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溫貸危機」看「差錢」與「多錢」並存困局

從「溫貸危機」看「差錢」與「多錢」並存困局日期:2011-11-14 作者:賀水金 來源:文匯報

圖片作者: 圖片作者: 圖片作者: 圖片作者:
賀水金資金鏈斷裂,老闆「跑路」甚或跳樓,企業倒閉,員工失業,民間借貸糾紛案件頻發,涉案金額迭創新高……溫貸危機引發的大震蕩,再次將溫州推到輿論關注的中心,也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經政府和金融界出手馳援後,目前危機已得到初步緩解。但形勢依然不容樂觀,歲末年關將至,這是銀行貸款和民間借貸大結賬的時點,能不能平穩度過,將面臨更大考驗。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溫貸危機的爆發,偶然中蘊涵著必然,特殊性中兼具普遍性。溫州民間金融長期存在,為何以前沒有發生類似的借貸危機?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其重要原因之一在於「差錢」與「多錢」並存。為何溫州成為貨幣緊縮政策承受力最弱的地帶溫州是中國民營經濟的重鎮,曾以GDP,更以GNP高速增長,讓老百姓分享經濟發展成就、藏富於民的「溫州模式」而為大家所津津樂道。但現在,溫州經濟卻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企業「差錢」,融資難、融資貴成為普遍現象。據溫州市經貿局調查,42.9%的企業認為資金面偏緊。2011年貸款增速出現大幅度下滑,1-3月全市新增貸款投放為238.28億元,僅相當於去年同期的66.5%。「差錢」,某種程度上說,是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作用的結果。2010年下半年以來伴隨著CPI的持續走高,控通脹、穩物價成為首要目標,央行貨幣政策由積極轉向穩健,除了加息,還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2011年前6月更是保持了一月一調的頻率,達到21.5%的歷史高位。通過貨幣乘數效應,銀行可貸資金急劇減少,從而出現惜貸、壓貸、延貸等情況。應該說央行貨幣緊縮政策對各地一視同仁,為何溫州會成為承受力最脆弱的一環?顯然與溫州企業多數負債經營有關。在溫州,有1萬元本金敢做4萬元生意是很尋常的現象,這種經營理念,在經濟景氣、銀根寬鬆的時代可以順勢而為,迅速做大做強,但也因此埋下了隱患。前幾年因社會流動性泛濫,企業處於強勢地位,銀行紛紛上門求貸。市場嗅覺敏銳、善於捕捉商機的溫州商人如魚得水,全面出擊,事業紅紅火火,利源滾滾。但過度依賴借入資金,根基不固,一旦經濟下行,信貸收緊,資金鏈很容易斷裂,大批企業破產倒閉是必然趨勢。「差錢」企業+「多錢」高利貸=負和博弈2011年溫州發生金融風波,又與溫州同時是個「多錢」之地,民間借貸盛行,民間金融高利貸化趨勢不無關係。「差錢」的企業,遭遇「多錢」的高利貸,在度過初期短暫的合作「歡愉」後,結局是製造更大的悲劇,最後將兩敗俱傷。2011年7月21日,人民銀行溫州市中心支行發布《溫州民間借貸市場報告》,民間借貸市場規模約1100億元,全市約89%的家庭和59%的企業參與了民間借貸。由此可知,溫州是民間資金富裕之區,借貸規模巨大,且出現「全民借貸」現象。正因為溫州民間金融發達,因此當企業「差錢」時,民間借貸市場會迅速填平這個缺口。以往民間借貸多出現在親友之間,加上流動性過剩,民間借貸利率較低,通常低於銀行貸款利率,親友間甚至為無息借貸。但今年隨著貨幣政策持續緊縮,企業與銀行間的強弱勢地位已悄然轉變,銀行貸款議價能力增強,貸款利率不斷上浮,30-40%十分普遍,外加搭售各種理財產品、增加手續費及以貸養存等名目,企業最後獲得貸款的綜合利率遠在規定標準以上;與此同時,貸款門檻相應提高,貸款額度減少,貸款期限縮短,企業流動資金枯竭問題凸顯,企業需款已達「如饑似渴」的境地。民間利率因此水漲船高。《溫州民間借貸市場報告》顯示,民間借貸年綜合利率24.4%,見諸報端的最高達180%,月息3分即年利率36%則是中間數。而大多數中小企業的實業毛利潤,高者不過10%,一般3%~5%,如此畸高的民間借貸利率讓溫州民營企業不堪重負。企業尤其是實業投資有沉沒成本,前幾年高速擴張期所投下的產業不可能因為外部經營環境的轉劣而「踩急剎車」,企業主們依然懷抱希望,相信很快銀行信貸會改善,市場會好轉,於是劍走偏鋒,不惜借入高利貸以苦撐,雖明知是飲鴆止渴,但實屬無奈。部分企業被迫進入高利貸市場,系「過橋」周轉,即借短期高利貸用於償還銀行到期貸款,待新貸款發放後再還高利貸,一旦銀行貸款沒有及時到位,民間高利貸無法歸還,利滾利,企業經營就會陷入惡性循環。當然,也有部分企業敢於超高息借高利貸,則一定是投向高風險領域,但如果投機失敗則後果不堪設想;反之,如果投機成功,則推高資產泡沫,助漲通貨膨脹,於實體經濟危害極大。「多錢」本身不是壞事,溫州民營經濟的輝煌歷史離不開民間金融的支持,但一旦高利貸化,則將演變為借、貸雙方的一場負和博弈。企業微薄的利潤無法長時間經受高利貸的侵蝕而終將破產倒閉,老闆「跑路」以逃廢債務;出借者最後可能血本無歸。思考與對策「差錢」與「多錢」合流而引爆的溫貸危機,折射的是目前中國金融改革的不到位、金融無序和金融抑制,因此要防止類似危機再發,必須標本兼治。1、加強風險防範建設和風險意識教育第一,政府層面,應加快構建逆經濟周期的金融監管機制,這是防止經濟大起大落和金融危機發生的重要途徑。目前銀監會和央行已按照巴塞爾協議Ⅲ的精神制定了相關實施細則,按照預定的時間表,2013年有望正式啟動。第二,企業層面,應秉持穩健經營的原則,不能再追求盲目擴張、過度負債。應對企業資產負債表進行審慎管理,將負債率嚴格控制在適當的水平,以免過高的融資成本侵蝕正常的企業利潤,影響持續經營的能力。第三,個人層面,應明確意識到民間借貸超過國家規定基準貸款利率標準的4倍,將不受法律保護,如果超高出借則屬於惡意放貸,強行以超高利率收貸甚至暴力要債,則屬於惡意催討,應該追究法律責任。對於借高利貸從事高風險投機活動的行為,政府不應該也不必要救,不能助長獲暴利歸個人、遭損失由納稅人埋單的心理。只有通過付出慘痛的甚至血的代價,民眾才會真正提高風險意識。2、加快建立層級金融體系,積極跟進金融監管第一,開放金融,降低門檻。中國金融資源高度壟斷,其弊已越來越明顯,集中反映在企業貢獻度與金融支持度之間呈現嚴重的不匹配性。據統計,中小企業佔全國企業總量的99%,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60%,對稅收的貢獻率達50%,創造了約80%的就業和約65%的新專利。但中小企業90%沒有和銀行發生過任何借貸關係,小微企業,95%沒有和銀行發生過任何借貸關係。因此,加快改革金融體制、破除壟斷已勢在必行。金融開放順序應先內後外,先對國人開放,再對外資開放,金融利益首先應該讓國人分享。第二,大力發展中小金融機構,構建分層級的金融體系,讓不同的企業得到不同金融機構的支持和服務,滿足不同的金融需求。其中特別應積極倡導設立社區銀行、村鎮銀行,利用它們熟悉社(鄉)情、人情、企業狀況、經營者品信等優勢,可以有效避免信息不對稱,防止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社區銀行和村鎮銀行應根據客戶還貸記錄,建立信用檔案,進行等級評定,條件成熟時可與央行徵信系統對接,既彌補央行徵信系統未覆蓋中小、微小企業的缺憾,也可為這類企業以後享受大型金融機構服務奠定基礎。只有正規金融機構得到充分的發展,才能將體外循環的遊資、「熱錢」導入到銀行體系,從而有效遏制金融無序現象。第三,加強金融監管。金融開放的同時,監管必須同步而行,積極跟進。如果監管不到位或監管缺位,將會導致嚴重的金融風險,反之,如果監管過度,也將使金融機制缺乏應有的活力。因此,如何在合理、有度地實施金融監管和有效防範金融風險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將是全球化時代銀監會、央行駕馭、操控中國金融能力和智慧面臨的一場大考驗。(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推薦閱讀:

擴張性貨幣政策埋下隱患!一場貨幣危機要來臨?
《生化危機6:終章》最新預告愛麗絲的最終冒險
個人化飲食控管 安度「糖糖危機」
如何看待美國債務危機和美元危機?
俄羅斯在敘危機中要再次涼中國

TAG: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