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探測到新型引力波:「時空漣漪」

美國激光干涉儀引力波天文台(LIGO)再次放出重磅消息,宣布「探測到中子星併合產生的引力波」。那麼,被稱為「時空漣漪」的引力波到底是什麼?多次發現引力波又有怎樣的重要意義?

「時空的漣漪」知多少要說發現引力波,首先要知道引力波是什麼。早在百年之前,愛因斯坦就在其廣義相對論論文中對引力和引力波進行了論證。他提出,引力的本質是時空幾何在物質影響下的彎曲;引力的作用以波動的形式傳播,即引力波。

2017年1月4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ry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簡稱LIGO)收到了一個難以察覺的信號,科學家們在經過分析後,迅速將其確定為引力波。

引力波的概念聽上去艱澀難懂,但用通俗的方法解釋,引力波就像一個池塘中投下一枚石子所引起的漣漪,只不過,引力波是時空的漣漪。

不過,100年來,誰也無法證實引力波存在,直到16年2月,美國科學家才宣布他們於2015年9月首次探測到了引力波。這次引力波事件被認為印證了愛因斯坦的假說,因此也被稱為「來自愛因斯坦的聖誕禮物」。

而且,此前4次發現的引力波都是可以「聽到」的。在一片嘈雜的背景噪音中,一聲「噗」的清脆聲響,如水滴落水,持續時間短暫得不到1秒,這正是由引力波轉化成的宇宙之聲。第5次發現的引力波,不僅能「聽到」,還能用天文望遠鏡「看到」。

探測到引力波的意義

科學家稱,以前天文學只能藉由電磁波進行觀測,但很多物質靠電磁波觀測是看不到的。現在測到引力波之後,可以藉由引力波觀測天體,比如黑洞、暗物質等,研究宇宙早期的結構和演化。

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實驗驗證中最後一塊缺失的「拼圖」,它的發現是物理學界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

LIGO項目組曾在第二次探測到引力波後稱,一次探測可能只是個例,而此番再次探測到引力波則證明引力波信號的探測並非罕見事件,有理由預期未來還將有更多探測案例的出現,從而真正開啟一個全新的「引力波天文學時代」。

在第四次探測到引力波後,有科學家表示,相隔萬里的探測器首次共同探測到引力波,對旨在破解宇宙奧秘的國際科學探索來說,是一個「令人激動的里程碑」。

此次首次發現新型引力波同樣具有重大意義。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信號通常持續不到一秒,而中子星合併產生的信號能持續一分鐘。另外,中子星比黑洞質量小,產生的引力波能量更小,信號衰變時間更長。因此探測中子星合併產生的引力波信號,不僅能更精準地驗證愛因斯坦相對論對引力波的預測,還能為研究中子星起源提供更多線索。

而且,科學家們首次在可見光下直接觀測到引力波,引力波探測將迎來全新時代。即繼通過「聽」時空漣漪的振動信號後,傳統望遠鏡還能通過「看」來捕捉引力波信號。

資料圖:希伯來大學的愛因斯坦檔案館館長Roni Gross展示愛因斯坦有關引力波的原始文件。

世界天文機構集體「賣關子」

——科學家發現新型引力波

連日來,全球數十家著名天文機構紛紛發布了同一條消息:北京時間10月16日晚上10點,將發布重大消息。有媒體統計,這些機構包括中國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歐洲南方天文台等。

多個國家的天文機構集體「賣關子」的大事究竟是什麼呢?這一謎底最終如期而至。

北京時間16日晚,LIGO在官網宣布,今年8月,LIGO和歐洲「處女座」(Virgo)引力波探測器及其他合作夥伴探測到由雙中子星合併產生的新型引力波。

早在百年以前,科學家愛因斯坦就在其廣義相對論論文中對引力和引力波進行了論證,他提出,引力的本質是時空幾何在物質影響下的彎曲;引力的作用以波動的形式傳播即引力波。

這個概念聽上去有些艱澀,但用通俗的方法解釋,引力波就像一個池塘中投下一枚石子所引起的漣漪,只不過,引力波是「時空的漣漪」。

根據愛因斯坦預言,強引力場事件可產生引力波,比如黑洞合併、脈衝星自轉以及超新星爆發等。此次最新的發現,是人類首次探測到雙中子星合併產生的引力波。

資料圖: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Rainer Weiss,Barry C. Barish和Kip S. Thorne,以表彰他們在引力波研究方面的貢獻。圖為Kip S. Thorne。

百年前預測漸獲證實

——近年來人類數次探測到引力波

不過,有關引力波的探索,人類從預測到發現經歷了百年時間。直到2016年2月,美國科學家才宣布他們首次探測到了引力波,該引力波發生在2015年9月。這次事件被認為印證了愛因斯坦的假說。

此後,科學家又陸續宣布,2015年12月和2017年1月先後探測到了引力波,進一步印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2017年8月,LIGO的兩台干涉儀和Virgo的一台干涉儀,從三個地點幾乎同時捕獲到了引力波。

201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本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巴里?巴瑞斯(Barry C. Barish)和吉普?索恩(Kip S. Thorne)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引力波研究方面的貢獻。

圖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王立帆現場發布。 吳雪峰 攝

新引力波探索的中國貢獻

——「慧眼」望遠鏡成功監測到爆發天區

此次關於引力波的最新探索也有來自中國的貢獻。據媒體報道,中國第一顆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HXMT望遠鏡(以下簡稱「慧眼」望遠鏡)對此次引力波事件發生進行了成功監測。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熊少林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慧眼」望遠鏡在引力波事件發生時成功監測了引力波源所在的天區,對其伽馬射線電磁對應體(簡稱引力波閃)在高能區(MeV,百萬電子伏特)的輻射性質給出了嚴格的限制,相關探測結果發表在報告此次歷史性發現的研究論文中。

此次引力波事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天文學家使用了大量的地面和空間望遠鏡進行觀測,形成了一場天文學歷史上極為罕見的全球規模的聯合觀測。

然而,引力波事件發生時僅有4台X射線和伽馬射線望遠鏡成功監測到爆發天區,中國的「慧眼」望遠鏡便是其中之一。

此外,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16日晚也宣布,自北京時間2017年8月18日21:10起(即距離引力波事件發生24小時後),中國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合作團隊利用正在中國南極崑崙站運行的第2台望遠鏡AST3-2對GW170817開展了有效的觀測,此次觀測持續到8月28日,期間獲得了大量的重要數據,並探測到此次引力波事件的光學信號。

資料圖: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Rainer Weiss,Barry C. Barish和Kip S. Thorne,以表彰他們在引力波研究方面的貢獻。圖為Ranier Weiss。

新引力波能被望遠鏡「看」到

——專家:開啟引力波多波段、多媒介觀測時代

過去探索到的數次引力波事件,都是雙黑洞併合,但黑洞併合真的是「黑」的,它不會發射出電磁波;而這次雙中子星併合產生的引力波,是會發光的,至少是能被電磁波望遠鏡「看」到的。

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講師高爽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分析稱,「黑洞產生的引力波很強,但持續時間短,中子星產生的則偏弱,但持續時間長,這意味著現在已經可以探測到比較弱的信號,探測儀器的能力更靈敏,雜訊控制得更好。」

他還表示,雙中子星合併是金銀等重金屬的形成機制,探測這樣的過程能夠幫助人類理解化學元素的起源。

而另一個重要的進步來自對引力波精準的定位。高爽解釋說,過去的引力波只能很粗糙地知道大概的方向,現在可以精確定位,從而探測到引力波的來源天體,使得望遠鏡可以進一步觀測,開啟了多波段、多媒介觀測引力波的時代。

談及未來,高爽相信,肯定會發生越來越多的引力波事件,將會有更多的數據用來分析引力波的細節,幫助人類理解黑洞、恆星、宇宙早期的行為和演化。

「國際多個望遠鏡共同觀測也將成為一種新的合作機制,中國也有越來越多的新設備加入其中,貢獻力不容小覷。」高爽說。

引力波示意圖

北京時間2017年10月16日22點,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和室女座引力波天文台(Virgo)於2017年8月17日首次發現雙中子星併合引力波事件,國際引力波電磁對應體觀測聯盟發現該引力波事件的電磁對應體。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獲悉,我國第一顆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HXMT望遠鏡(以下簡稱「慧眼」望遠鏡)對此次引力波事件發生進行了成功監測,為全面理解該引力波事件和引力波閃的物理機製做出了重要貢獻,不僅以合作組形式加入了報告本次歷史性發現的論文(即發現論文),而且在論文的正文部分報告了觀測結果。該論文於10月16日正式發表。

引力波是1916年愛因斯坦建立廣義相對論後的預言。極端天體物理過程中引力場急劇變化,產生時空擾動並向外傳播,人們形象地稱之為「時空漣漪」。自從2015年9月14日LIGO首先發現雙黑洞併合產生的引力波事件以來,已經探測到4例引力波事件,包括這次宣布的LIGO和Virgo聯合探測的雙中子星併合引力波事件。

引力波的直接探測剛剛獲得了201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探測引力波電磁對應體對研究引力波事件、宇宙學以及基礎物理具有不可替代的決定性作用,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引力波研究的下一個里程碑是發現引力波事件產生的電磁輻射。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教授蔡一夫說:「簡單說,引力波電磁對應體是指來自同一個天體現象伴隨著引力波同時產生的電磁信號。」

「本次發現的引力波事件跟以往發現的雙黑洞併合不同,它由兩顆中子星併合產生。理論預言雙中子星併合不僅能產生引力波,而且能產生電磁波,即引力波電磁對應體,因此本次探測到引力波以及電磁對應體是天文學家期待已久的重大發現,在天文學以及物理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正式開啟了多信使引力波天文學時代。」

因為此次引力波事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天文學家使用了大量的地面和空間望遠鏡進行觀測,形成了一場天文學歷史上極為罕見的全球規模的聯合觀測。然而,引力波事件發生時僅有4台X射線和伽馬射線望遠鏡成功監測到爆發天區,中國的「慧眼」望遠鏡便是其中之一。

慧眼HXMT望遠鏡衛星

「在這些望遠鏡中,"慧眼』在0.2-5 MeV能區的探測接收面積最大、時間解析度最好,因此對引力波閃的百萬電子伏特(MeV)能區的伽馬射線輻射的探測能力最強。」 熊少林說,「雖然此前人們普遍預計像本次事件這樣近距離(約1.3億光年)的雙中子星併合產生的引力波閃將極為明亮,但本次引力波事件產生的引力波閃出乎意料的暗弱,特別是在MeV能區的輻射十分微弱,導致沒有望遠鏡(包括慧眼在內)在這個能區探測到引力波閃。慧眼望遠鏡憑藉強大的探測性能,對該引力波閃在MeV能區的輻射性質給出了嚴格的上限。」

除了參與歷史性的核心發現論文,慧眼望遠鏡的詳細分析結果以獨立論文的形式已於10月16日同步發表在《中國科學:物理學力學天文學》雜誌英文版的網頁版。

「慧眼」望遠鏡本來的設計目標是探測黑洞和中子星等銀河系內的X射線天體,研究極端引力場條件下的物理規律。項目組通過對慧眼望遠鏡輔助探測器的創新性使用,獲得了額外的探測伽馬暴及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的能力,使其成為國際上正在運行的最重要的伽馬射線暴監測設備之一,大大擴展瞭望遠鏡的科學產出。

「慧眼」衛星由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資助建造,於2017年6月15日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開始為期5個月的試運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負責望遠鏡觀測運行以及數據處理。參與本次引力波事件觀測時,慧眼望遠鏡剛剛試運行2個月。試運行結束後慧眼望遠鏡將開始正式的科學觀測,同時繼續監測研究引力波閃。

LIGO實驗室

此外,在LIGO合作組2016年宣布探測到引力波之後,發現引力波事件的電磁對應體便成為最重要的天體物理問題之一。在慧眼望遠鏡的技術基礎之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提出了專門探測引力波閃的引力波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項目(GECAM),並將其命名為「閃電」。

「閃電」採用針對性優化設計,不僅能夠同時監測全天隨機爆發的引力波閃,而且具有更低的探測閾值、更高的監測靈敏度以及更好的定位能力,對引力波閃的綜合探測性能遠超現有望遠鏡。

「目前,在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的支持下, 「閃電」項目的關鍵技術攻關以及方案設計的大部分工作已經完成。如果立即立項,可以在2020年前發射升空,從而趕上與最佳靈敏度的LIGO和Virgo等引力波探測器進行聯合觀測,並與「慧眼」望遠鏡聯合獲得寬能區範圍內引力波閃的性質,實現最大的科學產出,使我國在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的探測研究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歐洲南方天文台(ESO)的望遠鏡捕捉到的雙子星引力波之光。(圖片來源:ESO)

ESO的望遠鏡首次探測到引力波對應的光學信號,並在網站上公布了捕捉到的引力波之光畫面。

畫面中的引力波之光,中心如巨型鑽石一般璀璨奪目,鑽石周圍形成泛著紫色和藍色的光圈,一束光線如利劍一般從鑽石中心穿過,帶給人極為震撼的視覺效果。

此次引力波新發現標誌著多信使天文學新時代的開啟。因為此次中子星引力波發現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使用引力波天文台和其它天文望遠鏡同時觀測到了同一個天體物理事件。

這張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美國「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索諾瑪州立大學和A. Simonnet提供的效果圖顯示的是兩個合併中的中子星。新華社圖

「這是天文學史上一個真正重大的發現,」賴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的新聞發布會後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賴茨說,多種觀測方式結合使用,將向人們展現引力波事件更為完整的圖景,所以這是一種全新的天文學。這可以讓人們獲得許多新信息,比如中子星合併會產生金銀等重金屬並釋放伽馬射線暴等,這些都是幾十年來人們一直在探索的問題,現在終於有了答案。

此前探測到引力波的方式被科學家比喻為「聽」,而這次使用的光學望遠鏡等方式則重在「看」。人類已先後4次「聽到」雙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科學家也一直期待著「看到」這種宇宙的時空漣漪。賴茨坦言,沒想到這一天這麼快到來。

「哇!真的就是哇!」賴茨回憶他看到這個信號的第一反應。他解釋說,這一信號有很多特殊之處,比如它的源頭很近,距離地球只有1.3億光年,而此前的黑洞引力波源頭是這個距離的至少10倍;伽馬射線暴的方向也並不對準地球。

「從統計學角度來說,你並不總是能看到伽馬射線暴,這意味著你並不總是能看到光(沒有光就無法排除黑洞可能性),所以這是一個了不起的事件,」賴茨說,「所以我的反應是哇,不敢相信。」

採訪過程中,賴茨從口袋裡掏出一塊十九世紀初的金錶,這塊表是他的外曾祖父送給他的祖母的,他的祖母又在他小時候送給了他。

「這塊表中的金子很有可能就來源於數十億年前兩顆中子星的碰撞,」他說,「大家身上的黃金飾物,包括結婚戒指、耳環、手鐲以及金條里的金子可能都是雙中子星合併的產物。非常有意思!」

當談到中國,賴茨說,他知道中國有一些引力波探測器建設方面的探討。建設引力波探測器會面臨一系列挑戰,包括有足夠大且合適的地方建,有相關人才儲備,還需要很多錢,不過對中國來說,這些可能都不是問題。

「我認為中國只要想參與進來,就能真正發揮作用,」他說,「我知道中國已經在考慮發射引力波探測衛星,所以那真是非常、非常激動人心。」

當談起引力波天文學的未來時,賴茨說,儘管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一次又一次被證明是對的,但它不可能是最終的理論,因為它與量子力學不相兼容,所以將來如果能在黑洞合併等事件中看到引力的量子特性,那將讓任何已有的發現相形失色,不過誰也不能保證就一定會有這樣的發現。

引力波的發現如此重要,3名美國科學家因此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那麼引力波天文學會帶來更多諾獎嗎?賴茨聞言哈哈一笑:「這取決於諾獎委員會。」

2016年2月11日,美國地基先進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宣布探測到來自雙黑洞併合的引力波輻射,一舉證實了廣義相對論給出的黑洞和引力波兩大預言。今年10月,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LIGO的三位奠基者。在此之前,8月17日, LIGO和VIRGO(歐洲「室女座」引力波探測器)共同探測到的引力波事件GW 170817,是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由兩顆中子星併合產生的引力波事件。隨後的幾秒之內,美國宇航局Fermi伽瑪射線衛星和歐洲INTEGRAL衛星都探測到了一個極弱的短時標伽瑪暴GRB 170817A。隨後,全球有幾十台天文設備對GW 170817開展了後隨觀測,確定這次的引力波事件發生在距離地球1.3億光年之外的編號為NGC 4993的星系中。從北京時間2017年8月18日21:10,即距離引力波事件發生24小時後,中國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合作團隊利用正在中國南極崑崙站運行的第2台望遠鏡對此次引力波事件進行了有效的觀測,此次觀測持續到8月28日,期間獲得了大量的重要數據,最終探測到了第一例來自雙中子星合併的光學對應體信號。

這些數據揭示了此次雙中子星併合拋射出約1 %太陽質量,相當於超過3000個地球質量的物質,這些物質以0.3倍的光速被拋到星際空間,拋射過程中部分物質發生核合成,形成比鐵還重的元素。因此,這次引力波光學對應體的發現,證實了雙中子星併合事件是宇宙中大部分超重元素,例如金、銀的起源。

第二台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2

據介紹,AST3-2是我國在崑崙站安裝的第二台南極巡天望遠鏡。其有效通光口徑50厘米,是南極現有最大的光學望遠鏡,並且完全實現了極端環境下的無人值守全自動觀測。目前,AST3-2主要進行超新星巡天、系外行星搜尋、引力波光學對應體探測等天文前沿研究。

來自中子星併合的引力波

引力波是一種不同尋常的波動。簡單來說,引力波是當物質的分布隨時間發生變化時產生的「時空漣漪」。波一般人都很熟悉,一塊石頭被丟進水裡在湖面上會產生的波紋。但時空的波動和物質的波動確有根本區別。當引力波從宇宙深處傳到地球表面的時候,地球上所有的物質都會隨之波動,不管重如泰山或輕如鴻毛都會一起隨引力波波動。不僅如此,所有的時鐘無論多麼精確都會相應的時快時慢。1916年,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此前,廣義相對論的其它預言都已獲觀測驗證,唯有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實驗驗證中最後一塊缺失的「拼圖」。

2016年2月11日,美國地基先進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宣布探測到來自雙黑洞併合的引力波輻射,一舉證實了廣義相對論給出的黑洞和引力波兩大預言。2017年10 月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授予LIGO的三位奠基者。然而,引力波信號微弱,探測的難度非常大。中子星併合和GW 170817 中子星併合過程中產生強烈的引力波輻射,是探測器的主要觀測對象,也是天文學家最關注的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的目標源。此次LIGO和VIRGO共同探測到的引力波事件GW170817, 是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的雙中子星併合產生的引力波事件。這也是人類首次將電磁波信號與引力波信號毫無疑義地聯繫在了一起。引力波和電磁信號的同時探測,可以揭示宇宙超鐵元素的起源、高精度測量引力波的速度以及檢驗愛因斯坦等效原理。

引力波探測可謂是今年物理學的大熱門,10月份不負眾望摘下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後,天文學家又宣布首次探測到由雙中子星合併產生的引力波及其伴隨的電磁信號。

  黑洞合併模擬圖。(圖片來源:NASA)

從2015年9月至今,科學家已經五次捕捉到引力波。其中,前四次探測到的引力波都是由黑洞合併產生。不過,現在還有更大的物體,它們的引力波信號還沒有被探測到:超大質量的黑洞,比太陽質量大1億倍。

大多數大型星系都有一個中央超大質量黑洞。當星系發生碰撞時,它們的中心黑洞傾向於彼此螺旋上升,釋放出引力波。但超大質量黑洞的引力波產生的頻率要低得多。

為了探索這一未知的引力波科學領域,研究人員開始關注脈衝星計時陣列的自然實驗。脈衝星是死星的密集殘留物,它們經常發射無線電波,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稱之為「宇宙燈塔」。

黑洞的合併會產生引力波,因為當它們相互環繞時,它們的引力會扭曲時空的結構,以光速向各個方向向外發射。這些扭曲實際上使地球和脈衝星的位置發生了輕微的變化,從而產生了一種來自天體燈塔的特徵和可探測的信號。

研究人員稱,「從10億次太陽質量黑洞的合併中發現引力波,將有助於解開星系形成的一些最持久的謎題」 。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宇宙中巨大的天體運動會讓時空發生扭曲並像波浪一樣傳播,這就是引力波。2016年,多國科學家首次探測到了引力波。  

  我國的引力波探測計劃也在積極實施,近日,央視記者採訪到了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的關鍵人物羅俊院士。

  「天琴」引力波探測裝置正在研發

  在湖北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的喻家山底下的防空洞里,羅俊院士和他的團隊正在研發引力波探測裝置。 

  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表示,這個裝置是在距離地球約10萬公里高的軌道上放三顆衛星,中間用激光聯繫起來。引力波過來,一邊空間會拉伸,一邊空間會收縮,這個拉伸距離只有皮米級(一個原子的大小)。這個裝置立體看像一個豎琴,而引力波是撥動琴弦的上帝之手,所以這個項目取名字叫「天琴」。  

  未來,把這樣一套裝置放在宇宙空間里,就能測量出時空變化。「天琴」計劃將在2030年前後,發射3顆衛星,組成空間引力波觀測系統,對宇宙中廣泛存在的豪赫茲的中頻引力波展開探測。

  為探索「引力波」不懈奮鬥

  羅俊院士提出的「天琴」計劃,是未來中國人探測引力波的關鍵技術之一。

2016年,位於美國的LIGO項目團隊宣布發現引力波的存在,為人類觀察宇宙打開了全新的視野。而事實上,中國人為了聆聽這種宇宙中最神秘的琴聲,已經準備了三十多年。1983年,羅俊就來到這座防空洞里進行引力的研究實驗。因為物體間的引力非常微弱,實驗裝置必須做得極為精確,否則設備的誤差就會把引力信號掩蓋掉。

  嚴苛的要求,讓引力測量一個試驗僅準備就要幾年,當時羅俊除了吃飯睡覺,其他的時間都在實驗室里。  

  羅俊年輕時的照片(最右側)記者找到一張年輕時羅俊的照片,他告訴我們,臉上的白斑並不是照片褪色,而是因為長期在洞里工作,造成的皮膚病。

  堅守科研一線取得世界級成績

  1998年,羅俊發表了牛頓萬有引力常數測試結果,測量精度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國外專家甚至把這座位於中國的防空洞譽為「世界引力的中心」。

讓羅俊欣慰的是,一批優秀學生留了下來,他們每個人都在各自的研究方向上取得世界級的成就。這個曾經寂靜的防空洞又熱鬧了起來。  

  未來可以從空中給地球做CT

  目前,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塗良成正帶著團隊研發一台精密感受地球引力的儀器。未來,它可以裝在飛機上,從空中給地球做CT,探索地球的內部情況,可以用來探測地底下的油氣資源。

塗良成在這個項目上工作了8年,把設備的精度做到了世界先進的水平,他希望再努力十五年,用國產設備把礦產資源這樣的戰略信息掌握在中國人自己的手裡。這意味著,基礎物理研究不僅可以獲得學術成就,更可以滿足國家實實在在的需求。

  每天晚上吃完晚飯,塗良成還會來到實驗室。他說,這並不都是為了加班,有時總覺得這裡有一種特殊的引力,吸引著他。

  把一件事做成世界上最好的結果

  對於羅俊來說,在這裡堅守的歲月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他依舊堅信,不管是引力測量還是引力波探測,基礎科學除了能帶動一個國家的人才和技術的進步外,本身對一個科學家來說也有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

  「人的天性有一個就是探索未知,越不清楚的地方越想去了解一下去知道。能把一件事做成世界上最好的結果,我很開心。」


推薦閱讀:

時空風水---長 壽(易象北斗)
六爻預測學的四時時空(2)
【我是江恩】江恩時空波浪隧道預判本輪上漲幅度(最經典的波浪圖)
一掌經時空轉換初探(二)
《人與時空學》介紹

TAG:科學家 | 科學 | 引力 | 引力波 | 時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