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法華經講記·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法華經講記·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提婆達多,譯作「天熱」。他出世專門來叫人生煩惱——煩惱就是「熱惱」啊!但是佛講這一品告訴大家,提婆達多是為了成就佛道來表演黃世仁,其實他是陳強。那麼,我們在修行中如果有別人惹你生煩惱,你要知道他是陳強,不要把他當黃世仁,你要感恩。至於你有沒有那個道行去示現?要問自己的心。有那個道行,你拳打腳踢、嬉笑怒罵,皆是佛道!否則你趕快收斂。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惓。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舍國位,委正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佛講自己無量劫中求《法華經》都沒有懈惓。我們這一生幾十年你能不能懈惓吶?我今天有事,不去聽《法華經》了,是不是?人家無量劫都難得遇到。我講老實話,你放下一切你也要來聽,就像孟婆一樣。「孟婆!你兒子掉到水裡去了!」「隨他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要有這種心態。這就檢驗我們自己的道行,檢驗我們的境界。前面的那些分身佛放下佛土的一切大事都來聽聞《法華經》,我們有多大的事情你放不下呀?師父在這裡講經說法時間有限啊!錯過了這個機會,今後能不能來不是由你我一廂情願的,這裡有許多未知數。因為末法時代「魔強法弱」。

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他這個發心是方便菩提心。『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一個人行六度萬行到達這種程度很不簡單啊!後面,佛並且捐舍國位——在中國歷史上,當皇帝的有父子反目成仇,互相殺害。為什麼啊?執著於名利。有智慧的人扔掉這些東西,沒有智慧的人拚命去奪去搶,甚至不惜一切手段,乃至發動一場戰爭。眾生就是這麼可憐,到頭來自作自受。

擊鼓宣令:是號令天下。發什麼號令呢?誰能為我講大法,我以國王之身,『終身供給走使』,給他當傭人心甘情願。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采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若不違我:你不能違反我,我叫你怎麼樣你就得怎麼樣。我們現在可能反了:師父啊,你若不違我,我就來聽你講經。師父也是這樣:行吶!只要你來呀!來了以後你好好聽經,只要你不搞破壞,安分守己,你就是懶一點,師父都能包容。有些人不能理解。其實多養一個懶人就是多送一個人到極樂世界——只要他明白『如來藏』,他今生懶,來世不一定懶;他開始幾年懶,可能以後幾年就不會懶,要允許有一個過程。在師父這個法場的弟子們,古古怪怪的都有,沒有大心量的話,你很難包容。

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采果汲水,拾薪設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東西,由轉輪聖王為仙人包辦。乃至以身而為床座:佛把身體給他的老師坐;晚上睡覺,佛用身體抱住他老師,給他溫暖。修行之人,你如果對老師沒有恭敬心,是不能成就的。更不用說你去打妄想,去怨恨。老師怎麼樣都是對的,總有他的道理。身心無惓:他充滿了法喜。而不是:倒霉了!今天又給他睡了一個晚上,上午又給他坐了半天,我渾身腰酸腿痛。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給』是供給,『侍』專門照顧;令無所乏,是老師所需要的沒有一點點的缺少。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念過去劫,為求大法故,雖作世國王,不貪五欲樂。椎鍾告四方,誰有大法者,若為我解說,身當為奴僕。時有阿私仙,來白於大王,我有微妙法,世間所希有。若能修行者,吾當為汝說。時王聞仙言,心生大喜悅,即便隨仙人,供給於所須。採薪及果蓏,隨時恭敬與。情存妙法故,身心無懈倦。普為諸眾生,勤求於大法。亦不為己身,及以五欲樂。故為大國王,勤求獲此法。遂致得成佛,今故為汝說。】

椎鍾,是敲鐘。阿私仙,譯作「長壽仙」。果蓏,是一種水果。情存妙法故:我做以上種種的供養,一心是為了求法。身心無懈惓,普為諸眾生,勤求於大法:不光是為自己,他求法還是為大家。說明他這個方便菩提心發得很圓滿。

亦不為己身,及以五欲樂,故為大國王,勤求獲此法,遂致得成佛,今故為汝說:因為他發方便菩提心發得很圓滿,所以即使在轉輪聖王這個位子上也能求得正法。這就是《法華經》講的『以道受樂』。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

由於讀了《妙法蓮華經》,才圓滿具足『六波羅密』,它通大通小。通小,它是我們一個基礎;對於明心見性之人,可成就菩提道行。想一想,『慈悲喜舍,三十二相』,有哪一法不與『六波羅密』有密切的直接關係?慈悲喜舍:「大慈」是佛對一切眾生平等予樂;『悲』是「拔苦」,用了義法來講是「拔生死之苦」;『喜』是喜一切眾生先我成佛;『舍』,把以上這三種執著都要把它舍掉,是舍「我執」,變成自性流露。『紫磨金色』是表真實,與前面講的「法性身」相一致,這是佛的真身。

十力,我們在前面〈方便品〉解釋了佛的十種智力。

四無所畏,前面解釋了佛的「四無所畏」。那麼還有菩薩的「四無所畏」,在這裡圓融一下。

菩薩的「四無所畏」,一個叫「善說法要無畏」。講經說法你要能抓得住重點。否則講法講得太偏、太遠、太雜,不得受用。講經說法的菩薩不是可以信口開河,你想怎麼樣講就怎麼樣講,始終要抓住『一心三藏』,抓住「聽經聞法能當下成就」,三句話不離本行。不可以賣弄自己的博學多聞來嘩眾取寵,要克服這種毛病。不是向人家證明你的學問怎麼怎麼多——讀天文地理、醫學哲學什麼什麼,因為這些法世間法多得很。好不容易我們形成一個法會,首先要我們向眾生講出真理。

第二個無畏呢,盡知法葯無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講了『如來藏』這個大法就能使人當下成就。這是正法之「葯」,可治一切命苦,讓眾生究竟解脫。一點點都不含糊,信心才能堅定。

第三個是,回答問法無畏。這裡的問法是指對於問難,你不害怕。為什麼?你明白了『如來藏』的道理,你大公無私,你圓人說圓法,你不害怕。所以明白這個道理,處眾不驚。不管在什麼地方,哪怕面對成千上萬的人,哪怕遠在天涯海角你都不害怕,因為你已經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理。

第四個,能解眾疑無所畏。「眾疑」是指正信、善信、求法之人,你可以以各種方便來引導他回歸正法。

『四攝法』已做解釋,『十八不共法』也是。

【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

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髮緣覺心,恆河沙眾生髮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

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髮菩提心,至不退轉。】

這個『天』是「第一義天」,『王』表自在。『天王』呢,表究竟成佛。『世界名天道』,「天道」就是「第一義天」,以《法華》正法教化眾生。『般涅槃』就是進入涅槃,或者叫「示現涅槃」。

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這個就有點像那個多寶如來了。這是不是也有他的本願呢?他生生世世都是以「密行」幫助現在佛成就道行,而不是像釋迦牟尼佛那樣以無量的化身來教化眾生。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高六十由旬』觀照為「六度」。『縱廣四十由旬』觀照為佛的四無畏和菩薩的四無畏。『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每一個人都是『七寶妙塔』,每一個人心裡都是這個『天王如來』,『天王如來』就是這個佛土的教主。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凈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鑒於提婆達多示現惡相,那麼佛也好,修行人也好,皆從其中受益。他示現惡相,我們知道「惡」了,心是不是就「善」了?對於那些惡劣的境界不需妄加分別,我們只要懂得從中得到有益的教訓,足矣!能幫助我們奮發圖強。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就是『凈心』。『不生疑惑』。不需要懷疑心,只要能得到受益就行。不要去妄想、分別他的是非長短。

生十方佛前:你總能遇到佛法,不管你在哪一個佛土。這是你自己成就的功德福報、善根,而且在佛土上一定能聞到《法華經》。聞到其它經典都不算數,那不足為奇。有些人生於佛世啊,都聽不到《法華經》。生不到佛土,如果在人天道中,你也是『受勝妙樂』,為什麼?因為你是「以道受樂」,永遠不會落惡道。

若在佛前,蓮華化生:如果你在這一世遇到佛,遇到《妙法蓮華經》,你就能成就。『蓮華化生』就是解脫。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

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湧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卻坐一面。】

多寶如來的侍者智積菩薩看看這個法會也差不多了,勸多寶如來回去。而釋迦牟尼佛挽留多寶如來和智積菩薩,是想進一步把《法華經》推向高潮。他知道文殊菩薩會來,是又要有妙事。這裡呢,文殊菩薩示現神通,來強化對下等根機眾生的教育。

往智積所,共相慰問:佛法不離世間法。一般地相互接見,地位要對等。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證知。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湧出,詣靈鷲山,住在虛空。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殊師利謂智積曰: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情況怎麼樣啊?這個『仁』是對文殊菩薩的尊稱。

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證知:稍微一會,你就能身臨其境。你親自看到,證到,體會到。

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湧出,詣靈鷲山,住在虛空。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

住在虛空,是表已經開了智慧。他起點要證入「空智」,否則都不能叫明心見性,已經證入空智的菩薩可以說為「摩訶薩」。那麼住在虛空中卻在談論大法,就是「居空說有、在空說有」,這個層次可以圓融為圓頓智慧。因為「空智」是證入那種無形無相的「寂滅空」的境界,由「空」在說法,這說明「即空即有」。所以這裡就是體現出『一心三藏』的「即空即有」。如果是別教菩薩來說法的話,他不是「居空說法」,他下來以後他進入「俗諦」再體會「俗諦」,進入「空諦」體會「空諦」。所以圓頓大法在「空」就說「有」,在「有」就說「空」。你看這個文字、這個使用呢,非常地巧妙。

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聲聞人在空中說法表已經回小向大,從空出有。今皆修行大乘空義:『大乘空義』是「即空即有」。

于海教化,其事如是:不是問我在海里教化的情況嗎?作為佛的侍者,智積菩薩是不是一目了然啊?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贊曰:大智德勇健,化度無量眾,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

明眼人一目了然。大智德勇健,這五個字可以分別解釋,也可以把『大』貫穿於其它四個:「大智、大德、大勇、大健」,這是指明心見性菩薩的智慧、法力、道行。『智』,是一種能量;『德』是一種成就;『勇』是形容能量的力度;『健』是表真,合起來是表明心見性的大菩薩身心圓融、圓滿、圓通。這是對文殊菩薩的讚歎:你真是個「大智、大德、大勇、大健」吶!你一下成就了這麼多菩薩!化度無量眾:跑了一趟海,就成就了一大片;而且很簡單,就是說了一下《法華經》,這都是當場成就的。

今此諸大會,及我皆已見:

智積菩薩很謙虛:不光是我看到了,在會所有的人都是有目共睹。共睹什麼啊?名義上是贊文殊,實際上是贊《法華經》「聞法當下成就」,有目共睹。這是《法華經》的良苦用心。最大的良苦用心就是見道成佛,也就是千古以來祖師大德一直在宣傳不已的:「無修無證,一步登天」。這點最難解難信。往往許多人在講這個法的時候,輕描淡寫,不能給修行人留下一種深刻的印象。

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既是講文殊菩薩的教學方法,也是指他們所見到的境界。聲聞人住於虛空在說妙法是不是「即空即有」啊?是不是『演暢實相義』呀?『一乘法』包羅萬相。小法、中法、大法,當下是不是就是一個法呀?集中表現出來,「外現是聲聞,內密菩薩行」。

居虛空:比喻「真如實相、空如來藏」,居虛空而說法,表「不空如來藏」。真心本來面目隨緣顯現文字、義理、人相。

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我們現在是不是聲聞居於空中說法呀?你明白了「即空即有」,當下是空;我在講法,你們在聽法,是不是「即空即有」啊?你明白了『如來藏』的道理,就是「內密菩薩行」,你當下就是願身菩薩。有道無道,自己知道。

【文殊師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

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文殊菩薩畫龍點睛,他在大海里『唯常宣說妙法華經』,『唯』是唯一,『常』是時時、事事、處處,句句不離本行。每句話不離本行的就是宣說《妙法蓮華經》。這是大智文殊,三世佛母。一切菩薩成佛,都必須經過文殊菩薩的幫助指導。

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諸經中寶』就是諸經中王,這是菩薩在說法。

世所希有:這是最好的說法,世所僅有,唯獨僅有。

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實際上兩個人在演雙簧,他早已經知道龍女成佛了。有沒有這樣的人啊——對《法華經》『勤加精進』,速得成佛?(這裡是圓滿成佛啊)他這個『勤加精進』,也就不存在『勤』,不存在『進』,她一聽就成佛了。『勤加精進』也是『勤加精進』,她是心在『勤加精進』是不是啊?她行沒有?

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善解人意。也要注意,因為《法華經》對大家的供養是不是平等的?那麼一個人同樣受持《法華經》,成就的快與慢就和其它的附加條件相關。同樣來聽《法華經》,一個人寬宏大量,一個人處處小心謹慎,一個人很慈悲,一個人很貪心,他得到的功行不一樣。

得陀羅尼:『陀羅尼』譯作「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

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這是最大的特點。文殊菩薩講的『一心三藏』的道理她當下就能深信不疑、融會貫通。所以有智慧的人明白了『一心三藏』的道理,大有相見恨晚之感,感慨萬分:我過去幾年、十幾年、幾十年都是白修了,幸虧遇到這個大法!

深入禪定:怎樣能使我們見道位的功德更加大呢?就是多聽經聞法,多用智慧觀照。這個辦法你越想越有味道。你只要這一念知道萬法都是「我」,上下前後左右、十方三世,過去無量劫走到現在,還要走到未來,都是這一個念。很簡單,不要作多少妄想,你就保持這種心念。如果別人來傷害你,你就能正確對待,常作如是觀照,至關重要!有些人煩惱現前的時候提醒他觀照,他還不觀照,這就很麻煩。那我們修行到底是為了什麼?你到底是為了了生脫死,還是為了來糾纏人我是非?哪有什麼「是非」呀?所有的東西都是我們一個念而已。如果講「第二義諦」,恩恩怨怨是生生世世的事情,誰也沒有吃虧,誰也沒有沾光,都是一個平等法。你怎麼樣想怎麼樣就開呀!

了達諸法:像龍女這樣,沒有任何修證。當然這是特殊情況,對於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人,他即使證到等覺菩薩,還要經過修證。

於剎那頃,發菩提心:你看厲害不厲害?發了菩提心的人會不會落三惡道啊?『剎那頃』,沒有講一絲一毫的修,一絲一毫的證。一剎那好像說為是二百四十分之一秒,這是方便說。是不是體現出「聽經聞法當下成就」啊?可是我們有些人呢,充耳不聞,視而不見,硬是來誹謗大法。本來是佛金口玉言,他非要說成是某某法師,甚至還要挖苦諷刺:你們是不是又在講「聽經聞法當下就能成佛」啊?

剎那頃,這與《楞嚴經》倒數第二段所講,一個人到臨命終時只剩一口氣了,剎那間就要拜拜,他明白了『如來藏』的道理,所有的罪過一風吹平。本來眼看著就到了地獄的門口,轉地獄為佛土。我們要盡菩薩的責任,要奔走呼號啊!唯有《法華經》《楞嚴經》才能救度眾生,這都是佛金口玉言。

得不退轉:果真刻骨銘心明白「萬法皆是我」,注意啊!有道無道自己知道,你想退轉都不可能,你也沒有辦法退轉。

辯才無礙:這個『辯才無礙』不是學來的,它是自性里流露出來的。因為當我們真正明白了自性本來面目的時候,大家看這個氣球手套,往這裡迴光返照的時候,這裡面的東西自然而然跟我們道交感應,在世間法叫「靈感爆發」。諸佛菩薩、一切萬法都共同擁有這個如意珠。誰能迴光返照,誰得大受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問題是我們能不能把煩惱習氣放下來。《楞嚴經》講『歇即菩提』。為什麼中國人可以學會外國話?將來我們還會學會天語,還會牛語、馬語,可以跟一切的萬法溝通,為什麼?各種語言是不是都在這裡(氣球手套之空心)啊?這就叫『妙音說法』,每個人本有。一定要明白:各種語言本身就是我們,我們就是英語、俄語、漢語、牛語、馬語……沒有一法不是我們自性中的流露。好好把我們這個人、這個心觀照清楚,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文章寫得妙語連珠並不是『辯才無礙』,他要面對大眾的話,未必能夠『辯才無礙』。所以這個『辯才無礙』一定是來源於你對佛法真理確確實實圓融、圓通,明白了。人家怎麼樣問你都能回答得起來。

慈念眾生,猶如赤子:『赤子』,小孩剛生下來身上還有血,對這樣的小孩子是不是特別特別地要關心照顧?真正明白『如來藏』道理的人,他對一切眾生一定是慈悲。沒有什麼分別心,真沒有分別心。看到誰都想把他留下來:不要走,好好地在這裡聽法。不管是誰到我的道場來,連哄帶騙都要把他安排下來。我們大家都要檢點自己,對別人的關心有沒有達到這種程度?你不要把人家嚇走。

在家人也是一樣,每一個人都發心做一個組織者,自然而然就有人為你護法,你就有功德!領眾修行,功德無量。所以我們要好好『慈念眾生,猶如赤子』,成就別人是不就是成就自己啊?不能因為我們自己會修行,因為我自己勇猛精進,就輕慢別人。

功德具足:不是我有念佛的功德、拜佛的功德,我也參加放生,我也供養來建道場建寺廟,這個印經書我也給了錢……都不叫『功德具足』。『功德具足』在於你這個一念心,慈悲心發起來沒有?對於一切的萬法都是我的一念變現,你觀照了沒有?菩薩就是論心,不是論嘴巴,也不是僅僅論行為。你一念心發出來了,言談舉止必然會有所表現,有情無情都能感受到。當你不管走到哪裡你都感到很自在、很快樂、很圓融,那你『功德具足』;反之,如果你感到在哪裡都格格不入,你就麻煩,你沒有功德,你的心就是周邊壞境的心。有情無情都具靈知性,你在哪一塊土壤你都能很自在地適應。我們走在哪裡,天花地板、桌椅板凳都在跟我們感應,就是你這個心你能不能包容你自己?能不能包容你周邊的環境?你自己很明白。到哪裡都要感到一見如故,到哪裡都感到是自己的故鄉本土。這就是檢驗我們功德具足了沒有。當然這是講的在如來果位啊!要達到如來果位很難,但是我們可以基本上給自己衡量一下,面對各種各樣的人,你能不能習慣?人與人之間是千差萬別啊!有些人對你恭敬有禮貌,有些人對你不聞不問,有些人還給你臉色看,有些人還用言語來輕慢你。你作何感慨?

同樣面對一個人一句話,有些人聽了以後暴跳如雷,有些人聽了以後心如刀割,有些人一笑了之。這就看各人的功德。有些人雞毛大的事情他看得比天還大;有些人把天大的事情看得雞毛大,就是這樣。要檢驗我們的心態,很重要啊!用不好心自己給自己障礙,你還要障礙一大片。唯有肚量能容人的人才是大才。

心念口演:這就涉及到三身功德具足,前面不是『功德具足』嗎?『心』就是「法身」,來成就了「法身功德」;『念』就是「報身功德」,轉識成智,這裡的『念』是報身功德體現;『口演』就是「化身功德」。佛到這個世間上來主要空口白牙說白話。「空口」:「空」就是表智慧,「白」是表根本。佛出世是表智慧的化身,「白話」就是宇宙人生真理,「白」表根本,又表清凈。

微妙廣大:佛證金身法身,大至佛土、小至微塵,有情無情一切萬法無非諸佛法身真常,這是『微妙廣大』,這是從本體而言。那我們這個本體它所包容的智慧德能,又是『微妙廣大』。我們一念心顯現出三個『如來藏』、顯現出十方法界,這三個『如來藏』沒有哪一個『如來藏』不具足十方法界一切萬法。這十方法界一切萬法,當下具足三個『如來藏』。如果講三個『如來藏』把它從縱向上來分析,從空、從有、從不空不有,好像它的顯現有先後次第,叫「縱」;如果把十方法界從橫向上來觀照,它存遍於東南西北上下十方,好像並列存在於一時,把它叫作「橫」。那麼我們再看這個之間的關係。你講它是『三藏』、講它是「縱」啊,「橫」啊,它自身來講每一個『如來藏』當下就是其它三個『如來藏』。

比如說剛才講『如來藏』,這是不是有形有相的不空如來藏啊?那麼這個不空如來藏,是由空如來藏顯現出來,好像是不是一個過程吶?其實,不空如來藏當下是不是空如來藏啊?那麼當我講如來藏顯現出這個不空如來藏的時候,通過迴光返照到它當下即是空如來藏,與這個十方法界的那個空如來藏,是一還是二啊?是一。那麼當下是不是十方法界一切的萬法呀?所以我這個不空如來藏當下就是三個如來藏,當下就是十方法界。你不能講它是縱還是橫,可是縱和橫又是我們所刻骨銘心感受到的,好好悟這個法。三藏十法界當下是一念,當下還又是三藏十法界。這個法妙不妙啊?這就叫『微妙廣大』。你觀照到沒有?

這就開我們的智慧。過去所有的顛倒的心態、邪知邪見,包括我們因此而造成的一切的罪過,我告訴你,當下消除。要感恩『如來藏』心地法門,它幫我們消罪業。無量劫的罪過就是因為一念智慧,全部消除。這就叫「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

師父當年研究這個道理的時候,睡覺從來不脫衣服;我夫人跟我談判,當然叫我燒飯做雜事我肯定是不幹的,她說:老爹爹啊,我就這樣吧,家裡隨便怎麼搞,只有一個要求,晚上七點鐘陪我看兩個小時,雙休日陪我半天上街,暫時就這兩條——你能答應我,我們還能過下去。我說我要考慮一下,這個不能幹。你們要理解師父的良苦用心啊!當我們為了要追求真理的時候,你要不惜一切代價。它是引導我們解決生生世世的問題,引導無量的眾生走向解脫。

每當講到這個問題啊,我感慨萬分。現在許多人對這個法呢,投入太吝嗇。對於這樣的真理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連我們的生命都要搭進去!你才像一個菩薩。你們看,當法最了解我,睡覺前起床後就是往經本里鑽。我們一天到晚除了考慮怎樣建設道場、教化眾生,沒有其它事。弘揚佛法,追求真理,就是要如痴如醉如狂,沒有什麼東西比這個更重要。在我的腦袋裡從來沒有什麼過年過節的概念;今天是初幾禮拜幾都不知道,這是十方三世最偉大的事業,你怎麼樣投入都值得,乃至傾家蕩產、犧牲生命,都要在所不辭。都是假的,你去執著什麼啊?當知道都是假的的話,這一切都是你的一個心,知道假的是破除我執,破除小我。當知道了假的時候,一切「假」都是自己,你應該怎樣面對現實?山河大地都是你,牛馬豬羊都是你,你應該怎麼辦?你還有什麼放不下?你還有什麼煩惱?你想生煩惱你生不起來。因為你心力已經擴大了,你生生世世的道路已經胸有成竹。

這就是下面的『慈悲仁讓』,『慈悲』二字,下面都是「心」,一個是「茲心」,一個是「非心」,是不是?『慈』是「茲心」,『悲』是「非心」,「茲心非心」,明白嗎?「茲心」,我當下這個妄心不是我的真心,叫「茲心非心」。你明白了「茲心非心」的話,「非心」也是心,一切心都是我的心。「悲慈」就是「非心是心」。你把這兩個字搞明白了,你就能做到『仁讓』。怎麼『仁讓』呢?把這個「茲心」讓給「非心」,大家都是把「茲心」讓給「非心」,是不是變成一個「心」?

慈悲仁讓:『仁』字是不是兩個人啊?這個『仁』就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兩個人互相讓,是不是叫「同體大悲」啊?互相讓,把假人都要讓給真人,都是把假人讓給真人,是不是就一個真人?一個真人,那個假人是不是也就變成真人?所以我們中華民族的漢字文化,這是老佛爺情有獨鍾,特殊安排。

志意和雅:在中醫來講,『志』藏於膽,『意』藏於脾;『志』表靜,『意』是表動。一個是動,一個是靜,這是表中庸之道。沒有『志』不足以發心,沒有『意』不足以養心。所以『志意和雅』也是我們的成功的一種秘訣,也是佛菩薩出世教人的良苦用心。

能至菩提:具足以上的功德一定能成就菩提道行。

佛菩薩成就菩提道行,並不是我們想像怎麼樣懸,會騰雲駕霧,兩隻眼睛一閉就坐在那裡,不是的。它是密切地結合於我們日常生活。佛法來源於世間法,佛法當下就是世間法,佛法是最樸素、最真實、最簡單的世間法,佛在人中修成。就在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這種過程中調養我們的心態。所以你講成佛很難真是冤枉:佛一口咬定『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要成佛根本用不著裝模作樣——我會掐,我會算,我眼睛一閉就知道你在幹什麼,這些都是鬼;我會騰雲駕霧,我會排山倒海,我在這裡照個相我就現出一朵妙蓮華來……都不是。誰明白『一心三藏』的問題,誰顯現得非常地溫和、平等、慈悲、關愛,你就是大佛大菩薩,不用懷疑。絕對不是你能夸夸其談,能示現種種的神通瑞相。

八歲龍女成佛啊!所以我們明白了她開智慧的這種心態,那就是『微妙廣大、剎那三昧』。當下明白了萬法唯自己一念所變現,她是心潮澎湃不已,感慨激昂,才能得「剎那三昧」。同樣聽聞大法,反應不一樣。有些人聽了以後熱血沸騰,熱淚盈眶;有些人聽了以後:哎呀!還蠻好的,也是種感覺;有些人聽了以後:好!值得研究研究。我碰到兩個人,那是我當初在太原慈航凈苑傳法的時候,聽我講了泥巴瓦塊、風雲雨霧都是我們一念心變現,釋迦牟尼也是地藏王,地藏王也是白骨精,兩個人哈哈大笑,屁股一拍就走了。

真理最簡單。你把『如是我聞』搞明白了以後,所有的經都能成就;你如果不把這個問題搞明白了,說這部經怎麼這麼好啊,你不懂。有的地方是一本《地藏經》,有的地方是一本《無量壽經》,有的地方是《金剛經》,有的地方是《六祖壇經》,凡是這種執著的人都是不懂經。把『如是我聞』搞明白了,佛說的經、菩薩說的經、鬼說的經,統統都是『妙法蓮華王』。

「如是我聞,一時印廣法師在文峰寺,與眾弟子俱。爾時印廣和尚云:南無一二三四五,南無五四三二一,汝等當知,此是阿彌陀,彼是觀世音。說是經已,大家一鬨而散」。這是不是《法華經》吶?但是必須把『如是我聞』搞明白,你講什麼它都是《法華經》。我們要破除迷信、要解放思想,三藏十二部經真理就是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你聞不聞?聞了當下成佛;不聞,你白白地在「這個法門好、那個法門不好」,你是在造口業。聞了,泥巴瓦塊法門都是無上妙法。他們許多人講:哎呀,《地藏經》好啊,讀了就把病好了;哎呀,《大悲咒》好啊,念了以後病消除了。你拿出讀《地藏經》和那個持大悲咒的這個時間和心力,你就那麼一天「南無一二三四五,南無五四三二一」不打岔,你病照樣好。你看不好你找我,你把病送給我好不好?這是真的。

好,這裡涉及到這個龍女成佛的問題,稍微解釋得細緻一點。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

這是智積菩薩與文殊菩薩演雙簧,他們借題發揮也是為了襯托《法華經》當下成佛。釋迦牟尼佛無量劫苦行,在大千世界『芥子許』——芥子就是菜籽大的那個地方都有佛的心血在供養眾生。佛在王子位曾經捨身喂虎,割肉飼鷹。要想想菩薩道啊!現在叫我們捨命去喂虎,捨得捨不得?所以把我們的家庭要看淡啊!看得淡反而是在慈悲他們;你看得太重,反而在傷害他們!我們要會用心啊!

釋迦牟尼佛修了那麼多的苦才成佛,你一個小小的龍女『須臾頃』——聽了下《法華經》就能成佛?人與人不能比啊!有些人一念就能成佛,有些人一課就能證八地菩薩、九地菩薩,有些人可能十住八住,也有些人可能還要生煩惱。不能比啊!「自位不知他位,下位不知上位」。我們不要去打妄想,不要去猜測別人,看不起別人,你只管你自己。修行人一定是這樣的,你不要把兩隻眼睛老盯著別人;盯著別人可以,你必須發慈悲心去幫他,這是可以。盯著別人的缺點和錯誤,只會使自己變得越來越黑暗、越來越愚痴;盯著別人的長處善處,只會使自己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光明、越來越智慧。自古以來諸佛菩薩、祖師大德都是這樣教育人。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自己認真檢點一下你是以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待這個世界?

【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於前,頭面禮敬,卻住一面。以偈贊曰: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微妙凈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天人所戴仰,龍神咸恭敬。一切眾生類,無不宗奉者。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

言論未訖:話音還沒有落地。以偈贊曰:名義上是贊佛,實際上就是把自己證得的境界來告訴智積菩薩。

深達罪福相: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罪』,什麼是『福』。在佛法里,三惡道為『罪』,人道天道為『福』;有漏法為『罪』,無漏法為『福』;兩邊為『罪』,中道為『福』;但中為『罪』,圓中為『福』。這個『罪福』啊,通小通大,通凡通聖。

通凡:在三惡道里受罪是罪,在人道天道就是福報。有漏為罪:「有漏」包括二十八層天,是有漏人天福報;「無漏」,證到阿羅漢果位了,是福報。兩邊為罪:藏教菩薩執著於「有」,通教菩薩執著於「空」,是兩邊,這是有『罪』,這是「菩提邪」;中道為『福』。別教菩薩證到中道,這是福報。但中為『罪』:僅僅是中道也是『罪』,這是講別教菩薩;圓中為『福』,圓教的「中道」為福報。這叫『深達罪福相』。

遍照於十方:『遍照』可說為兩種照:一種叫「寂照」,一種叫「圓照」。「寂照」是在空能見到有,在靜能見到動。雖然無形無相、不生不滅,你在這空性之中你就能知道萬有的本來存在,叫「寂而常照」,空中能悟到有。

所謂「圓照」是指「照而常寂」,十法界森羅萬相、千變萬化,你當下刻骨銘心就能深知皆是我裡面的一念心之所變現,在相能見性,在有能見空,叫「照而常寂」,叫「圓照」。也可以把「寂照」理解為不變隨緣;也可以把「圓照」理解為隨緣不變。所以這個「寂」與「照」啊,是「即寂即照、非寂非照、亦寂亦照」,也叫「雙遮雙照」。怎麼「雙遮雙照」呢?「雙遮雙照,即遮即照」。

看「拿手好戲」。在拳頭的時候,眼睛能不能看到手掌?不能,叫以拳遮掌。那麼在手掌的時候眼睛能不能看到拳頭啊?這叫以掌遮拳,這叫「雙遮」。那麼我們在拳頭的時候,眼睛雖然看不到手掌,心能不能看到手掌?那麼在手掌的時候眼見手掌,心能不能看到拳頭啊?能,這叫「雙遮雙照」,「遮」的當下是不是就是「照」啊?「照」的當下是不是就是「遮」?就是「即遮即照,即照即遮」,也可以叫「雙寂雙照,即寂即照」。

大家把這個道理搞明白了,這就是『遍照』,所以在《心經》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其中『色』法包括虛空、包括無色界的眾生;『空』是講真空。

這個「寂照」不僅照到『色』,還照到「真空」,是不是?那麼到最後「真空」也好,「妙有」也好,都是一個念,都是我們本來的性具功德。講一個念也是方便說,這叫『遍照』。

微妙凈法身:『微妙凈』是形容我們的法身功德。在藏、通、別,用分別法把我們真心本來面目說成三個身:一個是講「法身」,法身無形無相、如如不動,它屬於『凈』;第二個是說我們「化身功德,應身功德」,在這裡是『微』,把一個大變成無量的小,是不是叫『微』?再一個就是「報身功德,智慧妙用」,這就是『妙』。

那麼到了圓教呢,把『微、妙、凈』統統歸於一個念,即微、即妙、即凈;即法身、即報身、即化身。到了圓教的法身就包含「法、報、化」三身;到了圓教的「報身」或者「化身」,統統都是當下「法、報、化」三身。所以我們如果改一下子,這裡用「微妙凈色身」,對不對啊?「微妙凈報身」,對不對?用圓教大法來講,統統對。

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這裡是以有形有相的莊嚴身來歸納前面的「法、報、化」三身,歸納前面的『深達、遍照』之智慧妙用,而以『三十二相』出世教化眾生。

天人所戴仰,龍神咸恭敬,一切眾生類,無不宗奉者:事實勝於雄辯。用萬法來印證諸佛如來果地的功德;也可以解釋為『應供』。佛證得金身、法身,與十法界一切萬法道交感應為一個本體,這是印證圓滿佛的境界。

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現在我明白了,通過《法華經》來成就。唯佛當證知:佛是過來人,也就是也告訴智積,「下位不知上位,自位不知他位」,你如果要對我來印證,你首先問自己成佛了沒有?你怎麼知道我龍女成佛不成佛?這也是我們在修行中一個很敏感的問題。有些人看到人家講經,說只有明心見性人才能講經,意思是人家不能講經。那我問你,你怎麼知道我明心見性沒有?那你如果知道我沒有明心見性,你就應該明心見性啊!要不你怎麼知道的?那你既然明心見性,那你就要來講經,你講給我聽。這雖然是對智積講,是不是也在這樣教誨我們一切人吶?我們不能以下劣心去看人。

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我是來辭行的,我馬上就要南方做佛,用大乘法來教化眾生。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

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舍利弗在這裡也是明知故問。舍利弗其實在維摩詰那裡已經受到很大的教育。他當時他就看不起女眾。那天女散華供養菩薩和阿羅漢,供養到菩薩身上片華不沾,供養到阿羅漢身上呢,怎麼抖都抖不掉。他們還生煩惱,不服氣,還輕慢天女,所以天女當下現了個跟舍利弗一模一樣的男相;再看自己已經變成天女的樣子,好是尷尬。

女身垢穢:『垢穢』就是煩惱習氣重。女人是不是煩惱習氣很重啊?這是真的。往往有些人以此而自卑,他不懂得因勢利導。大乘佛法「煩惱即菩提」,因為你煩惱習氣太重了,所以你最容易成佛,它就是成佛的資本啊!往往壓力就是動力

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諸度』就是無量法門;『梵天王』就是第七層以上的天王;『帝釋』就是玉皇大帝;『魔王』是第六層天的天王;『轉輪聖王』是須彌山腳四大部洲的這些轉輪王;『五者佛身』,不能成佛這些話都是佛講的,但都是方便語。『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

實際龍女是不是在宣傳《妙法蓮華經》吶?『寶珠』就是表「解脫知見」。持以上佛,就是求佛來印證;佛即受之,表佛肯定了。

「解脫知見」就是報身功德。佛為「本」,龍女為「跡」;佛為「法身」,龍女為「化身」。『寶珠』為「報身」。「法、報、化」三身。『佛即受之』,是不是三身融為一體啊?這時候要結合前面龍女就講了幾句偈頌,求佛印證,這就圓融起來。

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龍女是來向佛辭行,以此教化一下法會大眾,示現《妙法蓮華經》當下成就的功德。這個道理再明顯不過了。

人與人之間天地之別。我們這個法會大眾,像舍利弗和智積這樣的大有人在!他不敢相信。八歲的龍女都成佛了,何況龍男啊?這裡是不是很妙啊?又是用女人,又是用最小,又是用畜生,難道佛不知道他過去講過女人有「五大障礙」嗎?明明知道,卻還是用事實來否定自己過去講的方便法。一定要明白啊!即使你去年、三個月或者昨天、或者吃早飯的時候,你這個人很壞很壞,壞透了;你今天來把『如來藏』的道理搞明白,你當下成佛,當下解脫。每個人都大可不必為自己過去中的種種的不好的習氣、還做了些壞事,在心裡執著、難受。你只要把『如來藏』的道理搞明白,你當下解脫,一切的罪過都給你消除。因為你開智慧了,因為你開心量了。但是你必須要明白,你從此對一切的人、事、物你這個心態調整了沒有?我們只要檢驗你對周邊環境——人事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心態調整了沒有。有道無道,自己知道。你調整了,你就應該知道:我解脫了。就這麼簡單。不需要別人來印證,自己印證自己。

再看看第十七品法華會上佛菩薩,聽佛講了半個小時〈如來壽量品〉,無量百千萬億人成為大菩薩。為什麼我們就不能?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都是從「大光明藏」中而來,本來就都是這個「大光明藏」。你比阿彌陀、觀世音不少一絲一毫。講「不少」都是方便說,你就是阿彌陀佛,你就是觀世音!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髮菩提心,而得受記。

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黙然信受。】

這都是無量。成佛是龍女一人,得解脫的是無量眾生。這是龍女來現身說法。這個法走到哪裡就成就到哪裡。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再進一步地印證佛所講的《法華經》,與當年的法會氣氛相一致。我們要非常珍惜啊!只有《法華經》《楞嚴經》能叫人當下成就。不是等一會,更不是等明年後年,更不是等臨死的時候,大家來給我助助念看看怎麼樣。而是『當下』,而且是自己來認可自己,自己來印證自己。而且叫那些從來不信佛的人都在這裡檢驗這個真理。

佛法發展到一個新時期,每個人都要信心百倍,要把如來家業正法承擔下來。這是菩薩的責任。看看古今中外佛法的氣氛,就知道我們肩上的擔子有多重,有多重要。

圓頓大法只愁悟不愁證,「悟即是證」。修是修的我們這個心,心悟了你就證悟了。《法華經》從前到後都是在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告訴我們,『聞法解悟,得不退轉』,沒有講『聞法解悟』,然後由「信願行」三資糧,又怎麼修怎麼證,然後得不退轉。好好看經文。

特別有些人好好的《法華經》《楞嚴經》不讀,人家來講《法華經》《楞嚴經》,他拚命地在後面誹謗:不可能啊!怎麼可能聽經聞法不要修不要證就能成佛啊?佛講這樣的話反反覆復、複復反反在講,並不是偶爾一句話兩句話。特別有些很認真的修行人卻來謗佛謗法,那就太不值得。有些人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對眾生也非常慈悲,確確實實是大好人,可反而來誹謗正法。你說這是不是非常可惜啊?往往那些大壞蛋、地痞流氓聞佛一句話就成佛,你說冤枉不冤枉?

《楞嚴經》倒數第二頁是不是這麼講的?說最大最大最大的大壞人,幹了說不盡的壞事,眼看著就要下地獄,他明白這個道理,成佛了。佛法就是這麼真實!法不容情,因為佛法不是講善,它是講真。講善只能得人天福報,講真才能了生脫死。但是,絕對不是說講真、修真的人就不修善。既不修真也不修善,你連人身都得不到。

無量眾生,得受道記:『受道記』就是後面第十七品講的,有的是羅漢,有的是菩薩,乃至等覺菩薩,在這裡沒有一一地列舉。當然包含從海里出來的那些菩薩,海里的眾生算畜生道。但龍族眾生,在開會啊、護法啊、執行公務啊,可以示現人相;那麼在死的時候、出生的時候、喝酒、吵嘴、打架的時候、過夫妻生活的時候,示現的是畜生相,就跟蟒蛇一樣。它雖然是畜生道,但它過去世中聽聞過大乘經典,所以它來世容易開智慧;又因為在學習大乘經典的時候這一類的眾生對自己要求不嚴格,特別是在男女生活上容易犯錯誤,所以它又墮落為畜生道。所以在龍族集中體現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正有正報。這一道的眾生比較複雜一點,它具有雙重性:有時把它叫「天龍」,它的等級還高於人;但實際上在六道里還是低於人道,它屬於特殊情況。

無垢世界,六反震動:這裡不是「六種震動」,是『六反震動』。這是描述龍女在『無垢世界』成佛以後教化眾生的功德成就。所謂『六反震動』,先講『六』,叫「六種震動」。哪「六種震動」呢?「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接受佛法的教化,轉「邪知邪見」為「正知正見」,這叫「六種震動」。

怎麼叫『六反震動』呢?六根震動以後,必然涉及到對外界「色身香味觸法」這六塵的震動。這六塵的震動在佛法里叫「遍動」。怎麼「遍動」呢?普遍到六塵。我們六根開了智慧以後再看這個六塵,六塵是不是又變過來了?它變成了心,變成了我。那麼對六塵遍動以後,就涉及到六種意識心,是不是?這六根對六塵遍動以後,六種意識心又進一步加功觀照、提升境界。這六識的遍動又叫「等遍動」。怎麼「等遍動」呢?把六根、六塵圓融為一體都是「我」,這個時候六種意識就「轉識成智」,叫智慧。那麼「震動、遍動、等遍動」以後,那個六種意識心變成智慧以後,它反過來是不是又要作用於六根吶?是不是反過來啊?所以反過來作用於這六根,六根是不是又進一步地對六塵再進行觀照認識啊?再觀照認識是不是又進一步提升了六種意識心吶?作用與反作用,叫『六反震動』。

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這裡的『三千』應該理解為一個不定數。『住不退地,發菩提心』。這都是明心見性,起碼是初住位以上。所謂『不退轉』,往往從三個角度來講:一者「位不退」,位不會退到六道輪迴凡夫眾生;二者「行不退」,不會退轉到二乘菩薩、小乘菩薩那種行為;三者「念不退」,有的把它說為地位菩薩,有的把它說為七住位的菩薩,還有的把它說為七地位的菩薩。

所以這裡的從『聞法解悟』到『眾生住不退地』這一段過程,說長了,是從文殊到東海娑竭羅龍宮教化眾生;說短了,僅僅就是龍女這個偈頌回答舍利弗和智積菩薩的問難,就能使這麼多人當下覺悟成就。嚴格地來講,應該是龍女這段偈頌。為什麼?因為這裡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他們並不是從大海里出來的。

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來聽聞《法華經》《楞嚴經》?諸佛都不輕易開講,叫作『時乃說之』,並不是哪個想聽就聽到。那在《楞嚴經》怎麼講的?叫『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一會兒講「真」,一會兒講「假」,一會兒講「空」,一會兒講「有」。講空呢,眾生執著「空」,去誹謗「有」;講「有」呢,他又執著「有」,來誹謗「空」;講「亦空亦有」呢,有些人又變成口頭禪。所以佛都不輕易講這些法。我們要好好珍惜呀!

我們現在是不是當著人天大眾也在點將啊?因為佛當年傳了這個法,毫不客氣地講,我們現在才開始形成了氣氛。我們面臨的是把這一萬年末法——一萬年末法已經過了五百五十四年,還有九千四百四十六年——扭為正法的問題;面臨的是到彌勒菩薩下世前的56億7千萬年的滅法扭為正法的問題。我們不允許滅法,不允許《法華經》《楞嚴經》在這個世界上消失!我們應該承擔什麼責任?要好好想一想啊!誰把這個心發起來,你當下自己立於安全地帶,當下就是不退地,我們生生世世都是弘揚這個大法。你看這個大法,我們越讀越感慨萬分吶!佛幾句話、菩薩幾句話點到要害了,當下證果。

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這兩個大菩薩沒有話講了,開不了口了。親自聽到龍女的教誨,親自看到那麼多的菩薩成就了。往往那些修行非常認真,看上去非常有智慧的人,他在懷疑誹謗。那傻不溜秋的人一聽就能相信,師父三兩句話就能把他們度過來。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所知障」。「所知障」叫「智障」,自己認為懂得了一些東西,他把自己捆住了。富樓那是說法第一,修行最認真,他是四果羅漢,他就不服氣;阿難說他們開了智慧——因為阿難煩惱習氣很重啊!這個開了智慧他是比量功德,只要在中陰身期間,他氣一斷就是八地——富樓那不服氣才回來向佛提出了請法,說像這樣的人怎麼怎麼樣。

佛法里講:愚蠢人得大利益,聰明人反被聰明誤。那明白這個道理,聰明人也能得大利益,放下我執,放下「所知障」不就行了嗎?修行人要放下我執。「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個屠刀是「我執」,這是最厲害的屠刀,殺害生生世世的法身慧命,比強盜土匪還要兇惡無量倍——不是一百倍、千倍、萬倍——是兇惡無量倍!現在許多人認為做好人就是佛,不是這樣。好人的標準就是好人的標準,它不是成佛的標準。

好,對龍女成佛的公案有時間要多觀照。整部《法華經》從頭到尾就是強調聽經聞法,當下成佛。


推薦閱讀:

《法華經》第六卷 大意導讀
惟賢長老:法華經要義 · 中
法華經講記·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梵語《法華經》及其研究(岩本裕)
白話法華經14

TAG:法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