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個不是」的旅加華裔老人:主客間何處是歸屬

據加拿大《星星生活》報道,Q女士和她的丈夫移民到加拿大已經半年多了。兩個人前往加拿大,原因也同大多數其它老人一樣:一是兒女孝順,想讓父母到這個發達國家來安度晚年;二是讓自己家的老人照顧孩子比交給保姆放心;三是老人覺得照顧孫子是自己的責任,這也是中國人與西方人截然不同的家庭觀念。  但是,到加拿大後的生活,語言不通等障礙讓他們感覺沒有國內舒服,感覺自己和一些華裔老人移民一樣,儼然成了「三個不是」族,即:不是主人,不是客人,不是傭人。  到加拿大之前,老兩口準備帶許多衣服和生活用品。然而女兒卻什麼都不讓帶,說她都給準備好了。經過電話中的幾番解釋,老兩口聽了女兒的話,只帶了些換洗衣服。  到了女兒家,果然一切都準備好了。帶衛生間的卧室,24小時熱水。自家的空調,被褥里外三新。至於衣服,有的得到了女兒的認可,有的則說是化纖的,不讓再穿了。但老兩口捨不得扔,照穿不誤。儘管衣服夠穿,但女兒還是經常為他們買新的。  說到物價,開始去超市,覺得除了肉類外,什麼東西都比中國貴。每逢周末,女兒女婿總要帶著全家去飯店吃一頓,然後再去超市買菜和生活用品。每頓飯的花銷摺合成人民幣,貴得不得了。老兩口心疼得很,總說小兩口不會過日子。後來經過女兒解釋,明白了當地平均收入高,因此,吃飯的開支占收入的比重比較小。  除此之外,女兒女婿還經常帶他們去各個景點遊玩。大瀑布、周邊的大大小小的森林公園、博物館、湖濱海灘,半年多來差不多都去遍了。全家人都買了多倫多動物園的年票,不去別處度周末的時候,就去動物園。母親節時,女兒還以「加東三日游」作為禮物,安排他們去千島湖、蒙特利爾、渥太華、魁北克等地逛一圈。  然而,Q女士還是有不開心的地方。去年冬天剛到加國時,女兒女婿去上班,丈夫去學英語,她一個人呆在家裡照看還不大會走的小外孫。對比在國內時,每天出去與大家跳舞、扭秧歌,實在是太寂寞了。  春天來了,Q女士和小外孫不用再困在家裡了,附近的兩處小公園成了祖孫倆每天必游的地方。那裡有兒童娛樂設施,有鞦韆、滑梯、軟梯、人工噴泉等。那裡每天都有許多小孩,小的剛剛學步,大的都上五六年級了。  小公園裡因此也就聚攏了二十來個老年人。有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也有來自東北、西北、西南、華南地區的,還有來自香港、中國台灣的。大家聚在一起,邊照看孫子孫女邊聊天。大到世界,小到家庭,海闊天空,無所不談。  聊天中最熱門的話題就是來到加拿大後的感受,而且大家一致認為不如在國內舒服。大家都不會英語,成了在這裡生活的最大障礙。即使去上英語班學上一年半載,也不會達到兒女們的水平。加之自己不會開車,一般情況下都不敢自己單獨出門,即使出去也不敢走的太遠。因為當地的公交車不如國內方便,線路少,間隔時間長,一般都不報站,站牌也不顯眼。所以不懂英語,連乘坐公交車都很困難。好在附近有幾家華人辦的超市可以去逛逛,買些東西,否則真成了在這裡蹲「洋監獄」的囚犯。  在這些老年人中不乏文人墨客,聊得時間久了,他們就把這些老年人聊天的內容上升到了理論高度,總結成十二個字:不是主人,不是客人,不是傭人。  不是主人:家裡的大事小情,一般都與己無關,不用操心作主。一般都要聽兒女的安排。不像在國內那樣,一切都是自己說了算。  不是客人:在兒女家住,又不是一天半天,當然不是客人。兒女跟你說話也不會客客氣氣的,難免有磕磕碰碰的時候。一日三餐雖然比在國內自己生活時豐盛,但終究不是,也不應該是招待客人的規格。  不是傭人:住在兒女家,第一要務是照看孩子。除此之外,不用兒女說,做飯、打掃衛生、整理庭院等家務,都是免不了的。雖然兒女以工資的名義給一些錢,但總跟保姆掛不上鉤。其實,這錢不是沖著你乾的活給的,是兒女孝敬父母的。  乍聽起來,Q女士很有些共鳴。好在回到家裡可以暢所欲言,說對說錯,女兒和女婿都不會跟你吵起來。經過跟老伴、孩子幾番討論,Q女士還是保持住了心理平衡。細想想,國內那些老姐妹們,如果兒女在外地工作生活,你去幫帶孩子,也同樣「三個不是」。只有一點是不同的,一旦與兒女有了磕磕碰碰,可以一走了之,回到自己的老窩去。而來到這裡,就不能輕易說這個走字了。  談到移民身份,Q女士和大部分老人一樣,並不在乎。等上十年,得到的那點養老金還不夠租房子(想自己買房子,那是不可能的)和吃飯的,國內那點退休金拿到加拿大去還不抗花,必需由兒女資助。那就不如呆在國內了。等兒女不需要他們照看孩子的時候,回中國去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推薦閱讀:

談華裔融入主流
當 「新加坡華裔」 遇見 「新加坡華人」
華裔教授被誤指為中國間諜 特工持槍入室抓人|華裔|特工
儕入美國娛樂圈主流的華裔笑星 Joe Wong
美華裔笑星黃西:文化差異導致生活中常鬧笑話

TAG:華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