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彌勒佛等佛像介紹

彌勒佛等佛像介紹彌勒佛等佛像介紹中國彌勒佛造的這尊像,是布袋和尚像。布袋和尚出現在中國南宋時的浙江奉化,與嶽飛同個時代。這位和尚肚皮很大,笑瞇瞇的。一入寺院首先看到這個形像是教我們,要想學佛,第一個條件就是笑面迎人。如果心量小,處處計較,學佛就很難。一定要肚量大,要能包容。因為佛的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因此學佛首先要展開心量,以歡喜心待人,這才入得了門。東方持國天王東方持國天王,「持」是保持,如何能保持國家?負責盡分。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自己的身分。主持一個家庭的事務,是一家之主。主持一個公司的事務,是總經理、董事長。主持一個國家的事務,是帝王、總統。中國儒家講「五倫十義」,每個人都有應盡的義務,必須認真做到。持國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樂器也是表法的。琴弦鬆了就不響,太緊就斷掉了;一定要調得適中,才能彈出好聽的音樂。這就是說,做事不可以操之過急,要行中道。佛家講中道,儒家講中庸,不能過之,也不能不及。東方天王教我們要以這樣的心態處事待人接物。南方增長天王南方增長天王,代表「日新又新」。佛法講「精進」,不僅要把我們職責之內的事做好,還要精益求精,天天求進步,不進則退。這個時代永遠在進步,所以我們的德行、學問、智慧、才藝、能力也要日日增長,乃至生活水平也要天天提升。天王手上拿著寶劍。代表以智慧劍,斷除煩惱,俗話說,「快刀斬亂麻」;煩惱輕、智慧長,我們的德行、學問、生活質量才能不斷提升。由此可知,佛門不落伍,佛門真的是講進步,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它不是跟著時代走,它是領導時代走。但要如何才能把持國、增長這兩樁事情做得很圓滿?後面兩尊天王教給我們方法。西方廣目天王西方廣目天王的身上纏著一條龍,有時是一條蛇;蛇與龍都含有「變化」的意思。俗諺雲:「神龍見首不見尾」,提醒我們,現實社會中,一切人、事、物均是瞬息萬變,無一常法,必須看得清楚,才能應付自如。北方多聞天王北方天王手上拿著一把傘,「傘」是遮蓋,防止污染的意思。我們每天接觸這千變萬化的世界,在廣學多聞中,要懂得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不受污染。對現實社會需有充分認識理解,才有智慧、有能力,知道自己如何處事待人接物,能做到盡善盡美。這兩位天王,即是中國人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吸取古人的經驗、學問;「行萬里路」是觀光考察,吸收現代人的智慧、技能。果能做到舍人之短,取人之長,自己哪有不成就的道理?◎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導師的名號,也是他對這個世界眾生教學的宗旨。讓當我們稱呼佛名號時,自然而然想起佛對眾生的諄諄教誨。這個世界的眾生,內心煩惱很重,對其他眾生缺乏愛護關懷,故佛名稱「釋迦牟尼」。「釋迦」是能仁、慈悲之義,意為對待眾生要仁慈;「牟尼」義為寂默、清淨;意為對自己須知修習寂默清淨心。這是教我們對要常存仁愛之心,以慈悲待人。三千年前,釋尊降生在北印度的小國(位於今日尼泊爾)。十九歲時,以王子身分出家。三十歲成道(明心見性)後,畢生從事於多元文化至善圓滿的教學工作。講經教學四十九年,辦班約有三百餘會。八十歲示現入滅。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導師的名號。 「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阿彌陀佛,即是「無量覺」的意思,同時也代表智慧、功德、相好、神通、壽命等一切皆是無量。阿彌陀佛修行時,以國王身份跟當時的「世間自在王如來」出家,法名為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成就極樂世界。隨後在極樂世界主持教學工作。幫助往生西方的十方大眾,圓滿成佛,達到無量光(空間)、無量壽(時間),無量時空所包含的萬事萬物,皆能通達明瞭,圓成佛道。然後再應化至其他有緣世界,教化眾生。極樂世界,好比一所特殊的進修大學,入學的條件,是「身心清淨,一心念佛」。到了那裏,有最優良的學習環境和師資,可以幫助我們個個一生圓滿成佛。觀世音菩薩「觀音--觀察世人苦難音聲,即垂手救援之意」。於佛陀教育中代表「慈悲」。慈悲就是「愛」。與世間所說的「愛」不同之處,慈悲是理性的愛,充滿智慧的愛,真誠平等、沒有任何條件幫助一切眾生的愛。這份真誠平等的愛心,是從孝親尊師的赤子之情,擴展至對盡虛空變法界一切眾生的孝敬之心。實際上,「仁慈博愛」正是世界一切宗教神聖教學的共同宗旨。「慈悲」如何落實呢?「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所代表的,就是《眼到手到》。看到眾生的需要,立刻伸手去幫助。佛菩薩沒有一定的形像,佛經上說:「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面對現代社會,千手觀音的相貌,若能畫上各種不同族群的相貌,各種不同宗教的相貌;表法的意義就更加明顯。由此可知,「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展現了多元文化和諧世界共存共容、平等互助、誠敬謙和、仁慈博愛的真實涵義。這是佛陀教育的圓滿智慧,教學藝術的表現。大勢至菩薩大勢至,意譯作「得大勢」、「大精進」。略稱勢志菩薩、勢至菩薩。此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眾生離三塗,得無上力;又彼行時,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動,故稱大勢至。淨土宗供養西方三聖,阿彌陀佛代表本體,觀音菩薩大慈大悲,代表「行」,大勢至菩薩智慧第一,代表「解」。依《楞嚴經》所載,大勢至菩薩因地所修的是念佛三昧,「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故今攝此娑婆世界之念佛眾生,歸入淨土。菩薩在楞嚴會中提出:「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中略)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因此,他開示的法門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成為後世淨宗行者的重要準則。又依悲華經卷三載,當阿彌陀佛入滅後,由觀世音菩薩補其位;觀世音入滅後,則由大勢至補處成佛,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此外,《十往生阿彌陀佛國經》也曾記載,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遣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二十五菩薩隨時隨地擁護行者。而密教的《七佛八菩薩神咒經》與《藥師本願經》,則將此菩薩列為八大菩薩之一。大日經系的經典,則將此尊列屬觀音部,密號持輪金剛、持光金剛、轉輪金剛、空生金剛等。關於其形像,據《觀無量壽經》載,其天冠中有五百寶花,一一寶花又有五百寶台,每一寶台皆現十方諸佛之淨妙國土相;頂上之肉髻如缽頭摩花,肉髻中安置一寶瓶;其餘身相則與觀世音菩薩大同小異。普賢菩薩漢譯有普賢、遍吉等名。是具足無量行願、普現於一切佛剎的大乘聖者。在娑婆世界,普賢、文殊二大菩薩為釋迦牟尼佛的兩大脅侍。依據大乘佛教美術的排列法,文殊菩薩駕獅子侍在釋尊的左側,普賢菩薩則乘白象侍在右側。華嚴三聖中,毗盧遮那佛居中,代表本體。文殊菩薩代表「解」,意即智慧、理性,絕對不能感情用事。普賢菩薩代表「行」,意即實踐,徹底落實。《華嚴經》雲,普賢為長子,文殊為庶男。說明佛法特重實踐,應將所學、所解完全落實於日用平常中,才是真正學佛。普賢菩薩的坐騎是白象,「象」代表穩重。經雲「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伽』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龍或是象。我們看大象,無論站著也好、走著也好,都很緩慢,非常穩重。佛以此比喻修行人,時時刻刻都在定中。在中國,佛教以四大菩薩為代表,第一位、九華山的地藏菩薩,表孝親尊師。第二位、普陀山的觀音菩薩,表大慈大悲。第三位、五台山的文殊菩薩,代表理智。第四位、峨嵋山的普賢菩薩,代表實踐。四大菩薩代表整個佛法,也代表了佛法修學的次第。普賢菩薩代表實行,說明行人能把孝敬、慈悲、智能應用於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中,即是普賢菩薩。所以人人都是普賢,普賢法門是圓滿的法門。佛在大乘經裏講得很清楚,「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修行成佛,證得究竟圓滿的果德,都是修普賢行成就的。普賢十願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除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普賢行的特色,是心量無比的廣大,願願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界限、沒有彼此、沒有人我,所以極小之善都遍虛空法界,自然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華嚴經》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顯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是普賢十願的大圓滿。(轉自學佛網:http://big5.xuefo.net/show1_13156.htm)
推薦閱讀:

馬鈴薯圖片和介紹
大益普洱的介紹
大英博物館展品介紹——日本太刀
外匯保證金市場產業鏈介紹(二)
楊氏太極拳內勁的介紹

TAG:介紹 | 佛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