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誼報電子版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儒家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重要創始人。他的思想對於中國文化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同樣,他的養生思想是中國養生文化的主要源泉。尤其是他的「仁者壽」的概念,作為儒家養生學的基石,不僅是歷代養生家的煉養旨要,而且也可成為今天養生保健的行為指導。  一、概念的提出孔子「仁者壽」概念的提出見於《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什麼是「仁」?孔子所謂的「仁」,主要是指「愛人」,「仁者,人也」;就是要與人為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的另一個重要含義是「禮」,「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孔子講「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禮」所涉及的範圍很廣,既包括政治典章制度、社會道德規範,實際上也包括既定的生活方式;「克己復禮」就是要按照既定的社會規範為人處世。在今天看來,與人為善,按照社會規範待人接物,是倫理道德問題,與養生並沒有直接的關係。那麼孔子為什麼會把「仁」與長壽聯繫在一起呢?在孔子看來,「仁者」具有以下的心理特徵:「仁者愛人」,有愛心;「仁者樂山」,熱愛自然;「仁者靜」,心靈平靜;「仁者不憂」,心胸坦蕩,等等。在今天看來,「仁者」所具有的這些心理素質對於身體健康是很重要的,的確具有養生的功能。關於「仁者壽」,在主要記錄孔子言論的《論語》中並沒有更多的說明。《禮記》中的《大學》據說是「孔氏之遺書」,又說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大學》中有一句話說道:「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注曰:「富則能潤屋矣,德則能潤身矣,故心無愧怍,則廣大寬平,而體常舒泰,德之潤身者然也。」這裡的「德潤身」中的「德」當然是指「仁」;因此所謂「德潤身」與「仁者壽」實為同義。「德」為什麼可以「潤身」?因為有「德」,因而「心廣體胖」;心中無愧怍,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所以心靈「廣大寬平」,因而「體常舒泰」。《禮記》中還有《中庸》一篇,據說是孔門傳授心法,由孔子之孫、孔子門人曾子的弟子子思所作。其中引孔子所言:「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在這裡,孔子以舜為例子,說明「大德」,「必得其壽」。朱熹特為注曰:「舜年百有十歲。」明確指出舜因為「大德」而得以長壽。現存《孔子家語》一書,為三國魏王肅所撰,書中有不少孔子的言論,其中一則說道:「哀公問於孔子曰:『智者壽乎?仁者壽乎?』孔子對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無厭而求不止者,刑共殺之;以少犯眾,以弱侮強,忿怒不類,動不量力者,兵共殺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可乎!』」這段所引孔子對「仁者壽」的說明,其中認為,「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會傷及生命;而生活有規律,作息、飲食有所節制,勞逸適度,善於調節自己的情感,不在精神上自我傷害,這樣的「智士仁人」則能長壽。但需要注意的是,這段說明是否確實為孔子所言,學界仍有爭議,尚待進一步考證。  二、歷代的詮釋儒家文化是以儒家經典為核心通過詮釋儒家經典並不斷賦予新的內涵而建構起來的;同樣,儒家養生學是歷代學者對於儒家經典中有關養生思想的不斷詮釋和發揮。雖然孔子沒有對「仁者壽」作更多的解釋和論證,但是,「仁者壽」這一概念作為儒家經典為歷代養生家所重視,並在不斷的詮釋中發揮出新的內涵,從而構成了儒家養生學的基石。西漢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說:「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是其且多且治。」認為仁人沒有貪慾,內心清凈平和而中正,因而多壽。宋儒邢昺的《論語註疏》在注釋「仁者壽」時說:「仁者壽者,言仁者少思寡慾,性常安靜,故多壽考也。」認為仁者無憂無慮、清心寡欲、性情平靜,所以長壽。顯然,這裡都是從養生學的角度詮釋「仁者壽」這一概念。宋代大儒司馬光在詮釋「仁者壽」時說:「孔子曰:智者樂,仁者壽。蓋言知夫中和者,無入而不自得,能無樂乎!守夫中和者,清明在躬,志氣如神,能無壽乎!……《中庸》曰,有德者,必得其壽。蓋言君子動以中和為節,至於飲食起居,鹹得其宜。則陰陽不能病,天地不能夭,雖不導引服餌,不失其壽也。」在這裡,司馬光把「仁者」詮釋為「守夫中和者」,「以中和為節」的君子,要求以「中和」為人處世,並認為這樣就能夠長壽。這也是一種對「仁者壽」的養生學的詮釋。當然,在儒家那裡,「仁者壽」還有另一種解釋。東漢儒家荀悅在所著《申鑒》中說:「或問:仁者壽,何謂也?曰:仁者內不傷性,外不傷物,上不違天,下不違人,處正居中,形神以和,故咎徵不至而休嘉集之,壽之術也。」也就是說,仁者既不傷害自己的身心,也不傷害他人他物;既不違背自然規律,也不違背倫理道德,所以吉祥好事連連不斷,而不會有天災人禍,這就是長壽之術。同一時代另一位儒家徐幹在所著《中論》中說:「或問孔子稱仁者壽,而顏淵早夭……豈聖人之言不信,而欺後人耶?故司空潁川荀爽論之,以為古人有言,死而不朽。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身既歿,其道猶存,故謂之不朽。夫形體者,人之精魄也,德義令聞者,精魄之榮華也。君子愛其形體,故以成其德義也。夫形體固自朽弊銷亡之物,壽與不壽不過數十歲。德義立與不立,差數千歲。豈可同日言也哉?……孔子曰:仁者壽。此行仁之壽也。孔子云爾者,以仁者壽利養萬物,萬物亦受利矣,故必壽也。」在這裡,「仁者壽」指的是品德高尚者死而精神不朽,是從倫理學的角度詮釋「仁者壽」。無論是從養生學的角度還是從倫理學的角度詮釋「仁者壽」,都要求人有仁愛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不僅身體上能得以長壽,而且品德上也能不朽,這正是「仁者壽」這一思想的真正內涵。  三、科學的證明「仁者」究竟能不能長壽?或者說「仁者壽」是否能夠成立?這歸根到底是一個醫學問題,需要醫學來論證。現存最早的中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的《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概述了四種養生家,即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其中說道:「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行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對於這裡所謂的「聖人」和「賢人」,唐代著名醫學文獻學家王冰注曰:「聖人志深於道,故適於嗜欲,心全廣愛,故不有恚嗔,是以常德不離,歿身不殆。」「次聖人者謂之賢人。然自強不息,精了百端,不慮而通,發謀必當,志同於天地,心燭於洞幽,故云:法則天地象似日月也。」在《黃帝內經》看來,「聖人」之所以長壽,是因為他們能夠洞悉天地自然之道,能明了為人處世之理,因而能調節好自己的慾望;又由於有仁愛之心,而不會生怨恨;生活於世俗之中而無憂無慮,安適而愉快。「賢人」之所以長壽,是因為他們能夠按照自然規律為人處世,恰如其分。這裡的「聖人」和「賢人」大體相當於儒家的「仁者」;所以《黃帝內經》的這兩段論述可以看作是對孔子「仁者壽」的一個證明。現代中醫學認為,疾病發生的主要內因之一是「七情」,這就是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些情緒變化過大,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防止這些情況發生的最好方法莫過於自身的道德修養。現代中醫養生學直接把立志養德看作是精神養生中的調神養生法之一,認為樹立理想、堅定信念、充滿信心、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是養生保健的重要一環;並且還認為,道德高尚、光明磊落、豁達大度有利於神志安定、氣血調和、精神飽滿、形體健壯,能夠達到養生的效果。此外,現代生理學和生物信息反饋療法研究也證明,堅定意志和信念,能夠影響內分泌的變化,改善生理功能,增強抵抗力,有益於健康長壽。這一切都是對孔子的「仁者壽」養生思想的印證。
推薦閱讀:

樹莓派小車——舵機
從iphone4到iphoneX的工藝變化看3C電子行業自動化的需求
《華強電子》雜誌4月刊已出版 精彩搶鮮讀
網上免費電子圖書館網址大全
經典電子版《逸周書》

TAG:電子 | 聯誼 | 電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