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唯一一個因戰功封侯的女將軍,不是花木蘭,而是她

秦良玉畫像

《將軍在上》中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有女兒,是讓她放棄夢想,在平安的宅子里度過一生,還是讓她追求夢想,在殘酷的戰場上廝殺一生?」

這個問題的衍義放到現在依舊不過時。它包含的不僅是父母對女兒平凡的愛,更道明了時代對女性角色根深蒂固的認知。女性可以做很多事,但是她最好是相夫教子,平凡安逸的活著,至於戰爭,那更是男人的事。

可自古至今,總有那麼些女子,心懷大志,不甘於平淡。所謂將相輪流做,女子亦可為。她們奮力跳出時代給予她們的枷鎖,紅妝換戰袍,紈扇變長槍,演繹出了一段別樣的傳奇,最終留名青史。但即便如此,能被記載在正史上的,鳳毛麟角,能被列入將相列傳的,更是只有一位,她就是「葉昭」的女神——秦良玉。

秦良玉是明末四川女將軍,崛起於危急之時,同時也是女子地位式微的年代。可她卻以文才武功,威懾遠近,累官至大明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死後又被南明朝廷追謚「忠貞」。

一生少有詩作留世的崇禎帝為她作詩四首,革命志士秋瑾更是以花木蘭、秦良玉自比,作詩道,「莫重男兒薄女兒,平台詩句賜娥眉。吾儕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有雌。」她的故事在民國被搬上銀幕、戲台,廣為傳頌,以作激勵。到了現代,因她曾經鎮壓農民起義的行為,一度被史家所貶,但真正的光芒總與日月相映,最終閃爍在歷史的天空上。

偉大的父親

秦良玉在明神宗萬曆二年(1574年),生於四川忠州鳴玉溪畔秦家壩(今重慶忠縣東雲鄉護國村)。按照時人的說法,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山奇水秀,前有西岩懸瀑自高崖直下,蔚為壯觀,後有五座高山環繞,狀如五馬奔蹄。她祖上曾是湖北人,元末為避戰亂,由楚入蜀,漸漸在這裡安居下來,到了第八代——秦良玉的父親秦葵時,大明的盛世已然不穩,時局再次動蕩。

秦葵身處憂患之世,不慕名利,專好談兵。我們只能從史料中看到他是明朝貢生,更多的事迹卻是沒有,甚至生卒年都不詳,但他顯然不是個普通人,他是個傑出的家庭教育者。

秦葵關心時局,萬曆年間天下亂象已生,他擔心自己的兒女在亂世到來之際無護身的能力,更無「執干戈以衛社稷」的能力,於是督促子女修習兵法。秦良玉表現非同一般,她通經史,曉大義,精韜略,又與兄弟同習騎射擊刺之術,以至於秦葵感嘆,兄弟皆不及她,恨不能讓她生為男兒身。秦良玉看著父親面上的遺憾之色,不以為然,「使兒得掌兵柄,夫人城,娘子軍,不足道也。」

夫人城何也?冼夫人是也。冼夫人是壯族人,在南北朝那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亂世中率部保境安民,被嶺南數郡視為「聖母「,後來又被周總理贊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巾幗英雄」。「娘子軍」代指唐高祖李淵的女兒平陽昭公主。平陽昭公主在她父親起兵反隋的時候,在關中招募義軍,為之打下了一片江山,死後更是以軍禮下葬,追謚「昭」,可謂備極哀榮。

這樣兩位奇女子,在秦良玉眼中,不僅是偶像,也是她立志超越的目標。

然而在她的父親秦葵眼中,文才武功尚是其次,做人最根本的,只有一個字——「忠」。忠於明朝,忠於父母,忠於自己。他曾親口對兒女說,今後若不能執戈衛國,效忠大明,就不要說是他的子女。

事實證明,他的教育是成功的。

秦葵有三子兩女,秦良玉忠明一世、以功封爵姑且不提,她的兄長秦邦屏、弟弟秦邦翰抗擊後金,戰死於遼東戰場,秦民屏戰死於平奢之戰,孫秦翼明、秦拱明官至總兵,秦佐明、秦祚明授參將,秦良玉子馬祥麟,戰死襄陽……一門將軍,俱為英傑,這在巴蜀歷史上極為少見,這樣的剛烈血性,更是讓許多人觸目驚心,卻又心生敬意。

秦良玉就是在這樣的教導下,走出忠州,來到石柱——她一生功業的起點。在她的戎馬生涯中,她經歷了太多的血淚與分離,可她始終沒有動搖那顆忠明之心,那怕是最後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清軍的鐵蹄布滿曾經的大明江山。是非功過暫且不提,歷史評價此處也暫且擱置,我認為一個人能堅持心中的信仰,終其一生不改其志,就已經值得我們敬佩了。

清綿竹印本門神秦良玉

成長的道路

巴蜀地區少數民族眾多,情況複雜,但習慣對於人們的束縛相對較少,漢族地區的綱常禮教、程朱理學並未在當地佔據優勢地位。秦良玉的家鄉忠州雖以漢族為主,但也受到少數民族習氣影響,女性地位相對較高,出行不必避諱,婚配上也有較大的自主權。秦良玉文武兼備,儀度嫻雅,正是閨中少女最明媚的時候,吸引了遠近求親者,但直到她二十二歲(1595年)的時候,才有一個男人走進了她的視線中。

此人就是近鄰石柱馬千乘。馬千乘英俊嚴毅,為人剛正,有將略,且祖上還有個大名人——「馬革裹屍「的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到了南宋,因馬定虎平「五溪蠻「有功,被封石柱安撫使,官職世襲,所以馬家也算是名副其實的名門世家。

三峽地區廣泛流傳著秦良玉比武招親,與馬千乘一見鍾情的故事,真假不必爭論,但毫無疑問,兩人的婚後生活十分和睦。石柱土家族、苗族居多,民風彪悍,秦良玉作為一個事業型女性,到了這裡,徹底放開了手腳。她勸諫丈夫身為安撫使,最重要的就是以武力保境安民,鎮壓叛亂。且此時,不遠處的播州土司楊應龍時降時叛,周邊時局也有不穩,訓練士兵,必須提上日程。馬千乘深以為然,於是有了後來揚名天下的「白桿兵「。

白桿兵的得名,來源於士兵們使用的武器——白桿長矛。石柱風景秀麗,但地形複雜,高山、河谷、丘陵遍布,高低起伏,十分便於敵人躲藏,秦良玉因地制宜,制出了新型兵器白桿長矛。它取材於當地盛產的白臘樹,長矛一端有鉤,另一端設環,遇峻岭可前後相連,攀援而登,遇戰則可砍可錘,十分適合山地作戰。訓練告成一階段後,第一個試矛的就是播州(今遵義)土司楊應龍。

楊應龍家族經營播州七百餘年,積累了十分可觀的財富,這也讓他有底氣發起叛亂。他為人殘暴嗜殺、狂妄自負,又性喜猜忌,反覆無常,貴州巡撫上疏彈劾,但此時的明朝有心無力。外有援朝抗倭之戰,內有寧夏哱拜的叛亂,因此在楊應龍事上只能應付了事,而這又助長了楊應龍的氣焰。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楊應龍舉兵反叛,明軍節節敗退,眼看其勢已成,神宗大怒,於二十七年,起用李化龍總督四川、湖廣、貴州三省軍務,並徵調河南、山東、浙江、雲南、廣東等地的士兵前來平叛。馬千乘身為四川石柱土司,統兵三千應調前往。秦良玉「別統精卒五百,裹糧自隨「,在鄧坎大敗守將楊朝棟,而後乘勝追擊,與其他援兵匯聚桑木關。

桑木關是播州城外一道天險,山勢高峻,僅一條小路通過關口,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秦良玉趁明軍正面進攻吸引敵人注意時,悄悄帶著白桿兵從側面攀援而上,白桿長矛前後相接,很快就越過山頂,桑木關被一舉攻破。此後明軍勢如破竹,播州之亂很快平息,良玉夫婦被評為「南川路戰功第一「。

這次戰爭對秦良玉來說,只是一個開始,她懷著興奮激動的心情,實踐了自己的理想,證明了自己的價值,所以她不計較個人得失,自備軍糧,戰後也「不言功「。這個時候的她,對於大明,有一種單純炙熱的信仰,因為這是一塊理想的沃土。但是不久,現實給了她一記重擊。

秦良玉的丈夫馬千乘,性情剛烈,不畏強御,年紀愈長,威嚴日甚,麾下兵丁每每見到,都不敢直視。欽差太監邱乘雲到四川開礦徵稅,大肆斂財,馬千乘與之發生衝突,遂被構陷下獄。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病死於獄中。

中年喪夫,這對於秦良玉來說是一個重大打擊。

秦良玉並不是傳統的女子,她的性格中沒有以夫為天的想法,與丈夫發生口角反目時,甚至能將丈夫幽禁起來不給飯食,可是誰也不能否認他們之間的深情厚誼。正是她的丈夫給了她廣闊的天地,讓她成為一個不拘於家庭,自由翱翔的獵鷹,可是現在,她的丈夫死了。

很快朝廷下令,秦良玉曆有戰功,按土司例,父死子繼,子幼妻繼,馬千乘子馬祥麟尚年幼,故由秦良玉襲土司職。

秦良玉所受的教育,所得的皇恩,讓她無法去怨怪朝廷,所以她恨小人,恨奸佞。歲月平靜了滾燙的熱血,沉穩了年輕的面容,不變的是一顆心。她強忍悲痛,接過丈夫手中的印信,自此裙釵換冠裳,左右侍女,一眾家媳,皆改男裝。

殘酷的血戰

時間慢慢流逝,明朝漸漸步入了暮年,遼東卻崛起了一個鐵血民族。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後金可汗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

明神宗任命楊鎬為兵部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經略遼東,分四路進攻赫圖阿拉。四十七年(1619年)末,徵調土兵以資征剿,石柱亦在徵調之列。為表示鼓勵,明神宗還特地在徵調時加秩土官。

秦良玉敬受皇恩後,遣其兄弟秦邦屏、秦邦翰、秦民屏率五千白桿兵先行,隨後又與子馬祥麟領三千精兵奔赴前線。

但是戰況並不理想,天啟元年(1621年),瀋陽陷落。秦邦屏等人率眾渡過渾河,勢要奪回瀋陽,但遭遇後金突襲,秦邦屏、秦邦翰及千餘白桿兵力戰而死,秦民屏重傷突圍。這一場血戰,挫了後金銳氣,白桿兵揚名天下。而秦氏兄弟也用自己的鮮血,捍衛了武將的尊嚴,不負父親所望。

秦良玉驚聞噩耗,卻沒有時間去悲傷,她收拾殘部,迅速搶佔榆關(今山海關)布防,扼住後金入關的咽喉。榆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她不斷地加固關防,不主動出擊,後金對此毫無辦法,只能在關下叫囂挑釁。秦良玉置之不理,但是加緊了對關防的巡查。年僅十六的馬祥麟在一次率隊巡關中,不幸被敵箭射中一目,他當即拔出,反搭弓箭向敵人射去,這樣的血性大大震懾了敵人,秦良玉把守的山海關,成了後金西進的一個巨大障礙。

一場援遼之戰,白桿兵為天下所知,然而盛名背後,秦良玉失去了兩個兄長,弟弟和兒子雙雙負傷,她這才真正明白戰爭的含義。

江山是由累累白骨堆就,盛世的安樂需要血來守護。她曾經在書上看到了平陽昭公主以軍禮下葬的榮耀,看到冼夫人被尊稱嶺南聖母的尊貴,她也知道自己要為大明拋頭顱灑熱血才能換來那樣的成就和認可,可是她從未想過,她付出的,不僅僅是她自己。而此時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讓活著的人更好的活著。

秦良玉向明廷上書,為家人請功。秦邦屏追贈都督僉事,錫世蔭,秦民屏授都司僉事,秦邦翰亦有追贈,秦良玉賜二品官服、封為誥命夫人,馬祥麟升指揮使,白桿兵人人得重賞。

經歷戰爭殘酷洗禮的秦良玉,徹底成熟起來。此時的她行為舉止一如男子,有朝鮮來的使臣曾有幸得見一面,直言其氣勢逼人,目肅如電,體甚肥大,魁梧矯健,使重達八十斤的雙劍,卻猶顯遊刃有餘。

秦良玉像

榮耀的巔峰

明與後金的遼東之戰是一場漫長的拉鋸戰,秦良玉並不是這場戰爭的主角,但她每每在國家危急之際,毀家紓難,主動應調赴前線支援,並給清軍打了一記漂亮的回馬槍。這個時候對她來說,「忠」已經是一種本能了。

國家危如累卵,內憂外患交加,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但她從來不曾、或者不敢考慮,江山更替的情景。縱然她自幼通讀文史,明白王朝興衰乃史之必然。可口中呼著萬歲,心中早已認同了「萬萬歲」。

1621年,秦良玉回川徵兵,恰遇四川永寧宣撫使奢崇明勢如火荼的叛亂。奢崇明自認國家至此已到窮途末路,亂世之中,正是豪傑建立功業之時,不拼一把,怎得為王侯。可他也畏懼秦良玉在川中的名聲,於是派使臣前去拉攏,秦良玉怒斥其不忠不義,毫不猶豫的斬殺來使,隨後調集重兵,前去平叛。平奢之戰持續了三年,秦良玉的哥哥秦民屏死在了這場戰爭中。秦氏一門三兄弟,全部為國捐軀。

平定叛亂後,秦良玉留在四川鎮境保民,遼東因袁崇煥的守衛,讓後金吃了幾次大虧,可是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繞道漠南,避開了袁崇煥的防線,在長城喜峰口附近突入塞內,一路勢如破竹,直抵北京城下。畿輔震動,明思宗詔天下勤王。秦良玉得知消息後,變賣家產以作軍餉,率領白桿兵日夜兼程趕往京師。

明朝已有覆亡之像,各路官兵舉棋不定,作壁上觀,秦良玉恥與之為伍,會和孫承宗等部軍隊後,立刻展開了對後金的反攻,很快收復了灤州、永平、遷安、遵化等四城,解了京師之圍。崇禎帝大為感動,特意在平台召見秦良玉,並為之賦詩四首,這個時候的秦良玉已經56歲,戎馬三十餘年。

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

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征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

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

露宿風餐誓不辭,忍將鮮血代胭脂;

凱哥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掃虜胡,一片歡聲動地呼;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得皇帝賦詩,這是秦良玉一生榮耀的最高點。

走到這一步,秦良玉自覺一生無憾。縱然她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兄弟,失去了一起征戰沙場的同伴,未來還有可能失去更多的人,可是她的忠明之心為天子所見,並被作詩讚譽,這讓她一生的努力,得到了一個肯定,也讓她深信,自己的守護沒有錯。

天子聖明。

未來,她將為維持這份榮耀而繼續努力。

孤勇付餘生

擊退圍困京師的後金,只解決了日暮西山的明王朝的眼前之急。皇太極野心勃勃,不斷叩關,同時又親征朝鮮,掃除攻明的後顧之憂。而此時的關內,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明王朝內外交困,最終1644年,崇禎帝自縊身亡。

秦良玉得訊大慟。

她效忠的是明帝,明王朝,更是這個民族,這三者在她看來,甚至是一體的。如今朝廷覆亡,各地起義軍在她眼中是亂臣賊子,關外清軍更是蠻夷之邦,家國山河不再,她環顧四方,滿目凄然,找不到前路,更沒有同行者,孤獨和絕望一時間盈滿心間。

這種感受,讓她在面對張獻忠、羅汝才的招撫、進攻時,選擇全力抵抗,在面對清軍時,更是絲毫不肯妥協。

馬祥麟作為她的兒子,繼承了她的思想,她的志願。他死在守衛襄陽的戰役中,死前向母親發出訣別信,「兒誓與城存亡,願大人勿以兒為念」。秦良玉含著熱淚看完這封血書,心中悲痛,卻又欣慰,但更多的還有酸澀。

曾經陪著她一路征戰的親人,至此已所剩無幾。

她孤獨的堅持著,等待著。

1646年,她接受了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隆武政權的任命,加太子太保,封忠貞侯。懷著復國的奢望,她想要重跨戰馬,但是這個朝廷很快被清軍所破,未能成行。

1648年,南明永曆朝廷加封她為太子太傅,秦良玉75歲的高齡拖著病體含淚接下任命,想要再次跨上戰馬,然而命運,戛然而止。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一三集)
年華一幀一幀地逝去 (評論: 一一)
紅樓夢裡賈母唯一一次警告林黛玉是怎樣進行的?鳳姐怎樣配合的?
幸福是一種感覺,是一種心態,是一一顆平常心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一八集)

TAG:歷史 | 花木蘭 | 花木 | 一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