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國人引以自豪的國粹
張魂/文
我是中國人,作為一個炎黃子孫能值得自豪的東西不多,只因為我所處的年代,給人以禁錮,剝削,壓迫的制度太多太沉重,我苟活十多年才擺脫被洗腦的命運,當我步入社會這個現實世界,我才得到意識上真正的解放以及覺悟的開始,我便思索到原來我作為一個中國人能令人真正自豪太少了,不過還好不是沒有,最起碼我發現了一種令我感到作為中國人最興奮的精粹,那就是中國的書法!
中國書法獨冠於世,傲視蒼穹,縱觀世界文化藝壇,中國書法作為中國所獨有的藝術形態呈現,悠悠歷史,風雨幾千年的更新衍變,成為獨樹一幟的藝術精粹,它不僅是中國的藝術,更是人類精神世界上不可或缺的瑰寶,因為中國書法讓我們更多知道了這個世界是多麼的玄妙,如果說繪畫藝術是一張張賞心悅目的精神食糧,那麼中國書法的每一個字就是一張張獨一無二的唯美圖畫,讓歐美或其他國家來看的話,我相信每個字都能成為他們鑽研欣賞的圖畫,而我們中國人就是創造了他們所不知道的神奇。在世界文字範圍內,不管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還是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還是腓尼人的字母文字,都不能形成藝術而流芳千古,古巴比倫和古埃及文字在公元前4000—5000年都經歷過象形階段,而這兩種古老的象形文字之所以在公元後歸於解體,就在於它們純粹的象形化得不到抽象表意的支撐而淪為精確描摹客觀自然物的繪畫。以古希臘文為代表的西方標音文字雖然在抽象化方面與早期漢字不無相似之處,但卻在書寫方面缺乏獨立的空間造型和構成變化,由此也與書法藝術缺乏親合的可能。漢字之所以能夠成為書法藝術的素材,就在於漢字的象形超越了被模擬的客觀對象而獲得了獨立的符號意義。中國文字一直演變,並在中國人民創造中誕生了書法,當然最初的文字並非書法,而只是一種語言符號,而如今的各種文字也都是這般,並沒有形成獨特的藝術形態,而中國的漢字則不同,有最初的甲骨文演變成多種藝術字體,諸如夏商的甲骨文,先秦時的金文,鎦文,石鼓文,大篆,秦時的小篆,隸書,漢時的楷書,隋唐極盛的楷書和行書,宋元時的行草,明清時的小楷,篆書等等。同時也鑄就了歷史上許多書法大家,給中國書法史上添加了璀璨紛紜的人文色彩!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緊隨每個歷史進程成為一個重要的經濟體系,只因它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皆把書法當作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但書法的發展主要還是由統治者和文人墨客來提倡與發展。從半坡仰韶陶器刻符到大汶口象形文字元號再到甲骨文字體系,可以表明自中國文字的產生,在公元6000年前,考古所發現的陶文便是漢字的鼻祖,陶文的出現字是簡單刻線符號,這也是文明發展的開端,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文字做為溝通的符號也更趨複雜與抽象,各種簡單字的相互組合成象形字和形聲如「日」與「月」的結合成「明」的象形字,「父」加上「巴」成爸的形聲字,因此如今的漢字都是有織體,有根源的。文字的誕生是人類告別蠻荒走向文明理性時代的標誌——人類「由於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於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 漢字作為漢文化的載體,它的產生宣告了中華文明的開端,同時,漢民族特有的文化審美心理結構也使漢字本身蘊育出獨特的書法藝術。關於漢字的起源,古代典籍文獻中有各種不同的記載。《周易·繫辭下》說:「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又:「上古結繩而治、聖人易之以書契。」鄭玄註:「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在戰國中晚期曾廣泛流行「倉頡造字說」並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荀子·解蔽》說:「作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韓非子·五蠹篇》:「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者謂之公。」文字作為約定俗成的符號體系,它的產生源於人類社會群際間思想、交流的需要,而不可能由一人所獨創。倉頡造字的傳說至多表明倉頡作為黃帝史官對文字有搜集整理之功。(一)先秦書法——史前古韻
雖然書法藝術的自覺化至東漢末才發生,但書法藝術當萌生於漢字形成同時。漢字的形成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目前發現的關於原始漢字有關的資料,主要是原始社會在陶器上遺留下來的刻畫符號,但它們還不是文字,只是對原始文字的產生起了引發的作用。
為學術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後期(約前14至前11世紀)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發現於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是殷商時期刻寫在龜骨,獸骨,人骨上記載占卜,祭祀等活動的文字。嚴格地講,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稱得上是書法。因為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字,章法。而此前的圖畫符號並不全有這三種要素。甲骨文的結體隨體異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圓多異,長扁隨形,其線條比陶文更為和諧流暢,為中國書法特有的線的藝術奠定了基調和韻律。
金文指古代銅器上鑄的或刻的文字(又稱銘文),主要代表是西周 《毛公鼎銘文》,其結構勻稱準確,線條遒勁穩健,布局妥貼,充滿了理性色彩,顯示出金文已發展到極其成熟的境地。
毛公鼎
張魂品評:金文本人研究不多,無話可批,只感覺那是我在跟遠古的對話!石刻文產生於周代,興盛於秦代。字體近於《說文解字》所載籀文,歷來對其書法評價甚高。主要作品有:《石鼓文》《嶧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玡石刻》《會稽石刻》等。
從書法的角度審察,這些最早的漢字已經具有了書法形式美的眾多因素,如線條美、單字造型的對稱美、變化美以及章法美、風格美等。從商代後期到秦統一中國(前221年),漢字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這種演變具體反映在字體和字形的嬗變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趨向線條化,戰國時代民間草篆向古隸的發展,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書法的藝術性卻隨著書體的嬗變而愈加豐富起來。
(二)秦代書法——書法的先河
秦始皇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使之整齊劃一,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
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基本概括了此時字體的面貌。
小篆
張魂品評:小篆研究亦不多,只能知道幾個字的筆畫規律,但是勾畫太過雜繁,特此揭過!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秦代書法,在我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與雄偉的萬里長城和壯觀的兵馬俑一樣,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是中華民族無窮智慧的結晶。
秦隸
張魂品評:筆畫較為剛硬,具有很強的力度,但也較為繁複!
(三)漢代書法——隸書興起
漢代是漢字書法發展史上關鍵性的一代。兩漢三百餘年間,書法由籀篆變隸分,由隸分變為章草、真書、行書,至漢末,我國漢字書體已基本齊備。筆法不但日臻純熟,而且書體風格多樣。在隸書成熟的同時,又出現了破體的隸變,發展而成為章草,行書、真書也已萌芽。書法藝術的不斷變化發展,為以後晉代流暢的行草及筆勢飛動的狂草開闢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為實用面越來越小而漸趨衰微,但在兩漢璽印、瓦當和嘉量上還使用,並使篆書別開生面。
漢隸
張魂品評:漢隸在筆畫上具有波、磔之美。具有圓潤之感!
這一時期主要代表作品有《馬王堆帛書》,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它是研究西漢書法的第一手資料,使前人爭論不休的西漢有無隸書的問題迎刃而解。《馬王堆帛書》用筆沉著、遒健,給人以含蘊、圓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獨具特色,既不同於簡書,也不同於石刻,縱有行、橫無格,長度非常自由。有強烈的跳躍節奏感。總體反映了由篆至隸的隸變階段的文字特徵。最能代表漢代書法特色的,莫過於是碑刻和簡牘上的書法。東漢碑刻林立,這一時期的碑刻,以漢隸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謹嚴、波磔分明。此時隸書已登峰造極。到了漢末創興了草書,標誌著書法開始成為一種能夠高度自由的抒發情感,表現書法家個性的藝術。草書的最初階段是草隸,到了東漢時期,草隸進一步發展,形成了章草,後由張芝創立了今草,是對章草的革新。筆畫連綿迴繞,文字之間有聯綴,書寫簡約方便後為東晉王羲之所發揚完善。
張芝今草
張魂品評:飄逸繚繞,剛柔相濟,疏密相宜,但真跡作品甚少,只存一貼,並懷疑為偽造!(四)魏晉書法——尚韻
從漢字書法的發展上看,魏晉是完成書體演變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歷史階段,是篆隸真行草諸體咸備俱臻完善的一代。漢隸定型化了迄今為止的方塊漢字的基本形態。隸書產生、發展、成熟的過程就孕育著楷書,而行草書幾乎是在隸書產生的同時就已經萌芽了。真書、行書、草書的定型是在魏晉二百年間。它們的定型、美化無疑是漢字書法史上的又一巨大變革。這一書法史上了不起的時代,造就了兩個承前啟後,巍然綽立的大書法革新家—鍾繇、王羲之。三國時期,隸書開始由漢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變出楷書,楷書成為書法藝術的又一主體。楷書又名正書、真書,由鍾繇所創。三國(魏)時期的《薦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視百代的珍品。
晉時,戰亂頻繁,人們極為渴望平和悠然的生活,因此在其時代生活上倡導「雅量」「品目」的藝術追求並中和居淡之美,成為追求韻味的時代,此時書法大家輩出,最為著名的為「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士大夫們的要求,人們愈發認識到,書寫文字,還有一種審美價值。最能代表魏晉精神、在書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當屬王羲之,史稱「書聖」。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其子王獻之的《洛神賦》字法端勁,所創「破體」與「一筆書」為書法史一大貢獻。「書聖」王羲之在談書法藝術時,也使用了自然界的意象: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王羲之曾從師的東晉女書法家衛夫人說道:「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王羲之《蘭亭序》——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氣勢磅礴,引人入勝!
張魂品評:世傳為馮承素的仿作,真跡為李世民陪葬品,這讓我感到憤怒的極點,一個死者又不能賞閱,又何必強佔而化為塵土,讓後世子民,忘假而嘆,一個贗品能寫出如此的氣勢,如此的震撼人心,如此勾人心魄,不知道真跡又是如何呢?李世民啊李世民,你枉為一代盛世明君!此仿品也真的令人佩服,它的每一筆畫,是多麼自然,多麼醇真,又是多麼明目,整個氣勢所散發的典韻給人無以的遐想,猶如飄仙之衣袂,暢遊夢幻!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高峰墜石;每作一折,如屈折鋼鈞;每作一牽,如萬歲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趨驟。
(五)南北朝書法——魏碑興起
南北朝時書法,也繼承東晉的風氣,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他們繼承了前代書法的優良傳統,創造了無愧於前人的優秀作品,也為形成唐代書法百花競妍群星爭輝的鼎盛局面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南北朝書法以魏碑最勝。魏碑,是北魏以及與北魏書風相近的南北朝碑誌石刻書法的泛稱,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書法。唐初幾位楷書大家如歐陽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繼承智永筆法取法六朝的。
智永(南朝-隋唐)是這一時期主要書法家,他是王羲之的七代孫子,其主要作品有:《千字文》。
智永《千字文》
張魂品評:年代久遠,只能從破紙上一窺其渺渺風采,文字溫婉,但個人並不痴迷!但是魏碑卻是我學書法的開端,剛開始不知道魏碑代表什麼!只感覺一種端莊深沉,令我摹之!
(六)書學鼎盛的唐代——尚法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初唐書家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整個書壇書法總特點結構嚴謹整潔,故後代論書有「唐重間架」之說,一時尊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昇平,儒道結合,李邕變右軍行法,獨樹一幟,張旭,懷素以顛狂醉態將草書表現形式推向極致,張旭史稱「草聖」,孫過庭草書則以儒雅見長。而顏真卿一出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於古意之外,為楷書奠定了標準,樹立了楷模,形成正統。至此中國書法文體已全部確定下來。到晚唐五代,國勢轉衰,柳公權再變楷法,以瘦勁露骨自矜。
柳公權《神策軍碑》
唐太宗李世民和詩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書家。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唐朝書法分三個時期,初唐以繼承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晉代書法的勁美。中唐不斷創新,極為昌盛。晚唐有王文秉的篆書,李鶚的楷書和楊凝式的「二王顏柳」餘韻。
顏真卿《祭侄文稿》
張魂品評:唐朝在歷史上算的上最輝煌的書法盛世了,這如同唐詩那般輝煌!唐朝非常著名且流傳千古的大書法家就有好幾位,所以在唐朝,能真正稱得上是曠爍古今的時代,其中以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最為著名。其中顏真卿唐代中期傑出書法家。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筆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完成了雄健、寬博的顏體楷書的創作,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範。他創立的「顏體」楷書與趙孟俯、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和柳公權並稱:「顏筋柳骨」。傳世墨跡《祭侄文稿》被後世奉為天下第二行書!但是個人還是比較看重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是令人震撼顫動,而《祭侄文稿》則是強烈精神的迸發,從書法構架和整體上《祭侄文稿》不及《蘭亭序》,而《祭侄文稿》能被推上天下第二行書,並非書法架構和筆畫的優美,而是它整體所散發的強大的精神烙印和時代痕迹,而且是真跡流傳下來,從這副作品上看得出「字寫人神,神照人字」這與王羲之的「我手寫我心,我心寫我字」書法精神追求的相承的!這種書法是值得後世去模仿和傳唱的!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張魂品評:歐陽詢的書法被稱為「歐體」他的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筆畫有力,給我的感覺是一個鐵骨錚錚的硬漢氣勢!
(七)存唐遺風的五代書法
五代十國期間兵戈疊起。公元907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後梁,由此歷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稱五代。書法藝術雖承唐末之餘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向。五代之際,在書法上值得稱道的,當推楊凝式。他的書法在書道衰微的五代,可謂中流砥柱。楊少師之外,還有李煜、彥修等有成就的書家。至此,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已告消歇,漸變入欹側縱肆,以後北宋「四家」繼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時代波瀾。
(八)宋代書法——尚意
兩宋三百多年間,書法發展比較緩慢。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禁中,厘為十卷,這就是《淳化閣帖》。宋初的書法,多從《淳化閣帖》翻刻。這種輾轉傳刻的帖,與原跡差別就會越後越大。帖學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惡,權臣的書體為轉移的情勢,影響和限制了宋代書法的發展。
宋代為後世所推崇者有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四大家。除這四家之外,值得一提的是亡國之君宋徽宗趙佶,他的書法獨樹一幟,趙佶自己獨創出「瘦金體」亦堪稱道。其書法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與他所擅長的所工筆重彩畫作相映成趣。宋徽宗酷愛藝術,在位時將畫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國歷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書畫院,即當時的宮廷畫院。並把書畫的意境是否精美,深遠作為評比的首選,如有一題題為「踏花歸去馬蹄香」,得第一名的沒有畫任何花卉,只畫了一人騎馬,有蝴蝶飛繞馬蹄間,凡此等等都極大地刺激了中國書畫意境的發展。但趙佶本人卻比較擅長精工畫,但對後世的影響卻為極為深遠,大都數人都走上以意境為主的書畫風氣,造就了整個宋朝時代尚意的特徵!
趙佶在書法上,起初學的是黃庭堅,後又學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並雜揉各家,取眾人所長又獨出己意,最終創造出別具一格的「瘦金體」,既有「天骨遒美,逸趣靄然」之感,又有強烈的個性色彩,如「屈鐵斷金」。這種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的書體,需要極高的書法功力、涵養以及神閑氣定的心境來完成。其中筆法犀利、鐵畫銀鉤、飄逸勁飛的《穠芳依翠萼詩帖》為大字楷書,是宋徽宗瘦金書的傑作足於獨步天下,直到今天相信也沒有人能夠超越。這種瘦金體書法,挺拔秀麗、飄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書法的人,也能為它的獨特的書法藝術所讚歎!
趙佶《穠芳依翠萼詩帖》與局部
張魂品評:雖然趙佶在政治國家上的治理一敗塗地,但不能否認的是他書畫藝術的貢獻!更不能否認他的瘦金體那獨特的藝術魅力,難有人能超越的藝術精品,他的書法特點是筆劃瘦細而有彈性,尾鉤銳利,運筆迅疾。字一般呈長形,張弛有度,有一種秀美雅緻、舒暢洒脫的感覺,而且通篇法度嚴謹,一絲不苟。但是不知道是否受到其他歷史原因,在我書法意境眼裡所看到的瘦金體有點研媚與浮誇!但願不是我的被他人所左右著意志而致使觀點有所偏差!因此在宋代算的上入眼的當屬蘇軾,但蘇軾的文學上的成就遠遠蓋於其書法成就,他的詩詞文章影響甚遠,他的書法代表珍品當屬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的《黃州寒食詩帖》!而其他書法大家比較出名的有黃庭堅和米芾,黃庭堅的字挺拔有力,富有色彩,而米芾則在草書上成就較大,盛譽較甚!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黃州寒食詩帖:通篇洋溢著起伏的情緒。詩寫得蒼涼惆悵,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 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讚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還有人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先後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
(九)元代書法——尚古
宗唐宗晉的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文宗天曆初建奎章閣,專掌秘玩古物。元文宗常幸奎章閣欣賞法書名畫,書法一度出現興盛局面。趙孟頫,鮮於樞等名家,是這一時期書法的代表。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但元代書壇純是繼承晉唐,沒有自己的時代風格。雖然在政治上元朝是異族統治,然而在文化上卻被漢文化所同化,與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現為刻意求工的開式美的追求,所以大詩人蘇軾所說的是「我書意造本無法」,而書法家趙孟頫用的是「用筆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後者才強調有意之意。元朝書壇的核心人物是趙孟頫,他所創立的楷書「趙體」與唐楷之歐體、顏體、柳體並稱四體,成為後代規摹的主要書體。由於趙孟俯的書法思想絕對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書法對王派書法的精妙之處頗有獨到的領悟,表現為「溫潤閑雅」「秀研飄逸」的風格面貌這也和他信佛教、審美觀趨向飄逸的超然之態而獲得一種精神解脫有一定聯繫。比較成名的傑作有《洛神賦》。
趙孟頫《洛神賦》
張魂品評:雖說趙孟頫在書法歷史上其名甚隆,讚譽不少,但我不想失去真言,而匍匐權威之下,趙孟頫的書法,雖復古模仿了二王之風,又有獨到之處!但是在我個人觀點和欣賞書法意境里,卻是難受的很,雖說書法秀媚,溫婉,但是我不得不說,他的書法沒有半點超乎自然而清新硬朗的氣勢,相反字體多了點浮誇和無力之感!
縱觀元代書法,元代書法的特徵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還在行草書方面。至於篆隸,雖有幾位名家,但並不怎麼出色。這種以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有元一代書風,仍沿宋習盛於帖學,宗唐宗晉,雖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於書壇,較之文學,繪畫等藝術門類,尚顯冷落無成得多。
(十)明代書法——尚態
由宋元上追晉唐的明代書法,在近三個世紀中,朝廷諸皇帝都很喜歡書法。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後,即著手文治,詔求四方善書之士,充實宮廷,繕寫詔令文書等。明代帝王如仁宗、宣宗、神宗也極愛書法,所以,朝野士大夫重視帖學,皆喜歡姿態雅麗的楷書、行書,幾乎完全繼承了趙孟頫的格調。明代像宋代一樣也是帖學大盛的一代。法帖傳刻十分活躍。由於士大夫清玩風氣和帖學的盛行,影響書法創作,所以,整個明代書體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漢北朝,篆、隸、八分及魏體作品幾乎絕跡,而楷書皆以纖巧秀麗為美。明代近三百年間,雖然也出現了一些有造詣的大家,但縱觀整朝沒有重大的突破和創新。 明朝初期書法以「一字萬同」,「台閣體」盛行。沈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明初書法家有擅行草書的劉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隸的宋遂和名滿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寵"三子"。 到了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寵四子依趙孟俯而上通晉唐,取法彌高;筆調亦絕代,這和當時思想觀念的開拓解放有關,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 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蕩的視覺效果,側鋒取勢,橫塗豎抹,滿紙煙雲,使書法原先的秩序開始瓦解;這些代表書家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倪元瑞等。而帖學殿軍董其昌仍堅持傳統立場。同時董其昌的書法也比之他家較為出眾,名氣流傳甚遠!
張魂品評:明代書法在本人眼中,能值得說上書法大家是文徵明和董其昌,當然沈周和唐伯虎的名氣也很大,但是沈周和唐伯虎的成就在詩畫上比較突出,文徵明在書法史上以兼善諸體聞名,尤擅長行書和小楷, 文徵明書法溫潤秀勁,穩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他的書風較少具有火氣,在盡興的書寫中,往往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文徵明是繼沈周之後的吳門畫派的領袖,門人、弟子眾多,形成當時吳門地區最大的繪畫流派。在個人眼中他的書法甚合鄙人口味,瀟洒飄逸,本人書法也極為靠攏,當然不能說自己是書法大家,那是貽笑方家的!只是本人很是推崇,因為他的書法很「真」。
文徵明《滕王閣序》
董其昌的書法也一樣備受個人推崇其書畫創作講求追摹古人,但並不泥古不化,在筆墨的運用上追求先熟後生的效果,拙中帶秀,體現出文人創作中平淡天真的個性。加之他當時顯赫的政治地位,其書畫風格名重當世,並成為明代藝壇的主流。在書畫理論方面論著頗多,其「南北宗」的畫論對晚明以後的畫壇影響深遠。工書法,自謂於率易中得之,對後世書法影響很大。以行草書造詣最高,較傑出的作品有《櫽括前赤壁賦》。但是在歷史的董其昌在人品上因受權利和高官的腐化,極為讓人不齒,但是這裡只能拋開他的人格,談其藝術的貢獻了,董其昌的書法的個人眼中是飄逸空靈,風華自足。筆畫圓勁秀逸,平淡古樸。用筆精到,始終保持正鋒,少有偃筆、拙滯之筆;在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布局,疏朗勻稱,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講究,枯濕濃淡,盡得其妙。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從各種字體筆畫可以看出他的六體,八法極為有研究和精湛!可以說是完美之作!當然能撇開他的其他因素,那是真的完美了!因為他的字跟趙孟頫不同!
董其昌《櫽括前赤壁賦》
(十一)清代書法——尚質
清代歷二百六十餘載,在中國書法史上是書道中興的一代。清代初年,統治階級採取了一系列穩定政治,發展經濟文化的措施,故書法得以弘揚。明末遺民有些出仕從清,有些遁跡山林創造出各有特色的書法作品。順治喜臨黃庭,遺教二經;康熙推崇董其昌書,書風一時盡崇董書,這一時期,惟傅山和王鐸能獨標風格,另闢蹊徑;乾隆時,尤重趙孟俯行楷書,空前宏偉的集帖《三希堂法帖》刻成,內府收藏的大量書跡珍品著錄於《石渠寶笈》中,帖學至乾隆時期達到極盛,出現一批取法帖學的大家。他們突破了宋、元、明以來帖學的樊籠,開創了碑學,特別是在篆書、隸書和北魏碑體書法方面的成就,可以與唐代楷書、宋代行書、明代草書相媲美,形成了雄渾淵懿的書風。尤其是碑學書法家借古開今的精神和表現個性的書法創作,使得書壇顯得十分活躍,流派紛呈,一派興盛局面。
傅山——草書
張魂品評:帖學書法家中以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翁方綱四大家為代表。劉墉的貢獻是在政治上比較出名,至於他的書法較少人提及,但其實劉墉的書法也算的上大家了,他書法取徑董其昌,力厚思沉,筋搖脈聚。但現在我要說的是傅山的草書,因為他的草書有張旭的遺風也有米芾的風采!我努力著有朝一日能寫出這樣的草書出來,那也不枉了!
乾隆書法乾隆臨《快雪時情貼》
張魂品評:對於乾隆書法個人不會因為他曾是一個有名帝王而被左右自己欣賞的意志,實在不令我喜歡,他的書法是很雄渾飽滿,但是個人看上去很不喜歡,原因就是因為他的書法感覺很幼稚,沒氣質,就這麼簡單,如果硬要說他的書法很好的話,那隻能說是這些不是他的真跡了,當然這個可能性太小了,我不是和珅可不是一朝君子,一朝臣的角色!
時至今日——21世紀,書法江河日下,已無飄灑更無尚古,時代總是向前遞進,隨著經濟繁榮與發展,毛筆的書法已被硬筆所代替,硬筆的實用性與便捷,使毛筆成為古董式的紀念藝術,毛筆無法更好適應社會經濟的強大需求,硬筆也就此應運而生,硬筆的攜帶方便和書寫快速,占篇幅少,便既然成了社會上發展的主流,硬筆所書寫的字簡練幹勁,但是即使有所為的書法大家寫出的字也是缺乏毛筆字所帶來的飄逸與豐富的線條變化,有所成的書法家的作品也只能練出略帶書法的味道的字體,終究無法代替毛筆所寫的字體。隨著計算機網路的普及,書法也幾乎消失殆盡,雖說硬筆所寫的別有一番別緻,但終究無法與傳承幾千年的毛筆書法想媲美,毛筆書法也漸漸淹沒在滾滾歷史長河中,一個文明古國的精粹也漸失璀璨明珠獨有的光芒,我們應該拿什麼拯救呢,我們希望書法是民族藝術中一枝永開不敗的鮮花,讓世人賞以欣慰,可從中領略其精神風度,心靈意境,生活情趣,審美追求,時代氣息······這樣一種觀之激人感奮,聊以勵精自慰的藝術,何樂而不為呢!難道讓中國人引以自豪的國粹也要失去?難道一個國家時代高度發展,就要讓藝術之芭失去,這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那麼值得中國人自豪還有什麼呢?編後話:在現代比較有名的硬筆書法家是啟功,但是硬筆終究無法跟毛筆的書法相媲美,所以不想費筆墨而去說什麼!但願看到的中國書法是個好兆頭吧,如今能拿得出手的硬筆書法寥若晨星,當然我也是從硬筆環境長大的,也不好說硬筆是敗筆,那不成了自欺欺人了嗎?所以就厚著臉皮把自己寫的硬筆作品上傳來,當然這個是不能入方家之目的,只是為了表明自己既然對書法如此的崇尚,也該把自己的作品拿出來的看看,不然會落人把柄,說什麼站著說話不腰疼之類的,當然我個人的作品只是覺得確實有著毛筆的那書法的味道,才好意思拿出來,至於是否能得到大家的認同,那就在其次了,還要特別說明的是,這些字沒有經過任何圖片技術處理,就是掃描上來的!敗筆頗多,不值一哂!張魂品評:字體筆勢還算順暢,線條豐富,略帶書法味道,但是敗筆還真的很多,整體缺乏工整,略顯拘束,當然要重複一點就是要說明,硬筆的字即使練的很優美,也是難於有著毛筆字的典韻生香!
張魂書李白詩《行路難》 聲明:書法發展史,是個人的歷經時間整合而成,當然也是個人心得,以及對書法的偏愛與痴迷,極花心血,所以要轉載的朋友,希望能在轉載註明出處來源魂斷夢橋博客,在下不勝感激,也從這篇文章起,首用筆名「張魂」,網路用名「魂斷夢橋」特此聲明! 有關張魂和魂斷夢橋的名字來源此處不便說明,只想說的是,網名魂斷夢橋,可以說是我在網路興起最早用的,那是2005年就開始用直到現在,在2005年那個時候,搜索引擎是搜不到的,QQ上也是沒有的,但不知道為何在這一兩年,用這個網名就跳出很多!當然我並不是說別人是借用,也有可能是別人很喜歡,自己想到的,所以只好再用張魂這個筆名,因為後期本人將用筆名簽約出版社發行我的處女座,長篇小說《韋小寶風流韻史》三部曲!當然目前用這個筆名在網路上也是沒有的,特此聲明! 筆名:張魂 (2010年8月24日) 網名:魂斷夢橋(2005年1月)
推薦閱讀:
※震撼中國人的德國立體停車場,圖紙規划出來了!拿去~~~
※中國人,春節里的煩惱
※中國人膳食指南必讀【二】
※日本人真的是中國人的後代嗎?
※裴宜理:中國人的「權利」概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