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印度密教管窺

一、印度密教的建立,與顯密二教名稱的來由

二、印度密教中的正純密教與雜部密教

三、印度正純密教的特點

四、正純密教的傳承

五、印度後期密教

六、印度後期密教分裂退化的原因

一、印度密教的建立,與顯密二教名稱的來由

約在公元二、三世紀間,被稱為中國八宗之祖,印度禪宗第十四代祖的龍猛菩薩,持誦大日如來受用身真言,用白芥子七粒,打開南天鐵塔,入塔朝拜大毗盧遮那如來(即大日如來)(另一說:塔乃大日如來三昧耶形,入此三昧,可會法身說法,故得兩部大法。早期為使人易懂,故說為入南天鐵塔),並得金剛手大菩薩傳法灌頂,授金剛界《金剛頂經》和胎藏界《大日經》兩部大法。及後又寫《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主要依此二經一論,建立了能夠即身成佛的受用身法門。受用身法門是大日如來法身所說,體系完整而究竟;化度對象主要就是大乘實教的地上菩薩,其中,義理深奧,唯智可證,不是凡夫用意識能夠認識清楚的。所以被叫秘密教,或簡稱為密教。唐朝時有人叫毗盧教。又因持頌真言為其特徵之一,所以也叫真言宗。從此佛教中有密教之名詞出現。因為密教能引導行者即身證佛位,所以稱為一乘教,相對上將釋尊應化身所說而以思維可解的三乘教,稱為顯教。從而歷史上有顯密二教之名相對待,這是顯密二教名稱的來由。

二、印度密教中的正純密教與雜部密教

但在印度密教出現前,早有釋尊及菩薩所說的真言出現,《蘇婆呼童子經》下云:「世尊為利益未來一切眾生,故說三俱胝五落叉真言及明。名曰持明藏。」

又慧琳護摩略記云:「都以今真言藏教,師呼曰持明藏。」所以凡是真言,都屬於持明藏。印度密教出現前出現的真言,既屬持明藏;秘密教中的真言,當然也屬持明藏。然雖都屬持明藏,但其宗體卻有不同。系統的秘密教,金胎兩部乃法身大日如來所說的內證法門,金剛界唯智法身說,胎藏界唯理法身說,目的在即身成佛。此等密教歷史上稱其為正純密教,或簡稱純密。而其它的真言,乃大日如來加持的應化法身(如釋尊)、等流身(如觀音菩薩)等如是之身,隨眾生所需而說的秘密方便法門。此等法門既不同於純密,與不全同於顯教的方便法門,其特點有:

1、無系統,常為顯教的輔助之用。

2、顯密雜說,甚或兩部雜說。

其最大特點就是「雜」,但卻存有密教的屬性。自從龍猛菩薩建立密教以後,學徒為了將其和純密劃清界限,乃統稱這些法門為雜部密教。簡稱雜密。結集此等秘密方便法門經典,統稱雜部真言經。如宿曜經、守護國界經、孔雀明王經、陀羅尼集經等等,所以持明藏應包括全部密教。而有人將「持明藏」作為一個發展階段,又把純密教作為另一個階段,這是不恰當的,在邏輯中也是不允許的。

三、印度正純密教的特點

正純密教之特點很多,今擇其大要如下:

①徹底性

「六大緣起」是佛教中解釋法界形成和發展的最徹底、最有系統的學說。中道緣起說、真如緣起說、法界緣起說等等,對「大空本體」,怎樣形成森羅萬象法界的問題,只說「真空妙有」,至於怎樣從空能出有,「妙有」有些什麼,皆未作徹底研究。正純密教揭出地、水、火、風、空、識六大,原是法界本有的體性,因地大而有「堅性」,始有實體。因水大而有「潤性」,始有發展。因火大而有「炎性」始能光輝之。因風大而有「動性」,從而有轉輸與相應變遷之跡。因空大而有「無礙性」,同類六大,自他無礙。異類六大,亦自他無礙。六大中任何一大,皆具足其它五大。六大自性相互消長,從而法界變幻無窮。因識大而有「靈知性」。五大依真如而分;識大乃依本覺而生,乃識別萬法之根據。不起「識大」,則惺惺寂寂中,一切皆歸之大空。無邊種性,恆自如如,而匯歸大空本體,一法不立。由識大分位覺照和了別,乃成林林總總之世界。原真如法界中任何種子,在性海中本性猶明,不失清凈之境;惟遇事住著,頓起無明,六大之身漸變為眾生之身出現於世,此即眾生緣起之要領也。

六大緣起,徹底解決了世界成因及眾生緣起問題。

②系統性

六大緣起學說,對世界成因及眾生緣起問題,如此明晰。依其規律,由本體建立法土和法身,由毗盧遮那性海構成金剛和胎藏兩界曼荼羅,分攝三類法身和佛金蓮寶和羯磨五部,再透過外金剛部而統攝天人六道,建立了非常嚴密的體系,從果開因,或從因向果,統攝佛教中無論表德,或遮情的全部法門,從而,肯定整個佛教中各宗派在成佛過程中的地位和貢獻,這也是正純密教所特有的。

③全面性

正純密教有普門大法,表現在金胎兩部曼荼羅中。若與金界或胎界總體曼荼羅中,所表的法性全部相應,在金剛界便成為「成身會」中的毗盧遮那如來(智法身),在胎藏界則成為中台九聖中的毗盧遮那如來(理法身)。智理二法身的二部曼荼羅之外,再無佛菩薩和其它法門,這就是普門大法。成就智或理二法身的毗盧遮那佛,就是普門之尊。如果成就金胎兩界曼荼羅中任何一尊佛菩薩,就只是成就一門之尊。馮達庵大阿闍梨著《佛教真面目》有云:「一門之尊只代表局部法性,未得全部也。雖以毗盧遮那如來(大日如來)為本尊,亦一門攝。其未與二空真如相應者,縱見遮那尊相,不過應化身境界。若能開顯全部法性,乃稱普門之尊。修之者,又須真破三重妄執,方見遮那受用身」。正純密教必須得普門之尊成就,始可得傳法灌頂為阿闍梨,始可面世傳法,故純密之傳承特別困難也。

四、正純密教的傳承

《金剛頂經》、《大日經》兩部大經,皆法身大毗盧遮那如來所說,故正純密教以大日如來為教主,為初祖;金剛薩埵直承二部大法為二祖,龍猛菩薩得金剛薩埵傳教灌頂為三祖,或稱傳持初祖,龍猛之後,其傳承則需研究,史冊上記載的人有:

1、在龍猛傳承時代

①據《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其中一則說:「龍樹(即龍猛)弟了號曰難陀,傳授其法,持咒十二年,瑞應疊著,乃將所說之咒攝為一萬二千頌,釋理精微。陳那論師大為佩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道琳,嘗學其法,道琳惜歿於印度,未能歸唐宣傳。至於難陀和道琳以後,傳承如何,不見再有記載,也不見再有傳人出現,基本已絕。

②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記載,龍樹時代(即龍猛)弟子有提婆等數人。其中有得閻曼德迦(大威德明王)法傳承者,亦有得大手印傳承者,各人的成就都很高妙,也提到龍智,不過對龍智的成就,在此書中卻無敘述。其後事實證明,龍智為傳承兩部普門大法的人,其它的人,雖成就很高,只可惜所學都未超一門之尊法。故未能視為正純密教普門大法的傳人。

2、龍智時代

因為密教初興,社會對其未了解重視,因此學人少。另一方面,因為密教傳承以即身成佛為對象,尤其是要得普門大法成就,才可傳法,因此,經幾百年才傳得一人。龍智時代,大法傳人較多了。據海雲著《兩部大經師資相承法次第記》所載:

(一)「三藏金剛智云:毗盧遮那如來,以此金剛界最上乘法(普門大法),付囑普賢金剛薩埵,普賢金剛薩埵經數百年,以法付龍猛菩薩,龍猛菩薩又經數百年以法付龍智阿闍梨。龍智阿闍梨又經數百年,以此法付金剛智三藏」。又《貞元錄十四》、《金剛智三藏行記》云:「師年始十歲,於那爛陀出家,至三十一歲,往南天竺,於龍樹弟子名龍智,年七百歲,今又見在,經七年承事供養,受學金剛頂瑜伽經及毗盧遮那總持陀羅尼法門……受五部灌頂,諸佛秘藏無不通達」。可知金剛智乃普門大法傳人,無有疑義。

(二)善無畏三藏,據海雲《師資相承記》中載:「三藏善無畏云:此法(胎藏普門大法)從毗盧遮那佛付囑金剛手菩薩,金剛手菩薩經數百年傳付中印度那爛陀寺達摩掬多阿闍梨,達摩掬多阿闍梨付中印度國三藏釋迦種善無畏,梵名輸婆迦羅僧訶。「唐雲善無畏,三藏學究五明,教閑三藏,五天藝業,無不備能,斛飯王五十二代孫,舍襲王位出家。」《宋高僧傳》二云:初詣那爛陀寺,「寺有達摩掬多者,掌定門之秘鑰,佩如來之密印,顏如四十許,其實八百歲也,玄奘三藏昔曾見之(註:玄奘見者乃七百歲,貌三十許,此恐誤書也)。畏投身接足,奉為本師,

......後乃授畏總持瑜伽三密教也。」開元四年,無畏將大毗盧遮那梵夾經等來至中國,唐玄奘禮為國師,為大毗盧遮那曼荼羅灌頂大阿闍梨。此乃承傳胎藏界一部普門大法者也。

(三)不空三藏,師子國人(今斯里蘭卡)原是金剛智三藏侍者,隨金剛智到中國後,始得授金剛界普門大法。再就善無畏弟子玄超學胎藏界法。金胎兩部皆承,還恐密法未周,乃遵師金剛智遺命,於開元二十九年離大唐,往印度五天竺,徧求勝法。至南天竺,得遇長年普賢阿闍梨。」遂奉獻金寶錦繍之屬,請開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及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壇法」(見《宋高僧傳》),次游五印度境屢彰瑞應,至天寶五年還唐;此為傳承金胎普門大法之金剛阿闍梨。

(四)玄奘三藏。《慈恩傳二》、《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云:唐貞觀年中,玄奘在南天竺磔迦國大庵羅林中,見一長年婆羅門,年七百歲而貌三十許,自稱龍猛弟子,(當是龍智菩薩)乃就學「中觀論」和「百論」等,而未學密乘。

(五)西藏所傳,見過龍智的人:

1、《印度佛教史》第十十五章稱:與護法論師同時代的毗盧波往吉祥山遇見龍智,乃學大威德秘法。

2、又同書第二十九章稱:印度波羅王朝第二代提婆波羅王時代,羅睺羅曾與龍智會晤,而未說是否向龍智學習。

又西藏傳記,歷史上有兩個龍智,著有書十二種,現在還存留在西藏。現在我們且不必考究龍智是一人或二人,但其所著十二種經論儀軌,並非普門大法,那就非正純密教普門傳承了。

從上可知,我們現在知道的,龍智以後,傳承正純密教普門大法的只有三人,就是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世所稱的開元三大士。而這三人的師承名稱皆不同,應加考究。

第一,在三師中的年歲容貌方面以七百歲、八百歲、三十許、四十許如此的數字,敘年齡容貌,就表示不很確切。看來是根據由龍猛到善無畏、金剛智中間相距的時間,加以推測,而且在描寫數百歲的長年少貌的人,這點卻是有一致的地方。

第二,三人所傳之法,皆是正純密教的普門大法。

第三,三人出現的時間,有相當距離。在一百或數十年之間,也是數百歲的人所可能的。

第四,三人出現的地點不同,善無畏見之是在那爛陀寺,而金剛智在那爛陀寺學法時,不知有此人。地婆訶羅、寶思維、菩提流志、菩提流支等等,對此,亦皆未有所聞。當時是密教初期,在社會名聲未揚,注意者少。而且,掬多在那爛陀寺,未見另授弟子,可知在此住的時間不長。龍智出現於印度南天竺,遲於掬多,金剛智師事七年,而未說具體地點,可能是流動不定。又再遲40年左右,不空又遇普賢阿闍梨於南天竺,所以,普賢阿闍梨出現與龍智出現的地點大致相同,狀貌又皆長年少貌,可能就是一人,可能就是龍智因為要將兩部普門大法授徒,而流動不定。初得善無畏,只傳胎藏界一部普門之法。後得金剛智,亦只傳得金剛界一部普門之法。及見不空,而兩部皆承,正純密教之大法,始行全部傳之於世。龍智始完成傳法任務。惟正純密教,當時知道的人還少,故其不以一定之名面世。玄奘見時,只是一個無名婆羅門,此後隨地遷移,始名亦隨之為世人所定而變化,其中有些名字,可能是當地人加給他的,未必為其本名也。因此諸家多以此三名為同一人之名。嚴郢、不空和尚碑中,普賢阿闍梨,直作龍智阿闍梨。日本弘法大師的「付法傳」密宗第四祖龍智菩薩,亦名普賢阿闍梨。同人異名。又「付法傳」謂善無亦是龍智菩薩弟子,主張掬多與龍智亦同一人也。

綜上所述,可知能承龍猛所傳金胎兩部普門大法者,惟龍智一人,而傳承龍智普門大法者,有善無畏、金剛智、不空。而此三人,皆學成之後而來中國,其它未見再有傳承這兩面三刀部普門大法這人。看來正純密宗雖創立於印度,而其完整的普門大法,在傳達室中國後,在印度卻沒再有普門大法傳人。大法不再存留於印度。

有幾個材料可以參考:

①海雲著《金剛界大教王師資相承傳法次第記》有云:「時三藏金剛智,知中天竺國無畏三藏,解大毗盧遮那教,嘆言:此法甚深難逢難遇。昔於南天竺國,聞有大毗盧遮那胎藏名,遂游五天訪求,都無解者。今至大唐,喜遇此法。遂請無畏三藏,求授大毗盧遮那大教。」如引說來,龍智之時只有善無畏三藏傳承此法。印度再無解者,是再無傳者了。

②海雲著《大毗盧遮那神變加持經師資傳法次第記》云:「無畏三藏和尚,復將此大毗盧遮那大教王,付南天竺國金剛智三藏。金剛智復將金剛界大教王授三藏善無畏,互為阿闍梨遞相傳授。」如此善無畏亦要金剛智傳金剛界大教王,可知,其在印度,亦只得一些金剛界法,而未曉金剛界普門法。在龍智之時,傳承金剛界普門大法者,恐亦只金剛智一人了。而不見其它再有傳承。

③日本弘法大師《真言宗付法傳》大意謂:不空三藏於開元十九年十二月乘崑崙(波斯)商船從廣州出發,航海約一年,到達師子國。次於南天竺遇龍智阿闍梨,乃開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及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壇法。後周遊印度五天竺,經三年,至天寶五年來歸唐朝。在這五年中,不空未見有同門,也未在印度收徒。善無畏、金剛智等,也未出錯有在印度傳法之舉。如此從側面看傳承,兩部普門大法,也沒有再在印度傳承的事實。

④無名氏《大唐青龍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狀》所載:有訶陵國(今印尼爪哇)的沙門辨弘,初在本國持誦如意輸瑜伽法,稍有應驗,聞說印度南天竺有大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大曼荼羅法。欲往求學,而向增天竺進發。途中遇神人指點,謂胎藏法已不在印度,而已傳到大唐國,現有不空弟子,惠果阿闍梨,在長安青龍寺傳授此大法。辨弘聞之乃轉向大唐,隨青龍寺惠果和尚求法。時在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這則材料,也在側面表明,胎藏曼荼羅普門大法,已來大唐,印度已不存留此法。

綜合上述材料,可以判定,在開元三大士來大唐傳教以後,印度本土已無金胎兩部普門大法存在,唐密(唐朝密教)已成為印度正純密教的唯一傳承,以後又傳之於朝鮮和日本。

但要留意,我們這裡說,開元三大士之後,唐密已成為正純密教的唯一傳承,只是就金胎兩部普門大法而論,在印度仍有正純密教的一門之尊法,如大威德明王法……等等,且得一門之尊傳承者,則大有人在。如玄奘《大唐西域記》所載:有清辨菩薩傳習「金剛陀羅尼」成就,得留壽於「阿修羅」宮,以待彌勒下生決疑,便是一個實例。五、六世紀以後的印度論師,多習明咒,只未見再有普門大法阿闍梨出現。龍智以後,印度既無純密的普門大法。以後印度興起的密教,便發生了嚴重的變化。

五、印度後期密教

(一)後期密教金剛乘的興起

初於七世紀東印度有婆羅門之子沙羅訶,初學婆羅門教及佛教,傳說曾於王及宰相前現神變,聲名大噪。隨後研究婆羅門性力派之學,修學瑜伽大印法有成就。後總理那爛陀寺,教化國王及民眾。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稱他是將根本「怛特羅」(tantra)乘之秘傳(性力派秘傳),公開傳授於世的第一人,卻自稱是金剛乘。

八世紀鳥仗那國王,因陀羅浦諦,附會佛經謂釋尊曾於郁地延那,傳授金剛乘之教法給他,乃與其妹羅珂修明迦羅,大量著作,大行收徒鼓吹性力派之法,而自謂宣揚金剛乘。據二十世紀以前的學者,有研究蓮花生的佛學實踐及其傳揚之教,認為他乃龍智的弟子中得觀自在菩薩一門之尊的弟子,而據今學者研究卻認為,彼乃因陀羅浦諦王之子,乃後期金剛乘的傳人。

八世紀後半期,達磨波羅王朝,建立了起岩寺,大務護持金剛乘佛教,此派乃得長足發展。至十一世紀乃發展到最高峰,名人輩出,如阿提沙、那洛巴……等等,金剛乘乃成為印度後期主要佛教教派。

十一世紀之初,南印度有「時輪金剛」法興起,其主要教法乃般若與方便結合無二,而「般若」「為瑜伽母」,「方便」「為瑜伽父」。正如宗喀巴《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一,所云:其中無上瑜伽母與無瑜伽父,二者所言之瑜伽義,非指方便般若任何一方,乃說方便般若平等和合。所言「方便」是俱生大樂,所言「般若」乃「通達無我空性真實義之智能」。以此實現其最高目標。實現之方法,是觀自體之所脈明點,使與宇宙結構中之日、月、星、晨之運行,遷流變化合一,脫離過、現、未三世迷界,而得長壽或得解脫。後期金剛乘的學者也吸收了引派,並使成為金剛乘中之主要法門。然按其法理,未脫諸天之法。

十一世紀中葉,斯那王朝興起,改信印度教,後期金剛乘佛教開始衰落,及至十二世紀末期,伊斯蘭教徒襲擊東印度,超岩寺被毀,印度佛徒無以立足,此派亦遂絕跡於印度。

本來「金剛乘」一詞,最早見於《寶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祗經》序品,其中謂:大日如來「以金剛自性光明,遍照清凈不染種種業用方便,加持救度有情,演」金剛乘「,唯一金剛,能斷煩惱。」這是正純密教智法身所說自受用身加持救度眾生之普門大法,而此印度後期之金剛乘,則只取金剛頂經的部份教義,而強調散見於經中的「大東說」。尤其融入印度婆羅門教性力派之法後,推崇男女交媾「雙身法」為至高法門,與正純密教相去愈遠。故印度人與中國人為要將其與純密的金剛乘分別開來,則稱其為「左道密教」含有批評和不承認其為印度密教正宗之意。

而印度後期金剛乘的信徒,和西方人都稱其後期金剛乘為「怛特羅」(tantia)密教。如後期金剛乘始創人沙羅訶在介紹佛頂蓋密法的著作中(Sriluddhakanala-tantrananjik-ajnanavati),就是自稱自己的密法為「怛特羅」。時輪儀軌,梵文名Kakanala-mudla-tantra,也稱「怛特羅」。但「怛特羅」(tantia)一詞,原是印度教「性力派」對其教典之稱,其宗教儀式有「犧牲」(貢獻人身)「輪座」(男女雜交)「瑜伽」(實習親證),魔法等四種不能公開的秘密。印度後期金剛乘密教亦自稱其教典為「怛特羅」,這是放棄佛教傳統,(佛教傳統,稱說經典為「修多羅(Sutra)」),而追隨印度性力派的反映,這就表示與純密的金剛乘有很大的不同,亦反映後期印度密教發生了激烈的變化。

(二)印度後期密教發生的變化

其中變化很多,只好擇其大端,略敘一二。

1、對緣起的學說

印度後期密教,對眾生來源,世界現象,不再講「六大緣起」,而主要是強調大乘佛教「緣生無性」或「無性緣生」的中道緣起說,認為萬物都從緣而生滅,本無自性,「無自性」便是「空」,而「緣生」,便是「有」(假有)。所以萬物緣起不單純是空或有,而是空有的統一。這是大乘顯教的最高學說。

呂征《印度佛學源流略講》舉了一些例子。

波羅王朝的密教「他們也談教理,把密教的教理和顯教的教理混合來談。如師子賢就是達磨波羅時代的國師,他提倡般若,同時又是密教里的重要人物。他的弟子覺智足,更是將般若與密教混合起來講的。到十一世紀中葉,超岩寺還有一位大家名阿提沙……也是一個雙顯密二教的人。」

又「阿提沙」所著《菩提道燈論》……是按三學來說的,開頭的「戒學」就是取自瑜伽行派。……但是講到「定學」與「慧學」,就全是取自中觀家言。尤其是「定學」,幾乎全用了覺賢一家的說法。

又英國渥德爾著,王世安譯《印度佛教史》449-450頁有云:「波羅王朝時代,有一位護無畏,被認為是大乘和密宗佛教最偉大的導師之一。他也許應該看做是中觀金剛乘混合派的最後系統化者。中觀派與金剛乘的混合似乎曾經是印度佛教最後一次偉大運動。他有一系列申述金剛的著作,如《金剛發》《成就義海》《無畏道次第》……等等。他這一派在印度一直盛行」。

所謂將般若與密教法混合起來講,或者說中觀派與金剛乘的混合,那都是說從般若性空方面結合金剛乘來說。印度後期密宗將法分為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強調般若空性,而緣起天瑜伽,而修天身。發勝解慧,又轉入空性。由是修空成熟,相續引生圓滿次第。故二種次第皆須修空。《密宗道次第廣論》並說「印度諸大論師,並多依此」。更引持詳論師「扎拿修法」云:「除此更無餘」。這是說,除修空性外,便沒有什麼了。可見後期密宗是以勝義菩提心,中觀法門為萬法緣起根源,而放棄了六大緣起說。

按:龍猛菩薩《菩提心論》,將菩提心攝為三,行願、勝義和三摩地。勝義菩提心,源於無自性;「無自性故,如大毗盧遮那經云:諸法無相,謂虛空相,作是觀已名勝義菩提心。」「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說三摩地法,於諸教中闕而不書。」所以印度後期的金剛乘,是以大乘佛教的學說解釋一佛乘,似乎對「佛」和「菩薩」的概念不大清楚。

2、對於教主

印度後期佛教,多以顯教論師傳承和宣揚密教。那時,密教內部興起了派別,但很少說到教主,而各派所尊又各不相同。如佛密論師等,一般以釋尊為教主。八世紀的烏仗那國王,因陀羅部底,自稱為釋尊直接傳承,當然以釋尊為教主。而據教珠活佛著《西藏古代佛教史》記載,無上瑜伽口訣部,在印度未被傳入西藏之前,其祖師第一代法身佛為普賢王如來,第二代報身佛,即金剛持,並由其傳毗盧遮那(大日如來)及五方佛,第三代金剛薩埵,第四代金剛手,第五代勝喜金剛,至第八代蓮花生,傳入西藏。由此可見,其乃尊普賢王如來為教主。印度最後起的「時輪乘」則認為早在釋迦之前,有「本初佛」,由此佛生出宇宙一切,所以又以本初佛為教主。

教主不同,表示道果不一,莫終一是。實際上是反映各得部份真理。其中我們尤其要搞清楚的其所用名詞是襲用前期正純密宗所用的名詞,但意義不同,普賢王如來乃大日如來法身功德,內證四智中,從大圓鏡智流出之佛。實大日如來之內眷屬之一,只象徵部份真理,而未能反映全部真理。只是五方佛中之一。既非純密所謂的「金剛持身」,更不能傳授大日台來及五方佛。因為,「金剛持身」必要包含三十七尊。說五佛中之一佛,普賢王如來反而傳授五佛,那就無論如何是說不通的。又按《大日經》卷三,有「我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之語。其中「我」乃大日如來自稱,「本初」者,表本來清凈法界,一切法之本祖。「時輪乘」所言「本初佛」,當是企圖暗中襲用《大日如來》為教主。但「時輪乘」之法,並非窮法底源的普門大法。無論大圓滿法及其心粹法,或時輪金剛法,皆未脫肉身內之應化法門,並非受用身法門,所以,以釋尊為教主卻是十分恰當的。

3、對曼荼羅

曼荼羅乃主尊將其所含之法界性,釋放而排比之,而且輪圓具足也。主尊之法位愈高,其所含之法界性種類愈多,其曼荼羅愈莊嚴殊勝。其中,個別佛菩薩之曼荼羅稱別體曼荼羅,各個部(如佛部、蓮花部、金剛部)部主的曼荼羅和法會(如法華會等)的曼荼羅,稱「部會曼荼羅」。比較「別體曼荼羅」已殊勝得多。而總體(如金、胎兩界)曼荼羅,則統攝一切法界性總體,曼荼羅外再無佛菩薩,再無其它的法。這是最高,最究竟,最有系統,最完整的曼荼羅。所以,在曼荼羅中,可以表示主尊的全部法理及其法位;亦即反映該教派的見地所達程度,即其最高道果。印度前期的正純密教,俱足各種曼荼羅,反映其徹底性、系統性、全面性,所以稱為普門大法。一佛統攝一切佛、一切菩薩、一切聖凡及三界六道。所以俱足一切法門。印度後期的密教職工中,不再有總體曼荼羅的影跡,《金剛頂經》的梵本,甚至十八會的本子,印度都應有存留,但卻不見有傳承,只有各尊各派的別體曼荼羅。如大威德曼荼羅,時輪金剛曼荼羅等等。

從只有別體曼荼羅,而無總體曼荼羅這一點看來,印度後期的密宗,已無普門大法,只有一門之尊法、喜金剛、上樂金剛、大威德金剛、時輪金剛,都是一門之尊。有人說,全證到了這四大金剛的法性,才算是大圓滿法,既完滿了一切佛法,就是普門大法。但如果將四大金剛的全部道果與包含三十七尊之大日如業金剛持相比較,便可知它還不是普門大法。印度前期正純密教普門法中分為佛部、金剛、寶部、蓮花部和羯磨部共五部,後期密教,於五部中加第六金剛持部為六部。以金剛持為最勝。次以金剛部為勝也。如此將金剛持作為一部看待,不知從何而來,不知表什麼法性,不知表那一方佛,但無論其何等殊勝,既然是屬一部,充其量不過一部之主,絕不屬於普門之尊。

印度後期密教中,與只有別體曼荼羅,而無總體曼荼羅相適應,只有一門之尊法,已無普門大法。

由於,將特定一尊成就,作為終極的道果,所以印度後期密教,就有派別興起。既然所奉的終極本尊不同,所以各派的法理自有不同。印度後期密宗各泊胳自立說。其說紊亂,莫終一是,表現了密教內部的分裂,其後出現了金剛持,其意圖是否欲將各派統一起來,還待研究,不過金剛持既和佛金蓮等部,在同等級中劃分,這樣只能增加混亂,並不能發生統一的作用。

4、對於修法儀軌

純密分法身為三類輪身。

A、自性輪身為佛身。佛身各有自性,大日如業以六大為自性,如胎藏寶幢佛以火大為主為自性,開敷花王佛以水大為主為自性等等。

B、正法輪身為菩薩身。菩薩以佛的自性(正法)加持化度眾生,如觀音為阿彌陀佛正法輪身,彌勒為天鼓雷音佛正法輪身。

C、教令輪身,為正法輪身(菩薩)的變現的忿怒明王身。如果眾生(及其種子)持強不服正法化度,菩薩乃現明王身以武力降伏使其歸化。如金剛薩埵現降三世明王降伏大自在天主摩醯首羅等。正純密教成佛的每一個儀軌,包括由生起至究竟,由凡夫至成佛的歷程,必具足此三類輪身。如此始可保證迅速成就,一生超三大阿僧祗劫和微細執,而即身成佛,這是純密的殊勝處。

印度後期密教,因為只有一六之尊。各派皆修特定一尊為目標。各奉三類輪身中之一尊為本尊。乃將三類輪身的作用分割開了。各以自意互相攻擊。其實大威德等法是以教令輪身為最高本尊,皆未究竟。依法理,非明王不易清除異熟識,非此不能得二空真如,但明王只是佛的使者,只屬先鋒,其上還有更高本尊。

5、參於判教

印度後期的金剛乘(怛特羅)佛教,在判教方面完全脫離純密的金胎兩部另行判教,尤其對密乘分為四部。

事部。(或稱作部),「修持注重事相及壇城莊嚴,只觀『對生本尊』,不觀自成本尊」,唯「從主(對方)乞取悉地」而成就。

行部。「行者亦可自己觀想成本尊,但仍以壇城本尊為法伴,仍依壇城本尊如持力而得成就」,「然無於彼令智尊(真本尊),以及灌頂,部主印定等故,於對方本尊不修三昧耶,唯迎請智尊,獻座供養而乞悉地,名從伴而取悉地」。此以胎藏界大日經為代表。

瑜伽部。「自生起為天,入以智尊、灌頂、部主印定」,「同時觀成對生本尊」。「行者作道場阿字月輪觀,以『入我我入觀』起修,觀對生本尊與自生本尊相應」,此指純密《金剛頂經》金剛界法而言。

無上瑜伽部。印度「恆特羅」之分類初分五種,即:作、行、瑜伽、摩訶(大)瑜伽,及無上瑜伽。其後大瑜伽作為無上瑜伽之因(生起次第),併入無上瑜伽部成為四分法。(在印度未見有阿努、阿的瑜伽之稱)。

大瑜伽修法,主要在收攝六根,既眼觀「對生本尊」以攝眼根,耳聽咒音以攝耳根,身結大印以攝身根等(其實這不是攝六根,而是觀內色),於意中生起本尊,先觀自身,後觀著屬。

無上瑜伽,是以善巧方便來修氣、脈、明點升華,把身變成光明的虹體;然後修明點升降生四喜,再修氣入中脈,心氣無二,達到空樂雙融的境界。此乃以男女雙身結合之樂及瑜伽觀法為基礎,極具左道密教之色彩。

如此四分法,以純密觀點來看,是完全不符實際的。

①純密一個儀軌中既有事相,也有自生本尊,既有道場本尊,也有本地成佛,其中歷程是一貫的,所以印度後期密教將它分割成部,只是理論的事,並非實修的事。

②《大日經》是他受用身的普門大法,灌頂後,經不動明王破諸障,證三摩地菩提心,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成福德莊嚴身,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成大樂智能身,終成大日如來理法身,十二大院皆其眷屬,怛特羅佛教將大日經視為「行部」,實是不懂大日經而隨意立論。

況且,如來八秘印中之「迅疾持印」(彌勒),其真言為「皈命,摩訶瑜伽、瑜 寧、瑜詣濕縛利、( )、( )、( )、()、莎訶「,意譯為」大相應的大瑜伽師,瑜伽自在,而將含靈推離塵垢而入空界「。在怛特羅分類中,既然大瑜伽屬無上瑜伽部,為何胎藏界的大瑜伽,又不屬無上瑜伽呢?反映分類無準則不足為法。

③純密胎藏界蓮花部部母,以「施無畏「印明加持,行者反塵歸根,建立根身,在肉身內,藍色中脈及右左紅白兩脈,為佛蓮金三部,仍屬有漏根身。經加持成為藍白黑黃五脈,或者中脈放五色光,根身成虹霓身,終必轉為無色,入無生法忍。再經明王破障,始衝出身外,甚至衝出三界乃成「無漏根身」,怛特羅密教不知此義,卻以此有漏虹性身為無上瑜伽最高道果。

④不空所譯《金剛頂經》,雖未全括金剛頂十八會,卻是攝其中精華。自稱最上金剛乘或最上瑜伽。乃大日如來智法身所現的自受用身,包括三十七尊,稱金剛持身。此金剛界普門大法,乃最究竟,最有系統,最能包羅一大尖。而怛特羅的無上瑜伽,則不是一個系統,而有幾個派系,皆一門之法,而互有諍議。其中很多是非未判。所以,怛特羅以如此四分法作判教,而又自居首位,以所謂無上瑜伽為最高,實則,分攝於純密金、胎兩部之內。

純密對道果也有四級分法:

「未破粗執(分別二執)者,只依信心而行,產為下級修法,或名作密。未破細執者(俱生我執)者,只依理解而行,是為中級修法,或名修密。未破極細執(俱生法執)者,能依般若性而行,是為上級修法,或名瑜伽密。既破極細執者(俱生二執皆破),能依薩埵性而行,是為最上級修法,或名最上瑜伽密」。

如此分法,系統分明,法理確鑿,界限清楚,對實修有指導作用。

⑤對於怛特羅之無上瑜伽法及道果。

印度後期怛特羅密教既然派別興起,雖然各派皆自認其宗乃無上瑜伽,而因派別不同,難免對無上瑜伽不同見地,今只好從其共通點去考察。

A、各派皆謂其無上瑜伽修氣、脈、明點,和四輪或七輪,而指正純密教包括瑜伽部(金剛界法)和行部(胎藏界法),則無之,於此則應詳細分析。

(一)、關於「氣」正純密教的確不講氣功,因正純密教屬於性宗。直接以緣諸佛法流而顯諸佛自性為宗。初佛性在肉身顯耀,稱肉身顯性法。佛性既在身內煥發,五大實性及氣流自然在身內增強而起大用。所以不需修氣功而自發生氣功作用。正純密教將佛法流與眾生氣流分別得很清楚的,諸佛大菩薩放射的法流是清凈的,眾生氣流是經染污了的。乘佛法流可頓超三界,乘眾生氣流,充其量可成諸天,必不能出三界而免輪迴,有人以為佛、菩薩報身即天身,修氣、脈、明點及至顯「佛慢」便成佛果——報身。這是將天身誤認為報身。報身超三界天身於三界內,所以一乘化教必破氣功,始能成佛。

(二)、關於中脈,乃人體法流的總幹線,正純密教開始結緣灌頂,便修三脈(中、左、右)及三輪(頂輪、心輪、臍輪),以阿闍黎及三密(身、口、意密)強大加持力,使法性或法流在體內顯輝,此乃肉身顯性法。而中脈亦變為根身。根身分有漏、無漏兩類。在肉身內,經菩提心戒後,根身大放光明,由三脈演成五脈。上沖放光,亦由藍、紅、白三色而變為藍、紅、白、黃、黑五色俱備。此時不見身心,而變為一道五色虹身。雖不見身心,然仍依肉身而往,故仍屬有漏根身攝。依常途,必引人無生法忍,終成無色,及經胎藏界或金剛界灌頂,根身乃可漸超或頓超三界。可見,若以五色虹身為成佛,無有是處。

(三)、明點乃六大實性在身內結合的反應,明點依脈道在人身內升降流注,反映六大結合重心移動,從而開顯身內法性。所以怛特羅密教能重視明點修練,那與是很好的。不過,如說正純密教不修明點,那就錯了。當代唐密(唐密)的前行法(自結緣開始修)第一個三密,便有偶曰:「心中起明點,貫徹身口意」,修法就從這裡開始的。正純密教,不但以修明點開發各部佛性,而且通過明點開發,可達整個娑婆世界使整個娑婆世界的諸天同時都在身內出現。整個娑婆都成自己化土。而自成應化身佛(釋尊),怛特羅密教,要到三灌四灌才起明點,而且根本不知有開出整個娑婆世界的作用。

(四)、各輪的作用,就是開顯肉身中的各部法性,怛特羅密教攻擊正純密教只有五輪,沒有七輪。這話具於正誤之間。純密初也略講生殖輪及在中國便只講五輪,因為在印度還有行雙身相交的時候,所以生殖輪不廢,到中國後,因不再講雙身法,所以不再講生殖輪,至於海底輪,是聚五大上行的表示,純密一向只講下凈五大,不把它作為一輪看待。所以只講頂輪、容輪、喉輪、心輪和臍輪五輪。實際上成佛主要依靠這五輪,而不是依靠七輪。

另一方面,純密與怛特羅密對各輪的使用不同,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二十一,云:「身脈總有七萬二千……最切要者則有三脈……釋論說脈為風所乘、為識所依之主要者,心間法輪八脈、喉間受用輪十六脈,頂上大樂輪有三十二脈,及臍間變化輪六十四脈。其中能為爪等身中二十四界、增長安住之因」。雖然有以各輪支脈象徵四大種、四供養之說,實則明白表示各輪是反映身中生理性能氣行聯結之理。這是屬氣功範圍,後期密教特別重視氣功,從氣功入手,氣行即風行,這也是它放棄六大緣起而卻特別重視「風大」之理。

在純密則不然,五輪是依其特性,聯結滿虛空遍法界佛菩薩的性能,而證五佛五智及四大菩薩行的依據,看來,怛特羅密教已不大能捉摸五輪的性能,比純密已經大大退步了。

B、怛特羅密教各派皆謂「無上瑜伽有『樂空雙運』」,即身成佛,純密屬瑜伽部,不知道有男女之雙運,或只有一些以禪定天身及天界雙運,其所用身層次較高(禪那身),功用較低。現生只可證歡喜地,必須經十六生修大菩薩三昧才能成佛。無上瑜伽修法,重點在利用肉身及氣以做為趨向實證的一種工具,使般若與方便平等和合,般若乃指無我空性智能。方便是指性交生的俱生大樂,「方便慧等至,佛說名瑜伽」,如此無上瑜伽才能成佛。

實則正純密教中,不但有男女雙身的「空樂不二」法門。而且有怛特羅密教所無的其它三種「空樂不二」法門。共有四部「空樂不二」。它們是佛部空樂不二法門。蓮花部空樂不二法門,金剛部空樂不二法門,以及外金剛部空樂不二法。佛部當座可證大樂如來。蓮花部可證大安樂菩薩,金剛部可證大樂金剛,外金剛部可證諸天。四部瑜伽空樂不二,純密都有加採用。其中外金剛空樂不二法門,有生殖器官相接觸的行法叫做「行印」。亦有男不寬衣,女不解帶的法門。唯「行印」法門與中國社會倫理相違,故不外傳,只在阿闍黎傳承中備一法例而已,但並非沒有。唐朝不空弟子,曾任大興善寺主持——圓敬,曾試行雙身法(行印),結果被人控告犯刑律,因得不空營救乃罷,雙身法終未為中國人接受,而純密的行者,仍然可大證「空樂不二」。而後期印度怛特羅密教除雙身法外,卻不知有如此妙法。行「空樂雙運」,證「空樂不二」。

印度後期怛特羅密教如上所說,分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生起次第中以氣功由定生慧,由「空宗」入手,證般若性空,而緣起天身,成就天瑜伽,至其堅固。此乃生起次第主旨。及發勝解慧,入圓滿次第,一般即以四印加持。以三昧耶印引生四喜以「行部」修雙身法,空樂雙運,得其妙樂。以法印守護其樂。以大印修本尊超越相對立之絕對真實。然仍保持世俗幻身。

《密宗道次廣論》卷二十二,引《攝行論》論幻身修空樂云:「此中『行者』指世俗諦之人,『行』指勝義諦,『所行』謂無二智。知彼因果無二者,此即名修」。又引《一切秘密經》云:「果以因印證,因亦由果證,余經俱祗劫,終不得悉地」。並解釋說,若無世幻身、勝義光明,無二雙運圓滿次第,縱經百俱祗劫,亦不能得悉地。

而依正純密教教理,縱使三諦圓融,因果不二,時空殞滅,充其量亦只能證加持身成一門之尊。勝緣未顯,亦不能「顯德成佛」,更未能成普門之尊,其中法理甚深奧,難於陳說,唯正純密教(唐密)(印中日合傳)第五十代普門金剛大阿闍黎,馮達庵居士從實踐中對渡眾生成佛事,有詩記勝云:

根塵回脫彰真體,一切如來注法流,

聚集此身成寶藏,包羅依極盡蓮儔,

吽音融合群機涌,斛性彌綸十界周,

無上瑜伽何處覓,頓降三世(口 惡)然休。

一次超度,不知有多少菩薩成佛,不知有多少地前菩薩登菩薩地。

綜合上述材料來看,印度後期自稱「怛特羅」密教,雖然自詡自宗為無上瑜伽,以為比正純宇航局教要優越,要高超,居一切教之上。然與正純密教比對研究考察的結果,怛特羅密教不是進步而是分裂退化,教理紊亂了。

六、印度後期密教分裂退化的原因

據我們對印度密教管窺擊所得,印度後期密教分裂退化的原因有二:

①近因:受印度教性力派的影響

從十世紀末年開始,伊斯蘭教就不斷向印度入侵,在此情況下,使印度教必須與印度原有婆羅門教聯合起來共同對敵,兩者互相接觸的結果,互相滲透。婆羅門受佛教的影響漸成印度教,佛教受印度教的影響,其中尤其是性力派的影響,逐漸變離原佛教的面貌。呂征在《印度佛學源流略講》「餘論」中說:「他們的所謂成佛是指常人『快樂』的境地,這種『快樂』與一般佛教的所謂涅『常樂我凈』的樂是不同的。他們的『快樂』最後歸之於男女性慾,所以他們的瑜伽方法,必須是和女人配偶,稱此為『手印』,其中有許多淫穢之處。所以被稱為左道密教。『由於他們也講般若等教理,主張空性,並說這種空性,猶如金剛,是不變的……又稱金剛乘』。『密教不但方法逐漸的變化,而且所信奉的典籍,名稱也有變化,這就是印度後期密教(至十二世紀)流行和變化的情況。」

②遠因:早在八世紀初期,由於熟習正純密教兩界普門大法的所謂「開元三大士」來中國後,印度已不再見有密教普門大法的傳承,有的,只有一門之尊法的存留。因此印度密教已無統一的、究竟的、系統的、全面的密教所影響、所領導。雖然有普門大法的教典存在,但沒有傳承,等於有系統的電器設備,但已沒有電流到來,所以不發生作用了。由普門大法變為只存一門之尊法,已經是退化了。而一門之尊更各身不同,所以便分化了。退化分裂的結果就是法力差了,法門也差了,因為趨向性力派,受性力派影響,便墮落了。左道密教,終於在公元十二世紀,在印度絕跡了。

印度後期怛特羅密教、能證一門之尊、即身成佛的道果,那已是了不起的事,令人欽佩。不過若能前進一步,與正純密教結合,更證普門之尊,就更殊勝了。


推薦閱讀:

在印華商率先發聲:讓政治歸政治,商業歸商業
中印經貿映照出印度經濟成熟度 | 毛克疾
印度頻動稅率「大棒」,再提手機進口關稅,各廠商如何應對
去印度旅行需要注意哪些?
【葯價】中印救命葯差價:中國賣2萬元印度賣200元

TAG: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