聲。(三)上下聯的句式必須一致(詞類相當,結構相應)。(四)上下聯的平仄要相對立,上聯要用平聲字的地方,下聯就得用仄聲字,反過來也一樣。(五)同一句或同一邊句式平仄除相間,斷句後要相沾,這一點很多對聯專著或對聯創作者都沒注意到,不然讀起來就不流暢,沒有頓挫。(六)上下聯意思可以相近但不可雷同或相反,即所謂合掌,可以只說一事,也不妨分說兩事。(七)對聯和律詩中間的對仗有繼承演進的關係,律詩的平仄格律以及「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也適用於對聯。至於每副對聯的字數,並無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幾十字、幾百字,只要有話可說,能成對偶就行。
二、創作方法
1、正對法:根據要充分表達到內容,讓上聯合下聯各從一個正面直接敘述某事某物,或講清某種道理。如小石源《題劉氏庄》:
稚子迎人無俗氣;
老翁荷擔帶書香。
2、反對法:把上下聯的內容對立起來,一聯講正面,一聯講反面,或一聯講過去,一聯講現在;先從內容上形成鮮明對比,再使人受到啟發,獲得教益。如小石源《自題》:
功名無份常紅眼;
富貴逼人怕白頭。
3、白描法:以白描手法繪景蓄情,給人一種俊秀明快、意味深長之感。如小石源自題聯:
未能遠志先栽柳;
但羨前賢少讀書。
4、比擬法:藉助恰當的比喻或用擬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變成具體形象,既便於人們領會,又易懂易記。如小石源:
桑麻掩映牛羊懶;
雞犬啼喧屋舍疏。
5、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緻描繪深化對聯說要表達到中心思想。如小石源題桃花源:
花開花謝忘甲子;
客去客來辨是非。
6、辨音法:我國文字豐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況很常見,也很特殊,運用這一特點巧妙地編寫對聯,引人辨音,十分有趣。如溫州的江心亭上曾有過這樣一幅對聯:雲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上聯中一、三、四、六、八之「朝」,讀音為「朝夕」之「朝」,其餘讀為「朝拜」之「朝」,下聯中一、三、四、六、八之「長」,讀音為「長短」之「長」,其餘讀著「生長」之「長」。
對聯創作要點:一要切景切時題,二要有味,三要本色,所以屬對要符合身份。
三、分類
對聯的分類方法很多,有的根據字數即制式的長短分為一字聯、二字聯、三字聯……長聯等等。
一字聯:
解放前,一次學潮中出現一副對聯,上聯是一個倒置的「生」字,下聯是一個端正的「死」字,意為與其倒著生,不如站著死。如《笠翁對韻》:「天對地,雨對風」之類。
二字聯:
出將;
入相。(舊時戲台兩旁門上寫有門聯)
三字聯:
滿招損;
謙受益。
四字聯:
行己有恥;
博學為文。(顧炎武聯)
五字聯:
五字聯是最常見的制式之一,從漢魏六朝古詩中來,到了隋唐就很成熟了,特別是五律中兩聯。這裡只舉一副:
黃鶯啼紫陌;(秋江月影)
白馬嘯紅塵。(小石源)
六字聯:
六字聯也習見,不如五字聯多。
竹雨松風琴韻;
茶煙梧月書聲。(傅山聯)
七字聯:
七字聯來自律詩中的中兩聯,也是對聯中最多見的制式,原因是長短恰到好處,有利於表達,又易於創作,還便於張掛。後來產生的鐘,便由此生髮出來,這裡不舉例。
八字聯:
歧嶺日騰紅來吳楚;
栗江水漲綠下瀟湘。(小石源《歸亭聯》)
九字聯:
從九字以上聯,多斷句,斷句處注意粘對。
爆竹兩三聲,人間易歲;
梅開四五朵,天下皆春。
十字聯:
鮮匯江河湖海東鱗西蛤;
烹擅京粵川湘北味南風。(小石源題深圳某魚城聯)
十一字聯:
我自東來只此地名傳西楚;
誰曾北顧知斯樓已近南天。(小石源為深圳霸王魚城撰聯)
雨洗青荷,一峰秀色迷人眼;
風梳綠柳,萬縷情絲動客情。(小石源撰萍鄉金螺峰公園聯)
十二字聯:
岐山名今古,早隨教化傳海外;
形勝扼贛湘,別有天地非人間。(小石源為伍春梅山中別業撰)
十三字聯:
下筆千言,正桂子香時,槐花黃後;
出門一笑,看西湖月滿,東浙潮來。(阮元題杭州府貢院聯)
十四字聯:
縱目上層樓,看雲樹萬家,桑麻千里;
騁懷臨勝地,正清江南匯,雪嶺西來。(葉燮生撰成都望江摟崇麗閣聯)。
十五字聯:
忠孝振綱常,黨籍編名,氣節宛如東漢;
文章垂宇宙,詩家衍派,門庭別啟西江。(廣西宜山黃庭堅聯)
十六字聯:
西蜀浣花溪邊有萬間廣廈庇天下寒士;
南陽卧龍崗上只三進草廬容隆中布衣。(小石源自撰平泉莊聯)
十七字聯:
慢艇新荷,情醉紅男綠女,不勞青鳥銜紅線;
清風明月,景迷韻士高人,好寫黃庭換白鵝。(小石源撰萍鄉鵝湖園聯)
十八字聯:
倚亭懷遠,想十年書劍飄零,只剩萍蹤縈腦底;
把盞凌虛,顧四壁雲山無際,恰如畫影落樽前。(小石源自撰歸亭聯)
十九字聯:
看碧雲亭新雯初開,一笑昂頭,出寺鐘聲破空去;
問黃山谷舊遊何處,幾回搔首,隔江嵐翠撲人來。(四川涪陵碧雲亭聯)
二十字聯:
舊雨新雨,西冷橋畔各題襟,溯西漢淵源,藉彼鴻雪;
文泉印泉,四照閣邊同剔蘚,挹孤山蒼翠,合仰名賢。(杭州西冷印社聯)
二十一字聯:
一生執教梓里,化李育桃,德澤後世,歧山萍水同千古;
半世浸淫騷風,研唐究漢,名留後世,芸閣金門合三人!(小石源挽蓁非師)
二十三字聯:
喜契良師益友,評點周風漢賦,紹宋承唐,他年派衍新江右;
莫嫌地僻窮鄉,儼然吳頭楚尾,襟湘帶贛,此地名傳小石源。(丁亥小石源穀雨詩會)
長聯
昆明大觀樓長聯(孫髯翁)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芒芒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苯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小石源按:此聯是清朝乾隆年間昆明名士孫髯翁登大觀樓有感而作,歷來稱天下第一長聯,此聯不獨以長著稱,還開長聯式樣。上聯寫昆明地理,下聯說雲南歷史,一氣呵成,典實相參,不愧千古名聯。如果說劉鳳誥大明湖聯以高度概括抓住特點取勝的話,這副聯就以大氣雄渾開闊全面見長了。
四川灌縣青城山
溯禹跡奠岷阜以還;南接衡湘,北連秦隴,西通藏衛,東峙夔巫,蔥蔥鬱郁,縱橫八百里輿圖。試躡屐登上清絕頂,看雪嶺光騰,紅吞淪海;錦江春漲,綠到瀛洲。歷井捫參,須臾踏蝸牛兩角,爭奈路隔,蠶從何處尋?神仙帑庫丈人峰,真牆堵耳。回思峨眉秋月,玉壘浮雲,劍門細雨,尚依稀繞襟袖間。況乃夜朝群岳,聖燈先列宿柴天;泉噴六時,靈液疑真君唾地。讀書台猶存芳躅,飛赴寺安敢跳梁。且逍遙陟檐卜岡,渡芙蓉島,都露出廬山面目,難遽追攀,樓觀互玲瓏,今幸青崖徑達。問當初,華渚姚墟,銅鑄明皇應宛在;
自軒壇拜寧封而後:漢標李意、晉著范賢、唐隱薛昌、宋征張愈,烈烈轟轟,上下四千年文物。漫借瓻考前代遺徽,記官臨內品,墨敕親頒;曲和甘州,霓裳同詠。鸞章翠輦,不過留鴻爪一痕,可憐林深,杜宇幾番喚。望帝歸魂高士傳,豈欺予哉。莫道趙昱斬蛟,佐卿化鶴,平仲馳騾,悉縹緲若遐荒事,兼之花芯宮詞,巾幗共譙岩競秀;貂蟬畫像,侍中與太古齊名。攜孤琴御史曾游,吹長笛放翁再往。休提說王柯丹鼎,譚峭趿鞋,那堪他沫水洪波,無端淘盡,英雄多寄寓,我亦碧落暫棲。待異日,龍吟虎嘯,鐵船賈郁定重來。
推薦閱讀:
※古典詩詞創作技巧之七(節奏技巧——近體詩體式)
※古意·新韻——談金文書法創作
※創作絕非一撮而就——另眼看鮑勃·迪倫
※四大名著怎麼開的頭?下篇(創作漫筆之四十)
※集智永楷書唐詩,好書法就應該是這樣子滴(留著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