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市場經濟存在的基礎
06-16
發布時間: 2009-02-15 14:58 來源:文摘報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投向18世紀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兩部著作,一是《國富論》,一是《道德情操論》。這兩部書都是當年他在格拉斯哥大學講授道德哲學課程的講義。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部書的寫作順序:先寫《道德情操論》,然後完成《國富論》。這說明,《國富論》這部經濟學的巨著,具有倫理學的知識背景和價值基礎。不幸的是,在今天,經濟學與道德哲學已經徹底斷絕了文化上的血緣聯繫。在亞當·斯密死後,人們把《國富論》奉為「經濟學的聖經」,把他關於利己的人受「看不見的手」引導增進社會利益的思想,作為市場經濟千古不變的基本原則,卻把《道德情操論》忘得一乾二淨。於是,市場經濟缺少了道德,引發了許多罪惡。閱讀《道德情操論》,我們不難發現:那種認為「市場經濟與道德無關」的觀念,本身就是對市場經濟的片面理解。市場經濟與道德的關係其實在斯密那裡早就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他認為人有「自利」與「同情」兩種基本情感,《國富論》論人的自利形成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而《道德情操論》則將同情貫穿始終。但在斯密的思想中,「同情」卻佔據更為重要的位置,它存在著雙重含義:一是主觀個體美德,即「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成為市場經濟中個人所應具有的基本人文氣質與道德精神;一是客觀社會倫理關係及其主觀情感體驗,即彼此均是具有平等自由權利及其主觀情感體驗的存在者,這也是構建市場經濟正義性的方法原則:契約自由、平等互惠、自利利人。可以說,道德是市場經濟存在的基礎,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指引。只是市場經濟所需要的道德不是要求個人具有多高尚的道德品質,而只需要個人自利的同時也保持對他人權利和公共規則的尊重。這種道德也不是只要求個人的德性,而是更注重製度的倫理性,即制度對市場經濟中個人平等自由權利的保障。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我吃豬肉,所以我不能打著保護保護動物的旗幟,去苛責吃狗肉兔肉的人?
※如何跟妹子解釋朱棣篡位,國共內戰和日本侵華,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不同?
※托福雅思機經是不是一種不誠信,如同押題一般?這就如同知道答案在裡面,把題目都做了,在考場再做一遍。
※空海法師:老子道德經心聲(三)
※素食、戒律、人道主義——對極端素食主義者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