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7件事,讓你成為零吼叫父母 | 無憂解

第一閱讀無憂解學習與成長,我們永遠的話題文 | 賽西·高夫圖 | 互聯網第一閱讀 |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寫在前面:上期我們講到了如何面對孩子磨蹭拖拉,詳情見《孩子磨蹭,你崩潰了嗎?》。不僅如此,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還總是挑戰你的權威,挑戰你的忍耐,你怎麼辦?問題不管出在哪裡,都是在考驗家長的「拖釣式耐心」,也就是長期的忍耐力。處理這些局面確實很累、很煩人,孩子自己又往往心灰意冷或滿腔憤懣,有時甚至兩種情緒交織在一起,所以家長們常常有打退堂鼓的想法。怎麼辦呢?大家先來回答以下兩個問題:1.作為父母,你最感到氣餒是什麼時候?2.你覺得如果自己心灰意冷的話,對孩子會產生什麼影響呢?講個故事幾年前,我和家人一起去了夏威夷,和一個名叫邁克爾的船長一起出海拖釣。不知為什麼,邁克爾船長竟然不相信我們是釣魚的老手,甚至不讓我爸爸幫他解開船上的纜繩,還不厭其煩地跟我們講解手握魚竿的方法。那一次,邁克爾船長把收線起魚的任務交給了我。有經驗的家長朋友都知道,海上拖釣時,魚線要是突然發出呼呼的聲音,便意味著魚兒上鉤了。記得那天,甲板上的人沖著船長大喊起來:「把船停下!」船長很快下了梯子,扯著嗓子叫所有的人收線,然後把起魚的光榮任務交給坐在椅子上的某個人,接下來的場面挺熱鬧的—反正一般是這樣。不過今天回想起來,當時的場面不光是熱鬧,簡直就是亂作一團。「你的竿子握得不對!」船長沖著我大喊道,於是我趕緊把竿子稍微抬高了一點。「轉輪沒有來回動!快動起來!」船長在喊。我記不清這時我有沒有頂嘴。「竿子拿高點兒!」「快點收線!快點!快點!」一連25 分鐘,船長都在一旁不停地喊。我身上開始冒汗,一隻手使勁收線,另一隻手拿出吃奶的力氣把魚竿拉高。突然,魚線那頭傳來「嘣」的一聲。「這下好啦,魚跑啦!」船長說了一句(也可能是喊出來的),轉身爬上梯子走了,真是沒勁。

做一個耐心的家長有點兒像跟邁克爾船長合作釣魚。你這邊不停地在加油,加油再加油,他那邊在不停地大喊大叫,末了「嘣」地一聲,啥都沒撈著。在邁克爾的船上,大事小事都充滿了激情,家裡很多時候也是這樣—一般來說,和孩子交流的時候,父母確實也需要投入激情。關於「激情」一詞,「詞典大全」(Dictionary.com)網站上給出的第一個定義便是「強烈的、不可抑制的情感,如愛、恨等」。 在家庭這個環境里,孩子們會感受到強烈的、讓人難以抗拒的情感,這種情感迫使他們做出相同強度的反應。也就是說,家庭環境中四處洋溢著的這種情感恰好需要家長擁有「充滿激情的忍耐」。一個人要有極大的耐心,才能看清近處的事物。說準確一點,近處的事物,家長們往往只能看清楚一部分,例如孩子發脾氣、對父母不禮貌、見啥要啥,等等,家長看到的只是孩子的行為表現,而非他們的本性,可是你又恰恰對他們的行為表現做出了反應。所以孩子情緒過激時,家長也很情緒化,這種情緒本質上是一種氣急敗壞,不是充滿激情的耐心。那麼,遇到上述情況時,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練就拖釣式的耐心呢?以下是幾點建議,可以避免類似邁克爾船長那樣的舉動:1照顧好自己記得當年我參加培訓,準備考證做諮詢師,導師跟我強調過一點,就是照顧好自己。她常說,要想照顧好其他人,首先就得把自己料理好;她還說,作為一名諮詢師,我們應該有宣洩情感的渠道,把自己的問題解決好。做父母雖然有點兒不同於做諮詢師,但其實兩者的實質是一樣的。自我料理不僅有現實層面上的,還有更為深層次的意義。現實生活中,做父母的應當睡好、吃好(當然是吃得健康,而且也要燒自己愛吃的飯菜,不要頓頓將就孩子的喜好),要學會放鬆,可以報名參加瑜伽課,畫畫,多出去散散步,和配偶一道出去約會,和單身男女一起出去旅遊,把電視上喜歡的節目錄製下來(不要只錄卡通片),去看看電影,泡個熱水澡,等等。父母如果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可以擁有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做回自己,釋放心靈,安然接受甚至欣賞孩子們的狀態了。2凡事別往心裡去幾年前我輔導過一位媽媽,她老是對孩子生氣。後來,我讓她和女兒坐在一起,面對面交流,這才發現她是因為孩子們總是把鞋子脫在屋外而生氣,認為孩子們是有意這樣做的,是覺得媽媽不夠好,鞋子脫在屋裡也不幫他們收拾,所以乾脆把鞋脫在外面——反正媽媽是這麼覺得的。其他的家長可能也會像這位媽媽一樣,有類似的想法,凡事都往心裡去,帶著太多個人情感去看待孩子的行為,結果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其實,孩子們的想法很單純,之所以迫不及待地把鞋脫在屋外,主要是因為腳已經走得很痛了,或者是想光著腳從樓梯的扶手上滑下來進到客廳里,又或者純粹為了好玩。十幾歲的孩子,基本上想到的就是他們自己,是以自己為主的。記得上文中說過吧,孩子們正處於自戀期呢。3凡事往好處想過去的19 年裡,我輔導過兒童、青少年,也輔導過許多家庭。我認為,家庭成員應當學會凡事往好處想,這是最為重要、也是最難掌握的理念。同在一個屋檐底下生活,對其他人的行為,父母要往好處想——孩子是自己生的,不是來找父母麻煩的,雖然有時候會傷害到父母,但他們通常不是故意的;孩子們其實是愛父母、尊敬父母的,儘管有時表面上看不出來,就像上面我們提到的那位小女孩,她為了給爸爸媽媽做頓早飯,把廚房弄得一塌糊塗。雖然很多孩子犯了錯,但實際上他們是想盡全力做好一件事情。比如說,兒子可能不愛上學,原因是學習對他來說太難了;女兒整天悶聲不響,可能是因為心情比較低落。總之,孩子在父母面前有著某種表現,甚至比較冷漠時,事情往往就沒那麼簡單了。父母應該往好處想,多問問情況,先把事實先弄清楚再說。我曾經聽好多青少年抱怨,說父母對他們橫加指責,沒理由地亂貼標籤。所以當事情發生的時候,父母應該調查調查,看看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凡事往好處想可以拉近父母和孩子的距離,讓雙方更加積極,生活更加樂觀。

4教會孩子控制情緒有的父母可能不相信,他們其實是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的。相比之下,孩子們要控制自己卻難多了。研究說話:人的大腦中有一個區域叫額葉,其作用是讓人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辨別積極和消極行為,同時還管理情緒。額葉一般要到20 多歲才會發育成熟,也就是說,孩子們有時候是真的不知道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他們需要父母的幫助。孩子鬧情緒的時候,父母應該教他們大膽而又禮貌地表達自己,因為父母也不是天生就能把這兩種方式結合起來的。例如,孩子本來是想說:「你這樣想真蠢。」這個時候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讓他們轉變一下表達方式,把這句話說成:「爸爸,這樣的話我覺得好失望啊。等小妹妹出院回來,我想買只小狗來養,你能告訴我為什麼不可以嗎?」做心理輔導的人喜歡說:「重來一遍。」孩子們說了不禮貌的話,父母不一定都要教訓他們,而是可以在一旁提醒,讓孩子重來一遍,直到他們清晰而禮貌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另外,也要給孩子提供途徑,讓他們宣洩情感。戴維在做親子輔導時,常常建議家長給男孩們準備一個沙包或者充氣玩具,把好鬥的心理發泄出來。至於女孩子,我會教她們記日記,或者把心裡的感受在紙上畫下來,偶爾也可以給她們一個充氣玩具發泄一下。兒童及青少年一般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大人可以幫忙。在幫助孩子管理情緒的同時,其實大人也在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5多回想自己的童年和我接觸的孩子經常對我說:「爸爸媽媽總是說,我的生活來得很容易,所以只要把學習搞好,其他的不要去考慮,可問題是我真的有很多東西要考慮啊。每天上8 個小時的課,寫家庭作業,還要考慮朋友和家人,還有其他的男孩女孩,比爸媽記憶中的童年多得多了。」確實,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努力回想一下自己的過去,否則,忘卻本身就是件很容易的事。家長們往往認為:「孩子們不會操心大問題,只會考慮課餘時間跟誰下棋什麼的。」然而,對於孩子們來說,和誰一起下棋,甚至吃午飯時跟誰坐一桌恰恰正是最讓他們焦慮的。我就親眼見過這樣的年輕人,遇到類似的情況時經常會驚慌失措,手腳都不知道往哪裡放。做一個小孩不容易,做一個青少年就更難了。家長們有空了可以寫一寫、回憶一下自己孩童時代的模樣,問問自己:「那時候我在想什麼?最擔心的是什麼?最重要的人是誰?最害怕什麼?」假如回想起來有困難,可以問一下長輩、兄弟姊妹或者兒時的朋友。如果父母自己的童年過得艱難,將心比心,如今的孩子過得也肯定不容易。我就經常告訴來訪的年輕人,即便像腳趾頭踢到了硬東西這樣的小事,只要這件事讓他們感到痛了,也能說明它是一種極大的傷害。孩子們所經歷的情感、所承受的壓力都是真實且有意義的,不管源頭是什麼。記住,做父母的小時候也有過這些經歷,回想過去可以幫助父母理解孩子,體諒孩子對生活的感受。

6了解自己的底線家長們往往會注意到,某些孩子比較容易讓人失去耐心,有些情況也更容易讓家長失控,發起脾氣來讓他們自己都感到驚訝。所以大家要問問自己:「我的底線在哪兒?是誰、是什麼讓我失去了耐心?」其實,說到底線,有一點很重要,父母之所以發脾氣,真正的原因往往在於他們自己,而非孩子。舉個例子,如果父母發火的當時孩子並沒有真的犯什麼大錯,那麼此事的源頭很可能就在父母身上,和孩子並沒有多大關係;再比如說,女兒在學校里又吃了虧,父母知道了很生氣,久久不能平靜下來;又或者說,球賽到了決勝時刻,兒子卻把球踢飛了,父母立即沖著兒子或教練大聲嚷嚷起來。出現這些情況,多半是父母自己的問題。所以父母要留意自己的反應,多聽聽自己說了些什麼。一個人有什麼樣的童年,將來就會成為什麼樣的父母。童年時受過的傷害會留在心底,當自己的孩子受到同樣的傷害時,父母一定會深有感觸;孩提時代讓人生氣的事情若在做父母的時候重演,父母就可能拿孩子出氣,即便此時並非孩子的錯。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底線,好好調節自己,最好是身邊有一個或幾個願意分擔和傾聽的人,可以坦誠相告,說出自己的缺點,也可以定期找專業諮詢師談談。7摸清自己的脾氣辛迪和羅布結婚後有了孩子,羅布是個慢性子,辛迪是急脾氣。脾氣急躁的辛迪經常發火,但5 分鐘後就能把事情忘得乾乾淨淨,和孩子們又和好如初。羅布就不一樣了,會慢慢積聚火氣,徹底失去耐心之前要好長一段時間,不過一旦發怒,火氣消得也慢。那大家呢,是慢性子還是急脾氣?其實,兩種脾氣的父母都會發火,而且對於孩子來說具有同等的殺傷力。家長們可以分析一下自己的性子,總結一下發脾氣的原因。作者的話講了那麼多,我們現在一起來回顧一下,上面的建議中,你覺得哪幾條是最難做到的?我們不僅是要給大家提供方法,更要給大家提供反省的契機——為了給自己培養耐性的機會,現實生活中你會怎麼做呢?作者簡介賽西·高夫
推薦閱讀:

孝敬父母集
父母不該忽略的十件事
一個小區里買兩套房子和兒女住很近的父母,除了相互照顧方便,會不會有繼續插手甚至控制子女生活的想法?
我按照父母安排的路走了20個年頭,我突然發現他們安排的不是我想走的。可是回頭看看自己,一無是處,怎麼辦?

TAG: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