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國的民間舞——安徽花鼓燈

花鼓燈流傳於淮河兩岸的懷遠、鳳台、穎上、鳳陽、蚌埠、淮南等地。以懷遠、鳳台為代表,形成不同風格的兩大派。

  關於花鼓燈的起源說法不一,一般都認為出現在明代。每逢春節到元宵節,當地民間都要大鬧花燈會,跳花鼓燈。

  花鼓燈的男角統稱「鼓架子」;女角統稱「蘭花」,俗稱「包頭」。

  花鼓燈的音樂伴奏主要是打擊樂,有「半台鑼鼓半台戲」的說法。常用樂器有背鼓(胯鼓)、大鑼、大鈸、小鑼(又稱脆鑼或小狗鑼)、小鈸、小鏜鑼。傳統的鑼鼓隊由7—9人組成,其中背鼓、大鑼、大鈸、小鑼為四大件。此外,還有嗩吶、笙等吹奏樂器。

  花鼓燈的伴奏是在背鼓的指揮下(鳳台一帶大鑼為領奏樂器),根據舞蹈動作的節奏和性質,配以各種合適的鑼鼓點,在各種動作不斷連續組合的同時,形成了相應的各種節奏的鑼鼓點的連續組合。音樂鏗鏘有力,熱烈歡騰,啟發和感染著舞者的情緒。

  花鼓燈的表演由歌、舞、戲三部分組成。載歌載舞是花鼓燈的特色之一,歌和舞之間既互相獨立,又有一定的聯繫,常常是歌與舞交替進行,其中唱的部分叫花鼓歌(燈歌),其曲調多為山歌小調。60年代初以來,一些用花鼓歌及安徽民歌改編的樂曲逐漸出現,豐富了花鼓燈音樂。近年來,一些用黃梅戲唱腔音樂改編的樂曲用於「蘭花」的伴奏亦有一定的效果。

  鼓點及其用法

  花鼓燈在民間廣場演出的開場前,為招徠觀眾,一般都要先演奏打擊樂,如《蛤蟆跳井》、《小五番》、《小十番》等。這些獨立的鑼鼓演奏稱為「開場鑼鼓」(又稱「場面鑼」)。

  用於舞蹈伴奏的花鼓燈常用鼓點共20餘個,演奏者必須熟練地掌握這些鑼鼓點的打法,記住每個鼓點的口訣及韻律。

  鼓點的定名原則大至如下:

  (1)借用舞蹈動作的名稱。如「擺扇子」、「碎步鑼」、「登步鑼」、「三點頭」等。

  (2)根據花鼓燈表演的程式定名。如「鼓頭」、「結束點」分別用在表演大場的鑼鼓段的頭、尾處。

  (3)根據鼓點的用法定名。如各種「喘氣鑼」是給演員提供一個喘氣、靜止的機會,給演員亮相用,所以叫「喘氣鑼」。

  (4)根據鼓點的特點定名。如「撞四」由四個最強的音組成;「長鑼」表示一拍一下長時間的連續演奏;「長流水」也具有連續性,表示像流水那樣川流不息。「連槌鑼」和「丁丁倉」亦是根據鼓點的特點而定名的。

  「鼓頭」是演員出場前的前奏,前3小節由背鼓單獨演奏,給樂隊提示速度並給演員做起步的準備,通常用於大場表演。

  「襯鑼」和「三點頭」這兩個鼓點中的「匡」力度較弱,應念成二聲(kuáng)。按演奏的效果,宜念成|令丁|匡0 ||,但通常都習慣按舞蹈動作的韻律節奏,念成0丁|匡00 ||,在後半拍的0丁處起法兒,在「匡」處落動作。

  「三點頭」和「襯鑼」的節奏相同,但必須固定為三個節奏,專門伴奏「三點頭」的動作,表現青年男女互相愛慕、脈脈含情的感情。演奏時要比襯鑼更含蓄一些。

  「長鑼」具有連續性,起過渡連接的作用,碎步、跑步、自由步和某些沒有節奏規律的戲劇性動作都可用長鑼伴奏。「長鑼」的拍數不固定,可根據動作的變化隨時更換其他鑼鼓點。

  「長流水」一般用在大場中的跑場,可以同「長鑼」交替使用,使節奏更富有變化。

  「碎步鑼」是伴奏比較平穩的步法用的,如蘭花的「風柳步」、「雙環步」、「上山步」等,多用於小花場中,表現輕巧的、含蓄的或幽默的動作。

  「登步鑼」具有推動力,可用於大場中的「蛇脫殼」、「穿麻花」、「挎臂轉」等動作,它還可以在大場中與「長鑼」、「長流水」交替使用。舞蹈有時出現與登步鑼」相反的動作,與之相適應,亦有「反登步鑼」的鼓點,它從「登步鑼」變化而來,這種鼓點用得不多,但如果使用得當,有較好的效果。

  「連槌鑼」是花鼓燈鼓點中一個三拍子的節奏,效果熱烈、緊張,「鼓架子」翻各種跟斗以及「擺帘子」、「打腿」、「掃腿」等動作都可用「連槌鑼」伴奏。從「連槌鑼」變化而來,有「反連槌鑼」,前者節拍重音在每小節的第3拍,後者節拍重音在每小節的第1拍。

  「擺扇子」在鑼鼓點的語句間歇處(每小節的第4拍)要突出小鑼和敲擊鼓幫的音響(可用單槌或雙槌敲擊),表現一種調皮嬉戲的歡快情緒。「擺扇子」可用於伴奏傘頭(男角,大場的領舞者)的「繞傘」;蘭花的「前後抱身」、「小二姐梳頭」、「扇花」、「跳蹲」;鼓架子的「連三步」、「顛三步」等固定節奏的動作。「擺扇子」應打出問答式的上、下句效果。

  「丁丁倉」具有紮實有力的特點。

  「撞四」音響強烈,用來伴奏某些特定的動作,比4拍「長鑼」更好。

  「喘氣鑼」用在一個節奏語句的結束處,是伴奏各種亮相的動作的。由於亮相的動作有繁有簡,所需拍子多少不等,亮相的動作節奏也有一些差別,所以,「喘氣鑼」也有多種不同的類型來配合,共為9種不同的「喘氣羅」。在通常情況下,它們的最後一拍均為休止,喘口氣後再接別的鼓點,直接往下接的情況較少。其中,「半喘氣鑼」不能單獨使用,常作為「雙氣鑼」和「前後喘氣鑼」的補充。

  「結束點」是表演終場的鑼鼓尾聲。

  花鼓燈表演中演唱的「花鼓歌」的間奏也是用鑼鼓伴奏的,一般是在歌詞的第三句後,演奏一個短的過門(如「前喘氣鑼」),到一段歌詞唱完之後再演奏一個長的過門(幾個鼓點的組合)。

  鑼鼓點的分類和節奏特點

  花鼓燈常用的鑼鼓點,按其性質和作用大體可以歸納為五類:

  花鼓燈的鑼鼓演奏是在民間音樂的沃土中成長起來的,具有中國音樂的氣質與特點。花鼓燈音樂的節奏特點明顯地表現在下列兩個方面:

  (l)節拍多變:在同一個鼓點中,包括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節拍(如「鼓頭」、「前喘氣鑼」、「前後喘氣鑼」等);不同的鼓點節拍不統一。因此,當它們組合成鑼鼓樂段時,節拍、節奏富有變化。

  花鼓燈鑼鼓點分類表(2)節拍重音的位置多變,下述鼓點的重音在每小節的最後一拍。

  但並非所有的鼓點都如此,有的鼓點的節拍重音仍在每小節的第1拍。

  花鼓燈鑼鼓譜的「代字」記譜法

  一種好的記譜方法應具有準確、簡便的特點,它既要能完整地、準確地記錄樂譜,又要使用方便且便於掌握。

  中國民族打擊樂器的記譜一般都用口訣譜的形式,口訣大體上概括了各種聲部。50年代中期,北京舞蹈學校民樂教師王文漢、王澤南等在向安徽省懷遠縣著名鼓師常春利(藝名「老蛤蟆」)學習鑼鼓演奏和口訣的基礎上創製了「代字」記譜法。

  「代字」記譜法就是用一個漢字或一個漢字簡化後的符號來表示一個鼓點。代字大致可分以下幾種情況:

  (l)用鼓點名稱的一個字代表。如「鼓頭」用「頭」;「長鑼」用「長」;「三點頭」用「三」;「長流水」用「水」;「丁丁倉』用「丁」;「連槌鑼」用「連」。「雙喘氣鑼」、「半喘氣鑼」分別用「雙」、「半」來代表。

  (2)

用鑼鼓點第一個字的一部分來代表。如「擺扇子」用「罷」;「碎步鑼」用「卒」或「石」;「空喘氣鑼」用「宀」;「結束點」用「吉」(「結束點」按程式都用在鼓段的末尾,故亦可用「尾」)代表。

  (3)用數字代表。如一個「襯鑼」用「一」;兩個「襯鑼」用「二」;四個「襯鑼」用「二、二」;「撞四」用「四」代表。

  (4)用鼓點的作用代表。如「喘氣鑼」即停止或喘口氣的意思,而「單喘氣鑼」是各種「喘氣鑼」的基礎,所以「單喘氣鑼」用「止」(用「單」亦可)代表。

  鑼鼓譜中經常出現同一鼓點的多次反覆,可在代字元號的右下方標上反覆的次數。其中,「輪」和「長鑼」以一拍為一個單位,其他均按一個完整的鼓點為一個單位。如8拍「長鑼」記成「長8」,6個「連槌鑼」記成,「連6」如反覆次數不固定,看動作而變換鼓點,則可在這個鼓點代字元號的上方標記

,如若干次「登步鑼」可標記為

。如某幾個鼓點反覆,可按一般的記譜法,反覆的部分標以反覆記號,反覆超過3次以上,可在反覆記號最後一個鼓點的上方標上反覆的次數。

  某些鼓點連接時,中間可休止一拍,亦可直接相連,記譜時可按不空一拍作為正常連接,如空一拍,則兩個符號之間可加用休止符。

  有時一個鼓點的最後一拍與下一鼓點的第一拍相重疊,則在兩個鼓點之間加連線。

  箭頭下面的「匡」,既是最後一個「連槌鑼」的最後一拍,又是「撞四」的第一拍。

  各種「喘氣鑼」的末尾本來都有一拍休止,應把休止一拍看作正常連接。如不休止直接接下一個鼓點,則在「喘氣鑼」鼓點的上方加一連線。如「喘氣鑼」的休止符的前一拍與下一鼓點的第一拍相重疊,則在「喘氣鑼」與下一鼓點之間加連線。

  箭頭下面的「匡」,既是「單喘氣鑼」休止符前面的一拍,又是「登步鑼」的第一拍。

  「喘氣鑼」接「襯鑼」或「三點頭」時,這兩個鼓點的第一下「丁」應直接連接在「喘氣鑼」最後一拍休止符的後半拍上,這樣連接應視為正常連接,因為「襯鑼」、「三點頭」本來就從後半拍起拍。

  在演奏中遇到速度有變化時,可在變速度的鼓點的上方加以標明。

  經過30餘年教學、創作的實踐和集體智慧的結晶,這種記譜法已漸趨完善。「代字」記譜法具有很好的實用價值,它類似語言文字的速記法,記譜、讀譜都很方便。要掌握這種記譜法必須事先熟練地掌握各種鼓點的口訣。


推薦閱讀:

報母經(民間小調)
起得比鳥還早的民間護鳥人
民間傳言「命」真的是越算越薄嗎?
民間禁忌1000例(三)(性別類)
民間八字斷驗集錦 (1-2)

TAG:安徽 | 民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