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長征組歌》
06-16
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革命歷史上最為輝煌的篇章,自長征誕生以後,表現長體裁的文藝作品也是層出不窮,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由肖華作詞,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演出的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了。《長征組歌》是如何誕生的?它的背後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一1964年9月,正值紅軍長征勝利三十周年前夕,曾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剛剛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的肖華接到了全軍許多文藝單位的約稿,希望他能寫一部有關長征的文藝作品。大家向肖華將軍約稿並非偶然。因為愛好寫作的肖華將軍此前也一直有個心愿:希望能將《長征》搬上舞台。早在1958年夏,他偶然得到一本描繪長征的畫冊,如獲至寶,便找來有關方面負責人說:除了畫冊,應該用多種藝術形式表現長征。儘管他本人也一直打算創作一部有關長征的作品,但由於工作繁忙,一直沒有時間落筆。如今,長征已過去了三十年,該是實現這個心愿的時候了,正在杭州療養的肖華於是開始了人生旅途上又一次新的「長征」。採用什麼藝術形式來反映長征呢?長於詩詞的肖華決定採用「組詩」的形式來體現這一重大革命體裁。考慮到舞台演出的需要,他在借鑒古詩詞的基礎上,採取了「三七句、四八開」的格式,即每段詩詞用4個三字句,8個七字句、共12行68個字組成,一詩一韻。這種形式,既有統一的格律,便於記憶朗誦、譜曲歌唱,又較舊格律自由,不受平仄、對仗的限制。長征時,只有17歲的肖華作為少共國際師政委參加的是紅一方面軍的長征,對於紅二、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的長征則知之不多。作為一部反映長征的文藝作品,僅反映紅一方面軍的情況是遠遠不夠的。為了從整體上把握長征的全貌,並藝術地展現長征的精髓所在。肖華收集了大量有關長征的資料,認真閱讀毛主席有關長征的詩詞和著作。經過反覆醞釀,最終按照長征的歷史進程,從極其複雜的鬥爭生活中,選取了12個最概括的典型事件來安排了組詩的整體結構,這12個典型事件是:告別、突破封鎖、進遵義、入雲南、飛越大渡河、過雪山草地、到吳起鎮、祝捷、報喜、大會師、會師獻禮和誓師抗日。組詩框架搭好了,該是動手寫作的時候了。儘管三十年過去了,但長征路上的一幕幕卻依然是那麼清晰地映現在肖華的眼前:告別時的離愁、遵義會議的光芒、大渡河的激流、雪山草地的烏雲、三軍會師後的喜悅……創作的激情伴著長征那曲折路途時起時伏,演化成筆下那一段段飽含深情的詩句。而每每想起長征路下倒下的戰友,淚水便模糊了將軍的雙眼,有時禁不住伏案慟哭。幾個月下來,人竟然瘦了好幾斤!在不知經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後,一組形象鮮明、感情真摯、格律嚴謹、節奏鏗鏘而膾炙人口的《長征組詩》終於在他手中誕生了。《長征組詩》完稿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決定在《長征組詩》基礎上創作一部大型聲樂作品,以此紀念紅軍長征勝利三十周年,並經過研究將這個光榮的任務交給了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二戰友文工團是全軍數十個文藝團體中影響較大的一個文藝團體,尤其是在傳統項目大合唱方面卓有成就,並且擁有一批包括馬玉濤、馬國光、賈世駿、耿蓮鳳等出類拔萃的獨唱演員,所有這些都為後來長征組歌的成功上演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接到總政下達的任務後,戰友文工團團長張非、副團長晨耕立即召開了各分團長會議進行布署,並在很短時間內組織了一支由200多名演員組成的合唱隊,演員平均年齡不到25歲。這也是該團建團以來最大、演員也最年輕的一支合唱隊。為了充實合唱隊力量,總團又從分團調進了張振富、王伯華、馬子躍、閻祖榮、韓忠等主要演員,還從雜技團調去葛玉亮等在聲樂上訓練有素的同志以充實合唱隊的力量。作為大型聲樂套曲,音樂的創作是至關重要的。晨耕除了負責整個劇組的策劃和排練外,還擔任了組歌音樂創作的組織領導和具體實施。在全團緊鑼密鼓調集人馬之時,由晨耕領銜的包括曲作者唐訶、生茂和李遇秋在內的四人音樂創作小組也進入了緊張的創作階段。經過一番苦戰,他們很快就為《長征組歌》譜出了第一稿。為了便於普及,創作組還在歌曲中揉進了長征所經過地方民歌曲調。如第一曲《告別》中採用贛南採茶的曲調來描寫中的離別愁緒;第八曲《祝捷》用花鼓樂來描繪湖南籍紅軍戰士向大家講述毛主席指揮打勝仗的情景。第九曲《報喜》用贛東北採茶調等江西民歌來表達群眾對紅軍的歡迎和關切。此外,在《遵義會議放光輝》中於歡騰熱烈的樂段之後還加了一段「回聲」,以表示各地紅軍和黨組織對「遵義會議」的擁護和響應。為了便於演出,四人還就原歌詞中個別句作了改動,如第四曲《四渡赤水出奇兵》,加上了開頭的「送水」唱段。第八曲《祝捷》中將「大雪飛,洗征塵,敵進攻,送禮品」的原詞根據音樂需要改成了「大雪(呀)紛飛(呀),為我洗征塵,敵人進攻送來好禮品……」。1965年4月,晨耕、唐訶、生茂、李遇秋四人攜稿來到杭州向肖華將軍進行彙報。為了充分表現創作效果,他們四人還組成了一個臨時「演唱小組」由唐訶唱女高音,晨耕唱中音或復調,生茂唱低音,李遇秋則用嘴伴奏。肖華將軍認真地觀看了他們的「演出」,肯定了他們的創作,並就每首曲子提出了自已的修改意見。為了使《長征組歌》的音樂更符合原創的意境,肖華還花了十天時間給四位作曲家講長征故事,一天講一首歌詞,從長征出發一直講到陝北。在講述過程中,肖華將軍時而眉飛色舞,時而慷慨激昂,時而潸然淚下,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大家也因此對長征的內涵有了深刻的理解,李遇秋深有感觸地說:「肖華將軍對長征精神的解讀,為我們完成《長征組歌》的後期創作及幾次大的修改,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回到北京後,四位作曲家根據肖華將軍的意見對原曲進行了修改,李遇秋在回憶第二次創作《長征組歌》時說:「那是1965年盛夏,我的創作就是在戰友文工團的一間只有3平米的陋室里進行的,當時沒有電扇,更沒有空調,那時我年輕,體力充沛,幾乎沒白天沒黑夜地寫,有時熱得受不了就索性『赤膊上陣』,只穿個褲衩,雙腳泡在涼水盆里,身上披著一塊濕毛巾.……那些日子有幾天躺在床上根本無法入睡。經常會產生出一種幻覺,一閉眼彷彿看見很多紅軍戰士就圍在我床前,大聲地呼喊著『李遇秋啊李遇秋,我們都犧牲了,沒有來得及看到新中國誕生。如今你還活著,一定要把這一切寫好,我們眼巴巴地等著你呢……』。在寫總譜的時候,我基本上是3天一首3天一首,就是吃吃飯,困極了睡一會兒覺,那個速度竟然連我自已都感到吃驚。」就這樣,在長征事迹和長征精神的激勵下,晨耕、李遇秋、唐訶、生茂在酷暑中完成了《長征組歌》的創作。十首組歌將十個不同的戰鬥生活畫面環環相扣地結合在一起,把各地區的民間音調與紅軍傳統歌曲的音調和諧地融匯在一起,把通俗的音樂語言與豐富的音樂構思巧妙地編織在一起,生動地描繪了偉大長征的壯闊圖景,展示了工農紅軍的英雄性格,塑造了革命軍隊的光輝形象,《長征組歌》也因此成為一部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新穎、風格獨特的大型聲樂套曲。三《長征組歌》譜稿完成後,為了在八一建軍節前完成這部音樂史詩的排練,戰友文工團立即進入了緊張的排練。在正式排練前,晨耕對合唱團說:「先烈們已經犧牲了,他們在地下沒有發言機會了,我們現在穿著軍裝,替他們在台上來說這些話。如果我們演不好,唱不好,他們在地下會罵:『我們為了你們都已經犧牲了,你們這些白吃飯的,唱一下都唱不好嗎?』……。」實際上,由於戰前動員做的充分,再加上對長征所懷有的那種特別情感,大家在排練中都特別的投入。當時排練場非常簡陋,炎炎夏日,連個冷氣設備也沒有,空氣悶得很。一場練下來,人人都是汗流浹背,指揮唐江更是揮汗如雨,兼管服裝的歌唱演員耿蓮風特地為他做了件吸汗性能強的貼身背心,可唐江穿上它不一會兒外衣就變了顏色,原來小背心早已濕透。周總理對《長征組歌》的排練也十分關心和重視。有一次,周總理來到排練場看望大家,工作人員就地給周總理搬了一隻木凳,並把唯一的一台電扇放到總理身邊。總理看到指揮唐江累得滿頭大汗,便親手把電扇挪到唐江身後,說:「他比我更需要電扇。」同時告訴在場的文工團領導,要給指揮專門做兩套演出服裝。看完排練後總理興奮地對大家說:「很成功,祝賀你們,你們的路子是對的,一是革命的,二是民族的,三是大眾的……當然還要不斷改進,不斷提高,做到既好聽,又好唱,還要適合每個獨唱演員自己的演唱特點。」 另據戰友文工團領導回憶,周恩來總理生前曾17次觀看《長征組歌》的排練和演出。他曾多次把曲作者和歌唱演員請到中南海他的辦公室或人民大會堂,一段段地聽《長征組歌》的演唱,聽完一曲,講述一段長征的史實和他的親身經歷,對每一曲都提出自己的評價意見,有時甚至具體到一個音符的高低。《長征組歌》第一曲反映是紅軍告別根據地老百姓情景,周總理看了試演後覺得與事實有出入,說:「《告別》寫得太雄赳赳、氣昂昂了。要尊重歷史嘛!當時是在左傾錯誤路線的控制下,紅軍是不得已進行戰略轉移的。紅軍撤離蘇區,捨不得留在根據地的戰友和鄉親們,是一步一回頭,一步一聲淚地依依惜別。」晨耕於是根據周總理的意見將《告別》改成了述離情、道別緒的揮淚惜別曲。《長征組歌》第九曲初稿開始寫得不太完整,周總理看了綵排後不太滿意,晨耕等便又改寫了第二稿,並專程到人民大會堂總理辦公室將修改稿唱給總理聽。總理聽後還是不滿意,說:「這隻能算一個方案,你們試唱一下,如不好可在原基礎上加工。」晨耕於是又回到初稿重新下功夫,並根據馬玉濤的演唱風格半後半部的音調充分伸展開來,使全曲給人以一氣呵成之感。《長征組歌》彙報演出時,周總理接連3個晚上看了演出。每次看完後,他都同大家談感受,交換意見。大合唱不比小合唱、表演唱那樣活潑有趣。許多戰士反映,大合唱象堵牆,看也沒得看,聽也聽不清。為了克服這個缺點。戰友文工團一改傳統大合唱死板的布景。讓所有的演員都穿上紅軍服裝,並且有動作、造型,有情節,又有幻燈、布景的配合,一開幕就把觀眾帶入當年紅軍長征的歷史景象和氛圍中。著名作曲家朱踐耳先生看了排演後興奮地說:「這是革命的大合唱,是大合唱的革命!」周總理對此也很是讚賞,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對晨耕、李遇秋等人說:「肖華同志的詞寫得好,你們譜的曲子也好,演唱得更好,尤其是二馬一賈(指歌唱家馬玉濤、馬國光、賈世駿)唱得好,我看可以公演了,再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有些方面還可以再作修改,比如你們雖然衝破了合唱的城牆形式,但如何解決樂牆啊?否則,演奏壓合唱,影響了聽唱。」晨耕等人於是根據總理的建議重點調整了中西混合樂隊的平衡協調及與合唱隊的賓主關係,效果果然不錯。周總理不僅喜歡看、喜歡聽《長征組歌》,還專門請戰友文工團的歌唱家為他教唱《長征組歌》,他對每一個唱段、每一處表演都如數家珍。《長征組歌》十個唱段,從第一曲《告別》到終曲《大會師》,他都能熟練、準確地唱下來。戰友文工團在創作過程中,曾修改了肖華的部分詞句,其中第四段《四渡赤水出奇兵》的原詩是「主席用兵妙如神」,因為「妙」字不好發音演唱,所以就改為「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周總理看後對這一改動十分欣賞,稱這是《長征組歌》中的「神來之筆」。四1965年八一建軍節前夕,大型聲樂套曲《長征組歌》在北京首都大禮堂隆重上演。《長征組歌》以深刻凝鍊的辭彙,清新動人的優美曲調,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表演藝術形式,謳歌了中國工農紅軍在黨中央、毛主席的領導和指揮下,歷盡艱險,不屈不撓,英勇作戰,無私無畏的革命精神,頌揚了中國革命史中具有傳奇性的壯麗史詩,氣勢磅礴,感人肺腑。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整個演出現場掌聲不斷。肖華和紅軍老領導老戰士一起觀看了演出,演出一結束,他就情不自禁地跑上台跟演員們講《長征組歌》,講《長征組歌》這段歷史,講著講著聲音就哽咽了,台下的北京軍區司令員楊勇,政委廖漢生以及許多老紅軍都被他的講述感動得落了淚。演出結束後,肖華又接見了全體演職人員,動情地說:「你們的演出讓我很感動,你們把歌唱活了,因為長征本身是偉大的,是感人的,你們的歌展現了偉大長征的面貌,你們的演出是成功的。」從1965年7月起,《長征組歌》先後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地公演了20多場, 當年就在全國各地演出50 多場次,觀眾達10多萬人。1966年春,《長征組歌》還被列為周總理率領的中國黨政代表團赴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等國隨訪藝術團的重要劇目,並受到了出訪國的熱烈好評。儘管《長征組歌》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受到了全國觀眾的喜愛,然而「文革」開始後林彪江青一夥卻對這台節目百般刁難,《長征組歌》的詞作者肖華將軍也無端地被林彪無端誣衊為反毛主席、反對毛澤東思想。周恩來總理得知此事後十分憤怒。1967年3月3日晚上,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一個六千人的大會上,周總理情緒激動地說:「肖華同志從紅小鬼到總政治部主任,跟著毛主席幾十年,他怎會反對毛主席、反對毛澤東思想呢?『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這一句是傳神之筆嘛!《長征組歌》我都會唱,我們為什麼不唱呢?」周總理此話一出,林彪江青只得停止了對肖華的攻擊,但為全國人民所喜愛的長征組歌卻再也沒有能出現在舞台上。然而,烏雲終究遮不住太陽的光芒。1975年10月,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40周年,主持中央軍委工作的鄧小平衝破重重阻力,毅然指示有關方面重演上演《長征組歌》。周總理得知《長征組歌》重新演出後也非常高興。一天,戰友歌舞團的演出剛剛結束,演員們還沒來得及卸裝,就接到一個來自周總理辦公室的電話,說是總理想看《長征組歌》。由於當時總理病重在醫院的床上,無法到現場觀看,總理辦公室有關人員便根據總理的要求請演員們對著攝像機再演一遍,以便總理在醫院通過電視錄像觀看。當演員們得知是為敬愛的周總理演出時,都動情地哭了。他們迅速整理好服裝、道具,在唐江的指揮下,面對著攝像機,開始了為周總理演出。儘管面對的是空空的劇場,但大家都感到總理就坐在台下,人人都拿出最佳狀態,含淚為周總理演出。「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鍊不怕難。雪山低頭迎遠客,草毯泥氈紮營盤。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於天。」當周總理在病床上通過電視錄像看到長征組歌,尤其是聽到這首他最喜歡的《過歸雪山草地》眼裡泛出了淚花,這也是周總理在病重期最後一次聽他最喜受的歌曲。《長征組歌》復出後的演出也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在北京展覽館劇場連演40多場,場場爆滿。李遇秋至今對當時演出狀況還歷歷在目:「那時的情景真讓我終生難忘-……在擁有2000多個座位的北京展覽館劇場,兩個月內連續演出40場,場場都座無虛席,轟動了全國。那時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經常響起『紅旗飄,軍號響,子弟兵,別故鄉』的歌聲。許多剛從『牛棚』中走出的和仍被『掛起來』的老紅軍、老八路被接去看演出,他們中有很多人邊看邊落淚。」據統計《長征組歌》自誕生至今在國內外巡演了1000多場次,觀眾多達百萬人次,堪稱中國合唱史上的奇蹟。後來,戰友文工團排演的《長征組歌》還被搬上了銀幕。戰友文工團演出的《長征組歌》譽滿海內外,但許多人並不知道,當年除了戰友團演出了《長征組歌》外,總政歌舞團也根據肖華要求排出了一場大歌舞《長征組歌》。據晨耕回憶:1964年11月,肖華曾召集他和總政歌舞團團長時樂濛要求他倆將長征組歌搬上舞台。並說:「我不是讓你們合作寫一台《長征組詩》的歌曲,總政歌舞團要搞一台帶舞蹈的大合唱,戰友文工團可以搞一台便於推廣傳唱的音樂晚會,不一定寫成12首曲子,也可寫成像《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那樣的歌曲,把這12首詩的意思融進去。當然,你們可以根據作曲的需要,改動其中的部分詞句。」總政歌舞團受命後,立即組成了創作班子,肖華將軍對這台戲也很是重視,他到青島去療養時,還把總政文工團的創作班子帶到青島一同研究《長征組歌》的譜曲問題。1966年2月總政歌舞團排練的《長征組歌》在北京京西賓館禮堂演出了兩場,當時周恩來總理和肖華觀看了演出。演出後,周總理還曾問肖華,這兩個版本哪個更好?肖華說,各有千秋。總政歌舞團的節目既有合唱也有舞蹈和表演,音樂的交響性比較強,顯得壯觀、富有氣勢。並且還曾為在北京召開的全軍高級幹部會議作過彙報演出,受到好評。周總理和肖華等人還曾要八一電影製片廠將其攝製成電影藝術征保存下來。然而,「總政版」《長征組歌》電影攝製工作剛開始籌備,就趕上了「文革」,拍片一事就此擱淺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附:戰友文工團《長征組歌》節目單:1《告別》(混聲合唱)2《突破封鎖線》(二部合唱與輪唱)3《遵義會議放光輝》(女聲二重唱、女聲伴唱與混聲合唱)4《四渡赤水出奇兵》(領唱與合唱)5《飛越大渡河》(混聲合唱)6《過雪山草地》(男高音領唱與合唱)7《到吳起鎮》(齊唱與二部合唱)8《祝捷》(領唱與合唱)9《報喜》(領唱與合唱)10《大會師》(混聲合唱)360doc_1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你真的看懂了《我不是潘金蓮》?
※怎麼評價《烽火芳菲》?
※好看的愛情電影有哪些?
※如何評價《狂獸》的主演張晉?
※殭屍先生電影中的林正英演了其他什麼電影?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