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處世之道—講話看場合,發言有分寸

4處世之道—講話看場合,發言有分寸

  有的人說話,經常不掩飾自己的情緒,不管在什麼場合,也不問對象是誰、不考慮說話會引起什麼後果,心裡有什麼就說什麼,直來直去,結果無意中便得罪了人。在客客氣氣的社交談話中,直話直說是致命傷——別誤解,這不是在鼓勵說謊。這裡講的是一種高深藝術,一種和鬥牛相似的藝術。餐桌談話的高手能夠像鬥牛勇士一樣,揮灑自如地應付、閃避災難。

  有這樣一個善於閃躲質問的人,他的厚顏與本領令了解他的人都要大喊一聲「太妙了」。例如,有人問他:「你可曾讀過《堂吉訶德》?」他會回答:「最近不曾。」其實他根本沒讀過,然而誰會煞風景去破壞融洽的談話?

  另有一次,有人問他可曾讀過但丁《神曲》中的地獄篇,他回答:「英文本沒讀過。」旁人不禁肅然起敬。他這句百分之百的真話會讓人產生三種誤解:(1)他讀過這詩篇;(2)他精通14世紀的義大利文;(3)他是文學純粹主義者,不屑讀翻譯本。真高明。

  其實在社交談話中有很多訣竅,在這裡介紹給直來直去的人作為參考:

  1.尋找安全話題

  預備幾個有趣的題目,侃侃而談,但言辭須含糊,否則社交專家知道你是在瞎扯。不妨考慮以下幾項:

  (1)量子物理學

  就曖昧模糊而言,這題目是數一數二的,或許連愛因斯坦都會感覺緊張吃力。這個話題最重要的部分叫做「不確定性原理」。有位物理學家最愛以這世界的本質為題講些令人費解的話,看到周圍的人個個滿臉愕然、面面相覷,便忍不住偷笑。你也可以學他。

  (2)死海主卷

  幾十年來,只有少數聖經學者能接觸到這些古代經文並加以研究。他們不讓別人看,也許是因為他們還沒琢磨出古卷中文字的真正意思。

  (3)某位不大出名的歷史人物

  你選的歷史人物不必有什麼精彩的秘聞逸事,然而如果你不想再聽某人喋喋不休地談論當今的國家領導人,這題目就很適合了。

  你可以說:「某某怎麼樣?」

  那人會頓時茫然,問道:「他怎麼樣?」

  「你剛才說的全部可以應用到某某身上,」你回答,「你看看他的遭遇。政客就是這樣的。」

  誰能反駁?

  不過要審慎的是:在此之前必須跟其他客人周旋一下,談些不相干的話,摸清楚什麼題目不能碰。某人有一次大談「文化大革命」,談了20分鐘。殊不知,坐在他旁邊的那個人是屈指可數的中國史權威。

  2.用涵義廣泛的形容詞

  所用的形容詞最好能適用於幾乎任何方面。

  如果有人要你對你毫無所知的某本書、某出舞台劇、某部電影或某首音樂發表意見,你應該說:「我喜歡他早期的作品,作風比較單純。」或者說:「我喜歡他後來的作品,比較成熟。」無論對方是否同意,都不能說你錯。

  3.講述一些歷久彌新的趣聞逸事

  你不必發表長篇大論也可以令人覺得你學問淵博。在節骨眼上講出一樁人所罕知的事,會使人深信你滿腹經綸。例如,你記住某某名作家的妻子是哪個富豪家族哪一房的正室或偏房的表親,然後再跟人家討論文學、商界動態、名人花絮或新聞的時候,裝做漫不經心地提起。

  4.發表別人無從駁斥的見解

  閑談中,難免會有人問你:「你認為如何?」

  你不想把真正的想法說出來,原因是你剛才沒有注意聽。其實你一直在想的是赴宴途中你汽車發出的怪聲,或者某部電影里某演員叫什麼名字。不過,有三種答案適用於任何話題,而且不會引起異議:

  「那完全要看情況而定。」

  「不能一概而論。」

  「在某些地方,情況會受環境因素影響。」

  5.高明地搪塞躲避

  要是有個粗魯的人竭力想戳穿你的把戲,千萬別慌。你可以採納如下幾個對策:

  (1)含糊其辭。馬上用丹麥著名物理學家尼爾斯·波爾所講的:「真理有大小之分。與小真理對立的,當然是錯的;與偉大真理對立的,則同樣是真理。」然後,趁質問你的人還在琢磨這一番話,找個借口離桌。

  (2)指著窗外大聲喊:「瞧那個!」藉此轉移同桌人的注意。

  (3)把一塊肉放進口裡細嚼,同時做思索狀,彷彿是在整理你的答案。接著屏息並慌張地指指喉嚨,奔出飯廳,挺著肚子朝沙發背猛撲過去,使人以為你食物梗塞,在自行救治。然後站起來,轉身對嚇壞了的眾人從容地說:「沒事了。」

  如果你演技夠好,大家便會忘記使你突發急症的誘因,反而稱讚你有醫學知識,救了自己。「是騾子是馬,你必須放在社會中遛遛才知道。」一個人個性過強、鋒芒畢露,誰勸也沒用,只有放在社會中多吃幾次苦頭,他才能學會處世;同樣,一個不寬容的人,只有放在社會中,多次鍛煉捶打,他才會變得寬容起來。
推薦閱讀:

老人80大壽祝壽詞,祝賀80大壽的講話
麥克唐納 貝恩:《心身的神愈》——講話一
【轉載】在同學會上的講話
佛七講話 智諭法師疑問解答

TAG:處世 | 處世之道 | 發言 | 講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