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糖尿病

【概述】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代謝內分泌疾病。分原發性和繼發性二類,以前者多見。臨床上早期無癥狀,至癥狀期才有多食、多飲、多尿、煩渴、善飢、消瘦、疲乏等癥狀群。久病者,常伴發心血管、腎、眼及神經等病變。其中原發性糖尿病,又分胰島素依賴型(患者多為幼年或幼年起病,症情較重)和非胰島素依賴型(多為成年人或成年起病,病情較輕)。針灸主要治療後者。繼發性糖尿病則與內分泌病、胰腺切除、藥物等因素有關。在治療上,自1921年發現胰島素以後,雖使本病治療取得很大進步,但由於原發性糖尿病病因未明,至今仍徘徊在飲食控制、口服藥物、適當運動和胰島素治療上,僅能通過調節代謝紊亂來控制本病發展。現代應用針灸治療糖尿病的臨床報道,首見於1943年。是一位日本醫師代田文志報告其師用灸法在1927年治癒1例嚴重糖尿病人。1951年,德國H·許米特也報告用針刺治療1例本病病人,並獲成功。我國最早的臨床文章發表於1951年。40、50年代,國內外多以個案為主,60年代,出現多病例觀察,除用針灸之外,還用梅花針、刺激神經療法。70年代,增用穴位注射等,日本源俊美還用「一點灸」治療5例糖尿病人,效果良好。至80年代,針灸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並對臨床治療規律有一定認識,這就是:①針灸療效與病型關係密切,胰島素依賴者(IDDM),療效較差;②病程短,輕、中型病人針灸效果好,重型稍差;③非胰島素依賴型(NIDDM)中,肥胖與中等體型者的效果超過消瘦型者;④針感明顯者、療程長者,效果較明顯;⑤針灸對糖尿病併發症者主、客觀效果均較滿意。值得一提的是,用於糖尿病治療的穴位剌激方法頗多,究以何種方法為更佳,最近曾有醫者對針剌、艾灸、針加灸三種方法進行比較,結果表明三者儘管對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均有明顯作用,但以針加灸組的療效最佳(P<0.01)。關於針灸治療糖尿病的機理,目前認為與針灸改善胰島β細胞合成和分泌功能、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利用率等作用有關。【治療】體針(一)取穴主穴:脾俞、膈俞、足三里。配穴:胰穴、地機、陰陵泉、復溜、太溪、三陰交、肺俞、腎俞、關元、華佗夾脊。胰穴位置:6~8胸椎旁壓痛點。(二)治法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每次取2~3穴,可輪流選用。進針得氣後,先緊按慢提十數下再慢按緊提十數下,並結合捻轉。留針30分鐘,出針前再行手法1次,出針後指壓針孔。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停針3~5天後,再繼續下一療程。(三)療效評價療效判別標準:顯效:治療後臨床癥狀消失,血糖含量降至130毫升%以下;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血糖較治療前下降50~100毫克%;無效:治療後臨床癥狀無變化或稍減輕,血糖含量下降不足50毫克%。共用上法治療234例,有效率在71.4~96.0%之間。其中58例按上述標準評定,顯效為25例(43.1%),有效20例(34.5%),無效為13例(22.4%),總有效率為77.6%。溫針(之一)(一)取穴主穴:陽池、胰俞、三焦俞。胰俞穴位置:第8胸椎下旁開1.5寸。(二)治法主穴均用,取雙側。先將純艾條切成1.5~2.0厘米長之艾段,另備鮮橘皮若干,越薄越好,如無鮮橘皮,可用陳皮於溫水中泡軟後備用。將橘皮剪成約2×2厘米大小之片塊,再從邊緣至中心剪一長約1厘米的切口。穴位常規消毒後,用1.5~2.0寸長毫,液門穴直刺,胰俞和三焦俞略斜向脊柱刺入,施平補平瀉手法,針感顯著後留針。然後,將艾條段插在針柄頂端,艾條段頂部與針柄頂部宜平齊,再把剪好之橘皮套進針身貼近皮膚,橘內皮朝皮膚側,橘皮與艾段間隔一硬紙片,以防艾火灼傷肌膚。然後在艾段之下端點燃。須用瀉法者,可吹火助燃,用補法者則令其自燃。燃盡取針,出針前亦可再施平補平瀉手法1次。每日施針灸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三)療效評價療效判別標準:臨床痊癒或基愈:癥狀消失,體重增加。其中,血糖降至120毫克%以下,尿糖陰性者為臨床痊癒;血糖降至140毫克%以下,尿糖陰性者為基本痊癒;顯效:血糖含量下降,尿糖減少,癥狀基本消失;無效:血糖不降或反增高,尿糖未減,癥狀仍存在。以上法共治200例,結果臨床痊癒或基愈為24例(12.0%),顯效162例(81.0%),無效14例(7.0%),總有效率93.0%。溫針(之二)(一)取穴主穴:胰俞。配穴:陰虛熱盛型加肺俞、胃俞、大椎、合谷,氣陰兩虛型加肺俞、脾俞、三陰交,陰陽兩虛型加脾俞、腎俞、肝俞、三陰交。(二)治法穴位常規消毒,選用1.5~2寸毫針針刺,其中陰虛熱盛型大椎、合谷針用瀉法,胰俞、肺俞、胃俞針用平補平瀉法,其他兩型皆用補法。諸穴得氣後將艾團軒於針柄上點燃,其中陰虛熱盛型大椎、合谷宜助燃,余皆自燃。燃燒完畢留針20分鐘。每日1次,10天為一療程,9~10個療程統計療效。(三)療效評價共治療45例,顯效23例,有效18例,無效4。總有效率達91.1%。其中陰虛熱盛型顯效率顯著高於氣陰兩虛型和陰陽兩虛型.艾灸(一)取穴主穴:分8組。1、足三里、中脘;2、命門、脾俞、身柱;3、氣海、關門;4、脊中、腎俞;5、華蓋、梁門;6、大椎、肝俞;7、行間、中極、腹哀;8、肺俞、膈俞、腎俞。配穴:口渴甚加金津、玉液、內關、魚際、少府;易飢加大都、胃俞;多尿加然谷、湧泉、復溜。(二)治法每次選主穴1組,配穴隨證加配。主穴一般用隔姜灸法。艾炷直徑為1.5厘米,高2厘米,重0.5克。鮮薑片厚3~4毫米,直徑2厘米。每穴灸治10~30壯,每次治療時間約為210分鐘。配穴中,金津、玉液用毫針或消毒三棱針點刺出血。余穴用艾條作溫和灸法。主穴輪流選組,隔日治療1次,50天為一療程。主穴亦可用黃豆大艾炷作無疤痕著膚灸,但須注意避免燙傷造成的感染。因感染之後,重者可在以灸痕為中心直徑3~5厘米處範圍出現潰爛,很難治療,應嚴加註意。(三)療效評價以上法治療15例,經兩個療程後,有效9例(血糖降低15毫克%以上),無效6例,有效率為60.0%。大部分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有效病例的糖耐量曲線及血漿胰島素水平也有不同程度改善。但短期隨訪表明,2例病人獲持久療效,多數病例仍需藥物維持。堅持針灸治療可以減少用藥量,血糖濃度也較穩定。耳針(一)取穴主穴:胰膽、內分泌。配穴:腎、三焦、耳迷根、神門、心、肝、肺。(二)治法主穴每次均取,配穴選1~2穴。第一療程可用針刺法。雙側均針,留針30~60分鐘。隔日1次,治療10次。第二療程起,可視症情,改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380高斯強度)壓丸法,每次貼敷一側耳穴,每周2次,左右耳交替,3個月為一療程。(三)療效評價耳針法對消除自覺癥狀效果較好,亦可治療多發性毛囊炎、皮膚瘙癢等糖尿病併發症。耳針法主要用於輕症糖尿病患者,據觀察,經5~10次治療後,尿糖可逐漸減少或轉為微量,但空腹血糖控制較慢。本法對重型糖尿病患者效果差[3]。共治86例,近愈35例,顯效28例,有效19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5.3%。耳穴壓丸(一)取穴:胰腺、內分泌、交感。(二)治法:將王不留行籽1粒,置於0.7×0.7厘米的小方膠布上。取雙側耳穴,在選定耳穴上尋得敏感點後,即貼敷其上,用食、拇指捻壓至酸沉麻木或疼痛為得氣。於空腹、餐後30分鐘、1小時、2小時、3小時分別測血糖及血清胰島素含量。(三)療效評價以上法共治療40例,均有一定療效。耳針加耳穴壓丸(一)取穴:主穴:分二組。1、胰膽、緣中、內分泌、腎上腺、三焦、渴點;2、胰膽、內分泌、腎、三焦、肺、脾、胃、神門。(二)治法二組穴位,第一組用針刺法,第二組用壓丸法。針刺法,取第一組一側穴位,行常規消毒後,用30號0.5寸毫針緩慢進針,得氣後留針1小時,每10分鐘捻針1次。壓丸法,將對側耳廓常規消毒,用膠布將王不留行籽貼壓於第二組穴位上,並按壓使之產生酸、脹、痛的感覺.囑患者每天自行按壓3次.兩耳交替針刺和壓籽,每周2次,1月1個療程。(三)療效評價療效標準:近愈:空腹血糖恢復正常;顯效:血糖較治療前下降了3mmol/L以上;進步:血糖下降不足3mmol/L,自覺癥狀改善;無效:各項指標均無改善。用本方法共治療30例,經1~4個療程的治療,近愈5例,顯效8例,進步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針灸(之一)本法主要治療糖尿病的併發症之一:糖尿病性膀胱病變。早期有排尿功能障礙及少量殘餘尿;晚期則可有大量殘餘尿,並繼發尿路感染,甚至腎積水、尿毒症等。(一)取穴主穴:分2組。1、氣海、列缺、照海、水道;2、會陰、中膂俞、委陽。配穴:命門、腎俞、關元。(二)治法主穴每次選用一組,交替運用。腎陽虛衰者可加配配穴。其中,氣海穴及配穴用灸法,余穴針刺。灸法為艾條灸,每穴以雀啄法灸15分鐘,以局部潮紅為度。採取緊按慢提結合捻轉之補法,腹背部穴要求向小腹或會陰部放射,而肢體針感,以出現感傳為宜。針灸結合,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一般治療三個療程。(三)療效評價療效判別標準:顯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或消失,殘餘尿量減少到10毫升以下;有效:臨床癥狀好轉,殘餘尿量減少1/3以上;無效: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殘餘尿量減少不足1/3,或反有增加。共觀察30例,顯效20例(66.7%),有效7例(23.3%),無效3例(10.0%),總有效率為90.0%。針灸(之二)本法主要治療糖尿病的另一併發症:糖尿病性神經病變。該病症臨床表現多端,幾乎遍及各系統,輕者可無癥狀,重者可致殘。周圍神經病變可引起四肢麻木、疼痛、癱瘓,植物神經病變可引起心肌梗塞、神經性腹瀉等。(一)取穴主穴:肺俞、胰俞、脾俞、腎俞、足三里、太溪。配穴:周圍神經病變加曲池、陽陵泉;心臟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加心俞、內關;慢性腹瀉加天樞、公孫。(二)治法主穴每次取3~5穴,據症配加配穴。其中曲池、天樞穴用灸法,余穴針刺,背俞穴針後亦可加灸。針刺法為針刺得氣後,予平補平瀉之法,留針15~20分鐘。灸法為用艾條灸,作迴旋灸15分鐘,以局部潮紅為度。每周3次,15次為一療程,停針3~5天後繼續下一療程。(三)療效評價療效判別標準: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臨床癥狀,及空腹血糖、糖基化血紅蛋白量,正中、尺、腓神經功能的治療前後對比,改善或正常者為有效,未改善或加重者為無效;心臟植物神經病變患者,凡心臟植物神經功能試驗及空腹血糖、糖基化血紅蛋白含量改善者為有效,未改善者為無效;慢性腹瀉,以治療後大便次數連續3天減少到≤2次/天以及大便性狀恢復正常為止瀉指標。共治44例,針灸期間所有患者控制血糖的藥物量維持原劑量。針刺和艾灸後,按上述標準評定。周圍神經病變17例,客觀指標未見明顯變化,但臨床癥狀改善率為90.0%(三個療程)。心臟植物神經功能紊亂13例,血糖及糖基化血紅蛋白量未見明顯變化,但心臟植物神經功能則有顯著改善。而針灸止腹瀉者的天數則遠較藥物止瀉時間為短。穴位電療(一)取穴主穴:中脘、足三里、湧泉。配穴:氣海、太溪。(二)治法主穴必取,配穴隨症加用。採用CDJ-b型糖尿病治療。治療時,患者一手握非作用極接治療儀陰極,另一手握治療頭接陽極。治療頭放在所選穴位上,非作用極與治療頭處於身體同側。根據患者感覺調整頻率及強度,使達到麻、脹、跳的感覺。每穴刺激4分鐘,每日1次,30次為一療程,每例均做一療程。(三)療效評價用本方法共治療45例,治療後,34例空腹及餐後2小時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佔75.5%。其中3例糖耐量恢復正常,8例空腹血糖正常.32例高脂血症中23例恢復正常或降低,佔71.8%;4例腎病患者,血BUN,2例恢復正常,1例下降;12例末梢神經炎雙下肢麻痛感明顯減輕;4例胃痛、腹脹、腹瀉、排臭氣等不適癥狀全部消失。治療後空腹血糖平均下降0.71mmol/L,甘油三脂平均下降0.55mmol/L,治療前後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
推薦閱讀:

針灸好處知多少?
針灸歌訣
針灸治病機理
針道求索:針灸名家辨治思想集萃

TAG:糖尿病 | 針灸 | 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