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民族靠什麼
在歷史長河中,要想生存——
這些民族靠什麼?
雲山林
有人這樣說過:
「在歷史的長河中猶太人靠宗教;希臘人靠哲學;羅馬人靠法律;中國人靠大人物的金口玉言。」
由此可見猶太聖經、希臘哲學、羅馬法律和中國統治者,在這些民族幾千年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猶太人靠宗教。
猶太民族雖然經受了亡國的命運,但時至今日,經歷幾千年,猶太人還是生存下來了,而得以生存的秘密就是靠著猶太教的信仰。
猶太教是和印度教並存的世界上最有歷史的宗教。中國人曾俗稱猶太教為挑筋教。剛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一天,到開封尋找猶太人遺迹挑筋衚衕。宋初,有猶太人來到開封定居。猶太人祖先雅各與天神角力,大腿的筋被挑掉。為紀念祖先,猶太教規定宰殺牛羊要先挑除腳筋。於是他們聚居的地方被開封人叫做挑筋衚衕,猶太教也被中國人稱為挑筋敎。
說猶太人靠宗教,那是因為他們把猶太教的宗教傳統當作自己生活的準則。由於猶太教包含著對猶太人生活的多方面規範,因此猶太教不僅僅被視為一種宗教信仰,同時已經潛移默化為猶太人的生活方式,很難在猶太教、猶太文化和猶太人身份之間做出清晰的界定。所以猶太人就是猶太教徒,猶太人也被稱作《聖經》的子民,沒有《聖經》就沒有猶太人的生活和歷史
猶太人死後的靈魂在到天國大門的時候,最先被問到的是:你每天都拿出時間來學習《聖經》嗎?希臘人熱愛哲學,喜歡思考,透徹地理解事物,而猶太人喜歡探索,敬畏事物背後隱藏的神秘。猶太人關心的問題不是掌握了人類多少知識,而是擁有了多深的造詣和洞察力。
如果歷史上沒有出現以色列民族,就不會有《聖經》這一人類最寶貴的精神遺產,也就不會有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了。沒有猶太教,三大宗教的產生是不可能的。沒有猶太人的宗教思想、文化、藝術和科學,世界文明也不會有大的發展。
猶太人總共有1400萬左右,只佔世界總人口的0.5%。但是在世界政治﹑藝術﹑科學和思想各領域,有許多領導性的人物是猶太人或猶太后裔。猶太人可能正是因為優秀,所以才招致了很多民族的嫉妒和反感。難道猶太人先天在生理上就比其它民族優秀嗎?大伙兒可不要這樣認為。
無論是在以色列的希伯來大學還是在美國的大學,人們都見過差勁的猶太學生。令人吃驚的是,猶太人當中也有一些人反應十分遲鈍。而猶太人的數量少,為什麼還能人才輩出呢?這在於他們根據猶太教的經典,普及了獨特的教育方法。
在希伯來語中,教育是有服務﹑奉獻之意。教育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培養能為上帝和社會做貢獻的人才。猶太人的孩子上學的時候,最先接觸的就是「箴言」里的一句話,即知識從敬畏上帝開始。
因此說猶太人靠宗教,不能不談到猶太教對猶太人教育的啟示。
猶太人教育的秘密是重複。而這種重複正是來自於猶太人早禮拜的祈禱文。
猶太人在學習的時候,動用全身的器官進行輔助,是將眼睛看﹑口讀﹑耳朵聽等各種方式綜合起來,而不是單純地閱讀。課文雖然單調,但可以用一種旋律來吟讀,正如在吟讀《聖經》一樣。讀書的時候,除了抑揚頓挫地朗讀,還要按一定的節律左右搖擺。一邊用右手按著課本,一邊動用所有能想到的身體器官,按照文章的意思,將自己完全投入進去。同時使用看﹑讀和聽,比單純默讀的學習效果好多了。猶太人早禮拜的祈禱文有150頁左右,如果每天早晨都反覆朗讀,誰都可以記住。一旦記憶容量變大了,大腦就有能力不斷地儲存新的信息。
除了《聖經》外,《塔木德》是猶太人生活中僅次於《聖經》的經籍。猶太人的生活受到《聖經》,特別是《塔木德》的嚴格約束。《塔木德經》是猶太律法﹑思想和傳統的集大成之作,分散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跨越距離﹑風俗和語言的差異,通過《塔木德經》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對於分散在各地的猶太人,《塔木德經》就是共有的老師,其中隱藏了很多信仰、人生的智慧。
說猶太人靠宗教,最重要的是猶太教對下一代的獨立生存教育。根據《塔木德經》教誨,在讓孩子學習知識之前,父母有義務讓自己的孩子學習一些做事的基本知識。一個連做飯都不會的人是沒有資格做學問的。單純擁有知識的人要懂得怎樣做事,只能在實踐中摸索。所以,很多猶太學生在很早就開始打工。有的在蔬菜店門口招攬生意,有的在印刷廠里干雜活,有的做中小學生夏令營的領隊。如果要實現自己的理想,不學會自己賺錢,不在經濟上獨立是不行的。如果你能得到別人的幫助雖然好,但一定要知道人不是靠別人來生活的。光有學問是不能生存的。所以,要放開手讓孩子學會獨立生存。這種自由正是猶太人給自己孩子們的最好禮物。猶太人的孩子就是在對生活不斷體驗的基礎上,找到自己一生的方向的。說猶太人靠宗教,但猶太人關注的不是《聖經》、《塔木德經》的細節,而是它對生活的指導作用和對現實的適用性。這是猶太人在困境中生存的智慧。如果不能正確地洞察現實,正確地做出判斷,不管出身什麼名門,也不可能成為猶太人社會的指導者。
說猶太人靠宗教,還一點十分重要,那就是根據《聖經》的人道精神,平等和自由是猶太人的生命。上帝把猶太人祖先從埃及拯救出來,將自由平等還給猶太人這些奴隸。猶太人把自由平等這個概念作為民族存在的基礎已有三千年了,並把自由平等作為生活的基本要素。事實上,從美國獨立宣言到法國大革命,還找不出一個民族能像猶太人那樣,將自由平等作為全民族存在的基礎。
對於猶太人,自由就是反對隸屬,平等就是在正義面前擁有相同的權利。自由就是從束縛當中解放出來,個體的獨立和人的主體性的回歸,意味著自律的確立。上帝的教導就是將自由看作是對律法的遵循。平等是指在遵循律法的責任上,每個人都沒有特權。在遵從上帝的教誨﹑律法方面,貴族和平民是沒有任何區別的。猶太人要成為權威就要靠上帝。國王在上帝的面前也只是一根草芥。在猶太人中,血統和人的威信都不是絕對的,最終的權威是律法和來自上帝的啟示。律法和上帝就是猶太教宗教信仰和《聖經》、《塔木德經》。
希臘人靠哲學。
德國球星貝肯保爾曾經大談足球哲學,引起許多德國哲學教授的不滿和嘲諷。但是似乎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哲學。有時裝設計哲學,有烹調哲學,有飲食哲學等,美國聖母大學一位哲學教授還寫了本《愛是光著腳的哲學》,絲絲入扣地談論愛情哲學。如果拔高一點,個人的生活原則也可以稱作哲學。
許多現代人對自己的人生體驗、生活準則、人生態度、處世方略等都是有看法、有態度、有評價的。這種對存在意義、事物本質、人生意義等形而上學的思考也可以叫哲學,而且這種狹義的哲學,最接近古希臘,尤其是雅典人所說的哲學的含義。
世界所有民族都有宗教和神話,但不是每一個民族都有哲學。從希臘人最早為哲學命名這一事實看,哲學當屬希臘人的偉大創造。當人們說哲學是最初決定了希臘人生存之時,是指理性在希臘城邦中的誕生,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思維方式形成了哲學的開端。希臘民族天性好奇,喜歡探討和談論新奇的事,試圖用邏輯解答人生和宇宙的一些重大問題。因此,希臘人生活中離不開哲學,自認為是古代世界的智者。在希臘人看來,哲學思辨是最高貴的,道德和政治實踐是有意義的,而生產活動則是最低賤的。
哲學是閑暇產物,希臘人在閑暇之餘從事哲學思辨。地中海、愛琴海的海洋性氣候,使希臘人很少悶在在家裡度日。他們把大部分閑暇用於戶外,家裡幾乎沒有什麼傢具,也無需為買煤炭和沙發而工作,他們把一天的大部分時間在市場上、柱廊間、競技場、劇場上參加社會活動:談天、辯論、集會、演說、看戲,聽荷馬史詩的朗誦。所以希臘人,比如雅典這樣的城市居民,養成一種習慣:天天都要到市場上去聽一聽,轉一轉,和城邦里的人們侃一侃,了解有什麼新鮮東西、發生了什麼新鮮事情。雙手背在背後,無目的地,漫不經心地溜噠,搖搖晃晃從這頭逛到那頭,然後又逛回來,每走幾步就停下來,與周圍的人大聲地談一陣子,又往前走幾步,又談一陣子。
希臘人在在閑暇之餘討論哲學在現代人看來,希臘人遊手好閒,儘管不很好吃,卻很懶做。他們逛市場,談論諸神和世界,分析人生意義,爭論什麼是善,以懷疑的精神、批判的眼光、理性的分析探索世界一切奧秘。希臘人自由地討論哲學,著書立說,甘願為維護思想自由而獻身。
希臘城邦的公民不用為生活操心,加上他們對飲食要求極其簡單,不知高消費為何物,因而有條件沉溺於無休止的精神空談。古代中國人是君子敏於事,慎於言,訥於言。而希臘人恰恰相反,崇尚空談是賢人智士的氣質和風範,認為這是才是真正的智慧活動。這種崇尚空談之風恰恰是哲學誕生的溫床。希臘城邦的許多公民都是有身分、有產業的人,無需為生計操心。因此,沒有自由就沒有哲學,沒有自己的時間和閑暇,就沒有哲學。時過境遷,伴隨著希臘政治上的衰落,哲學也隨之衰落了。雅典人身上那種骨子裡洋溢出的自信與樂觀,漸漸地遠離了希臘。如今的希臘,貧窮且有點荒涼,強悍的祖先留下的宏圖大業,如今只落得斷垣殘柱,一場悲涼,古迹因為空虛而甚感孤單。但文明古國的子孫神閑而氣定,這個國度的文明後裔依然保持精神貴族那種悠閑,不緊不慢的習慣,這種習慣又讓很多人不習慣。每臨大事有靜氣,比較合適形容他們,只是希臘人才有這般氣度。
可惜的是希臘人的哲學時代似乎終結,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亞里士多德,這條偉大的哲學傳承線,隨著歷史沉沒,不復被人記起。但希臘人對哲學的興趣卻始終沒有衰減,他們對世界、對人生的思索也始終沒有停止。
今天,哲學似乎是現代社會多餘的累贅,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可以說是無用之學。只有從全人類的功利出發,才可以看到哲學之大用。而且如果為全人類計,保留這種精神貴族的奢侈愛好,無疑是標誌一個民族的文明水平。
希臘哲學群體,思想耀千秋,無論如何希臘哲學都是讓人尊重的,讓人敬畏的,不管是現在還是幾千年的過去。希臘人的哲學已經成為人類文化的思想資源,至今仍影響我們精神生活,正如尼采所說的:面對古希臘大師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阿那克薩哥拉、恩培多克勒、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這樣一個驚人理想化的哲學群體,每個民族都會自慚形穢。
羅馬人靠法律
說起羅馬人靠法律,有一個古羅馬的法律案例。
羅馬凱撒大帝與埃及女王克麗奧佩特拉一見鍾情,有個私生子,昵稱愷撒里昂,意為小愷撒。凱撒歸國執政之後,如果埃及女王向羅馬法庭為自己和兒子申請羅馬籍,羅馬法院也不會判給埃及女王和她的兒子享有羅馬籍。這是為何?因為按照公元前三世紀的羅馬公民法,法律的適用範圍僅限於羅馬公民,居住在羅馬的異邦人不能享受此法的保護,而克麗奧佩特拉是埃及女王,私生子也是在埃及出生的,所以,無法享受羅馬公民權。儘管凱撒貴為羅馬皇帝,也不能違反羅馬法律。
羅馬人最早的法律是於公元前450年前後制定的《十二銅表法》羅馬人相信,法律是最高的理性,必須用法律,而不是以個人的心血來潮來調和社會的各種關係,只有法律才能保證每一個羅馬人正直地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生而平等,享有任何人不能剝奪的基本權利。羅馬人更相信法律還可以保證所有羅馬公民的安全和自己國家的長存。今天,在羅馬法院的廣場上,聳立著一尊正義女神的雕像,一手托著天平,一手托著寶劍,雙眼被布緊緊地蒙著。在雕像的背後,鐫刻著一句羅馬法諺:
「為了正義,哪怕天崩地裂」。
這句法諺體現了羅馬人為維護法律的正義和公平而不惜一切的精神。羅馬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羅馬人的內心裡。
可以說羅馬人一生下來就離不開法律。羅馬嬰兒呱呱落地,按羅馬公民法規定,就可具有羅馬公民權,這是羅馬帝國統治的疆域里其他異邦自由民所無法享受的。羅馬人成年後,就必須按羅馬法律去生活,經商,做事。羅馬法律注重對平民個人的保護,保護私人財產和家庭穩定,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約自由和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準則,制定出了人類社會最早的民法典包括市民法、債權、物權制度等,全面規定了羅馬平民的權利義務。羅馬法律基本原則保證了羅馬公民生活的安寧,適應了當時羅馬社會生活的需求。
時至今日,作為羅馬的後裔義大利人仍然驕傲地宣稱,他們的祖先所建立的羅馬帝國曾經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失,宗教(基督教)隨著科學的發展而縮小了影響,惟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羅馬之所以能以法律征服世界,是因為羅馬法律中蘊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與民族的永恆價值。
羅馬民法法典包括市民法、債權、物權制度等,全面的規定了平民的權利義務,對世界民法典的發展意義重大。羅馬法律成為近代法學的淵源和近代法律的先驅,英國的《權利法案》、美國的《1787年憲法》、法國拿破崙的《民法典》都來源於此。中國現行的《憲法》、《民法通則》和《繼承法》也深受羅馬法律的影響。
羅馬帝國的聲威,羅馬霸業的強盛,都早已成為悠悠往事。然而,羅馬法律的基本精神,羅馬法律的大部分內容,卻逾千古而猶存。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兩千年前逐步形成的羅馬法,不只是那個時代的羅馬人的法律,而且還是後來全人類的法律。
中國人靠什麼
中國人靠大人物的金口玉言。在歷史長河中,中國人不靠宗教,不靠哲學,也不靠法律,靠的是大人物,金口玉言的也只能是大人物,而不是補了金牙的普通中國人。大人物金口玉言,一言九鼎,人民的一切,國家的命運,大人物說了算。大人物的話便是金口玉言,不管對錯,哪怕給國家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哪怕是洪水滔天,哪怕民不聊生。
在歷史長河中,有個眾所皆知事實告訴每一個中國人——
人是鐵定靠不住的,比宗教,比哲學,比法律更靠不住。
推薦閱讀:
※國民黨戰犯解放後相聚 因未全殲日軍自稱民族罪人
※為什麼閩粵地區的土客矛盾這麼嚴重?
※為什麼我們可以討厭一個國家,卻不能討厭一個國家的人民,哪怕這個國家90%的人民都是你討厭的類型?
※是否存在「純血統」的種族?
※此人和戚繼光一樣被譽為民族英雄,如今其墳墓卻被夷為平地
TAG: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