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永遠的蘇軾

閱讀與寫作

永遠的蘇軾

安縣中學2012級語文組王小林

【閱讀導言】

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珈術的修鍊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

—林語堂《神·鬼·人—蘇東坡傳》

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莊子,淵明(陶潛),子美(杜甫),子瞻(蘇軾字子瞻)。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王國維《文學小言》

突兀雪山,卷地而來,真似錢塘江上看潮時。添得此老胸中數萬甲兵,是何氣象雄且傑,妙在無一字豪宕,無一語險怪,又出以閑逸感喟之情,所謂骨重神寒,不食人間煙火者,詞境至觀止矣。雲錦成章,無衣無縫,是作者至情流出,不假熨帖之工。 —鄭文焯

才思橫溢,觸處生春。 —趙翼《甌北詩話》

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劉辰翁《辛稼軒詞序》

一.人物簡介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朝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時即博通經史,長於寫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任鳳翔府簽判,主張改革弊政。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貶官,先後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御史李定等摘其托諷詩中的詩句,說他以詩「謗訕朝廷」,被捕下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祐中,舊派執政,蘇軾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學士,禮部貢舉等官。不久因與舊派政見分歧,再次外調杭州。經聖元年(1094),新派再起,蘇軾又一次被貶,最後貶為瓊州(今海南)別駕。宋徽宗即位(1100)赦還。第二年死於常州。

蘇軾是北宋偉大的文學家、書畫家。工詩擅詞,開詞中豪放一派,散文汪洋恣肆,想像豐富,有「渾涵光芒,雄視百代」的稱譽。

二.經典名言

1、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念奴嬌?赤壁懷古》

2.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前赤壁賦》

3.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後赤壁賦》

4.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5.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惠崇春江晚景》

6.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7.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水龍吟》

8.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蝶戀花》

9.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贈劉景文》

10.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於潛僧綠筠軒》

11.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石鐘山記》

12.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 《和子由澠池懷舊》

13.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條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14.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來往,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卜運算元》

15、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東坡》

16、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風。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17.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

三.經典素材

1.嚴父慈母

父親蘇洵,27歲時,發憤讀書,文名大噪,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他對兒子的學業要求十分嚴格,制定計劃讀書學習,並監督檢查,使蘇軾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母親程夫人出身官宦人家,文化素養深厚,個性仁慈果斷。她對蘇軾人格教育很重視。蘇軾十來歲時,程夫人給他讀《後漢書?范滂傳》。范滂是東漢著名的政治家,他查辦貪官污吏,鐵面無私,遭到奸臣陷害,被處以極刑,上刑場前與母親訣別,說:「母親,我對不起您。今後只有靠弟弟盡孝心了,只求您捨棄難以割斷的恩情,不要增加悲傷。」他母親深明大義,對他說:「你今天能夠與忠義之臣齊名,死有何恨?」當時,十來歲的蘇軾激動地站起來,說:「母親,倘若我也要做范滂這樣的人,您同意嗎?」程夫人擲地有聲地說:「你如果能做范滂,我難道不能做范滂的母親?」蘇軾一輩子光明磊落,嫉惡如仇,有那麼的人仰慕他的人格魅力,與他母親的悉心引導密不可分。

點評:正是蘇軾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能在文化和政治領域取得耀眼的成績,可見,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成才的關鍵因素之一。

適用話題:教育與成才,家庭教育與人格魅力,影響,背景

2.勤學苦讀

蘇軾曾經將一百卷將近七十五萬字的《漢書》手抄了三遍。他抄寫時很講究:最初抄寫一段文字,以三個字作段落題目;第二次以兩個字為題;最後只需一字便可概括全段大意。真正做到了記憶與理解的有機結合。有人曾從《漢書》中隨意舉出一個字,蘇軾便從此字開始一直背誦下去,沒有一字差錯,真正達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

點評:天道酬勤,勤學苦讀是事業成功的必經之路;善於讀書,科學的學習方法是事業成功的終南捷徑。

適用話題:勤奮,勤學苦讀,科學的學習方法與成才

3.兄弟情深

蘇軾與蘇轍既是兄弟,亦是知己,兩人一生相伴,詩文唱和,情深意切,患難與共。他們倆從小就跟隨父親學習,學成後又跟隨父親出川,一起考進士,應制舉,雙雙得中同榜進士,同榜制舉,一直到入仕之後才不得不分開,開始了聚多離少的生活。

一個中秋月夜,蘇軾無比思念多年不見的弟弟,心情非常苦悶,他喝了一個通宵,酩酊大醉之際,寫下了千古中秋絕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轍是蘇軾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他的關懷是蘇軾在塵世喧囂中所能聽到的最清澈的知己之音。子由那平淡篤實的情懷幾乎成為蘇軾體味溫情世界的全部內容。

「烏台詩案」爆發前,蘇轍得知消息後,連夜趕寫一份奏章,請求朝廷解除自己現任官職為兄長贖罪。蘇軾被貶黃州後,蘇轍也將到筠州貶所。特意賓士二百里前來陳州(今河南淮陽)為兄長送行。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蘇軾被調往朝中擔任翰林學士承旨,此時蘇軾已經位居尚書右丞。兄弟同居高位,必然遭人忌恨。因此奉召當天蘇軾便寫了一道辭免狀,請求繼續外任,並於四月、五月先後上了第二狀、第三狀。而蘇轍也接連四次上書請求外任。兄弟二人為了保全對方,爭著留高位給對方,而甘願請求外任。他們之間深厚的手足之情不能不令我們肅然起敬。他們心中最大的願望,就是晚年能夠重返故鄉,實現「夜雨對床」的約定,兄弟倆相守終老。然而造化弄人,雷州分別後,他們卻終是沒有能夠再次聚首。

點評:人生得如此患難知己亦足矣,何況還是兄弟,血濃於水,他們的骨肉情親讓後人肅然起敬。

適用話題:患難與共,志趣相投,兄弟情,思念,知音。

4.烏台詩案

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硬說蘇軾在很多詩中流露了對政府的不滿和不敬,方法是對他詩中的詞句和意象作上綱上線的推斷和詮釋,搞了半天連宋神宗也不太相信,在將信將疑之間幾乎不得已地判了蘇軾的罪。

究竟是什麼罪?審起來看!怎麼審?打!一位官員曾關在同一監獄裡,與蘇軾的牢房只有一牆之隔,他寫詩道:「遙憐北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聞。」蘇軾一心想著死。他請一位善良的獄卒帶了兩首詩給蘇轍,其中一首是:「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

杭州的父老想起他在當地做官時的種種美好行跡,在他入獄後公開做了解厄道場,求告神明保佑他,他在朝中的朋友范鎮,張方平不怕受到牽連,寫信給皇帝,說他在文學上「實天下之奇才」,希望寬大;他的政敵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禮也仗義執言。太皇太后病得奄奄一息,神宗皇帝想大赦犯人來為她求壽,她竟說:「用不著去赦免天下的兇犯,放了蘇東坡一人就夠了!」最直截了當是當朝左相吳充,有次他與皇帝談起曹操,皇帝對曹操評價不高,吳充立即介面說:「曹操猜忌心那麼重還容得下禰衡,陛下怎麼容不下一個蘇東坡呢?」

就在這種情勢下,皇帝釋放了蘇東坡,貶謫到黃州。

點評:挫折是人生的一所大學,只有有理想和毅力的人才能從這裡畢業,蘇軾因才華遭人忌恨,也因才華從虎口脫險。

適用話題:挫折、文字獄、仗義執言、才華。

5.赤壁絕唱

被貶黃州是蘇軾政治生涯中的一個低谷,卻也是他精神歷程中的一次升華。在這座遠離政治中心東京(今河南開封)的江邊小城裡,蘇軾一方面積極解決生活中的困難,一方面認真反思性格上的弱點,閉塞的環境反而成就了偉大的心靈,黃州也成為蘇軾文學創作的一個聖地。面對滾滾東逝的長江水,回想世事變遷,宦海沉浮的人生歷程,蘇軾把對歷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長江邊的赤壁,發出了響徹千古的天籟之音。

一詠赤壁,清風明月。「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在蘇軾看來,人與自然是一體的,人本來就是自然的一份子,自然無所謂生與死,生與死都只不過是生命的不同形式罷了。而時間的長與短,永恆與變化也是相對的,只要能夠將自己的生命都融於清風明月當中,享受每一分生命、月光、清風,就是永生、永恆。

再詠赤壁,水落石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在《後赤壁賦》里,登高長嘯的詩人,飄然而至的道士,橫越大江的仙鶴,早已分不清你我。詩中的道士、仙鶴是蘇軾對現實世界的超越與解脫。

三詠赤壁,大江東去。「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多麼宏偉雄奇的赤壁!那陡峭險峻的山崖高入雲霄,彷彿要橫穿天空,刺破蒼穹!多麼恢弘洶湧的長江水,掀起一陣陣滔天巨浪,捲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然而,赤壁再壯闊,英雄再瀟洒,與自己又有什麼相干?看看自己蹉跎半生,為自己老大無成而暗暗悲傷,都是一種深情的執著,深情的眷戀,深情的嚮往。而這不正是蘇軾所要極力超脫,極力超越的束縛嗎?

點評:是赤壁讓蘇軾飽嘗難言的孤獨,也是赤壁讓蘇軾脫胎換骨,真正地成熟起來。赤壁成全了蘇東坡,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驛站,是這位傷痕纍纍的突圍者療養心房的所在。蘇東坡也成全了黃州,僻遠、荒涼、蕭條的黃州,因為他,而永載文化史冊。

適用話題:挫折、磨難、心態、豁達、文學創作、心靈的突圍。

6、開豪放詞風

據說有一次,蘇軾問一名客人:「我的詞比柳永如何?那位客人回答說:「這哪裡能夠相比?」蘇軾吃驚地問:「這怎麼說?」那客人不慌不忙地說:「您的詞作,必須讓關西大漢懷抱銅琵琶,手握大鐵扳,高唱『大江東去』!柳永的詞作卻需要一個二八年華的小女子拈著紅牙拍扳,細細地唱『楊柳岸,曉風殘月』。」蘇軾聽後不禁撫掌大笑。

在當時,以柳永為代表的婉約派是詞壇創作的主流。婉約派主要描寫男女相思離別之情以及女性的閨閣生活,風格柔弱感傷,婉媚多情。蘇軾對詞最大的貢獻與革新在於,將詞的題材從單純的兒女私情,離愁別緒擴展到豐富的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將詞的格調從抒寫艷麗、媚俗的雕蟲小技提升到抒發宏偉志向,表達胸襟抱負的黃鐘大呂。

點評:在詞中,儘管婉約仍佔主流,以委婉、細膩、兒女私情見長,讀來難免有些雷同,單調與沉悶,而蘇軾的革新,讓詞走出了一條陽光大道,成為主宰宋朝文壇的一種文學。勇於革新,不墨守成規,才能別開生面,別有洞天。

適用話題:改革、革新、成就、胸襟。

7、知州錢塘,勤政為民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蘇軾再三請求離開朝廷,去地方任職,朝廷終於批准蘇軾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出任浙西路兵馬鈴轄兼杭州知州。

長期以來,西湖的淤泥嚴重堵塞湖底,水草遮蔽大半湖面,不僅阻礙水運,損害水質,隔斷水源,而且大大損傷西湖美觀。蘇軾決定對西湖進行綜合治理,經過深思熟慮,精心策劃,在湖的西側築起一道長八百八十丈,寬五丈的長堤,橫跨西湖南北,將西湖分為里湖外湖。這不但解決了淤泥水草無處安置的難題,而且溝通西湖南北,縮短了交通路程。蘇軾工作認真勤苦,據《杭州府志》記載,他每天都到湖上巡視,體現了他體恤愛民的仁政之心,勤政善政的為政之才。經歷千年,「蘇堤春曉」與「三譚印月」依然是引人入勝的「西湖十景」之一。

點評:作為父母官,為當地百姓做出的一項政績,澤被後世,千百年仍發揮作用,這樣的心思與智慧青史留名,而不是一唯地搞形象工程,勞民傷財,貽害後人,真讓人掩卷深思長嘆!

適用話題:政績、勤政、父母官、為政之才、利國利民。

8、憂國憂民,為民請命

中國古代有很多文人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蘇軾卻不是這樣,無論是「窮」還是「達」,他都要努力地兼濟天下,不忘自己的責任,正如陸遊說:「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

他被貶惠州、儋州,使他遠離朝廷、遠離皇帝,同時也使他更加接近民間,接近百姓。他認為,要真正擺脫孤獨和苦難,抵禦艱難困苦的逆境,就應該深入當地的百姓當中,幫助和關心他們的生活,將自己的命運與老百姓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忘記苦難,超越苦難,而不是在落落寡歡中暗自傷嗟,孤苦自賞。

為解決惠州百姓交通問題,蘇軾捐助當年皇帝御賜的犀帶作建橋之資;嶺南氣候溫熱,疫病較易流行,蘇軾頻頻請親朋好友寄來藥材,施捨給當地百姓;地處沿海,廣州一域人飲水困難,蘇軾建議且協助好友廣州知州王敏仲建設廣州自來水工程……在元祐大臣中,蘇軾是受處罰最重,貶謫之地最偏遠的一個。但蘇軾把自己的被貶海南看作是「天其以我為箕子」,將自己比作海南島上的箕子,也要儘力幫助這蠻荒之地開化文明。

點評:「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有抱負良知的官員總是以天下蒼生為已任,以民生為根本,「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他即便在被革職流放的極端逆境中,即便在個人命運遭遇空前苦難和厄運時,人格和靈魂中依舊保持固有的那份偉大與高貴。為民請命,造福於民。

適用話題:憂國憂民、為民請命、民生為本。

9、伉儷情深,深情懷念

妻子王弗和蘇軾是同鄉,也是眉山人,是鄉貢進士王方之女。王弗性格較為內向,蘇軾說他「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公婆,皆以謹肅聞」,而蘇軾對王弗評價很高:一是「敏而靜」,就是聰敏而不張揚;二是「有識」,就是有見識見解。蘇軾對妻子王弗的感情很深,對蘇軾來說,王弗既是愛妻,以是諍友,也是精神上的依靠。可好景不長,王弗年紀輕輕(只有26歲)就撒手人寰,與蘇軾的恩愛婚姻只有十年。在王弗去世十年後,四十歲的蘇軾又在夢中見到了她,「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怱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十年的陰陽隔絕並沒有能夠減輕他對妻子的深情懷念。

點評:王弗聰明睿智,她以自己洞察世情的慧心,時時照顧著蘇軾,對蘇軾深情體貼,關懷備至。

適用話題:思念、回憶、相逢、天倫之樂。

10、隨緣委命 苦中尋趣

北宋時期的惠州、儋州、海南,在經濟和文化上都比中原地區落後許多,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特別是海南,氣候惡劣,人煙稀少,極為偏僻荒涼,被中原人視為十去九不還的鬼門關。北宋王朝有不得殺害士大夫的祖訓,所以為人臣者,罪過再大也不過貶謫,而被貶海南則是遠無可遠,算是貶到了極點。

蘇軾當時由三品高官直降到九品芝麻官,以花甲之年遠發海南,仍然能夠唱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此心安處是吾鄉」。

心安則可隨遇而安,忘卻漂泊異鄉的痛苦,找到精神上的寄寓之鄉。蘇軾之所以既是大文學家,又是大思想家,正是因為他的思想從來就沒有因為生活本身的艱苦而趨於乾涸,這種艱苦的生活反而給他提供了更為豐富的,馳騁天地的藝術想像力;是這樣一種苦難的生活,讓他的筆變得更為靈動、飛揚。

點評:挫折是人生的常態,磨難是化了裝的幸福,苦難和挫折是人生的標杆,往往更能測出一個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蘇軾遭遇挫折,卻能安之若素,以豁達樂觀的心態面對,反思人生,生命,反而唱出了文學的天籟華章。

適用話題:苦難、挫折、心態、超脫、隨遇而安、隨緣委命。

四. 現代文閱讀

文赤壁(06年高考山東卷)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黃州,武漢向東,車子開一個來小時就到了。一下車,我就遠遠望見蘇東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漢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聲猶勝武赤壁,蘇東坡是這裡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視這位千古文豪。一個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蘇軾,他那眉宇間,襟袍臨風處,拂袖挪步,畢竟已少了那份氣質。他的醉態浪漫呢?他的才情風骨呢?他的失意豁達呢?一尊石像縱然萬古不朽,終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個人了。難怪,蘇東坡這樣豪放的人,也曾在這裡感嘆過「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江山如畫,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級而上。可能是這裡的人想讓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遊客吧,山壁上潑了一層赭紅色塗料,顯得假了。蘇東坡的文采名聲,哪裡還用的著粉飾媚俗?

登臨而觀,山壁下只剩兩池死水。抬頭北望,遠處才是白茫茫的長江江面。在古代,長江是在這座小山腳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來漸漸淤積成灘,如今灘地上都已蓋滿房子。當年,蘇軾寫了《前赤壁賦》,三個月後重遊在寫《後赤壁賦》時,就已感嘆「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他去世至今已有九百多年了,星換斗移,江山已改,雖是濤聲依舊,畢竟江面已遠。

唯有東坡在,剩有遊人處。

蘇東坡獲罪入獄,旋被朝廷發配來黃州,反而為他營造出了創作「三赤」名篇的主觀情緒和客觀環境。正是黃州落難這幾年,蘇東坡寫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後來朝廷發來誥命,任命他為「汝州團練副使」。其實那只是一個虛職,掛職領一份錢糧而已。一個失意文人,被安排去當一名「武官」,真是陰差陽錯。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蘊,又恰恰全部產生在一連串的陰差陽錯之間。古時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體為紅色花崗岩,故名「赤鼻磯」。蘇東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來乍到,竟將湖北口音「赤鼻」錯聽為「赤壁」。落難中的蘇東坡「孤舟出沒煙波里」,游飲江上,身臨赤壁,傷感而懷古,觸景而生情。面對萬古東流,驚濤拍岸的浩浩長江,他心中也被滿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陣陣巨大的感情波瀾。他遙想當年赤壁之戰時,時勢何等風起雲湧,一時多少豪傑,「而今安在哉」?於是,「蘇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情起波濤中,句出駭浪間,一吟成傑作,一嘆成絕唱。

看來,生前的「命」與身後的「名」,從來不是一回事。生前命運好,身後名聲也好的人是有的,但並非人人都能如願、如意。有的人生前飛黃騰達,大紅大紫,身後卻瞬即灰飛煙滅,再沒有人想起、提起,因為他生前並沒有做過什麼留的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過某些惡事、醜事、骯髒埋汰之事,落個臭名昭著,也為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連遭大災大難,最終卻艱難玉成,留下了傳誦千古的大成就、大名聲。所以,一個人對於眼前那點陰差陽錯,大可不必太在意。蘇東坡赤壁懷古之詞、之賦,皆悲憤中更見其曠達情懷。他若是一味排遣蠅營狗苟、狹隘不能自拔之情,縱然文麗詞美,也決計成不了傑作,更流傳不到今天。

文赤壁,雖然並不是歷史上赤壁之戰的古戰場,但細想起來,其實蘇東坡在這裡也打了一場赤壁之戰。不過,他打的是一場「文戰」,對手是那些圍攻他、誣陷他的政敵。他的態度是超拔的,不屑於去同對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筆墨官司。他沒有打黃蓋,沒有借東風,也沒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幾分酒力,信筆縱情寫華章。這場赤壁「文戰」的結果,蘇東坡大獲全勝,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傳千古。

16:結合原文,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說遠遠望見的是蘇東坡的雕像,而說是蘇東坡。這樣表達有什麼作用?

(2)第5自然段:「唯有東坡在,剩有遊人處。」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麼作用?

17:第6自然段中,作者說「蘇東坡獲罪入獄,旋被朝廷發配來黃州,反而為他營造出了創作「三赤」名篇的主觀情緒和客觀環境。」請根據文意說明「主觀情緒」和「客觀環境」的具體含義。

18:聯繫全文,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第7自然段中,作者說「文赤壁的全部意蘊,又恰恰全部產生在一連串的陰差陽錯之間。」「一連串的陰差陽錯指哪些具體內容?請分條概述。

(2)文章最後說,雖然文赤壁不是歷史上的古戰場,但蘇東坡在這裡也打了一場勝仗,請簡要說明蘇東坡取勝的原因。

19:聯繫本文,並結合學過的知識,談談你對蘇東坡的認識與評價。100字左右。

五.高考範文及片段

1、挫折是人生的常態,遭遇挫折不應一味放大痛苦讓其充塞心靈,應學會調適心弦,坦然面對。晚年遭受貶謫的蘇軾面對人生的挫折,平和的吟出」一蓑煙雨任平生「,正視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鍊了東坡的豪放詞風

東坡的選擇(2002高考滿分作文)   2、我曾在這秋水之畔永日無言地佇立,凝視江水中那寂寞削瘦的身影。就像所有跋涉在官場仕途上的文人,孤獨的我常感到一種莫名其妙的失意。是的,我擁有了榮華富貴,社會地位,不滅才情。但我年輕的心靈里彷彿總在下著蒙蒙的細雨。當夕陽西下,羈鳥歸林,疲憊的我不得不黯然離去,空留下幾聲無奈的嘆息。   我也曾在如火的七月來到這裡,昔日的秋水已非昨夜的波瀾不驚。我聽見遠古的吶喊穿越時空,激蕩迴旋這赭黃色的渾流。當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入了滔滔的江水,獵獵東風吹拂起周公瑾的衣襟,熊熊的烈火點燃了兩岸的蘆葦,濃黑的煙霧瀰漫了整個天際,於是亂石穿空,驚濤拍岸……那是歷史的心跳與呼吸。   而今夜,我又來了,帶著朋友,駕著扁舟,抱著美酒。還是千年前的明月,朗照著細草微風的原野;還是千年前的江水,流淌著亘古不變的憂愁。只是千年前那場著名的戰役,已找不到它一絲一縷的痕迹。而我的心,在這樣的氛圍中,亦迷茫而空靈。   一位朋友吹起了洞簫,懷古,感傷。微風吹過兩岸的蘆花飄飛起來,如煙如霧。平靜的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的漣漪。我的心彷彿被一隻天外之手撥動,微微地震顫出一連串的輕音。三十多年的往事在我的腦海里一一映現:五歲時開始苦讀,老父蘇洵嚴厲的教導,與弟弟子由快樂地嬉戲。十九歲上京趕考,文章震動天下,文壇領袖歐陽修不吝美的讚譽……但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災難忽然降臨,烏台詩案牽連家人朋友,自己被下放黃州……妻離子散,獨居僻野,為何命運要如此作弄人?   涼風陣陣,我從無邊的思緒中清醒過來。江水,明月,蘆花,簫聲,在我眼前和耳邊交錯出現。冥冥間,遠古和自然的情思在我的心中交融了。於是,剎那間的感悟便如醍醐灌頂,我終於超脫了。   ——在焦灼與通達之間,我選擇通達。在功名與自然之間,我選擇自然。在官場與赤壁之間,我選擇赤壁。   於是,我的選擇成就了我。我將擁抱東方之既白……

3、是揀盡寒枝終不肯棲的寒鴉么?是舉杯邀明月的飲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場的痴漢么?

  在那個「群星薈萃」的時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本是韜光養晦,遊戲筆墨罷了,而你偏偏要獨上高樓,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習慣於黑夜的眼睛,你註定要承受官場和文壇一齊潑來的污水。

  而我只看見你青青的竹枝,腳上的芒鞋,被雨淋濕的脊背,你的笑容從容洒脫,你的眼中只有秋風綠水泛清波。

  你堅守著自我,從而達到讓後世永遠仰望的高度。

4、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達;他的豁達造就了他風雨無阻,「風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   蘇軾一生風雨,一生坎坷,然而,無論他走到哪裡,他的名字就響徹在那裡的天空中,響徹在那裡的人們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風雨任平生」道盡了千古的真理,讓人懂得用開朗、寬容、豁達的心去面對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和物;讓人知道用感激、豁達的心境去挑戰人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多少英雄豪傑。蘇軾站在曾經是三國人物競風流的赤壁面前,像一個關西大漢,手持鐵板,大聲高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這是他歷經風雨後的坦然,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來面對如畫的江山,如夢的人生。   古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美麗的西湖承載了多少中國文人的夢,蘇軾雖被貶至此,然而他沒有悲愴,沒有哭天地,沒有憤憤不平,風雨任平生。他懂得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簡單道理。於是,一道蘇堤便橫卧西湖。他要讓西湖儲藏的心靈,淹沒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憂傷。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作嶺南人。」這是他被貶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詩。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場的污垢。他寧願一輩子做一個普通的嶺南人,每天嘗盡甜美的荔枝。你看,這是一個何等豁達的心情,官場的風雨,生活的風雨均無法阻擋他心靈的前行。他要讓他的一生過得甜美、豁達。   《明月幾時有》一詞道盡了詩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沒有因此悲傷嘆息,對生活失去勇氣,失去信心。他讓天上的明月傳達自己對遠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不僅讓他的風雨一生得到升華,而且撫慰了多少中國人思鄉思人的心靈。這個時候,他把其豁達的心交給了飽懷思念之情的人們。他要告訴他們――生活的風雨摧不倒我們,我們同在。   風雨的一生,豁達的一生;美麗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蘇軾,永垂不朽。  5、2006年高考遼寧考生《肩膀》  他將至情流動成筆下四溢的華彩,他將真我交織成理念奔騰的旋律,他將摯意揮灑成行雲流水的文字,他用厚實的肩膀承擔起生命的重量……   在這個有著慘白月色的夜晚,他獨坐短松崗,一壺清酒伴著淚千行,他的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而又落寞。他一定是趕了好久的路後才回到這裡,他來不及洗去臉上的浮塵,來不及整理泛白的鬢角,他只想快快回到這裡,再好好看看那個讓他魂牽夢繞的女子,他彷彿又看見她憑欄倚窗,烏黑的長髮傾瀉而下。可如今,只有那棵棵松樹掩映下的墳冢默默地回應他的呼喚,他的手輕輕撫過墳頭,將清酒緩緩灑在墳前,深深凝望後毅然轉身。這是怎樣的悲痛!曾經伉儷情深,如今只剩下自己形單影隻,但他沒有沉淪,他用他堅實的肩膀撐起這份悲痛,撐起他殘落的家,用他的肩膀撐起對亡妻深深的思念,化作一首千百年來被人傳誦的詞: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這是蘇軾的肩膀,蘇軾用肩膀承擔起對亡妻的思念。   左牽黃犬,右擎蒼鷹。策馬奔騰,錦衣華服,騎匹高頭大馬,浩浩蕩蕩踏過平崗,他挽弓射箭,呼嘯聲間射透天邊雲朵,霞光萬丈,那是他對豪邁忠義的褒獎和勇敢無畏的勳章。他在軍帳中端起一碗酒,二話不說乾脆飲下,一擦嘴角,再度斟滿酒。他的襝衽微張,全然忘了鬢角的銀絲,他口出豪言——誓將大宋一統於吾王!他再一次用肩膀撐起報效祖國的鐵膽丹心,用肩膀承擔統一大宋的豪情壯志,一杯酒,映著發紅的雙頰,將忠心與道義用肩挑!他潑墨寫下: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是蘇軾的肩膀,蘇軾用肩膀承擔對祖國的忠心。   他滿腔的報效祖國的熱血被群小破壞殆盡,他被一貶再貶,從京城到黃州,到密州,到杭州,到惠州,甚至到了荒涼的海南,他卻執著地挂念天下蒼生,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杭州有蘇堤,惠州有蘇公祠,朝廷待他不好,但他從來卻待百姓不薄,他把民生扛在肩膀上,興修水利,解緩災役,他如此坦蕩的胸懷,沒有裝下半分勾心鬥角的邪氣,卻將社稷與百姓放在比得失寵辱還重要的位置。他用他的肩膀,撐起熱愛生命,關懷百姓的愛民之心,用他的肩膀擔起「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的豪言壯志。   這是蘇軾的肩膀,蘇軾用肩膀承擔民計民生的大任。   古代像蘇軾這樣的文人很多,但擁有如此厚實肩膀的人只有蘇軾一個。陶淵明只願躲進精神的桃花源,卻把一片污濁留給世間,自己獨享清閑;杜甫,那憂國憂民的慨嘆的確沉重,但卻放棄了用肩膀承擔為民造福的重任;陸遊和辛棄疾卻把挫折放在第一位,不免惆悵滿懷,壯志未酬鬢髮先白,給人的感覺是肩膀弱不禁風……只有蘇軾有如此厚實的肩膀,上關百姓國家,下系骨肉情懷。   仰望蘇軾的肩膀,那是一座山……

6、《詩人·明月·黃花》

   東坡的明月

  浪淘沙

  謫居黃城中,把盞臨風,牽黃擎蒼嘆英雄。昔日汴河風光處,履履難重。

  成敗任西東,此恨無窮,為了豪情誰與同?一蓑煙雨平生任,踏雪飛鴻。

  這首詞是我特意寫給貶謫之後的蘇軾的,東坡的一生極盡坎坷:愛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渦的掙扎,滿腹冤屈的難鳴。

  對他充滿希望的家人,和他共歷劫難的友人,受他關愛的世人,無一不期望他能才顯四方,官運亨通,濟世為民。但是,東坡知道,命運不濟,仕途的黑暗之門永遠容不下這樣一個生性放達的蘇東坡。

  於是,他將功名利祿換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掛疏桐之夜,唱「大江東去」,感「人生到處之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淡泊,他不為「蠅頭微利,蝸角虛名」觸動,只願「滄海寄餘生」。

  認識自我的蘇東坡,從政治的窄門中從容地走出來,他雖與眾人所望有悖,卻讓我們看穿了一個豪放,淡泊,豁達,開明的蘇大學士——一代文豪。

  認識自我就是東坡的明月,照耀他走進了東去的歷史長河。

7、《蘇軾的赤壁》

風飄飄,水寒寒,撣撣這一路素衣風塵,駕一葉扁舟,於清秋的黃昏,殘陽如血,蒼天如幕,來到這古戰場——赤壁。心中沉浸著如此的哀悶,漫想:那「烏台詩案」的苦楚,那皇帝 謫貶的敕令,那洛陽親友的牽念。於是,黃州成為蘇軾的落腳地,赤壁成了蘇軾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他問自己: 難 道自己不正是那東吳的都督嗎?自己滿腹經綸,胸中有的是治國平天下的韜略,而此時,面對 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他的思緒像長了翅膀似的,繼續飛揚,斟一杯酒,臨江而釃 , 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須臾,倒不如托遺 響於悲風,取山水之色,聽江上清風之歌唱。他不再悲觀,不再耿耿於懷。

後來,他用自己的行動證實自己的頓悟。他在黃州興修水利,獎勵耕織,清廉從政。黃州的 百姓感念這一位父母官,後來修了一座祠廟來紀念這一偉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學的殿 堂里永遠可以聽見那《赤壁賦》華美的樂章。余秋雨先生在《東坡突圍》中稱「蘇軾選擇了 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蘇軾」。

是啊!這一路艱辛,這一路坎坷,這一路無奈。蘇軾沒有消沉,沒有失落。他永遠也不會去吟唱那軟綿綿的情詩與愁苦。

什麼「只恐雙溪艋舴舟;載不動許多愁」,只屬於李清照這小女子。

「楊柳岸,曉風殘月」「竟無語凝噎」只適合柳三變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憂慮只為李後主吟唱。蘇東坡是關東大漢,他只吟「大江東去」 的豪邁,他只唱「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記載了蘇東坡的崛起。

赤壁沉澱了蘇東坡的不屈。

赤壁訴說著蘇東坡的豪邁與不朽詩情。

赤壁因蘇軾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屬於蘇軾。

7、《風,可以穿越荊棘》

蘇軾看見了風。這個曾經輝煌的文人因黃州詩案而開始落魄,流落四方,輾轉難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懶,看「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做他那個神鶴翩躚而舞的夢。面對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見風在山頂呼嘯,盤旋,然後帶著撕身裂骨的陣痛穿越過漆黑的荊棘林。剎那間,他心中鬱結的塊壘,纏繞的苦痛隨風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記。

16.[答案](1)強化,強調,突出了對蘇東坡的熱愛之情。(或「強化了蘇東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2)起到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從眼前的景物描寫轉向了歷史抒寫。

17.[答案]主觀情緒: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導致的悲憤心情及面對困境時超然曠達的情懷。

客觀環境:「赤壁」一帶的大江東去,驚濤拍岸的自然景觀,風起雲湧、「一時多少豪傑」的歷史背景。

18.[答案](1)陰差陽錯主要表現在6個方面。①、一個文人卻掛職去當了武官②、落難遭貶卻成就了他的文學創作③、本來是「赤鼻」卻誤以為是赤壁④、生前命運多舛,身後卻名傳千古⑤、無意與政敵周旋卻在「文戰」中或勝⑥、無優美景觀的假赤壁卻成了旅遊勝地。

(2)原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備了艱難玉成的意志品質,浪漫曠達的性情使他擁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懷風骨,信筆縱情的驕人才華使他有了「一吟成傑作,一嘆成絕唱」的非凡能力。

19.[答案]由於家庭的教育,青年時期的蘇軾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和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從小博覽群書,使得蘇軾接觸到了各種思想。青年時期的蘇軾,更多的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因「烏台詩案」被捕入獄,受盡了身體和心靈的摧殘,終於倖免一死,被貶黃州。也終於給我們留下了傳誦千古、光照日月的赤壁詩文。蘇軾是中國歷史上被貶時間最長,被貶路程最遠,也是最偉大的詩人。正是一次又一次的被貶,成就了這位偉大的詩人。仕途的失意,命運的坎坷,使蘇軾的思想發生了變化。

文章的思路如下:

雕像

眼前景 江:死水

江山

山:小山

①落難黃州,寫出三赤名篇。

②失意文人,掛職武官。

東坡史——陰差陽錯史 ③誤將「赤鼻」聽作「赤壁」。

④生前大災大難,身後名傳千古。

⑤無意與政敵的文戰,卻大獲全戰。


推薦閱讀:

名作賞析 | 崔子忠《蘇軾留帶圖》[大圖]
蘇軾的赤壁
蘇軾崇拜陶淵明:捨不得讀陶淵明的詩
藝術時間 ? 鐵冠道人-蘇東坡
千古宋詞:蘇軾與辛棄疾的巔峰對決

TAG:蘇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