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站:褔兮禍兮?
06-16
毫無疑問,日本核電站的核泄漏事件及其影響是長期的,甚至會永遠存在,就像蘇聯的切爾諾貝利事故一樣。不過,最直接和長遠的影響之一是,不可避免地引發永久的爭論:是否該建造和運營核電站。日本發生核事故之後,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表示,中國首先在東南沿海發展核電,現在內陸的核電站也會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比如說湖北的咸寧,湖南的桃花江,江西的彭澤。這意味著中國發展核能的目標不會改變。 最重大的代價 既往的建造核電站的理由,如滿足人類的電能需求、促進經濟的發展和是一種安全和環保的能源等,都毫無疑問地要讓位於一種更重要的質疑—安全。這也是核電站建立和運營的首要條件。而且,這種安全並非是比較安全,或是相對安全,或是很安全,而是要必須安全,甚至保證萬無一失也不行,而要做到絕無一失。否則,建造和運營核電站就會讓人們付出許多巨大的代價。那麼,這些代價是否是人類社會所能承受的呢? 第一個代價是,人的生命和健康喪失的代價。這種代價除了人員死亡,還可能導致人和生物的畸形和殘廢。 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事故有多少人直接和間接死亡已經是一個永久的謎,這其中有多種原因,但是,經營者不願意透露和信息的不公開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即使這樣,也有一些大致的數值。官方的統計是,直接死亡共有4000多人,而一些科學研究的數據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受害者總計達900多萬人,死亡人數為9.3萬人,致癌人數為27萬人。但美國柏克萊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切爾諾貝利事故已令歐洲47.5萬人死於癌症,和47.5萬人患上癌症。而且未來致癌致畸和致突變的人數還會延續和增多。 今天,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的災難還不能完全統計,但已經有研究機構稱,福島核事故一點不亞於切爾諾貝利,甚至要高於切爾諾貝利。奧地利中央氣象和地球動力研究所(ZAMG)的分析說,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事故向大氣中排放的放射性物質含量已超過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水平。福島核事故之後,平均每天向大氣中釋放蒸氣形態的銫137和碘131,濃度分別為5000萬億~5萬萬億和10萬萬億貝克勒爾。福島核事故後的18天里,銫137和碘131的累計量分別為9~90萬萬億貝克勒爾和180萬萬億貝克勒爾,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發生後10日累積釋放出的放射性銫137和碘131的總量分別為8.5萬萬億貝克勒爾和176萬萬億貝克勒爾。因此,福島核事故的放射性污染已超過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水平。而且日本方面已經宣布將此次福島核電站事故升級為與切爾諾貝利相同的最高級7級。 儘管福島核事故與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不同,不是反應堆爆炸,但反應堆和乏燃料池內的核燃料量幾乎是切爾諾貝利的10倍,放射物泄漏量更多。儘管日本方面保密,但有信息透露,福島核反應堆中有800多噸核燃料,3400噸乏燃料。 目前日本方面還沒有人員因遭受核輻射直接死亡的報告,但歐洲輻射風險委員會(ECRR)用自行設計的輻射風險研究模型推斷,福島核輻射泄漏事故將導致世界上12萬人在未來50年患癌症。該委員會同時指出,輻射泄漏也會對人的生育、心臟等造成負面影響,導致多種疾病。更重要的是,如果奧地利中央氣象和地球動力研究所的結論可靠——福島核事故的放射性污染要高於切爾諾貝利——那麼,未來全球因此次事件患癌和死於癌症的人數估計將會大大超過12萬人。 其他代價 核事故的第二個代價是經濟損失。 福島核事故之後,已經有各種機構在估算和分析此次事故會造成多少損失。最近日本政府評估認為,此次地震直接損失將達16萬億至25萬億日元(約合1.29萬億至2.02萬億元人民幣),將使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降低0.5個百分點。這一損失額大大超過1995年阪神大地震時的9.6萬億日元,成為二戰後日本遭受的最大自然災害。 但是,這種估算並未考慮核事故及放射性物質泄漏造成的損失,而核泄漏的損失將遠遠高於地震的損失。雖然迄今難以計算,但世界各地已經在禁止日本的產品進口,日本也在禁止其國民消費和食用福島及其附近的產品。因此,為了生存,日本今後將被迫大量進口其他國家的一些必須生活品。同時由於核輻射,大量的公民失去了生存的土地、環境和條件等,如當地漁民因核污染無法捕魚為生,還有大量的遊客遠離日本,以及眾多因輻射而致病致癌人員的醫療費和他們喪失勞動能力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等,難以估量,遠不只是2.02萬億元人民幣的損失。 核事故的第三個代價是對全球環境、生物和人的長期影響。 核泄漏中的放射性物質有多種,它們都對環境、生物和人會造成長期的輻射損害。現在,日本已經測得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質有鈰144、碘131、鈷60、鍀99、銫134、銫137、鋇140以及鑭140等,而且在福島第一核電站區域內的5處地點採集的土壤樣本中檢測出了放射性鈈,分別為鈈238、鈈239和鈈240。它們都是核裂變的產物。不同的放射性物質對環境、生物和人的影響是不同的,這取決於它們的半衰期。 半衰期是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數發生衰變所需要的時間。半衰期越長的放射性元素對環境和生物造成的危害越大。儘管放射性碘131的半衰期較短,只有8.5天,但放射性銫、鍶、鈈等元素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是極其久遠的。銫137的半衰期為30年,鍶90的半衰期為28.5年。鈈是天然存在於自然界中的質量最重的元素。它最穩定的同位素是鈈244,半衰期約為8000萬年,幾乎可以永遠存在於自然環境中。鈈最重要的同位素是鈈239,半衰期為2.41萬年,常被用製造核武器。鈈238的半衰期為88年,可釋放出造成內輻射的α粒子。 因此,在長達幾十年至幾萬年,甚至數千萬年里,這些放射性物質只會衰減至以前濃度的一半,因而對土壤、食品、水和空氣會造成長期的污染。也因此,切爾諾貝利成為地球上長期不能耕種和生活的土地,福島是否如同切爾諾貝利一樣長期不適宜人類生存,還有待後續的研究來證實,但實際上,如同切爾諾貝利一樣,沒有誰會冒這樣的風險去求證。 全球長期的心理重負 核事故的第四個代價是對全球公眾長期的負面心理影響。 由於人類的棲息地只是一個地球村,因而核泄漏的風險也是全球化的。現在,福島核泄漏的放射性物質已經隨大氣和海流向世界各地擴散。隨著放射性物質的擴散,世界各地的公眾心理已承受極大壓力。 儘管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動員核醫學、原子能和環境方面的專家向公民反覆進行宣講,日本的核輻射尚不能影響到自己國家公眾的生活,但是,公眾要求核泄漏信息完全公開的要求會越來越強烈,一旦達不到這種要求以及隨著核泄漏事件後果演變得越來越嚴重,公眾的不安和心理重負會逐漸升級,諸如中國的搶購食鹽的「謠鹽」之類的事件還會發生。管理機構和科學共同體為此要付出的精力和時間也會隨著公眾的心理壓力而與日俱增。因此,應對公眾的心理問題會成為未來一個更不確定的因素,各方面因此而付出的代價可能會更高。 再回到能否保證核電站絕無一失的問題上來,迄今,沒有誰能做出這樣的保證。可以預料,在切爾諾貝利和福島核事故之後,世界各地的核電發展都會以先進的第三代核電站技術為主,因而比過去的核電站技術更為先進和安全。但是,科學只能保證核電站更安全,而不能保證核電站絕對安全。而地球上大大小小的核電站實際上就是一顆顆大大小小的「原子彈」,隨時都可能會爆炸,只是引爆它們的會是另外的方式。 例如,我們的地球會出現地震、海嘯、泥石流、火山爆發、強颱風等自然災害,還會出現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這些情況完全可以引爆這些大大小小的「原子彈」,或毀壞所有的核電站,導致大量的核泄漏,對地球和人類造成雪上加霜的打擊。另一方面,即使不是自然災害和人為的戰爭,另一種人為的因素也可能引爆這些大大小小的「原子彈」,即管理的粗疏、失誤和大意。這次福島核電站事故已經被證明如同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那樣,主要是管理的失誤造成的,主要是人為因素引爆了這顆「原子彈」,而非地震和海嘯這兩個自然災害引爆的。 所以,在修建和運營核電站時,出了事故,就得像經受切爾諾貝利和福島核事故一樣承受沉重的代價,甚至比它們的代價更為沉重。對此,德國做出了一種選擇,永久放棄核能,轉而尋求開發絕對安全的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 德國是否做出了一個好的榜樣,現在還很難判斷。而有些國家做出的是相反的選擇,不過,為此就得做好接受切爾諾貝利和福島核事故代價的物質和身心準備。因為,這樣的事故甚至更大的事故是難以杜絕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飄影23號】世界上最大的核電站 歷次事故
※乾貨|中國核電:從「國之光榮」到「國家名片」
※英媒:英新建核電站都是外國造 不該獨懼中國公司
※中國泵車抵達日本福島核電站
※觀點丨對「最大核能國家」之稱號當保持清醒
TAG:核電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