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作用 艾灸的副作用和禁忌事項
2015年01月28日 13:21 編輯:謝婷婷
現在很多的人都非常的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養生保健已經成為了時代熱門的話題,很多的人都有自己的養生計劃!很多人都喜歡通過中醫來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你們知道艾灸的作用和艾灸的副作用都有哪些嗎?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艾灸的功效與作用吧!
目錄
1、艾灸的簡介 2、艾灸的藥理作用
3、艾灸療法需注意的十大禁忌 4、艾灸對人體有什麼好處
5、艾灸的注意事項 6、艾灸副作用不可疏忽
7、怎樣用艾灸治失眠 8、哪些疾病適合用艾灸來治療
艾灸的簡介
艾灸產生於中國遠古時代,因為它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並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成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並用,故稱為針灸。針灸治病在國內外有著深遠的影響,但現代人說針灸,多數時候僅指針療,已經很少包含艾灸的內容了。
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灸法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其治療效果已為無數臨床實踐所證實。而對其機制的認識,仍是一個未解的迷。現階段認為灸療作用機制與以下5個方面有關。
局部刺激
灸療是一種在人體基本特定部位通過艾火刺激以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療方法,其機制首先與局部火的溫熱刺激有關。正是這種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的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加強,促進炎症、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消散吸收;還可引起大腦皮質抑制性物質的擴散,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發揮鎮靜、鎮痛作用;同時溫熱作用還能促進藥物的吸收。
經絡調節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重要內容,也是灸療的理論基礎。人是一個整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協調的,這種相互協調關係,主要是靠經絡的調節作用實現的。現代研究表明經絡腧穴具有三大特點:
1.經絡腧穴對藥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樣艾灸方法選擇一定的腧穴與一般的體表點,其作用是明顯不同的。
2經絡腧穴對藥物作用的放大性經絡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體表循行路線,而是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調控系統。在穴位上施灸時,影響其多層次的生理功能,在這種循環感應過程中,它們之間產生相互激發、相互協同、作用疊加的結果,導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應。
3.經絡腧穴對藥物的儲存性腧穴具有儲存藥物的作用,藥物的理化作用較長時間停留在腧穴或釋放到全身,產生整體調節作用,使疾病得以治癒。
調節免疫
許多實驗都證實灸療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療的許多治療作用也是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實現的,這種作用具有雙向調節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並且在病理狀態下,這種調節作用更明顯。
艾灸的藥理作用
灸療的用藥情況,雖比不得內治法豐富,但從各種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針灸在臨床應用的情況看也可窺灸療辨證論治之一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灸療主要原料艾的功能。清代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亡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調經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離開了艾,灸療學就不存在了。
綜合作用
灸療作用於人體主要表現的是一種綜合作用,是各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共同發揮的整體治療作用。
首先,灸療的治療方式是綜合的。如冬病夏治,以白芥子等藥物貼敷膻中、肺俞、膏肓治療哮喘的化膿灸,以及以隔附子餅灸腎俞等穴的抗衰老等,其方式即包括了局部刺激(局部化膿灸、隔物灸)、經絡腧穴(特定選穴)、藥物諸因素,他們相互之間是有機聯繫的,並不是單一弧立的,缺其一即失去了原來的治療作用。
其二,治療的作用是綜合的。灸療熱的刺激對局部氣血的調整,艾火刺激配合藥物,必然增加了藥物的功效,芳香藥物在溫熱環境中特別易於吸收,艾灸施於穴位,則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發了經氣,調動了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地發揮行氣血、和陰陽的整體作用。
其三,人體反應性與治療作用是綜合的。治療手段(灸療)--外因只能通過內因(人體反應性)起作用,研究人員發現,相同的灸療對患相同疾病的患者,其感傳不一樣,療效也不盡相同,究其原因,就是人體的反應性各有差異。以上諸因素,在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指導下,臨證進行合理選擇,靈活運用,方能發揮灸療最大的效能。
溫經散寒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於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於"氣"的推送。各種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可影響血氣的流行,變生百病。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也就是說,氣血的運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所以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因此,凡是一切氣血凝澀,沒有熱象的疾病,都可用溫氣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靈樞·刺節真邪》篇中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靈樞·禁服》亦云:"陷下者,脈血結於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痹的作用。通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運行,達到臨床治療目的。所以灸法可用於血寒運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痹證、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為顯著。
行氣通絡
經絡分布於人體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於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癥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於瘡瘍癤腫、凍傷、癃閉、不孕症、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扶陽固脫
人生賴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厥論》所云:"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於手足,則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此為其他穴位刺激療法所不及。宋代《針灸資生經》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臍中即活"。《傷寒論》指出:"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下利,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無脈者,灸之"。說明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由於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於中風脫症、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昇陽舉陷
由於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脫肛、陰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靈樞·經脈》篇雲:"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臟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療。關於陷下一症,脾胃學說創始者李東垣還認為"陷下者,皮毛不任風寒","天地間無他,唯陰陽二者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下陷者,陽氣陷入陰氣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脈證俱見在外者,則灸之"。因此,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鬆者,亦有效果。使機體功能恢復正常。如脫肛、陰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會穴來提昇陽氣,以"推而上之",又如《類經圖翼》雲:"洞泄寒中脫肛者,灸水分百壯"。總之,這也是灸法的獨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熱
歷代有不少醫家提出熱證禁灸的問題,如《聖濟總錄》指出:"若夫陽病灸之,則為大逆";近代不少針灸教材亦把熱證定為禁灸之列。但古今醫家對此有不同見解。在古代文獻中亦有"熱可用灸"的記載,灸法治療癰疽,就首見於《黃帝內經》,歷代醫籍均將灸法作為本病證的一個重要治法。唐代《備急千金要方》進一步指出灸法對臟腑實熱有宣洩的作用,該書很多處還對熱毒蘊結所致的癰疽及陰虛內熱證的灸治作了論述,如載:"小腸熱滿,灸陰都,隨年壯",又如"腸癰屈兩肘,正灸肘尖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差"。
"消渴,口乾不可忍者,灸小腸俞百壯,橫三間寸灸之"。金元醫家朱丹溪認為熱證用灸乃"從治"之意;《醫學入門》則闡明熱症用灸的機理:"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醫宗金鑒·癰疽灸法篇》指出:"癰疽初起七日內,開結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瘡痛灸至不痛時"。總之,灸法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熱,表明對機體原來的功能狀態起雙向調節作用。特別是隨著灸增多和臨床範圍的擴大,這一作用日益為人們所認識。
防病保健
我國古代醫家中早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並提出了"防病於未然"、"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療作用外,還有預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這在古代文獻中有很多記載。早在《黃帝內經》就提到;在"犬所嚙之處灸三壯,即以犬傷法灸之",以預防狂犬病。《備急千金要方》有"凡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說明艾灸能預防傳染病。《針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預防中風。民間俗話亦說"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幹"、"三里灸不絕,一切災病息"。因為灸療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為水谷之海,榮衛之所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為人體真火之所在,為人之根本;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從而加強了身體抵抗力,病邪難犯,達到防病保健之功。現代,灸療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延年益壽
穴位
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氣海(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元(位於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
分組
第一組,關元、氣海、左側足三里;第二組,關元、氣海、右側足三里。
方法
選准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分別對準第一組穴位,每穴懸灸10分鐘,以各穴位皮膚潮紅色為度。第二天用同樣的方法懸灸第二組穴位。如此交替懸灸,連續三個月為一個療程。休息一周,再繼續第二個療程。使用時注意力要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說明
關元、氣海、足三里是人體強壯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調整和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人的抗病能力。成書於宋代的《扁鵲心書》中說:"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不得長生,亦可得百年壽。" 特別是女士,艾灸此三個穴位後,神清氣爽,容光煥發,全身特別是小腹部十分舒暢(此種感覺一般要連續灸半個月後才明顯)。
美容
艾灸的美容與一般的化妝品美容,手術美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個是本質上的,另一個是表面上的。化妝品可以掩飾你的不足,手術可以改造你的結構,可以滿足你暫時的虛榮心,但這些都無法給你真正的健康。因為健康而使你青春常駐,容光煥發,思維敏捷,反應靈敏,那又是另一種不同層次上的美。通過吃藥,打針或者鍛煉,你或許也可以或多或少地達到你期望的效果。但沒有灸療好,艾灸是驅散疲勞,恢復元氣,補充體能,平衡陰陽的最有效的手段。有很多女人臉上不光滑潔凈,這往往是內分泌失調引起的,實際上還是陽能不足,而不是像一般所說的上火。
有這麼幾種女性
1、臉上痘痘長得成片的女性,往往有嚴重的帶下病,"清熱解毒"往往沒有任何效果,因為她們的這種熱往往是虛熱,而不是實熱,補充陽能尚且不逮,何況雪上加霜。所以艾灸是最佳的選擇。
2、臉上長有黃褐斑的女性,往往肝腎虧虛,體質嚴重偏於酸性,用艾灸治療,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3、虛胖的女性,並不是營養過剩,但營養過剩不過是西醫上的一個概念,中醫裡面沒有這樣的說法,如果哪個中醫也這樣瞎嚷嚷,那肯定個半吊子。即使是肥胖的小孩子,也往往並不是營養過剩,而是陽能不足,往往是因為在懷孕期間,父母還有不少的性生活,導致孩子先天不足,肝腎機能失衡,脾臟運化無力。虛胖女性則往往有崩漏暗疾,失血過多。太過肥胖往往是因為脾腎陽虛,太過瘦弱,則往往是肝腎不足。
4、乳頭過早地顏色變暗淡,或者乳頭凹陷的女性,往往嚴重肝腎虧虛,沖脈,任脈虛寒,有的甚至還有咳嗽的毛病。這些問題艾灸都有很好的效果。
艾灸療法需注意的十大禁忌
艾灸是中醫的治療方法,用艾炷為主熏灸穴位來達到防病治病的功效,艾灸可以起到溫經通絡、溫陽補氣、補中益氣的作用。中醫提示,艾灸雖好,但一定要注意以下十個禁忌。
禁忌一
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臉部、頸部、手臂等,都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
禁忌二
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關節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處、心臟部位不要灸,眼球等也不要灸。
禁忌三
艾灸後半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艾灸後要喝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絕對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以助排泄器官排出體內毒素。
禁忌四
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
禁忌五
要注意體位、穴位的準確性: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同時要注意穴位的準確性,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禁忌六
現代人的衣著不少是化纖、羽絨等質地的,很容易燃著。因此,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滾脫落。用艾條灸後,可將艾條點燃的一頭塞入直徑比艾條略大的瓶內,以利於熄滅。
禁忌七
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所以在冬季要保暖,以免治了舊病又添新病。
禁忌八
要循序漸進,初次使用灸法時要注意掌握好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少一些。以後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
禁忌九
對於皮膚感覺遲鈍者或小兒,可以用食指和中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做到既不致燙傷皮膚,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禁忌十
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時,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時,或無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艾灸對人體有什麼好處
艾灸的作用廣泛,現代研究認為,艾燃燒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並且比未燃燒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強。施灸局部皮膚中過氧化脂質顯著減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燒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燒不僅沒有破壞其有效藥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強。艾燃燒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質,附著在穴位處皮膚上,通過灸熱滲透進入體內而起作用的。
艾灸的好處與壞處
1、調和陰陽。人體陰陽的平衡是疾病發生和發展的根本。運用艾灸療法的補瀉作用,達到調和陰陽之功效。
2、溫通經絡,驅散寒邪。艾葉性溫加之點燃熏灸,使熱力深達肌層,溫氣行血。艾灸具有溫通經絡,散寒除濕、調理氣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3、行氣活血,消瘀散結。氣見熱則行,見寒則凝,氣溫則血行。艾灸為溫熱刺激,可使氣血協調、營衛和暢、血脈和利而行氣活血,消瘀散結。
4、溫陽補虛,補中益氣。
5、回陽救逆。
6、防病保健,強身益壽。
艾灸療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所取穴位不同,灸法不同,刺激程度不同或施灸所用材料不同,因而功效也不同;因此,臨床應用時應當視具體病情選擇不同的穴位和操作方法。
在家艾灸的方法
1、溫灸時先灸左方,再灸右方。
2、將艾條一端點燃,將燃端放入溫灸棒中。
3、以手掌試溫度高低,確定溫度適中,即可開始溫灸。
4、腹部用精油按摩完之後進行溫灸,用溫灸棒在腹部來回滾動,再點臍周穴點,(歸來、氣海、關元),使穴點經絡疏通皮膚光滑、紅潤。 溫灸時間:15分鐘。
艾灸的注意事項
1、灸器點上火後不可懸空過久,以免接觸皮膚時溫度過高,以致燙傷,如懸空太久,可先以手掌將灸器之溫度搓低後再繼續使用,每隔一段時間,應將灸器敲除支。
2、每使用灸條二至三條後,在灸器控制口會產生溫灸油垢,應以毛刷清洗,以保持灸條之通暢。
3、溫灸半小時內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4、溫灸後要喝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絕對不可喝冷水或冰水)。
5、飯後一小時內不宜溫灸。
艾灸養生治病 副作用不可不防
我國古代醫家中早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並提出了"防病於未然"、"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療作用外,還有預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這在古代文獻中有很多記載。
早在《黃帝內經》就提到;在"犬所嚙之處灸三壯,即以犬傷法灸之",以預防狂犬病。《備急千金要方》有"凡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說明艾灸能預防傳染病。《針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預防中風。
民間俗話亦說"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幹"、"三里灸不絕,一切災病息"。因為灸療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為水谷之海,榮衛之所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為人體真火之所在,為人之根本;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從而加強了身體抵抗力,病邪難犯,達到防病保健之功。現代,灸療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艾灸副作用不可疏忽
1、艾灸的副作用主要表現在錯誤的判斷了身體的體質,錯誤的選擇了施灸的穴位,從而造成的身體的不適,經過正確的方法指導是可以調節過來的。
2、艾灸具有效果明顯、簡便易行、經濟實用的優點,幾乎沒有什麼毒性和副作用,只要操作方法得當,穴位掌握準確,對人體一般不會產生不良反應。 艾灸為身體補充陽氣,尤其適用於陽虛體質。
3、艾灸有補瀉的作用,對於陰虛火旺熱症體質的人,要先從瀉法開始,滋陰的同時再調理陰陽的平衡。也就是施灸的穴位和方法有所不同。
4、如果操作不當,也可能會產生不適,就會被理解是所謂的艾灸的副作用,建議應該到專業的地方進行指導。比如專業的艾灸養生館。
5、艾灸是一種物理和藥理結合的中醫療法。是綠色自然療法,起源於中國古代,是艾草製成的艾絨燃燒來治病養生的方法。
6、但由於體質和癥狀不同,開始施灸可能引起發熱、疲倦、口乾、全身不適等反應,一般不需顧忌,繼續施灸即能消失。
艾灸各種穴位的功效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屬督脈,在項後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 身柱有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寧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溫補元陽,調和氣血,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現代研究認為,灸身柱可以調節人的神經系統,可以防止神經衰弱,失眠症,頭痛的發作,可以防止疲勞,促進肌體體力的恢復。灸身柱對小兒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瀉,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對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統的哮喘、氣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養生一言草》載: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的數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E一玫瑰花環形成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於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起的項強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
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甲乙經》載:"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又載:"傷憂思氣積,中脘主之。"《玉龍歌》說:"黃疽四肢無力,中脘、足三里。"實驗觀察發現,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後能使胃的蠕動增強,幽門立即開放,胃下緣輕度提高,空腸黏膜皺襞增深、腸動力增強。艾灸中院有利於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於胃脘脹痛、嘔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較好療效。
灸關元穴
關元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3寸。該穴為小腸之"募穴",足三陰經、任脈之會,一身元氣之所在。別名"丹田"。《難經·六十六難》集注中楊玄操說:"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氣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醫學認為,關元其部位為真陽所居、化生精氣之處。艾灸關元能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元陽溫暖,血液充盈,能培腎固本,補氣回陽,通調沖任、理氣活血。艾灸關元,能治積冷,男子疝氣,夢遺淋濁,女子瘕聚,經產帶下,諸虛百損。現代研究發現:艾灸關元可使血液動力學改變,對心肌具有正變力性作用,從而使得每博指數(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數(LVSWI)穩定增加。艾灸關元還可改變動脈血氧運輸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機體代償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緩休克的發展。艾灸關元可防治遺尿、尿頻,隆閉、少腹脹痛,脫肛、疝氣、遺精,白濁、陽痿、早泄,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崩漏、惡露不盡、不孕,中風脫證、虛勞贏瘦等。
灸氣海穴
氣海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1.5寸。灸氣海有延年益壽、養生保健的作用。據們《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載,柳公度年八十餘,步履輕便,當有人問其養生之術時,他說:"吾初無術,但未嘗以元氣作喜怒,氣海常溫耳。"灸氣海能生髮和培補元氣,滋榮百脈,益腎固精,保健強身,解除疲勞等。據《竇材灸法》記載:"上消病,日飲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熱,又吃冷物,傷肺腎之氣……春灸氣海,秋灸關元三百壯,口生津液。"認為灸氣海能預防xxx。日本代田文志(現代日本針灸學家)認為用艾灸氣海可預防闌尾炎,他說:為頓挫闌尾炎而灸20~3O 壯。
現代研究認為:艾灸氣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遺尿、遺精、陽痿、滑精,閉經、崩漏、帶下、子宮脫垂,中風脫證、脘腹脹痛、氣喘、疝氣,失眠、神經衰弱、腸炎等。
灸神闕穴
神闕(肚臍)屬任脈經.又名臍中。艾灸神闕穴,有溫補元氣,健運脾胃,固脫復甦之功效。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實驗性關節炎大白鼠的神闕穴,其炎症區壞死程度及細胞浸潤明顯減輕,隔鹽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闕穴,其殺傷細胞活性,在24小時內迅速升高,72小時至120小時復原,若間日連續灸,則活性升高可維持更長的時間。
灸神闕還能治泄瀉、便血及病後大便不通。據《竇材灸法》載:"腸癖下血,久不止,此飲食冷物,損大腸氣也,灸神闕穴三百壯;虛勞人及病後大艾灸神闕穴,對泄瀉、繞臍腹痛、脫肛、中風脫證、角弓反張、產後尿瀦留、慢性腹瀉、皮膚瘙癢、蕁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位於小腿的前外側,在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足三里是胃經的主要穴位.具有調理脾胃.健運脾陽,溫中散寒,補中益氣,調和氣血.宣通氣機,導氣下行,補虛強身的作用。《甲乙經》載:"五臟六腑之脹,皆取三里,三里者,脹之要穴。"《外台科要》載: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氣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氣也。《醫說》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針灸大成》載:中風預防灸,若有中風先兆時"便宜急企三里絕骨四處,各三壯","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瘡為妙。《江間式心身鍛煉法》載:"無病長壽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壽至二百餘歲。"
現代研究認為艾灸足三里穴.能調節高血壓病初期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降血壓的作用.能使纖維蛋白降解產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滯度.並有擴張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預防腦血管意外的發生。艾灸足三里,還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銅、鋅代謝.減少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
艾灸足三里,對消化系統的胃腸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潰瘍、胃下垂、腹瀉、便秘,對心腦血管系統的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意外,對呼吸系統的感冒、肺結核,對泌尿生殖系統的尿頻遺尿、小便不通、遺精,陽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還能增強體力,解除疲勞,調節神經,有較強的延緩衰老的作用,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灸三陰交穴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後緣。三陰交是足三陰經(脾經、腎經、肝經)的交會穴,對肝、脾、腎三髒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濕,疏肝益腎,調經血,主生殖的功能。中醫學文獻記載,三陰交能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痹痛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泄,小便不利,疝氣,夢遺失精,臍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經》載:足下熱脛痛,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三陰交主之。《外台秘要》集驗:灸丈夫夢泄法,灸足內踝上名三陰交二七壯。
《千金要方》載:內踝上3寸絕骨宛宛中灸五十壯。主咳逆,虛勞寒損、憂恚,筋骨攣痛…疵氣、痔血……凡二十二種病,皆當灸之也。《眼科錦囊》載:上瞼低垂輕證者,灸三陰交。
現代醫學認為灸三陰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腎炎,睾丸炎,陽痿,遺精,遺尿,月經不調,經閉崩漏,產後血暈。艾灸三陰交對神經系統的失眠、神經衰弱、心悸,心腦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壓,消化系統的脾胃虛弱、腸鳴腹脹、泄瀉、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怎樣用艾灸治失眠
艾灸治失眠的方法能起到養心安神的作用,艾灸治療失眠時,每晚於臨睡前1小時,用溫熱的水先泡腳10分鐘。然後再用艾灸對穴位的進行施炙。現在社會壓力大,尤其是現在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都很脆弱。又有激烈的市場競爭,很多年輕人失眠。失眠也屬於亞健康可以用艾灸治療失眠的方法不是治療失眠。
工具/原料
艾灸條
步驟/方法
1、失眠通常指入睡困難或維持睡眠障礙(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難),導致睡眠時間減少或質量下降不能滿足個體生理需要,明顯影響日間社會功能或生活質量。本病屬中醫"不寐"範疇,亦稱"不得眠"、"不得卧"、"少睡"、"無眠"、"目不暝",因外感或內傷等,致使心、肝、膽、脾、胃、腎等臟腑功能失調,心神不安,以致經常不得入寐
2、艾灸治療失眠的方法溫通經脈、驅散寒邪:因本法採用上等陳艾,融入數位中藥、藏葯合制而成,火柔而溫,滲透力極強,能溫經散寒,以火攻邪。
3、艾灸治療失眠的方法主穴:百會、至陽、心俞、脾俞、膽俞。配穴:神門、三陰交、湧泉。
艾灸保健需要注意6個事項
1.灸法的適應證以虛證(偏陽虛)、寒證和陰證為主。臨床上凡屬陰虛陽亢、邪實內閉及熱毒熾盛等病證,應慎用或禁用灸法。
2.選擇質量好的艾絨。劣質艾絨,生硬不團聚,燃燒時火力暴躁,易使患者感覺灼痛,甚至熏烤時石粒脫落,灼傷皮膚。
3.環境應保持通風,避免艾煙過濃,傷害人體。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特別是哮喘病人慎用艾灸。
4.施灸的部位,妊娠期婦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顏面五官、陰部、有大血管分布的部位不宜直接灸;頭部、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不可多灸。
5.施灸時應及時調整灸火與皮膚間的距離。有些患者局部寒氣大,初灸時,對艾火的忍耐力強,常常不知不覺將艾火靠近皮膚,結果將皮膚灼痛。實際上,以灸至皮膚髮紅為度,每次灸10-15分鐘為宜。
6.體質壯、病情輕、病程短者,灸治1-2次即可;體質差、病情重、病程長者,可灸數月乃至1年以上。初灸時,每日1次;長期灸治者,3次後改為2-3天1次。
哪些疾病適合用艾灸來治療
根據用法特點分為艾炷灸療法、艾條灸療法、葯卷灸療法、溫針灸療法、隔姜灸療法、燈火灸療法等多種。艾灸療法廣泛應用於臨床,對治療虛寒證、寒濕痹證、小兒驚風、昏迷等急性病證療效顯著。但由於其燃燒、易灼傷患者而不被現代醫學所接受。因此在各級醫院針灸則多見針刺,少見艾灸,因此絕大多數人訛稱針刺為針灸。
艾灸和針刺一樣都可以獨立的治療各種疾病,只是對經絡及穴位刺激的方式不同、治療與保健的側重點不同。艾灸與其他療法相比較無疼痛、無任何毒副作用,且治療範圍廣泛,療效之神奇非親身體驗才能相信。《紅爐點雪》指出:灸法祛病之功、難以枚舉、無論虛實寒熱、輕重遠近、無往而不宜。
艾灸的功能和作用
艾灸治療儀具有止痛、調整功能平衡、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功能。具有溫經通絡,祛濕散寒,行氣活血,消淤散結,溫補中氣,回陽固脫,平衡陰陽,補虛瀉實,預防疾病,保健強身的重要作用。
主要適應症
各種疼痛性疾病、頸椎病、肩周炎、關節炎、腰腿痛、腰間盤突出、腹痛腹瀉、結腸炎、扭傷紅腫疼痛、面神經麻痹、中風半身不遂、高血壓;婦科: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囊性腫瘤、乳腺纖維瘤、盆腔炎、附件炎、尿道炎、痛經、更年期綜合症、美白、塑身、祛斑、除痘等,青少年近視、弱視、尿床、厭食、生長發育不良、鼻炎、內、外、婦、兒、五官科、神經系統、泌尿等各科,凡適合傳統灸法的一切病症均可使用。
艾灸在基層使用的實用性
1.傳統療法,效果顯著,能有效提高診所對患者的治癒率。
2.價格低廉,基層診所門診易於接受。
3.治療無痛苦,收費低廉患者容易接受。
4.無創治療,使用大夫易於操作,有效降低醫療風險。
用艾灸治療常見疾病
中醫的灸法一直是中醫養生值得推薦的養生方法,下面是來自針灸科得主任為大家推薦的幾種簡單常用的艾灸穴位療法!
中藥貼敷是"冬病夏治"中最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其實,對於一些皮膚高敏或有其他不適宜採用中藥外敷治療的人,還可以採用艾灸、飲食療法、拔火罐、熱療(日光浴、遠紅外艙、溫泉療法、沙灘浴)等療法。
最常見的是艾灸,針灸科主任焦乃軍副主任醫師說,夏天由於天氣熱、人體內熱,還有艾灸本身的熱度,可以藉助特定的穴位,用溫熱的藥物進行灸療。艾本身就有溫通、活血化瘀的作用,燃燒後,可以使熱氣內注,把深伏在人體內部的寒邪驅逐體外,使人體陽氣充沛,達到溫通經絡、扶正驅邪、培補氣血的作用。
艾灸簡單易操作,是常見的保健預防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灸時可以將整個艾條從中間切開,使切口面積增大,每次每個穴位灸3~5分鐘即可,使所灸穴位皮膚出現紅暈為宜。最好選用有煙霧的傳統艾條,有一種無煙艾條,臨床效果並不很好,因為灸的效果一方面取決它的熱度,一方面取決於藥物本身的作用,而製成無煙艾條有可能使藥物本身的作用改變。
焦乃軍向大家介紹幾種簡單常用、效果較好的艾灸穴位治療方法。
1.足三里灸(最常用的保健要穴)
部位: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
方法:對準穴位點燃,灸3~5分鐘,每日一次。
作用:調理脾胃、調理氣血、助消化、補虛弱。
2.神闕穴、氣海穴、關元灸(保健要穴)
部位:神闕穴,即肚臍,位於臍窩正中;氣海穴位於前正中線上,臍下1寸半處;關元穴位於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處。
作用:培補正氣、溫補元陽、健運脾胃、理氣和腸。
3.背俞穴灸
部位:背腰部,人體的五臟六腑在背部各有一個背俞穴,如心俞、肝俞、大腸俞等,位於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其位置大體與相關臟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
方法:因穴位較多,個人不便於操作,應到醫院由針灸科大夫用艾箱灸。
作用: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之處,是夏天用陽之位補陽的重要場所。可補充背部的陽氣,也就是補充全身的陽氣,人體內的寒邪則容易去除。
結語:我國的中醫發展歷史悠久,尤其是艾灸,是中華文化的優秀傳承,相信上述介紹的這些常見的艾灸的功效和作用,能夠幫助廣大的朋友們有效的守護健康!大家平時要多多了解這些常識,對於身體保健是非常好的哦!也要記得分享給身邊的好朋友們哦! 現在很多的人都非常的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養生保健已經成為了時代熱門的話題,很多的人都有自己的養生計劃!很多人都喜歡通過中醫來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你們知道艾灸的作用和艾灸的副作用都有哪些嗎?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艾灸的功效與作用吧!
目錄
1、艾灸的簡介 2、艾灸的藥理作用
3、艾灸療法需注意的十大禁忌 4、艾灸對人體有什麼好處
5、艾灸的注意事項 6、艾灸副作用不可疏忽
7、怎樣用艾灸治失眠 8、哪些疾病適合用艾灸來治療
艾灸的簡介
艾灸產生於中國遠古時代,因為它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並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成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並用,故稱為針灸。針灸治病在國內外有著深遠的影響,但現代人說針灸,多數時候僅指針療,已經很少包含艾灸的內容了。
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灸法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其治療效果已為無數臨床實踐所證實。而對其機制的認識,仍是一個未解的迷。現階段認為灸療作用機制與以下5個方面有關。
局部刺激
灸療是一種在人體基本特定部位通過艾火刺激以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療方法,其機制首先與局部火的溫熱刺激有關。正是這種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的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加強,促進炎症、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消散吸收;還可引起大腦皮質抑制性物質的擴散,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發揮鎮靜、鎮痛作用;同時溫熱作用還能促進藥物的吸收。
經絡調節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重要內容,也是灸療的理論基礎。人是一個整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協調的,這種相互協調關係,主要是靠經絡的調節作用實現的。現代研究表明經絡腧穴具有三大特點:
1.經絡腧穴對藥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樣艾灸方法選擇一定的腧穴與一般的體表點,其作用是明顯不同的。
2經絡腧穴對藥物作用的放大性經絡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體表循行路線,而是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調控系統。在穴位上施灸時,影響其多層次的生理功能,在這種循環感應過程中,它們之間產生相互激發、相互協同、作用疊加的結果,導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應。
3.經絡腧穴對藥物的儲存性腧穴具有儲存藥物的作用,藥物的理化作用較長時間停留在腧穴或釋放到全身,產生整體調節作用,使疾病得以治癒。
調節免疫
許多實驗都證實灸療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療的許多治療作用也是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實現的,這種作用具有雙向調節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並且在病理狀態下,這種調節作用更明顯。
來自:艾灸
推薦閱讀:
※倍他樂克說明書(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 倍他樂克副作用 @用藥助手
※【美食百科】桑椹的副作用有哪些
※功夫茶具介紹 功夫茶具配件的作用
※水產養殖中,飼料在應激過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視!
※琥珀除了安神還有別的功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