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古典詩詞之典故、起源、意象(八)

常用古典詩詞之典故、起源、意象(八)9、其他類白衣蒼狗:亦叫白雲蒼狗,比喻世事變幻無常。出自杜甫詩《可嘆》:「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人事變化,猶如浮雲,一會兒像白雲,一會兒像灰狗。破曉:初現希望深夜:愁思懷舊雪:瓊玉、碎玉、冰花、六齣;信:鴻雁、尺牘、尺素亡國:後庭花。天地:人類的渺小 人生的短暫 心胸的廣闊 情感的孤獨浮生:表示短暫虛幻的人生。朝陽:希望 朝氣 活力夕陽: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暫的人生或事物正午:熱烈 熱情奔放 惡勢力對社會、對人的摧殘酒:歡悅得意失意愁苦月亮:人生的圓滿、缺憾 思鄉 思親「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月亮的別稱:蟾宮、玉盤、銀鉤、嬋娟、桂宮;「玉盤」、「玉輪」、「玉環」、「玉鉤」、「玉弓」、「玉鏡」、「天鏡」、「明鏡」、「玉兔」、「嫦娥」、「蟾蜍」月亮: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筆法。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表現了李白的思鄉之情。詩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句以委婉的疑問點出了這月圓之夜人間普遍的懷人心緒,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對故鄉朋友的深切思念。此外「月」還有以下意象( 1)明月蘊涵邊人的悲愁。如:「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的悲壯雄渾。(2)明月蘊涵情感的無奈。如謝庄「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禱和祝福;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希冀和渴盼。(3)明月蘊涵時空的永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 古詩中的節令  1.人日。正月初七日。在古詩中,詩人在人日大多表達思家、想友的感情。例如高適的《人日寄杜二拾遺》中「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2.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張燈結綵,所以元宵又稱為燈節。如辛棄疾在《青玉案》中是這樣描寫元宵景色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3.社日。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春分前後,農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這是春社;而立秋後第五戊日,稱為秋社。古人多借這個節日集會競技,開展對他們來說十分難得的娛樂活動。  4.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後一百零五天,大致在當春二月,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樹就焚致死,故定於此日禁火吃冷食。寒食節禁火三日,換新火種。例如唐代韓翃的《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官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5.清明。三月的節氣名,也是祭祖掃墳的日子。例如膾炙人口的《清明》。  6.上巳(陰曆三月三日),此日人們臨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後來演變為水邊宴飲、郊外春遊的節日。如杜甫《麗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7.端午。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後來人們就在此日龍舟競渡,以紀念屈原。  8.七夕。七月七日,傳說在這一天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在古詩中多借七夕表達愛情。如林傑《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9.中秋。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月色最好,是闔家賞月的佳節,所以人們在這一天大多思念親人。  10.重陽。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為陽數。重陽日古人有登高飲酒的習俗。如杜甫《九日》中所寫: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11.冬至。是節氣中的起點,相當於一日中的子時,是古人認為的陰極陽生之時。如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12.除夕。一年中最後一天晚上。「除」意為除舊布新。  在有些古詩中,並沒有明顯的節令名字,我們應該首先抓住詩歌中的細節,看看作者寫的是什麼時間、什麼物候,詩中記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再結合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來推究詩歌中反映的節令。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0

喜歡
推薦閱讀:

淺談如何鑒賞古典詩詞
美到窒息的古典詞句
從古典的意象出發
古典風情:如夢蝶戀花(二)
634字,字字珠璣 |古典書城

TAG:詩詞 | 典故 | 起源 | 古典 | 古典詩詞 | 意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