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法要:【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29[問。佛說六波羅蜜。今云何說一即能具足。][願說一具六法...
[問:佛說六波羅蜜。今云何說一即能具足?]
佛所說的是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願說一具六法之因。]
[答:思益經云:網明尊謂梵天言:]
「六法之因」。第1段[若菩薩舍一切煩惱。名檀波羅蜜。即是布施。]
所以你看看!大乘經典跟小乘,大不相同,
《大乘經典單刀直入,就叫你見性》。
《小乘的用觀,觀不凈觀,觀苦、觀無常、無我觀》。
大乘「一切盡舍」,釜底抽薪告訴你「檀波羅蜜」,就是包括連心中的煩惱,
統統舍掉是真正的「布施」。
我們人在布施、放生,都是放外在之物,我們人在放生都是這樣。
收錢、收錢,然後買些動物放生,但是煩惱還在。放生真正的定義是什麼呢?
《將內心的煩惱完全放下》
我們內心的煩惱,若是沒有放下,就沒有真實的生命。
從前有一位八十四歲的老阿公,因為他八十歲才開始學佛,邊走路時還邊咳嗽。
人家問他:阿公你今年幾歲啊?
我今年四歲。
哎喲!鬚髮斑白的人,怎麼說今年才四歲呢?
他說:不是!
因為八十歲以前,我沒有聽過佛法,沒有真正的生命。
我現在聽到佛法了,我才知道我白費了八十年,我現在才四歲。
為什麼才四歲呢?學佛四年,所以才四歲。
沒有學佛,就不了解真實的生命。
你的煩惱不除,你做外在的放生,也是有功德,但是不夠大。
我們人這個「布施」,若是由外面來說,慳貪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
就是這個「貪」字,讓我們產生很大的困擾。
所以說我們人這個施捨,我們無始劫以來的貪,若是不好好的修,
想「施捨」就沒辦法。所以「檀波羅蜜」,這就是「布施」。
第2段[於諸法無所起。名屍波羅蜜。]
於諸法無所起,無所起心動念,對一切境界完全不起心、不動念。「名屍波羅蜜」,
[即是持戒。]
「於諸法」,底下加一個【心】,【心】「無所起」。
對一切萬象,諸法就是一切萬象,怎麼樣?「心無所起」。
你有起就有滅啊!就落入生滅的觀念。
[名屍波羅蜜。]「屍波羅蜜」旁邊寫一個「即是」真正「持戒」的人。
哪一個人才是真正持清凈戒的呢?
【心沒有起動,沒有起;沒有滅,心沒有生;沒有增、沒有減;沒有來、沒有去,
統統沒有,是真正「持戒」的人,就是「持戒」。
第3段[於諸法無所念。名羼提波羅蜜。]
對一切法「無所念」,這個「念」就是【無所執著】。
也可以說是【無所違背】,名叫做「羼提」,[即是忍辱。]
我們的「忍辱」,都是一直起心動念的忍,結果恨就愈來愈深、愈來愈重。
「於諸法無所念」,對於所發生的事情,完全不怨嘆。《完全與空性相應》,
這樣才叫做真正的「忍辱」。
我們若是《有念》,有一個忍辱的念頭,我們還不是真正的忍辱,
我們還認為:我在忍辱。那麼還不能達到「忍辱的波羅蜜」。
「於諸法無所念」中間加一個【心】,「於諸法心無所念」,「念」就是【著】。
《無所執著》這個就是真正的「名羼提波羅蜜」。[即是忍辱。]
真正的「忍辱」就是沒有「忍辱之相」。
說:我很忍耐了,我很忍耐了,那就表示他的功夫還不夠。
如果有人勸你說:你要忍耐一點。
那你說:我已經很忍耐了,表示功夫還不夠。
你要這樣回答,有人勸你說:你要忍耐一點,忍辱啊!
你要告訴他:沒有東西可以忍辱。本來就空,不須要忍辱。
第4段[於諸法離相。名毗離耶波羅蜜。][即是精進。]
加一個【心】,「於諸法心離相」。[名毗離耶波羅蜜。][即是精進。]
真正的「精進」是二六時中心離一切相,這是真正的「精進」。
「於諸法離相」,於一切法都「離相」。
離一切相,這才是真正在「精進」。
因此我也告訴諸位,我們知道要念《彌陀經》、《地藏經》、《金剛經》、
《藥師經》,我們知道要誦經,名叫做「精進」。
不過我們這個「著」沒有放下,不是真正在「精進」的人。
真「正精進」的人,處理事情全都無所謂,什麼都好,很好商量,樣樣都沒關係。
愈好商量的人,那就是真正在「精進」。
愈難商量的人那就不是真正在「精進」,還是有障礙,滯礙不通。
內心無一切相,樣樣都很好說話。
「於諸法離相,名毗離耶波羅蜜,即是精進」。
第5段[於諸法無所住。]不住一切法,[名禪波羅蜜。即是禪定。]
「於諸法無所住」。這個「住」就是【著】。
一點都不執著。「名禪波羅蜜」。你的心都在禪定裡面「即是禪定」。
第6段[於諸法無戲論。名般若波羅蜜。]
這個「戲論」不是講笑話那種「戲論」。
也不是說開玩笑叫做「戲論」,這個不是這個意思,這不是這樣。
【凡是不與般若實相、中道、第一義諦相應的法,統統叫做戲論】!
「於諸法無戲論」,就是說凡是一切法,【不與般若實相、中道、第一義諦相應】,
統統叫做「戲論」。
因為沒有意義,【不能成就佛道,究竟解脫,這都叫做戲論】。
不是指平常開開玩笑、講講笑話那個不是叫做「戲論」不是這樣。
【無意義的語言,不能成就佛道的,叫做戲論】。
「名般若波羅蜜」,[即是智慧。][是名六法。]
[今更名六法不異。]現在改成「六法」,六種法沒有什麼不同。
[一舍。]在旁邊寫個:【布施】。「舍」就是【布施】。
舍這個《心舍》,真正的【布施】就是「舍」。
[二無起。]
就是不起念頭,就是持戒。你不起念頭就是「持戒」。
真正的「持戒」不起心動念。
[三無念。]「無念」就是忍辱。真正的忍辱是「無念」。
『第一、舍』,我們所說的【布施】,六度的第一度。
『第二、無起』,就是「持戒」。
【不起心、不動念】,這才是真正「持戒」之人。
所以我們若是能夠【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真正在修行。
因此我們要常常說:我們沒有修行,我們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很平凡、很平凡。
《不過有時候我們謙虛,也要遇到契合的人才能了解》。
《要是遇到對方也是無明很重的,那還是無法接受》。
【內心無相】是名真「持戒」人。
『第三、無念』,「無念」就是忍辱。
我們要忍耐,這是世間人所說的。
其實用忍辱這個名詞,可以說是無忍可忍,因為「無念」,不起心動念。
[四離相。]這才是真正的精進。
那麼簡單來說,你今天一切的用功、念佛,你都要「離相」。
【離世間的虛妄之相】。
[五無住。]「無住」就是禪定。
【無所住,心無所住】,這才是真正有定的人。
不是整天都在打坐、打坐。
六祖就說得很清楚了:【原是臭骨頭,何必立功過】。
「無住」就是【心無所著】,這才是真正有定的人。
不是說我們坐在那裡參參參...以為這樣就能成佛,
那麼殘障的人不能站立,只好整天坐著,他的雙腳不能站立,他只好整天坐著,
可是坐那麼久,為什麼都不能成佛呢?
《成佛》不是光靠盤起雙腿坐禪。
若是斷腿的人,要怎麼盤腿呢?或是下半身全無,全都鋸掉的人也是有,對不對?
那麼他要如何禪坐呢?
所以成佛作祖,不一定要盤腿坐禪,【心無所住】才是禪定。
[六無戲論。]真正的【般若】,是一點都「無戲論」。
「無戲論」就是對生死一點幫助都沒有。
[如是六法。隨事方便。]隨著外在【事相】的方便,[假立名字。]
在「事」的旁邊寫二個字:【因緣】。
隨種種的【因緣,事相】,方便安立假名,叫做「假立名字」。
[至於妙理。無二無別。] 這個「妙」就是無生。
不可思議的「微妙無生之理」,那就是一心「無二無別」。
[但知一舍。即一切舍。]意思就是說,名詞雖然不同,
譬如:『舍、無起、無念、離相、無住、無戲論』,名字不同,但是妙理皆同。
「但知一個舍」,「舍」就是無起;「舍」就是無念;
「舍」就是離相;「舍」就是無住;「舍」就是無戲論,
你只要了解一個「舍」,「即一切舍」。
[無起。即一切無起。][迷途不契。]「不契」就是不相應,
「迷途」的眾生,不能相應。
迷的人不相應,[悉謂有差。]認為有所差別。
他就會說【六度】有差別。
迷的人他不相應,他就會說【六度】有差別。
[愚者滯其法數之中。]
「滯」就是不通。
愚痴的人「滯礙」在這個「法數」。
在「法數」的旁邊寫:【六度】。他以為有六種東西,
以為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有六種東西。
其實同一個體性。
」滯其」「法數」就是六度之中。[即長輪生死。]長劫輪迴生死。
其實論《理》是一而已,《真理、妙理》是一。
若是《事相》安排,則有無量無邊。
所以停頓在「法數之中」,你就是長輪生死。
所以[告汝學人。]若是想學道的人,
你只要修這個【施捨】的【舍】,就是「檀」。
[但修檀之法。]
你只要修這個【舍】,就是一切法不受,連【舍】的觀念都沒有。
[即萬法周圓。]
所以我才告訴諸位,學佛那有什麼困難,說實在的,真的很簡單,
說實在的,真的很簡單,你不要一直說很難:
師父!修行很難!
真奇怪!我一直告訴你很簡單;你偏偏一直要說很難,
真奇怪!你為什麼要跟我唱反調?
要說:很簡單!
每天就反覆的說:很簡單、放下...
學佛很簡單,諸佛菩薩所說的,就是一個【舍】字。
【舍】得清清凈凈,怎麼會很困難呢?
不然就老是要生氣、生氣,一直氣憤...
「即萬法周圓」,[況於五法。豈不具耶?]
何「況於五法」,就是其他的五度,又怎麼會不具足呢?
只要你修徹底放下,用清凈自性修行,「萬法就周圓」。
何況其它的【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而不圓滿嗎?
圓滿就是同一個清凈自性。
迴向偈一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迴向偈二願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推薦閱讀:
※《禪與道概論》之禪宗概要
※禪宗四祖道信〈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天龍一指禪,人道精神有多重要?】
※禪宗宗旨——《六祖壇經》貫珠
※樓宇烈教授:禪宗「自性清凈」說之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