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古時候的人們都是如何端坐的,明清傢具座具系列全盤點
明代前期,從事手工業的匠人較歷代大大增多,技藝亦高一籌。優良的材質、純樸的紋理、舒適的造型、簡潔的雕飾真正將中國傢具推向藝術頂峰。
明式傢具中夾雜著文人化的意趣,體現著古人求真崇朴的思想,這又是前朝後代的傢具所無法比擬的。其中座具又是明式傢具中極其重要的一個分類,共可分為六個大類。
一、杌凳
「杌」字初見於《玉篇》,本義是「樹無枝也」。從此意不難聯想到「杌」作為座具之名,是專指沒有靠背的一類,以有別於靠背的座具。
在北方語言中,「杌」仍慣用於口語,稱一般的方凳曰「杌凳」。傳統傢具中凡結構作方形或長方形的,一般可以用「無束腰」和「有束腰」作為主要區分。
小葉紫檀 王世襄經典款無束腰小方凳
28x28x26.5cm
在無束腰方凳中,直足直悵是它的基本形式,四足都取「側腳」做法,其結構吸取了大木樑架的造法,四足下端向外,上端向內收。
二、 坐墩
坐墩又稱綉墩,是中國傳統傢具中最富有個性的坐具,由於它上面多覆蓋一方絲綉織物而得名。圓形,腹部大,上下小,其造型尤似古代的鼓,故又叫「鼓墩」。
宋代坐墩有鼓形、覆盂形等式樣。盛於明清時代。明清坐墩有別,明代墩面隆起,清代系平面。一般在上下彭牙上也做兩道弦紋和鼓釘,保留著蒙皮革,釘帽釘的形式。
古時很早就用藤、竹等材料做坐墩,故木製坐墩常採用「開光」的做法來摹擬其構成式樣。
又見空間 | 尚比亞血檀 團圓綉墩
35x35x49cm
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介紹:「腰鼓形坐墩,是戰國以來婦女為熏香取暖專用的坐具。」
綉墩具有古雅之趣,有開光和不開光之區分。不少綉墩上下兩頭各做出弦紋一道,雕擊鼓釘,既簡樸又美觀。墩圈雕花精緻,或海棠,或竹節,或藤蔓,栩栩如生,極富藝術感染力。
三、交杌
交杌,即腿足相交的杌凳,俗稱「馬閘」,也作「馬扎」,直接來自古代的胡床。
交杌自東漢從西域傳至中土後,千百年來流傳甚廣。最早的文字記載始見於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馬閘子》:「今人以皮為交床,名『馬閘子』。官長多以自隨,以便於取挈也。按唐明皇作逍遙座,遠行攜之。如摺疊椅,蓋即此之權輿乎。」
大紅酸枝 交杌
明式的交杌,最簡單的只用八根直材構成,杌面穿繩索或皮革條帶。比較精細的則施雕刻,加金屬飾件,有的還帶踏床。也有杌面用木欞打造,可以向上提拉摺疊。
四、長凳
長凳是狹長無靠背座具的統稱,可分為三種:
一、條凳,大小長短不一,是最常見的日用品,尺寸較小,面板厚寸許,多用柴木製成,通俗稱為「板凳」,北宋時期已定型。
古夷蘇木 長板凳
二、二人凳,凳面寬於一般條凳,長三尺余,可容二人並坐,故名。在南方也被稱為「春凳」。
三、春凳,長五至六尺,寬逾二尺,亦可睡卧,以代小榻,或陳置器物,功同桌案。明清小說及清代匠作《則例》中便有記錄。
白酸枝 春凳
在民間春凳用來作為出嫁女兒時,上置被褥,貼喜花,請人抬著送進夫家的嫁妝傢具。
五、椅
椅子是有靠背的座具,式樣和大小,差別甚大。明式椅子依其形式大體可分為四種:
(一)靠背椅,所謂靠背椅是指只有靠背、沒有扶手的椅子。產生於南北朝,唐代以後使用的更加普遍。
尚比亞血檀 燈掛椅
椅面一般為方形,有靠背,拱形搭腦。這種椅子的靠背有不同形式,有稱其為「一統碑式」椅子的。另一種被稱為「燈掛椅」,他的橫樑長出兩柱,又微向上翹,猶如挑燈的燈桿,故而得名。
(二)扶手椅,扶手椅是有扶手的背靠椅的統稱,除了圈椅、交椅外,其餘的都叫扶手椅。
(三)圈椅,圈椅是一種圈背連著扶手,從高到低一順而下的椅子,造型圓婉優美,體態豐滿勁健。
圈椅是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椅子樣式之一。座靠時可使人的臂膀都倚著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適,頗受人們喜愛。
緬甸黃花梨 明式圈椅三件套
圈椅的造型是方與圓相結合的,上圓下方,以圓為主旋律,圓是和諧,圓象徵幸福;方是穩健,寧靜致遠,圈椅完美的體現了這一理念。
(四)交椅,交椅,其交椅下身椅足呈交叉狀,故名。據資料考證,起源於古代的馬扎,也可以說是帶靠背的馬札。行軍打仗、打獵時供地位高者使用。
小葉紫檀 交椅
明代交椅以造型優美流暢而著稱,它的椅圈曲線弧度柔和自如,俗稱「月牙扶手」,製作工藝考究,通常由三至五節榫接而成,其扶手兩端飾以外撇雲紋如意頭,端莊凝重。
六、寶座
寶座是供帝王專用的坐具,在大型椅子的基礎上崇飾增華來顯示統治者的無上尊貴。形式多種多樣,有些寶座的造型、結構和羅漢床相比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形體較羅漢床小些。
大紅酸枝 五圍屏式寶座
79x72x45.5x99.5cm
寶座本身的雕刻較多,工藝要求複雜,在選擇時對其結構的穩固性和雕刻部位的精度都要非常注意,尤其是拼接較多的,對工藝要求更高。
( 完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