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剎海:老北京最後一個圖景--王健 魯瑩
在喧囂的文明中,城市的景物在逐漸更替變換,可是提到什剎海或是後海,會有共同的辭彙,那便是「懷舊」或者「最後的圖景」。人們這樣寫道: 「黃昏,北京後海。銀錠橋吸著炊煙。人們從喧鬧的大街擁擠到這裡,彷彿這裡是文明的最后角落,懷舊的最後圖景,於是,後海慢慢地被改變了。在黃昏來臨之前,這裡的人們一如從前的記憶一般生活,街坊鄰里無話不談,親密自在的生活,散發著無形的魅力,吸引著城市裡內心孤獨的年輕人。」 「與友約在後海是個明顯的錯誤。這樣一個小資的地方,不能不讓自己的心思暫且全部沉淪於這片海。租了條船,劃向海的中央。此時此刻,任何話語都多餘。因為我惟一想做的就是靜坐和獨想。放縱心,讓它沉淪到底。」 「我會永遠記得那個大雨傾盆的正午,第一次看見後海那片水面時的激動。我們高一的幾個同學從學校騎車10分鐘穿過煙袋斜街到後海去游泳,在小樹林里換上泳褲,我在岸上負責看衣服。大雨使湖面霧茫茫的,有一股迷幻的味道。後來我見過許多更大更美的湖,但都不如那一天的後海讓我激動。」 的確,這是一片有水而能觀山,垂柳拂岸的閑散之地,岸上的民居和居民,周邊的王府和名人故居更為它鋪陳著京味和歷史的無窮韻味,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老北京最後一個圖景。 景觀 寺廟:「九庵一廟」得名什剎海 什剎海又稱「後三海」,包括前海,後海和積水潭,指從地安門,鼓樓的兩邊到德勝門的兩邊,三個一水相連、襟帶相接的海。 它歷來是老北京人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兩百餘年來吸引了眾多的官宦、名家甚至方外之人來此或修府第,或建廟宇,更為什剎海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歷史上這裡是寺廟林立的地方,素有「九庵一廟」之說,所以這裡也得名為「什剎海」(「什」通「十」)。 衣冠雜沓,車馬駢闐的什剎海,歷來是紮根皇城的佛教僧侶弘法結緣的首選之地,其中廣化寺、鎮水觀音庵、藥王廟、真武廟、海潮廟、三聖廟等10座廟宇比較有名。 至於附近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庵,北京史研究會副會長李建平先生說,這已經很難考證了,不過什剎海靠近皇宮,周圍的富貴人家多,信佛的女性也就多,而富貴人家是有條件捐助一些庵的。這其中最有名的是鎮水觀音庵,是明代皇家為企求緩解京城水患而修建的,乾隆二十六年重修,改名為匯通祠。元代郭守敬曾在此治理永定河,為後代立下大功,現在被闢為郭守敬紀念館。 廣化寺也是其中很有名的一座廟。什剎之一,飽經700年滄桑的佛門古剎廣化寺始建於元代,東臨銀錠橋,西傍宋慶齡故居,寺內古柏蒼翠,花草溢香,曲徑通幽。清宣統元年(1909)曾在此籌建京師圖書館,魯迅先生曾在此任職,現在是北京佛教協會所在地。廣化寺共收藏國家各級文物1716件,其中明永樂年間翰林院刻印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清雍正皇帝抄寫的《金剛經》等都是世所罕見的珍品。 王府、故居:環海而築 什剎海附近的故居,可以說是京城文化中獨一無二的,國內其他地方也找不到如此之集中的文人墨客、達官大賈的故居。李建平先生介紹,恭王府、醇親王府、阿拉善王府、濤貝勒府、慶親王府、梅蘭芳故居、郭沫若紀念館等是其中比較有名的。 醇親王府 醇親王府位於後海北岸,府邸分為正院、住院、花園及馬圈四部分。另外在府後建有醇賢親祠堂一所,佔地共約八十餘畝。宋慶齡曾經在醇親王府的西花園工作、生活了18年,給這座古色古香的園林留下了許多痕迹,增添了不少亮色,西花園也因此被闢為宋慶齡故居。 園中南樓前臨水有「明開夜合」樹七株,其中兩株二百餘年前的古木,據說是明珠長子納蘭性德親手所植。嘉慶年間,花園和附近的府邸一起被賜予成親王,並特許成親王引後海水入園。現在我們看到的「恩波亭」就是成親王時修建的,平安石上「歲歲平安」四字便出自成親王之手。光緒年間,這座府邸又賜給了光緒的生父醇親王,其在成親王府的基礎上添改修繕,建成醇親王府。 梅蘭芳故居 梅蘭芳先生一生中的最後10年是在什剎海西北隅護國寺街9號度過的,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佔地716平方米。如今已成為人們緬懷大師的觀光景點。故居現有房屋37間,館藏文件3萬餘件。 郭沫若紀念館 1963年秋天,郭沫若遷居前海西街18號,在什剎海西畔這座古樸的北京四合院里走完了人生最後14個年頭。院內最為顯眼的當數郭沫若夫婦親手種植的銀杏和牡丹,那些曾經與主人朝夕相處的一草一木,浸潤在主人真誠與博大的情感世界中。現在故居正房的客廳、辦公室、卧室依舊是主人在世時的陳列。暖廊環繞小小的月季園,通向最北面的房間,正中的一間是郭沫若夫婦研磨書法的地方。偉人已去,故園依舊。一卷卷書稿,一幅幅書法佳作,保留著他的神韻。 恭王府花園 位於前海西街的恭王府花園,是現今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當年曾是乾隆寵臣和珅的私宅,後由慈禧賜給了恭親王並因此得名恭王府。恭王府分府邸、花園兩部分,擁有建築群落30多處,布局講究、氣勢非凡。其花園又名錦翠園,園內設計、布局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全園以「山」字形假山拱抱,三面堆土疊石為山,中路以房山石堆砌洞壑。立於山頂,居高臨下,更可觀全園景觀。 衚衕:18條蜿蜒曲折 逛什剎海的衚衕,不能不去金絲套。以銀錠橋分界的前海北沿、後海前沿、柳蔭街與前海西街之內的地區,有18條衚衕蜿蜒曲折。幽深的衚衕孕育了社會發展的勃勃生機。 橋:銀錠橋:「城中第一佳山水」 要說北京的橋,什剎海是不能錯過的。李建平先生介紹,什剎海附近有名的橋很多,其中以銀錠橋和萬寧橋最為有名。銀錠橋架於前海和後海的交接處,據說早年的這座小橋像一個倒置的元寶橫卧在兩海之間,故被人稱做「銀錠橋」。後來原橋被毀,重修後加長了橋身,拓寬了橋面,雖然不很像元寶了,仍不失清雅秀麗。明代人李東陽稱此處為「城中第一佳山水」。站立橋上,北望後海水天一色,遠眺西山群峰如黛,景色尤佳,故自古有「銀錠觀山」勝景之稱。 位於鼓樓南側的萬寧橋堪稱北京歷史最悠久的橋樑。萬寧橋最早叫「海子橋」,始建於元代,是什剎海水域由湖變河的閘口,是皇城水域和平民水域的分界線。萬寧橋與天橋相呼應,形成了京城的中軸線。除此之外,金錠橋等也都是什剎海地區有名的橋。 名人住在什剎海 吳冠中:前海大雜院,一住30年 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曾經在前海北沿一個大雜院里住了近30年,也是吳先生一生中住得最久的舊址。吳冠中住過的大雜院叫會賢堂,是民國時代北京最豪華的飯莊,名士雅集,蔡鍔和小鳳仙曾在此相會,畫家衛天霖的婚禮亦在此舉行。從大雜院往左,沿什剎海至銀錠橋,小橋上向西北方向觀遠山,被譽為燕京八景之一。過橋去鼓樓,需經一條狹窄的小街,就是著名的煙袋斜街。吳老當年經常到小街中的一家小小裱畫鋪托畫,與裱畫的王師傅成了忘年交,送了他一幅畫,還為他的店命名「煙袋斜街裱畫鋪」,並為此在《北京晚報》發表了一篇短文,王師傅高興極了,而今人、店早已不在了。 楊沫:柳蔭街望「海」 楊沫女士1960年搬到柳蔭街居住,每天清晨和傍晚,她經常在圍著柵欄的海邊散步,望著碧波漣漣的「海水」,望著嬌艷的荷花和迎風搖曳的柳絲。楊沫說,這一切經常讓她回想起兒時到什剎海遊玩的情景,想起湖邊的一個個小茶棚子和小食攤……1985年7月,楊沫的丈夫得了急病,離開了居住了25年的柳蔭街,再也沒有回來,也許,楊沫永遠不會忘記什剎海畔的這一天。 老舍:筆下時有什剎海 舒乙先生說,老舍先生生前最愛北京,而北京他最愛的是積水潭。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最常出現的地方就是積水潭、什剎海、銀錠橋、德勝門什麼的。老舍先生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中就有大量關於積水潭的描寫。老舍在他著名的散文《想北平》中說:面向著積水潭,背後是城牆,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可怕,像小兒安睡在搖籃里。 但是什剎海和老舍的緣分不止於此。舒乙先生透露,老舍死前還專程去過什剎海,為自己的死尋找合適的場所。十幾天後,老舍自沉於積水潭僅一牆之隔的太平湖,而太平湖和積水潭屬於同一個水系。(記者王健 魯瑩)
推薦閱讀:
※北京的四大仙兒,您千萬別動!
※您知道老北京為什麼高產出「侃爺」嗎
※白塔寺再生計劃觀後感
※老北京兒時白塔寺廟會記憶
※北京孩子兜里的那些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