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黃金時代》:相遇改變人,相遇改變時代

編者按:許鞍華導演,湯唯、王志文、馮紹峰等主演的電影《黃金時代》正在熱映。早前點映時,有說「無人離場」,也有人說身邊觀眾「陸續中途離場」的,對於褒貶不一的說法,四位文藝大咖願意來說說他們眼中的蕭紅與《黃金時代》。

許多個蕭紅相遇,成就一個「黃金時代」

韓松落(作家)

三個小時,不覺得長。身為寫作者,在《黃金時代》里看到的,是讓我喉頭為之一熱的命運關鍵詞:相遇——— 河與河相遇,野火和野火相遇,人和一群人相遇。相遇改變人,相遇改變時代,讓螻蟻變成神明,讓綠皮火車變成銀河鐵道999。讓一個東北鄉下的小姑娘,憑藉一支筆,憑藉那些不起眼的字與詞,火燒雲、倭瓜花、河燈、小團圓媳婦,匯入洪流,在刀槍不入的歷史上,留下一聲咳嗽。

相遇之前,蕭紅的生活支離破碎,電影對此毫無粉飾遮掩。汪恩甲,表哥陸振舜,陸續出現在她生活里,但這些相遇,是生命準備期的相遇,是次一等的,狗糧般的,不足以餵養她。她和他們相處時的順應、懦弱、反悔、掙扎,所有這些顯得猙獰,被人視為狗血的舉動,是她對他們的不適應,是一個人被狗糧般的滿足拘禁時的必然反應。

能算作相遇的機遇終於出現,遇到蕭軍,遇到東北作家群,遇到該遇到的人,所憑藉的,無非一支筆。他們討論讀書寫作、愛的哲學,排演戲劇,在新年夜歡歌笑語,在街頭和另一群年輕人擁抱。作家廖偉棠說,《黃金時代》里有一個青春中國。那青春中國,絕不是虛無的概念,就是這樣一群人的擁抱,是他們交往中的靈光乍現,是瑣碎談話累積出的詩歌,他們因寫作相遇,相遇也成為他們寫作的內容,他們的相遇像蝴蝶振翅,掀起風暴,至今不歇。

即便相遇,也不意味著萬事大吉,夭折、倦意都在發生,有人死去,有人被捕,有人悄悄退出那個時代,也有人謀求更大的相遇,例如蕭紅,她去了上海、青島、武漢、香港,遇見魯迅、許廣平、胡風、梅志、丁玲……所憑藉的,還是那支筆,筆是咒語,是讓人們一瞬間心神相通的魔杖。所以,她的故事天然適合電影,她的經歷,正是約瑟夫·坎貝爾所說的那種「英雄的旅程」。

有評論者認為,電影羅列許多名人,更像一部社交史,但正是許許多多個蕭紅的相遇,成就了許許多多個「黃金時代」。海明威跑到巴黎去,和那一場流動的盛宴相遇;柯萊特跑到巴黎去,和普魯斯特、德彪西相遇;亨利·盧梭從海關收稅員的職務上退休,和畢加索、阿波利奈爾相遇,羅克韋爾·肯特丟下鋤頭,從緬因州跑到紐約去,萊昂納多·科恩扛上吉他,搬進切爾西旅館,緊接著發生的,也都是生命爆炸般的相遇。

讀他們的傳記,看到他們艱苦磨練自己、遭遇劫難、貧困潦倒,餓得出現幻覺,我都毫無同情,我知道他們必然遇到相遇。為了出走,為了不斷拓展生命的維度,他們拋妻棄夫、丟下兒女、欠債跑路、聲名狼藉,他們無恥透頂,他們一點都不要臉,但和相遇之後的萬卷詩書比起來,那都是細枝末節。

《黃金時代》最驚心動魄之處,就在於此,它沒有迴避蕭紅的戲劇性情感,給了她的情史以充足的戲份,但最終卻用貌似平實,實則風雷激蕩的筆觸,寫出了人們是怎麼從五湖四海奔赴而來,最終匯聚成一塊新的大陸的。電影中,蕭紅死去後,丁玲、蔣錫金、駱賓基或者黯然神傷,或者悲痛難抑,那不只是本能的物傷其類,更是因為,他們所寄寓的大陸流失了一塊,那是所有人的喪鐘。

這樣的電影,必然不討好,但是,許鞍華在接受採訪時,曾把《呼蘭河傳》和艾米莉·勃朗特以及赫爾曼·麥爾維爾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較,認為它們都是「探討生命里特別原始及不討好的東西」。這見解驚心動魄,也足以說明,即便在去世七十年後,蕭紅仍然獲得理解,相遇還在發生,和這樣的相遇迎頭相遇,是我們這鍍金時代里,一道金子般的光。

仁波切·李的「黃金時代」

黃佟佟(專欄作家)

看《黃金時代》三個小時下來,我一刻也沒有睡,腦子飛速地轉著,幾乎已經像跑不動的電腦一樣卡卡響,因為實在需要太多檢索和回憶了。最後不但瞌睡沒打成,居然還罕有地灑了幾點鱷魚淚,為了那個被人一腳踹倒,在水裡泥里掙扎著的女作家。出門來擦擦紅眼圈,突然驚叫一句:「咦,也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差嘛!」

我只能說這是一部從未有過的片子。這部片子奇就奇在它不像別的電影一樣全心全意要用所有聲光電把你扯進一段故事一段情緒里,反而擺出一副拒絕進入的姿勢。如果你是一個現代文學史的八卦愛好者,你會覺得編劇太用功了,讀書功力簡直力透銀幕,《蕭紅全集》是刻在心裡領會得妥妥的,還有各種第一手八卦史料……真諷刺,蕭紅死了,反倒成全這些男文人,他們各自表白自己對蕭紅有多麼情深,而隔壁張三是多麼薄情,打得交關熱鬧。和「張學」只有胡、張二說相比,「蕭學」的熱鬧在於參與者眾多,當年左翼作家全體出場,這部電影就用他們的回憶剪貼成了一個斑駁雜離的蕭紅——像用全息技術複製出來的蕭紅,雖然看上去像真的,但你依然看不清她,你無法擁抱她,像所有過去的歷史,空氣中飄動著曖昧不清的迴音。

一部傳記電影要解決的問題,《黃金時代》完全沒有解決,主要是它也無意解決。我想大家是想去看蕭紅和許鞍華的,其實錯了,這部電影完完全全屬於編劇李檣。這位苦守十來年成為電影圈最牛逼的文藝片編劇的男人終於迎來他的「黃金時代」,終於可以任性地完成一次獨屬於他個人的炫技。所有人不過是他的棋子,他把他們調來遣去,無非是為了表現他眼裡的世界,他眼裡的民國,他眼裡的感情,他眼裡的「黃金時代」,甚至就是他自己。

放映會後交流,我老實不客氣地跟許鞍華說:看過李檣的劇本,您幾乎是照著劇本拍的。老實人許鞍華老實作答:「我的主要工作是刪,因為原來的劇本太長了,這是李檣的一次實驗,碰巧我也很喜歡。」嗯,這不是一部導演電影,更不是一部巨星電影,它是一部編劇電影。國內幾乎所有自稱文藝、自認文藝的大咖們都在自薦,各種影展的影帝影后們不惜放低身段去爭演,不得不說是李檣個人魅力的發酵。李檣是這個時代的神話,他渾身散發點石成金的光芒,難怪有網站把他戲稱為「李檣·仁波切」,意喻他在文藝圈當下不可匹敵的影響力。雖然以說話尖刻聞名於世,私下被他罵得一頭狗血的一線大咖們轉頭還是要笑嘻嘻地和他稱兄道弟,力圖進入他的「閨密系統」。

這讓我想起七十年代時尚圈推崇的大神伊夫·聖羅蘭,當年所有倫敦和巴黎時尚圈的時髦男女們爭相以與他交友為榮,去巴黎時尚地標「花神咖啡館」不穿件YSL簡直不足以稱為圈中人……《黃金時代》就是進入李檣的一個大PARTY,所有人渴望來露一小臉,哪怕分文不取也要共襄盛舉,不然何以混文藝圈,何以在文藝圈揚名立萬。觀眾也是,在鋪天蓋地的討論里,幾乎每個文藝青年都坐不住了,必須得去看,就像城中每年那場最好的派對,喜不喜歡另當別論,重要的是,你身在其中。

所以到最後,《黃金時代》成了一個文藝圈的檢驗器。它檢驗一個城市的文藝青年有多少,它也檢驗一個文藝青年的血統和功力的深淺,這映照著文藝圈的虛妄、勢利,和文青特有的裝腔作勢。但至少有一點是好的,那就是,當一個幕後的人終於可以成為某種權力頂峰的話事人時,這至少說明中國電影不再是大導與明星的天下。仁波切·李封神成功之際,也就宣告了某種正常時代的來臨,創造力才是這個世界的硬通貨。

幾乎無人離場的《黃金時代》

李暉(媒體人)

看《黃金時代》前,聽到最狠的評價是:「三個小時,如坐針氈。」但身為中文系畢業生,抱著重溫學業的態度,也是應該要看的。

電影好不好看,我個人有兩個評判標準,一是情節是否緊湊流暢,二是有沒有笑點。事實上三個小時很快過去,其間抽不出時間去洗手間,笑出聲音的次數也有十次左右(笑點比較低),於是,我給電影評了85分,並且鼓勵朋友們去看。

說到對蕭紅的閱讀史,雖然讀的是中文系,但對她的長篇小說,無論《生死場》還是《呼蘭河傳》,都沒印象了。記憶最深的是她的散文,特別是寫她跟蕭軍在哈爾濱生活的篇章。片中用臉盆喝水以及鋪蓋被拿走的情節,出自《歐羅巴旅館》;鞋帶斷了的情節,出自《破落之街》,「鞋帶是斷成三段了,現在又斷了一段。他重新解開他的鞋子,我不知道他在做什麼,我看他向桌間又尋了尋,他是找剪刀,可是沒買剪刀,他失望用手把鞋帶斷成兩段。一條鞋帶也要分成兩段,兩個人束著一條鞋帶。」蕭紅在散文中寫到的飢餓、寒冷和貧窮,讀起來令人髮指,但沒人比她寫得更好。

大學上現代文學史課時,我以為會把蕭紅作為一個重點來講,但老師大概認為左翼文學成就不高,並未就此作深入和展開。到了畢業寫論文,我曾想過寫蕭紅,畢竟讀中學時就看過她的作品,又是女作家。但研究了一下,就放棄了,對她的小說沒有愛,覺得她寫得好的只是散文。

有大學同學看了別人的影評,問電影是否真的像篇論文。所有故事情節及細節有出處,這是像論文的地方,但是,有哪篇論文是以文壇八卦作為主要內容的呢?說是課外補充材料,倒是非常恰當的,比老師講課精彩。這部電影應該列為中文系學生必看,沒準也會讓學生產生研究的興趣。至於「看電影考文學史你能得幾分」,那肯定是不及格的,因為那些左翼作家的作品,我沒怎麼讀過,只是名字全都知道。

有人說這部電影要靠文青來貢獻票房,所以即使自己喜歡,也不覺得它會大賣。看之前和看的時候我其實也有同樣的念頭,但看完了卻不這樣武斷了。一是財務部的同事說,雖然她之前根本不知道蕭紅是誰,看完也覺得挺好看的,故事分成一段段,不覺得悶。二是點映活動請的260位嘉賓主要是品牌客戶的負責人、廣告公關行業人員、媒體、各路達人,並不全然是所謂的文藝青年,出乎意外的是,即使是晚六點就開映,很多人沒有吃晚飯,但提前退場的人極少(在演到丁玲收到信說蕭紅去世時,大概有四五位觀眾離場)。因此,我不會斷言這部電影不適合普羅大眾,再看看現在其他的電影,除了3D技術,又有什麼好看的呢?

聽到兩極分化評論的朋友非常疑惑,想去看又怕不值票價。我說,再貴也不過一頓飯錢,你去餐廳也可能會吃到不好吃的菜,為什麼不親自去看一下呢?

短評

誰想在電影院里看一場Cosplay?

淳于燕(媒體人)

在三小時的觀影中,我感受的,卻是……煎熬。身邊的觀眾,陸續中途離場。

對不起,這是一部介乎紀錄片與劇情片之間的電影。如果讓我再誠實一點,不得不說,這是一篇無字無來歷、史料翔實的論文,這是一幕民國文化(左翼)名流的Cosplay,這是一部給文學愛好者提供蕭紅研究的學習材料,惟獨不是一部拍給觀眾看的好電影。

我只能說,看片須謹慎。三個小時很難捱的。

韓松落:85分 「蕭紅的故事,天然適合電影。」

黃佟佟:80分 「這不是一部導演電影,更不是一部巨星電影,它是一部編劇電影。」

李暉:85分 「我不會斷言這部電影不適合普羅大眾。」

淳于燕:59分 「看片須謹慎,三個小時很難捱的。」

(滿分為100分)

關於《黃金時代》應該知道的3件事

1 湯唯、王志文、朱亞文等30餘位明星的總片酬只有370萬,其中馮紹峰更是主動請纓演蕭軍,分文未收。

2 湯唯為飾演蕭紅,讀完蕭紅所有作品,練習繁體字,更在開拍前,一個人在蕭紅故居坐了很久。

3 本片是許鞍華與編劇李檣繼《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後的再次合作。

來源:南都等

編輯:顧煒

推薦閱讀:

人民網推薦:一歲到八歲,孩子的黃金八年,家長該做什麼?
女人必知的20條黃金守則_
黃金策30到22
剛燃起的「小火苗」又被澆滅! 黃金多頭退守1340
冉茗玉:5.19美指美元雙雙走強,黃金受挫多頭無力前行?

TAG:黃金 | 改變 | 時代 | 相遇 | 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