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史中的上海(中)

開埠初期(1843年-1853年)

  • 上海開埠:1843年11月17日,首任英國駐滬領事巴富爾抵達上海到任,標誌上海正式開埠。當年從廣東來了最早的一批英國洋行:怡和洋行、寶順洋行、和記洋行等,他們發現上海是五口中最靠近絲綢和茶葉產地的一個港口,看好它的發展前景。當時中國主要的供出口的生絲是產於浙江省湖州南潯鎮附近的輯里絲,從南潯到上海的內河航運極為便利。英國領事和上海道台經過協商以後,劃給英國商人經商居住的地段是縣城以北的黃浦江西岸,從洋涇浜(1916年填沒成為愛多亞路,即今延安東路)向北到李家莊(今北京東路)的一片荒灘——外灘,不久,沿著江邊供縴夫拉縴的泥濘的道路旁,建成了最初的一批洋行建築,一般為2層外廊式建築。李家莊以北到蘇州河的地塊上則建起了英國領事館。在上海開埠的第一年,除了商人和領事以外,1843年,屬於倫敦會的英國傳教士也迅速進入上海。

  • 徐家匯天主教堂

    盛產絲綢的南潯鎮

  • 英租界:清朝政府希望根據以往在廣州的慣例,在上海也同樣實行華洋隔離居住的政策,於是在1845年11月29日,由上海道台和英國駐滬領事共同商定了第一次土地章程(也稱「地皮章程」)。這份土地章程被視為上海租界存在和運作的依據法理。次年,在上海的英國僑民成立了自治機構——道路碼頭委員會,並修築界路(今河南中路)以明確租界的西部界限。上海開埠初期,英租界內嚴格實行華洋分居,界內只有少數世居此地的中國農民,英美等外國僑民共有約300人,其中絕大部分是英國人。界內修築成方格形的道路網。

  • 青浦教案與英租界的第一次擴展:1848年,倫敦會的英國傳教士前往青浦縣傳教,引起糾紛。作為補償,11月27日,英租界第一次擴充,西界從界路(河南中路)擴充至周涇浜(今西藏路),面積也相應擴展到2800多畝。

  • 美國人進入上海: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簽訂,內容參照了中英《南京條約》。此後,美國的傳教士和商人也開始前來上海。與英國僑民以商人為主不同,美國僑民中傳教士的比重較高,包括1845年來到上海的美國聖公會、1847年來到上海的美南浸信會、1848年來滬的美南監理會、1850年來滬的美北長老會等。由於傳教士的目的是向中國居民傳教,所以他們並不聚居在租界,而是分散居住在縣城內外的各個角落,如美南浸信會的晏馬太立足於老北門外護城河邊,美南監理會立足於不遠處的鄭家木橋,美北長老會立足於大南門外。美國聖公會在城內立足後,1848年,主教文惠廉又請求上海地方官府允許美國僑民在虹口開闢租界,但並未正式劃定界限。上海開埠初期,虹口美國租界由於有蘇州河的阻隔,甚為荒涼,只在江邊建成少數的船塢、碼頭,和為水手們服務的娛樂場所。1846年,第一名美國商人吳利國(Ltentry G.Wolcott)進入上海,被委任為代理領事,在英租界九江路自己的洋行升起美國國旗,這是租界內第一面升起的外國國旗(當時英國領事館還設在上海縣城內),此事引發了英國領事的干涉。此後,絕大多數美國洋行都設在蘇州河以南的英租界內。19世紀美國在上海最著名的商業機構是旗昌洋行。

  • 開闢法租界:1844年10月,中法《黃埔條約》簽訂。1848年,法國領事開始駐紮上海。1849年4月6日,上海道台宣布將緊鄰縣城北門外,北到洋涇浜的986畝土地闢為法租界。不過,法國來華經商的商人始終寥寥可數。因此,開埠初期的法租界雖然擁有良好的區位條件,卻幾乎沒有什麼開發。只在江邊有一兩個法國的洋行(主要經營瑞士鐘錶),法國領事館寄居在天主教會的一處中國式平房內(四川南路),縣城北門外的小街上(河南南路)有兩排中國人的房屋。其他地方則仍然保持著鄉村本色。

  • 耶穌會開闢徐家匯教會區:與之相比,來自法國的天主教傳教機構則顯得相當龐大。耶穌會早在上海開埠之前的1842年,鴉片戰爭尚未結束時,就已經秘密潛入上海附近浦東、松江等地的鄉村。1847年,他們選中上海西郊的村莊徐家匯建立江南傳教區的總部,此後在附近地段陸續建成包括大、小男修道院,2所女修道院(拯亡會和聖衣會),藏書樓,氣象台,土山灣印書館,男子中學,女子中學,育嬰堂等數十個教會機構,形成一大片教會區。以此為基地,將教務開展到江蘇、安徽2省。1851年建立了一座公用的中型教堂聖依納爵座堂,外形屬於希臘風格,可能是中國第一所西式教堂。教堂以耶穌會的創始人依納爵命名。

  • 上海租界形成國中之國

  • 上海1850年代和上海1860年代

  • 小刀會起義:1853年9月7日,活躍於廣東和福建籍水手中間的秘密會社小刀會發動起義,佔領上海縣城,燒毀了上海縣衙和海關等處,殺了上海知縣,囚禁了上海道台。1855年2月17日,小刀會退出上海縣城。

  • 泥城之戰:1853年3月,太平天國佔領南京。4月12日,上海租界內的外國人迅速做出反應。在英、法、美三國領事的倡導下,召開上海租地西人大會,通過由僑民組織萬國商團(義勇隊)的決議,實行武裝中立,以維護租界的安全。1854年4月4日,清軍企圖通過租界進攻佔領縣城的小刀會起義軍,萬國商團在英、美海軍的協助下以武力強行阻止清軍過界,史稱泥城之戰。

  • 工部局成立:1854年7月11日,上海外國租地人舉行大會,通過第二次土地章程,成立獨立的市政機構——工部局,建立警察武裝。

  • 太平天國東進對上海的影響:1860年8月17日,太平天國軍隊首次攻打上海。1862年1月11日,太平天國軍隊第二次攻打上海。1862年8月,太平天國起義軍第三次攻打上海;太平軍僅攻至今日城隍廟及石庫門一帶即攻擊受阻,無功退返。

  • 法租界自設公董局:1862年5月1日,上海法租界公董局成立,為了保全上海法租界的獨立性,法國駐滬領事愛棠宣布法租界退出工部局,代之以上海法租界公董局。

  • 英美租界合併:1862年11月,在滬外國商人提出將上海開闢為自由市的計劃,不受制於任何國家。此項計劃由各國領事報呈各國駐中國的公使,最後被各國公使以不得干涉中國內政為由駁回。1863年9月21日,美租界與英租界正式宣布合併。

  • 成立會審公廨:1864年5月1日,上海會審公廨成立。1869年,洋涇浜設官會審章程公布

  • 推薦閱讀:

    (3)滿族的歷史
    大明袁崇煥是咎由自取還是被冤枉,歷史真的欠他一個公道嗎
    什麼地方的村民修路挖出古屍?
    王守仁何以被稱為一代宗師?
    歷史上真正的劉備

    TAG:歷史 | 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