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師父講《心經》(一)
圓明師父講《心經》(一)
剛剛王菲誦了這個《心經》的版本,這個《心經》版本是藏密的,叫《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這個《心經》啊,流傳的共有7種版本。那麼我們漢地呢,我們漢地應用的版本就是260個字的,鳩摩羅什譯的。這個《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呢,講得比較完整。所以拿來和大家讀誦一下。裡面呢可能會給大家帶來一點啟發,大家手上有這個版本的話,可以看一下。《心經》一共有7種版本,今天我們應大家的要求,講一下《心經》。我們講還是以漢地的講。《心經》啊,比較簡短,也容易背,只有260個字。雖然這260個字,它其實是大般若經六百卷最濃縮的。這個大般若經六百卷濃縮下來就是《金剛經》,《金剛經》再濃縮其實就是這個《心經》。所以它歷來受到很多修學的人推崇。很多經文大家可能不會背,一般人學佛法的人都會背這個《心經》。《心經》啊,簡短、易學,但是不容易懂。我們在前段時間講了《金剛經》,這段時間我們再濃縮講這個《心經》。
那麼講《心經》有什麼好處呢?我們學大乘佛法的人啊,今後都是要荷擔如來的家藏,都要為外面宣說佛法。你要是為大家開講《金剛經》,簡簡單單的說說的話,最起碼要兩個星期。很多現在的人啊,沒有那麼多時間,也可能很多人沒有那麼耐心聽講你兩個多星期。但是一部《心經》呢,好,非常簡單。一、大家會讀,大家都會背。那麼和大家交流起來呢,就有很多的共同的語言在,對不對?你也會背我也會背,那麼交流的時候大家有很多共同語言在。第二呢,《心經》講起來,簡單的講一、兩個小時,講的長的講一個月的也有。所以,這個時間的濃縮性呢、伸縮性呢比較容易掌握。所以一部《心經》其實就是代表了整個的佛法。其實任何一部經啊,都代表了整個佛法,所以我們講這個《心經》,也是講般若部的。今天呢,我們就和大家一起,共同學習這個《心經》。實質上講這個《心經》啊,以前的大德啊,講的很多很多。歷來大德,都有講得很多的《心經》。其實我今天在這樣講,其實是多餘的,只不過呢,很多同修在問很多問題的時候呢,我覺得我想把自己的學修的體會,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共同交流、相互學習。也希望諸位大德們,不吝賜教。再次感謝大家。由於學習《心經》啊,水平有限啊,在所難免,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我們接下來就開始講這個《心經》。如有不當之處,請大家指出。首先問一下,大家有什麼要求,或什麼想法,大家先提出來好嗎。如果大家沒有問題,我們先講這個《心經》。
其實任何的佛法,只要離心修持啊,都是邪門外道。這一部《心經》啊,對我們學生,對心中心法的人,是以心來修。事實上講這個修行,以心來修啊,都是假名。所以,到了那個地步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一念不生。這是開經講的這個題頭話。今天我們講這個《心經》啊,結合幾方面講。一個是結合修持方面講,一個講如何講經。先把這個基礎的常識和大家作交流講一下。因為我剛剛講了,大家都是荷擔如來家藏,學大乘佛法的,大家都是大菩薩,大菩薩就是什麼,就是大家都是等覺菩薩,前兩天我和大家講的。都是要到我們這個因地上來啊,即使你修行的再好,還要到因地上,再度眾生。所以,我們積蓄了這個緣以後啊,大家都能夠出來講經,都能夠出來說法。都能夠荷擔如來的家藏。這就是什麼啊,把心燈點亮最重要的一步。
那麼說到這個講經啊,非常重要的一個就是,我們在講每一部經之前啊,首先要根據天台宗講經的規則,是我們漢地,現在都沿用的這個規則。就講七種立題和五重玄義。前段時間我曾經講過天台宗的五重玄義,也講了天台宗觀,可惜沒有講完,因為好多人可能一下子聽接受不了。還留了一點小尾巴,也沒人和我提意見,你怎麼沒講完,所以我等有緣,大家再問的時候我再講。
我們講這個七種立題和五重玄義,這是根據天台宗講經的規則。那麼反過來有人問了,那這個七種立題是什麼,和大家作一個交待。這七種立題就是單三、復三、具足一。這個單三啊,就是單獨的三種;復三就是重複的三種;具足一是單獨重複合起來的立題。我先把這個單三的意思和大家解釋一下,因為今後這個講經啊,都要依據這個講。單三啊,就是人、法、喻。
第一、是單人立題。我們講經的時候啊,以人立題。那麼就是說這部經文是誰講的,是為誰講的。為什麼用人呢?因為我們的佛啊,因地,因地他就是兩足僧。兩足僧他就是人,人相,所以講,這個是以人。比如說,佛說的阿彌陀經,就是阿彌陀佛,我們佛是人。那麼阿彌陀佛其實也是人。所以我們講單人立題。單用一個人來代表一部經的名字。因為這個阿彌陀佛經啊,講這個凈土世界的,到這個凈土世界的修行法門。所以,講極樂世界的,講阿彌陀佛。所以,為什麼有極樂世界啊,是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時候,發了四十八個大願。所以,願願都是要度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將來成佛的。所以呢,一部經就是用阿彌陀佛的名字來比喻的。所以代表一部經的名字。很多經文都有,很多經文都是用一個人的名字講的,也有。所以,佛法的經文到了最後的時候啊,就是這個阿彌陀佛經在。因此,我們對這個阿彌陀佛經啊,特別注意,因為在末法時代的時候,凈土法門對一切的人啊,最當機的。這個阿彌陀佛(經)啊,就是以單人立題的。
那麼以單法來立題的,剛剛我們說的人、法、喻,一個是講單人,還有一個是講法。那麼以法立題的有什麼?比如我們心中心法,就是《亦通大隨求陀羅尼》,根據經文來;比如我們講《涅槃經》,涅槃就是法,涅就是不生;槃是什麼意思啊,槃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啊,就是沒有生滅的法。這就是單法立題。
那麼以比喻的說,這個單喻啊,單喻立題的就是《梵網經》,梵網經是大梵天王宮殿前面的一個網羅幢。這個網形的幢啊,是個圓筒形的,因為它四面有孔,所以叫網,像這個魚網一樣,是用來莊嚴大梵天的。所以大梵天喜歡把這個宮殿裝扮得非常美麗,非常漂亮,所以用這個梵網幢羅。他這個網的中間啊,每一顆網中間,鑲嵌著一顆寶珠,叫摩尼寶珠。這個寶珠啊,它會時時放光,所以人家叫它夜明珠。白天也發光、夜裡也發光。所以每一粒珠放在一個孔裡面,所以光光相照啊、孔孔相照啊,非常漂亮。所以很多菩薩,很多菩薩戒啊,作為戒品,《梵網經》就是菩薩的戒品。菩薩戒為什麼要用梵網來代表,因為這個戒就好像一粒寶珠會放光。你能守得住戒的清凈,那麼就有光明,如果你守不住這個戒的清凈,那麼這個光明不是沒有,這個光明被無明所遮住了。因為我們的無名寶珠啊,時時蘊藏、更古就有。他不是自然的,更古就有,法爾如是。不是說你這個戒不守了,這個無明寶珠就沒有了,不是的。我們這個摩尼寶珠還在,只不過是我們被無明所遮。無就是沒有光明,沒有光明就顯示不出來他的本性,就見不了自己的性,你不能明性,是講這個意思。
前面講了這個三種立題啊,單人、單法、單喻。還有復三,前面講的單三,現在講復三。復三就是人法立題、人喻立題、法喻立題。
那麼什麼叫人法立題呢?就好像文殊問這個般若經一樣的。文殊菩薩是人、般若是法,文殊菩薩是大智大慧的菩薩,他問這個般若,般若是智慧人才能聞的智慧法。所以這部經就是以人法來立題的。
還有人喻立題,人喻立題的經就叫《如來獅子吼經》。如來是佛的釋號之一,如來所說的法好像這個獅子吼,獅子一吼,百獸皆懼,無論豺狼虎豹,凶獸惡獸一聽這個它就老實了。就是叫如來獅子吼經。便是人喻立題的例子。
以法喻立題的,叫這個《妙法蓮華經》、《圓覺經》等等,都是的。以妙法配合蓮華作為這部經的題目。所以,一部經的法喻立的題目,屬於復三之一種。
具足一就是什麼?具足一就是講《大方廣華嚴經》,方就是方法,也是佛法,所以大方廣三個字簡單解釋就是佛法的深如大海,廣大如虛空啊,沒有什麼邊際。佛是人,華嚴是比喻。華是有芳香之味的,代表我們德行的圓滿。所以我們研究佛法的人啊,對於這七種的立題啊,應該要時時地記住,可以隨便地講得出來。所以如果這七種立題不懂,那你就不是研究佛法的人,所以那你也就不會講佛法。在我們經藏裡面分門別多啊,很多,所以這個經典有多少千種。不管你多少經種,都不出這七種立題。所以大家一定要搞清楚,講佛法這個立題、題目,標題、立題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第二個我們講什麼,你把這個立題認識清楚了以後,然後呢自然就可以深入經藏。如果你題目都找不到,這部經叫什麼經,那部經叫什麼經都搞不懂,那你怎麼去讀經呢?那你分辨也分辨不出來。所以這七種立題啊,非常重要的。那麼你對這七種立題啊,都能夠真正的認識了,都能夠了解了,那你這部經拿到手上後,你一看,這部經是什麼,以什麼立題的。以什麼法立題的,以什麼比喻立題的,那麼這七種情況呢,大家都能認識。那麼你這個時候就可以開始研究和讀點佛法。那麼這七種立題知道以後,我們不要忘記還有五重的玄義。這五重的玄義,一個是叫稱名、二是叫顯體、三是明宗、四是釋義、五是判教。
第一個我們先解釋一下。稱名就是這部經啊,以什麼做他的名字。體,就是這部經的法體是什麼;法體知道了,要他的宗旨是什麼;如果宗旨知道了,要知道他的用途;用途知道了,要知道他的教相。為什麼,就像我們這個人啊,首先要知道各個人的名相,名相都知道了,那麼這個人是男的、女的,這個人是戴眼鏡不戴眼鏡的,這個人身材有多高多長啊,身體怎麼樣子的,那麼對這個人的了解。了解了以後呢,我么要發展他的用途。要科學的發展每一個人,要用哲學的觀點去認識這個人。所以我們平時待人是這樣的,我們讀經啊,也是一樣的。經的用途知道了,顯和宗旨也知道了,究竟他的身份是什麼呢?比如這個人身份,這個人是工程師,搞電腦的,我們使用他這個電腦工程作用;而這個人口才好,我們就專門讓他講佛法;這個人呢比較聰明,比較願意算數,那麼你做財務;那麼這個人以前當過總經理的,比較容易過關;有的女同志呢,安分守在家裡的,那麼這個做個家庭主婦很好。那麼對每個人用途知道了,那麼就會因病與葯,針對他的修持。比如有的女同志,長期待在家裡,她修持佛法有時間,那麼我們要契合她的情況啊,傳她法。而不是說我要修什麼法;你不行,你長期在家裡,你到處參禪、跑山頭,你不行,你教她禪宗不行。有的身體體力跟不上,歲數大,你要教他心中心法也不行,他體力跟不上,你教他心中心法兩個四個小時不行,你教他凈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四個字。有的人歲數大了,這個口齒都不清楚了,最簡單,一個字「放」、「放」、「放」,所以,各種佛法都是一樣的。所以對每個人情況一定要了解。所以,對人是這樣子,對經也是這樣道理。所以這七種立題中,把七種立題和五重玄義和大家講一下。先把如何讀經這個情況先和大家講一下。
大家明白了嗎?在明白了這個之後,讀佛法的經典啊,要從內容、文字上,要知道,這個經是了義經和不了義經。雖然這個了義和不了義啊,這個差別是在這個了和不了的問題上,我們就是講這個常規定理和不變的原則。了義就是詞面和詞意一致的經文,不了義從內容上講就是權宜之法。比如說我們到西方凈土極樂世界,就是不了義經。像我們心中心法有一個慈氏咒,大家加修的一個慈氏咒。祖師大德很慈悲,恐大家,害怕自己升不上去,給了一個加被的作用。加被的作用和西方極樂世界凈土也是一樣的,是不了義經,他是給大家暫時待待,叫不退轉之地。不了義經,權宜之法,輕便之法,所以從文詞上講,這是指的詞面、詞理義不相符,而隱含別義的意思。所以很多經文啊,不能照字面的意思理解。很多人在讀經文的時候,特別一些有文化的人,他把書一放,這經文我都懂。他對古典文學啊,他研究的也很透徹,經文也讀得琅琅上口。照這個字面一解釋,還有我們在老人那裡也是這樣,老人一聽,哈哈,錯了錯了,不要講了不要講了。為什麼不要講了呢?老人在那裡他不響,為什麼呢?啊,原來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學這個顯宗啊,顯宗的這個經文啊,很多經文啊,你不修持,你是解釋不出來的。講這個《金剛經》,很多人講《金剛經》,不修持到那個地步,你是不會領會他的意思。那麼我們向這個印光大師講,我們誦經啊,講得非常明,講一路讀下去,你不要思考,到時候爛熟於胸,久久爛熟於胸,到時候一觸即發。那麼這個到時一觸即發,一,你對這個經文讀熟了,第二個,修持要到。修持不到,這麼一直讀下去、一直讀下去,雖然有功德,但是畢竟哪一天你才撞開那扇門呢?因為我們這個學習佛法的時候,一是在這個修持上面,更要在這個理論上面,不能離開經文。很多人說經文不要讀了,我一直在講這個瞎子騎象,畢竟不成。所以,大家要注意這個問題。
那麼講到這個了義和不了義,那麼就有出來一個麻煩了。什麼麻煩呢?怎麼鑒別這個了義和不了義。這個了義和不了義啊,要鑒別他,就要找出一個原則和標準才行。如果沒有這個原則和標準,那麼這個了義和不了義經,你說他了義,他說他不了義,那麼這就會引起一定的爭論。所以一般的人啊,往往學佛走偏,學不通,問題就出在這裡。首先要分清這個經啊,哪個是了義經,哪個是不了義經。哪些說法是常規定理,哪些是不變的原則;還有呢,哪些是權宜之法,哪些是變通之法。要把這些呢,要理解的清楚。你要把他理解的清楚,問題又出來了,這又是個難關了。有些人又馬上會說了,怎麼鑒別呢?原則標準是什麼?那麼這個不變的原則,是什麼呢?佛陀說法,釋迦摩尼說法,他是應病與葯,他是根據對象的智力層次不同,還有根據心理特點,接受能力,進行開導的。所以,有時釋迦摩尼說有我、有法,有時候講法、我皆空。難怪當代很多人說啊,佛說的這個都相互矛盾。什麼叫是說、是名,有時說,等等。對有的人說,你是空的;對有的人說,你是有的。說空說有。所以,佛在世的時候,就是有些大弟子也曾經想佛提出,唉,你怎麼有時說有啊,有時說空啊?說有和說空的真正意向是什麼呢?佛啊,就以這個三心有無、理空事有,分真假二諦、了義不了義,等作了答覆。所以大家看一部經,《解深密經》,《解深密經》就會知道,三心分別,叫理空事有,因為從事物的理性上來說是空的。那麼從事相上來說,是有的。一個是從事物的理性上來說是空的,還有一個從事相上來說是有的。真諦啊,是指事物的法性本質,這個假諦就是假相,就是我們看到的世俗的表面現象,也就是色。所以從這些事上,分別啊,佛作了答覆。
後來這個龍樹啊、無著同樣碰到了前面所說的那些問題。龍樹大師啊,非常了不起,他從浩瀚的經典收集整理了大乘的經典,特地從龍地請來了《般若十萬頌》,根據這個《智慧無盡經》分辯了了義和不了義,對這個聖理的般若,進行了深刻的闡法,寫出了中觀《六論》。大家有時間把這個中觀《六論》以精密的辯證推理,論證了般若空理,龍樹大師在這個學法途中啊,對那麼多浩如煙海的藏經啊,到底從哪裡入手呢?就像你到了一個寶山,看到這裡也是寶,那裡也是寶,那怎麼辦呢,到底哪個寶拿回去對我才有用呢?一下子又傻了,進山去探寶,看到到處都是寶,也不知道拿哪一個。所以無法下手。於是呢,便經歷了千辛萬苦,投師彌勒,由彌勒親授般若學大綱,名字叫《般若現觀莊嚴論》和《佛心論》。這兩本書,現在大家不要讀。在此基礎上對以般若為核心的大乘法進行了提綱挈領性的研究總結工作,撰寫了闡發廣行般若的《五地論》即《瑜伽師地論》和匯總三乘理法的《二攝論》,並根據彌勒的《壯嚴經論》、《法與法性論》、《辨中邊論》等開創了唯識學。從此後對佛法的研究、解釋,才有了頭緒。所以這個佛學家,無論是藏傳系的還是漢傳系的,非常重視龍樹,為百代宗師。所以大家把這些書呢,我講的時候,大家有空的時候大家讀一下,看一下。
我們現在很多人啊,讀經文的時候,太隨便了,有的甚至從者的字面上查字典在找。現在這個電腦啊,特別方便,一查就知道了。還有的人本事還大,他本事大的什麼程度呢,在這個打坐的時候,在練功當中,根據自己的胡思亂想來解釋。在那裡想啊想啊,忽然他想出來一個道理,好像是的。那麼他就解釋出去了。其實這是對佛經根本很不負責任的做法。這都是以盲導盲,對佛法沒有系統的學習和研究的結果。就比如說一個人,發心很大,想做好事,結果做了壞事。所以我們修學佛法,講佛法一定要負責、認真的態度去做。必須要根據這個《唯實論》和《中觀論》來講。因為這個《唯實論》和《中觀論》都是前面歷代大師,經過長期、歷代、大量的工作,系統地研究總結的。因為我們現在人啊,哪有這麼多時間和精力來研究呢?大家呢,講佛法都要依據這些,了義不了義,要根據前面我解釋的這些書來講。所以大家在解釋經文的時候,千萬不要腦袋一拍,或者根據這個字面來講。大家千萬千萬要注意這些問題。
今天我們把這個,講《心經》之前先開題,講如何講經。在這個講經裡面,我們講了幾大事情:一個講單三、復三和具足一;第二個我們講了五重玄義;第三個我們講了義和不了義。大家可以在我講了以後呢,可以把這個錄音聽一下,錄音聽一下以後呢,把我列出的這些書有機會大家讀一下。很多人是初修的,有的人是老修,大家在學修的時候,要相互把這個問題再拿出來交流。我一下講得太多,大家一時消化不了。
下面呢,我們專門講這個《心經》。其實我們修行啊,我們從修行開始,聽聞了佛法以後,得修佛法,其實我們講學修佛法的過程其實就是心靈的旅程。修習佛法,重在改變自己的思想觀,改變自己的意識觀。反過來說一句話,我們的主觀思想是不是得到了改變。那麼主觀思想是看不到、摸不著的,那麼如何見?就從相上見。就是我們的一切行為,以及一切言語舉止,是不是如佛所教。在日常生活中啊,待人接物,是不是你如佛所教。特別是我們的思想意識,是不是一切向善,積極向善。如果你行為上做到了、思想上做不到,還不行。那麼還要更層次的,在這個心靈的旅程上繼續行走。我們講佛法,我們到寺廟裡面進去燒燒香,拜拜佛,是有功德,這是福德。不是你的無漏功德。我們在講《金剛經》的時候專門講過了。那麼在講《心經》,我們現在解題,心經,就是我們心靈的旅程。這個旅程的道路,就是經。那時候我們問師父的時候,師父啊,什麼叫經啊?師父(說),很簡單,窗外的路,就是經啊。窗外的路就是經,這個就是我們形成的道路。走的人多了,就像魯迅先生說的,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那麼我們心靈的旅程啊,就叫心經。解釋很簡單,要講這個心,要講的很長很長。講這個經,一個字一個字的解釋,所以我們就從這個立題來講。
佛法,其實這個佛啊,是我們心靈的醫生。因為我們的心靈有病了。為什麼有病啊?被無明所栓啊,不識回家的路。佛出世,把這個道路啊,把這個方法講給大家聽。開啟你們心靈的明燈。所以他是一個心靈的神醫。其實我們在剛剛修學的時候,我們在剛剛修學佛法的時候,我們得聞了佛法,我們有一個安詳的心。因為我們原來像一個瞎子在摸路,不知道該如何出離。知道這個人世的煩惱、人世的苦,所以我們要尋找一個出離的之心。當我們得到了佛法以後,我們這時候這個狂亂的心啊,這個心才真正得到了一種安詳的感覺。因為我們有法可依。有佛所教,皈依了三寶,佛、法、僧,那麼從此以後我們心裡呢,有了一個歸靠。否則我們的心啊,像個飄浮在空中的**,從來沒有定過。忽然有一天,我們聽聞了佛法,被佛的慈悲力所感化,那麼我們彷彿在苦海中,伸出頭來,見到了一絲光芒,忽然一根稻草在了,我一把抓住,緊緊不放。所以,這時我們的心啊,才真正得到了安詳。所以我們藉助這個學習啊,藉助學習佛法。學習佛法就是兩個方面,一個事,一個理。事就是我們修法,這個理就是我們的讀經文。在事理上的學,使我們認識、使我們的思想的深層次得到了更大的認識。當我們放下不必要的憂慮和痛苦,讓我們的心裡時時充滿著喜悅。那麼你有了喜悅的心裡,那麼你的心靈啊,就時時會閃耀著光芒。所以我們整個修習佛法的過程,其實就是整治我們心靈的過程。
所以這個《心經》就是講我們整個人身的旅途,治療之道、改變我們心靈之道,是講心經的意思。今天先把這個題目講一講。接下來8點鐘我們在群里還要講課。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出離心 捨離五欲的心·聖嚴師父
※《師父言拳》何為「搬運法」?
※釋化永師父的說說(60)《修行五十關》07貼《傲氣關》
※為什麼僧人一般都姓釋?|道安| 師父
※我師父說:很多人所謂的「愛情」其實是一種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