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3期:太極拳的吞吐之法探微
作者/鄒明君⊙ 編輯/張宏婉
導讀:所謂吞吐指身軀前弓和後凸。以脊椎為中軸,凸出彎弓的脊背為吞的動作,而垂直後坐的動作則為吐。
太極拳的吞吐之法探微
吞吐在太極拳攻防之中,以推手為例證,引進落空為吞,發放進攻為吐。
吞吐是技擊雙方功力相同或差異不大時使用的技法,關鍵在雙方的整勁是否已足夠深透或初具渾圓勁規模。如果都具備渾圓的形態,雙方均可看作圓球體接觸。通過松透、沉到底,觸摸對方的硬點,含住勁,拿住圓球體,使對方在心理上感覺有壓力和不適感,在變換體位、調整身心的同時,俟機順勢送喂對方勁力為吐。對方瞬間即走,這就是以意識催發對方。使用吐法,我方可直線引之,將力滲透至對方腳跟,破壞對方的自控根基,後牽引之,使得對方發生傾倒。
若以太極拳架來解釋吞吐,那麼吞即是直腰而坐於胯中,後撐兩腎,丹田與神闕穴(即肚臍眼)處向後緊貼命門穴,兩肩放鬆,腋窩處向外撐,兩肋間放鬆向外襄挾,松兩臂然後外旋。
吐,腰脊前折即前凸。命門穴在吞吐中至關重要,起著承前顧後的作用,控制腰脊的前折後垂。在運動過程中,命門攜同尾閭成直線運動,使重心漸移至前腳跟,完成起承轉合中的前吞後吐(或前吐後吞)。譬如如封似閉這個具體動作,曲肘後坐為吞,直身向前推出手掌為吐。
吞,腰脊後疊即後凸;吐,腰脊前折即前凸。控制腰脊的前折後疊,這是太極拳運動中的高級階段。掌握吞吐的太極拳運動軌跡,對於貫徹拳諺中的"使上下一線,陰陽虛實轉換,松靜自然虛無"有著良好的 效果,也使得其縱深理論得到更加深刻的闡釋。通過直觀太極拳命門、尾閭、百會的變化規律,可以體驗到陰陽虛實變化的本質,以更好地完成吞吐運勁。實施"以靜制動,以靜御動,以靜待動,以靜隨動」,要先悟陰陽,明虛實,明隨屈就伸,無過不及,把握好變化;掌控好變化軌跡,同時內固精氣神,外示安逸樂。
由此,在內里含而不露,藏而不顯;在外觀上,由內在牽發而外動身形,以心意氣運身,彰顯沉著、安逸、輕柔、順隨、自然之姿態。
太極拳以意氣轉換虛實,而非勁力,其意在腰脊、在腳跟、在腰腿,而不在四肢。所謂根在腳,始能 上下相隨。拳論曰:"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 在脊柱這個縱系統里,腰關節靈活度強,活動範圍更 大,所以才方便以命門把控前後左右的運動環節。進 步前折時,命門、尾閭趨向前腿,進而落至腳跟,在虛腿坐實後,命門自然後凸,反之亦然。太極拳的運動軌跡如太極圖中的雙魚倒置,展示給我們的是陰陽 互根、此消彼長的均衡運動。故腰為主宰即是指運動 過程中的命門吞吐的重要作用。其使得勁力真正得以根於腳,發於腿,形於手指。做好命門的運動才可以做到一動,腳先動,勁力在全身無所不動。陰陽始變幻,在於腰脊先變,以腰脊帶動四肢運動。因而,太極拳運動就是在虛實轉換、陰陽互變的一吞一吐過 程中做平衡運動,在此過程中,由腳至腿、至腰、至四 肢的轉換、位移,都必須始終維持身體基本平衡點。
這個基點就是人體的重心,也叫中心,是丹田、尾閭、百會三位一體的結果。而重心隨著運動變化, 要想維持重心的穩定,就必須在兩腳的轉換之間不斷調整丹田、尾閭和百會的整體位置,以保持三點一線,其根本就在於兩實腿、實腳的移動。故,保持虛領頂勁就是在每一處轉換銜接處提領身體,在吞吐間松腳、提腿,將松靜之內氣貫達脊柱,以做到領虛腳、虛腿,使重心著落在實腳、實腿,形成踏實的支撐力源。所以,在送步上前時,以吞吐之勢將丹田氣送達腳跟以推動落步,就可以做到節節貫串地引領整體勁力,從而絲絲入扣地完成重心轉換。
故,呑吐之法,無招無勢,應急急應,遇緩緩隨,窺機而進退,攻守一瞬,看似防守實則有攻舉,虛無定勢,順勢而為。
以上為個人觀點,請高人斧正。
[本文來自《少林與太極》2016年10月,由太極禪話慧館(微信號taijihuahui)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台所發表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太極禪話慧館 丁酉雞年四月初六943期
推薦閱讀:
※太極拳的十二種松胯
※每周招式: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第一式:預備式;第二式:太極起式;第三式:金剛搗碓
※陳式太極拳的特點
※張三丰著太極拳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