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的分類及如何修行菩提心?
今天我們說一說菩提心。
菩提心分三種,第一種叫願菩提心,每二種叫行菩提心,第三種叫勝義菩提心。
願菩提心也叫世俗菩提心,也叫做初發心,就是我們雖然發心去利益眾生,但這種心沒有斷我執,所以叫世俗菩提心。
行菩提心從我們開始修加行就有了,整個修行的過程一直到自己見性以前都叫行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是見性後,從自性中誕生的,它也是究竟的、圓滿的。所以說菩薩怨親平等。
什麼叫冤親平等的?就是當心安住在自性上的時候,明明知道害過我們的人是誰,也知道他們是怎麼害我們的,可就是生不起瞋恨心來。我們再親的人,也知道他對我有恩,也知道自己要報答他,當我們生起報答他的想法的時候,就莫過於讓他成佛,這是最究竟的報答,就不會生起用世俗的方法去報答他的想法。縱然我們用一些世俗的方法,也是權法,引導他到解脫的道路上去,這就是報答眾生的恩。不會為親人的愛而生貪愛心,也不會為仇人的害而生嗔恨心,所以叫冤親平等。
冤親平等的心就是究竟圓滿的菩提心。在我世俗人的心裡,當我們去度眾生的時候,對我們有恩的人,我們很容易生起想度化他的菩提心,但對害過我們的人,就很難生起想度化他的心來,有時候想度化他,有時候就又退了,這就叫世俗菩提心,因為它不圓滿。不象我們見性以後,冤親都度。發起這種勝義菩提心是有一種力量的。所以世俗菩提心和究竟圓滿的菩提心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我們剛開始修行的時候,所發的願菩提心是不圓滿的,所以力量也是很小的,當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是會退的,所以叫世俗菩提心。因此,見性的功德非常地殊勝,它是很廣大、非常地妙的。這種菩提心一旦見到自性以後,對害過我們的人不但不會生嗔恨心,並且還會生起度他成佛的心,所以這個心叫究竟圓滿的菩提心。只有見性的菩薩,才會有究竟圓滿的菩提心,也叫勝義菩提心。所以勝義菩提心是從空性中誕生的,也是圓滿的。
現在再講講行菩提心。在整個我們修行的過程中,無論是念佛、誦經、持咒、布施、供養等等,都是迴向一切眾生,也迴向給一切冤親債主,冤親債主就包括曾經害過我們的人,當然也包括現在害我們的人,也叫冤親債主,我們也給他們迴向,這就已經開始把菩提心融入到行動中去,和行動結合起來了。
行菩提心也有三種發心法。你如是發心,它就如是成就。發心不一樣,結果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同樣的修行,發心不同,所得的果位就不同。同樣的行菩提心,我們所行的不同,想的不同,所得的佛果也是有快有慢,也有區別。
行菩提心,一種是牧童式的發心,第二種是船夫式的發心,第三種是國王式的發心。
現在我就分別講這三種行菩提心。
牧童式的菩提心,就是地藏菩薩所發的願,眾生先成佛,我後成佛。就像牧童一樣,牛在前面,我在後頭,這一種菩提心就是趕著眾生成佛。眾生先成佛,我再成佛,所以成佛就慢。很多修行的人開始都發這個心,可是發了這個心以後,功德不夠,他也會退轉。
還有一種菩提心就是船夫式的菩提心,船夫式的發心就是我開著船到達彼岸,願眾生上我的船,同到彼岸。就如我們早晚課誦上念誦的:「今發心不為別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發心就叫做船夫式的菩提心。比方我們念佛的人,願眾生與自己同生極樂,共證菩提,這種發心也是船夫式的菩提心。
第三種菩提心就是國王式的菩提心,就是我先做國王,我再利益你、保護你。在地藏經上,有兩個國王同時發心,一個國王發心先成佛道,後度眾生,叫一切智成就如來;另一個國王發心,先度眾生,眾生成佛,我再成佛,就是地藏王菩薩。先發願成佛再度眾生,就是國王式的菩提心。
現在有些眾生,我們發船夫式的菩提心度他,就是我到彼岸,同到彼岸,也確實他們不跟我們學,我們也確實沒有方法把他帶到彼岸去,所以我們就不得不發國王式的菩提心——我先成佛,我先出了輪迴,我有了力量再來度你。我也願意你們發國王式的菩提心,我們先解脫了,我們先成就了,也有了力量度眾生了。所以我積極勸說的就是願你們發這個菩提心,我也想發這個心。
但是我們也有人願意用牧童式的菩提心,就是先讓眾生成佛,我再成佛,就象地藏菩薩一樣。但是地藏菩薩能做到,我們就做不到,因為我們畢竟還是個凡夫,所以我們很想度化他,叫他先成佛,但是就是不起效果,沒作用,所以這種菩提心我們暫時做不到。第二種船夫式的菩提心,比方說我們也念佛,也勸別人念佛,同生極樂,我們也想「擊大鼓,吹大海螺,開大海船」,可他就不願意上我們的船,我們也沒辦法嘛。所以說國王式的菩提心是在前面這兩個菩提心做不到的情況下,我們一定要發國王式的菩提心,就是發心自己先成就,再度人,我們自己都度不了,難度人。這也是諸位祖師大德所倡導的。自己沒有成就難度人,自己都沒度,怎麼去度別人呢?這也是達摩老祖說的話。
下面講講菩提心的修法。
菩提心就是作佛的心,也就是道心,也就是成佛的心,也叫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心。我們初修行的時候,我們菩提心的量生不起來,所我以們這種發心沒有力量。
怎麼生起菩提心的量來?開始我們是沒有這種量的。所有的修法儀軌中前面都有「皈依發心」,一般的念誦儀軌都差不多,都是「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修諸資糧,為利有情願成佛」。前面兩句叫永遠皈依,這種皈依是直至成佛而皈依,不是盡形壽皈依,而且這個發心是為了利益眾生,自己發心成佛,這叫皈依發心。我們修行的時候,不是要具足五種力嗎?皈依力、發心力、念誦力、觀修力、迴向力。所以我們任何的修法中都有皈依和發心。這就是說我們初發菩提心是嘴裡喊口號,心裡沒有證量。雖然沒有證量,只是嘴裡念念,喊喊口號,它都有無量的功德,何況真正的菩提心生起來的時候。真正的菩提心生起來,就是真實的菩薩,天人都來散花供養,所以菩提心是最寶貴的,它高貴就高貴在很難生起來,一旦生起這個心來,天地鬼神都尊敬,也就是人中之寶啊。
菩提心怎麼生起來呢?就是我們通過修行,認真地念誦啊,觀修啊,還要在生活中去實踐,讓菩提心逐漸地增長直至圓滿。比方說,我們一見到一個人,就覺得這個人有病,這個人有業障,我們馬上感到身上不舒服。有的人還會有這種現象:他哪裡疼,我們就哪裡疼。這時候我們肯定就會退心。心裡想:哎呀!這個人業障真大啊!挨著他真難受!以後躲他遠一點。就這一念,我們就把菩提心退失了。為啥呢?因為我們有功德、有力量、有本事幫眾生帶業了,所以我們才會感受到他哪裡疼,我們就哪裡疼,他哪裡不舒服,我們就哪裡不舒服。我們要想不退失菩提心,就要用智慧去觀照。當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心安住不動,證悟的人就把心攏在自性上,加之再念點佛號、咒語,過一會兒這種不舒服就消失了,這個眾生就真正得到利益了,他就獲得快樂了。這就是說我們修行對眾生有利益了。如果我們有了利益眾生的能力而不去利用,想這個人很大業障,以後躲他遠一點,我們就退失菩提心了,菩提心就不長了,倒回去了。但是我們這樣去做,菩提心就增長了,這就叫做行菩提心。這種菩提心是通過修行而成長的,所以叫行菩提心。我們修行中就是這樣是去修的,所以我們在修行中要注意自己有功德、沒功德,觀察自己的念頭,我們對眾生是不是真實的好?是不是有真實的菩提心?如果我們功德不具足,智慧不具足,就很容易退心。為啥說八地菩薩不退心?他就是功德圓滿、菩提心圓滿,加之他會利用空性智慧,所以他不會退轉了。
當然這個行菩提心中離不開慈悲心。慈悲心籠統地說就是長好心,好心也叫善心;細分地說分兩個,慈心與悲心。悲心是救苦,慈心是施樂,把自己的快樂施捨給別人。
悲心是個什麼心呢?悲心就是救苦的心,看到眾生有苦難、有疾病,我們就發心想救他。比方說,我們群里有很多居士看到別人受苦,就發心幫人家念經念咒,這就叫做救苦的心,這種救苦的心,我們很容易生起來。但是慈心,如果修行力量不夠的話,就沒有力量給人家施樂。首先我們自己就很煩惱,哪有快樂給別人?我們去見別人的時候,只有把自己的煩惱帶給人家,所以有時候人家不喜歡我們,不喜歡我們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功德。所以不要嫌別人不喜歡我們,當自己有了功德以後,我們會施快樂給別人,人家一見咱就很快樂的。不但不嫌咱,還很歡喜。所以慈叫施樂,悲叫救苦。
比方我剛才說,我們有了功德以後,我們一見這個人,他哪裡疼,我們就哪裡疼,他哪裡不舒服,我們就哪裡不舒服,千萬別退心!不舒服的時候要這樣想:我不舒服不要緊,你舒服就行,我不舒服,我忍一忍,我再念念。這個業障在你身上,你又不懺悔,你不懺悔什麼時候能消掉啊?我替你背點,你少受點。我可會懺悔,我再懺悔懺悔念念,它不就又沒有了?這就叫利益眾生啊!這就是將我們修行的功德迴向給眾生!是真實地去利益眾生!真實地去迴向眾生!我們迴向的時候總是念:迴向給一切眾生,迴向給一切眾生,也是喊口號啊。迴向給誰,迴向給誰,你又沒有真實地去做。迴向是有一種力量的。
我們修行中離不開五種力,皈依力、發心力,皈依發心是一種力量,念誦是一種力量,觀修也是種力量,迴向也是種力量,迴向是真實地利益眾生。
所以整個我們的修行,從發心到迴向,一直到我們成就,離不開去利益眾生,也離不開菩提心,菩提心是慢慢地成長的,成長的過程就是行菩提心,它也是分段分段的,到自己見道的時候,也說是見到本性的時候,菩提心也就圓滿了,圓滿的菩提心就從自性的智慧中誕生出來。
推薦閱讀:
※八字分類以及各種八字死期!
※臨床常用抗生素分類及商品名
※碳水化合物分類
※答問十分 | 孝敬的根本是敬意與愛(分類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