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轉載]六十甲子輪迴與天地時空運轉(中)
六十甲子輪迴與天地時空運轉
甲子輪迴與與時空運轉
對於六十甲子輪迴紀時體系,古今名著論述頗多。《素問·六微旨大論》指出「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素問·天元紀大論》又說:「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凡六十歲,而為一周」。當代《易》學研究論著中,也時有涉及及六十甲子輪迴問題的,但卻大同小異,往往是以天干、地支、甲子輪迴既定之「數」去「套」各類天體運動時空之「體」。很少有人去反思甲子輪迴體系本身是否存在不合理、欠完備的地方
甲子輪迴有四個隸屬不清、錯綜交叉的體系:年甲子輪迴一周為60年,計21914.532天,包含12個月甲子輪迴周期和365.2422個日甲子輪迴周期;月甲子輪迴一周為5年,計1826.211天,包含了30.43685個日甲子輪迴周期;日甲子輪迴一周為60天,包含了12個時甲子輪迴周期。年與月甲子輪迴周期是在不斷變動中統一前進的「爺爺」和「母親」;日與時甲子輪迴周期是在不變中前進的「兒孫」。由於對應於相關天體運動的「一天」的實際時間天天都在「移動」變化,而甲子記日、記時的時間長度不變,根本不管閏年、閏月,一種步伐走下去,他們勢必要脫離「爺爺」或「母親」的行進步調。
天地時空運轉,從廣義上說,指宇宙中一切天體(包括地球在內)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的往複運動。就狹義而言,地球圍繞太陽轉,月亮圍繞地球轉,太陽率領行星跟隨銀河轉,這就是時空運轉。
時空概念很複雜。相對論的創始人愛因斯坦首先衝破了牛頓力學靜止的、絕對的時空觀,把時間、空間、物體和物體運動統一和聯繫起來,並指出空間和時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兩者隨物質的運動而發生變化。閔可夫斯基又在愛因斯坦工作的基礎上發現,宇宙是由一種絕對的而不是相對的四維「時空」結構構成的,這種四維結構在所有參照系看來都是一樣的,它的存在獨立於參照系。
六十甲子輪迴作為一種古代發明的記錄天地時空運轉的象數體系,首先對應的只能是相對時空運動的軌跡。以下,結合各種不同觀點,摻之本人淺見,略加闡述,誠祈行家賜正。
(一)年甲子輪迴體系與相關天體時空運轉的對應關係
在甲子輪迴體系中,年甲子輪迴最被看重。古代有的道家甚至把六十個年甲子符號分別封為「神君」,供奉於道觀大殿,讓善男信女頂禮膜拜。外國人也知道中國年甲子的重要地位。據說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國時,給當時接待他的周恩來總理出過一則迷語:「(你們)全國十二個,人人佔一個,外國不曾有,請問是什麼?」周總理聽了哈哈一笑,脫口而出:「十二屬相。」因為我國人人「佔一個」屬相,所以而今出版的各種年曆,多數還保留著年干支。研究年甲子信息的論著也層出不窮,按屬相論命的書甚至每年都有新版本。
關於年甲子輪迴與天地時空運轉的對應關係,最常聽到的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甲子輪迴反映了土木水三星相會的天文周期。土星繞太陽公轉一周約30年(今測為29.5年),木星公轉一周約12年(今測為11.86年),水星公轉一周約0.25年(今測為88天);三星公轉周期的最小公倍數約為60年,即60年左右三星可會合一次。這種觀點即便言之成理,也失之粗糙。且不說三星運轉近似值的不斷積累必然使公倍數出現移動性誤差,五千年前後不可能一樣;除三星會合之外的年份,因三星運動速率大不相同,它們每年在空間的相互夾角及其與地球的關係在60年中是不可能周期性重複的。另一種觀點認為甲子輪迴反映的是日、地、月三者之間的時空運轉關係。其中,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鄭軍所著《太極太玄體系·普適規律的易學探奧》最有代表性。由於「太玄論」的確有點玄,非三言兩語所能說清,現結合本人理解以及從不同角度的演算結果,選釋介紹幾個等式,並附圖(圖1)簡要說明如下:
圖暫空
1、月亮在白道上繞著地球運轉,同時伴隨地球在黃道上繞著太陽運轉。月亮有兩種運行周期,一個近點月周期約為27.55455天,一個朔望月周期約為29.53059天。
近點月與朔望月的平均會合周期為約413.32天以上,即:
⑴27.55455×15=413.31825(天);
⑵29.53059×14=413.42826(天)。
2、月亮在近地點和遠地點之間作周期運動,每一近(遠)點月包含4個特徵點,根據1-⑴求得一個回年時間長度對應約53個特徵點,即:
⑴27.55455÷4=6.8886375(每一特徵點對應的天數);
⑵365.2422÷6.8886375=53.020964(一回歸年對應的特徵點數)。
3、近點月與朔望月的會合周期長於一個回歸年,所以,每年年終到來後,月亮「姐妹」還要繼續加班趕路才能「團聚」。根據1—⑴和2—⑴求得大約還要趕「7站」路,即:
⑴413.31825-365.2422=48.07605(天)
⑵48.07065÷6.8886375=6.979036(約7個特徵點)
4、根據1-⑴和2-⑴或2-⑵和3-⑵求出近點月與朔望月每一會合周期所對應的特徵點數:
⑴413.31825÷6.8886375=60(個特徵點)
⑵53.020964+6.979036=60(個特徵點)
5、根據4和2求月亮「姐妹」會合周期與地球公轉周期的公倍數:
⑴60×53=3180(個特徵點)
⑵6.8886375×3180=21905.867(天)
⑶21905.867÷365.2422=59.976277(年)≈60年
鄭軍的「太玄」論認為,近點月一個回歸年中只能運行約53個特徵點,年後還得繼續運行約7特徵個點,月亮「姐妹」方能會合;經過60年,月亮運行軌跡在黃道面上的投影才能與原起點重合;同時也是地球公轉周期的終點,是新的年甲子周期的開端。
鄭軍的太玄論,乍看很深奧,實質上還是求不同天體在同一範圍內運動的最小公倍數。
那麼,是不是公倍數對實際預測有很重要的作用呢?
我們假設一個園形跑道,均分為60等分,在每一等分段上標以60甲子符號,則起點為甲子,終點為癸亥,其二分之一路程處的刻度便是「癸巳」。設一男運動員以勻速運動跑完全程需時60秒鐘,再以甲子符號分別表示該運動員走過的時間,則第30秒為癸巳時。這樣,我們只要知道運動員所在位置,(不看鐘表)就可推測出他已經跑了多少秒;同樣,只要知道該運動員跑了多少秒,(不看運動員)就可推測出他已經到了什麼位置。很顯然,預測之所以準確,是由於反映運動時間周期的甲子符號與反映運動空間周期的甲子符號存在一一對應的關係。若再設一女運動員以勻速運動跑完全程需90秒,則男女運動員跑完全程的公倍數為3分鐘。若將3分鐘分為60等分,分別以甲子符號命名,則每一甲子時段的跨度是3秒鐘,其每一秒鐘與表示空間位相的甲子符號就沒有了一一對應的關係。根據公倍數表示的時間甲子符號,只能進行部分相對準確的預測,如男女運動員同時起跑,第90秒鐘(癸巳時),男運動員處在第二圈的一半位置(空間甲子第二個輪迴的癸巳位相上);而女運動員則剛好回到第一圈的終點和第二圈的起點(空間甲子與癸亥相交的位相上);跑完3分鐘,兩人都回到起點位置,只是男運動員比女運動員多跑了一圈。我們很難根據其它按公倍數劃定的每一個時間甲子符號同時準確預測兩人各自所處的空間位相。預測男運動員所處位置還好辦一點,因為一個時間甲子符號對應三個空間甲子符號,可以測出一個大概位置;而對女運動員而言,則是一個時間甲子符號對應1.5個空間甲子符號,預測具體位置就有了困難。同樣的道理,在與地球相關的眾多天體運動周期中,實際上最重要的莫過於日地關係對地球生命的影響,我們丟掉眾所周知的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周期365.2422天不用,偏要絞盡腦汁尋找地球與其它天體公轉周期的公倍數來預測人類生命運動的規律,是否有舍本求末、捨近求遠、舍重取輕之嫌?
此外,還有以周天公度周期模式來解釋60甲子周期循環的,雖然講得很繁複,卻沒有什麼新東西,不足以說明六十甲子輪迴與相關時空信息的對應關係。因為,人們假想中的周天公度的「度」是在逐年移動的;而太陽和地球(其它天體也一樣)的運動也不是勻速運動,怎能找出一個天體時空運動一一對應而永恆不變的周期?!就算能找到一個近似的公轉周期,則這個「周期」也只能是一個不斷「移動變化」的周期。再者,即便能找出一個大周期的整體回歸段,也無法找到組成大周期鏈條的每一個環節(甲子符號)的時空回歸點。還是老子那句顛覆不破的名言:「道可道,非常道。」
(二)月甲子輪迴體系與相關天體時空運轉的對應關係
月甲子記時是四種甲子記時體系中最接近科學的一種,也符合「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易》學理原理。
第一,甲子記月一個小循環(主要指十二地支的輪迴)與一回歸年的時間長度完全相等。每年起於子月,終於亥月,第二年復起於子月;一個周期與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運行的空間是重合的。更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十二個月甲子輪迴運行周期的起始點是冬至日,這是一個年年都隨地球運行速率變化(指定朔)而變動的時空點,客觀地反映了日、地運動的時空對應關係。當今世界最前沿的科學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古代發明的甲子記月的這一科學性。
第二,地支記月源於我國古代「觀象授時」中的「斗柄授時」,即所謂「在天成象」。據專家考證,公元前4000~前1000年間,北斗七星比現在更接近北天極,黃昏時觀察尤為清晰。古人發現一年中十二次日月合朔的會點和時間,總是北鬥鬥柄所指的方向和時間。當月球位於太陽和地球之間,人們看不到月亮時,稱之為「朔」,又名「日月合壁」;日月交會之點其名「辰」,「辰」也就是「朔」時太陽所在天空的位置。在地球人的周年視運動中,北斗星圍繞北極星旋轉一周,有十二次指向日月合朔的會點,即所謂「北斗旋指十二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又將地面分成十二個方位,分別用十二地支表示,並結合「天象」記月,形成了「月建」的概念,即「內經圖翼」所說「斗柄所指之日,十二建也;日月所會之次,十二辰也」。總之,以地支命名的「月建」就是「甲子」記月,是與日、地、月運動形成的特定時空相對應的。
第三,地支記月還與地面上的氣象、物候有關,即所謂「在地成形」。由於「甲子」記月中的每個「月」的時間長度與我國二十四節氣中一個「節氣」加一個「中氣」的時間長度完全相等,並以「節氣」為起始點隨節氣而「移行」,因此能反映一年四季的氣象、物候變化。而氣象、物候的變化又是與日、月、星辰在時空運動中形成的「天象」相對應的,故《鶡寇子》云:「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中國幾千年前所定格的這種地支記月的「月」,比1582年羅馬教皇制定的格里高利曆所定格的「月」不知科學多少倍!有些人天天使用著純粹出於外國大獨裁者個人意志的日曆,一聲不吭,而批判起周易數象學來卻頭頭是道,一聽到別人談數象,就斥之為「封建迷信」、「卜筮者流」,實在叫人不敢恭維。這些人是否懂得數象中有科學也是個問題。
當然,幾千年前的科學文化水平畢竟是有限度的,「經典」結論、「聖人」名言也未可全信。雖然一回歸年中12個地支月對應的天體時空運轉是很清楚的,但60個甲子月組成的大周期對應於什麼樣的天體時空?至今無人說得清楚。「終地氣者,五歲為一周」也只是以「數」解「數」而已。地支記月再配上天干,天干加地支的循環實在找不出有說服力的客觀依據。
(三)、日甲子輪迴體系與相關天體時空運轉的對應關係
六十甲子最早用於記日。人們最熟悉的時空運動是地球繞太陽運轉365.25天約等於一個回歸年。日甲子輪迴6次等於360天,比實際時空運轉的一年少了5.25天。很顯然,日甲子輪迴這套「太空服」穿在這位「顧客」身上短了些。這一「短」,就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
相對於實際日地對應關係,日甲子符號回歸的時間周期太長。如果日「甲子」與太陽(地球視運動)在黃道上的同一時點起步,需要經過12000年12175個日甲子輪迴周期,該「甲子」才能與太陽(地球視運動)同時回復到自己的起點。由於太陽和地球的運轉速率都在隨時間的推移而改變(2003年7月11日,《現代快報》第6版載:中國地學科研發現——13億年前一年500多天),這種同時「回復」到同一起點的可能性實在渺茫。
日甲子輪迴的不變之「道」與時空運轉之「非常道」的背離現象在所難免。古希臘天文學家伊巴谷最早發現了「歲差」,即每年同一時點(如地球上的春分時刻)太陽在它的黃道帶軌道上的位置會有所不同。公元330年,我國的虞喜也發現了歲差,他測得的數值是每50年冬至點移動一度。這就是說日地時空運轉之道是變化著的「非常道」。但是,度量運動時空的日甲子輪迴之「道」這把標尺卻是長度固定的不變之「道」。同樣大小的服裝給正在成長的青年或開始衰退的老人穿著,總有不合身的時候。
然而,相對於同樣的天體運動時空,不應該「換裝」的時候,日甲子卻改變子「服飾」。也就是說,日甲子輪迴標尺上的每一「甲子」符號刻度與日地運動同一單位時間內顯現的空間距離(位相)常常不對應。因為地球沿橢圓形軌道圍繞太陽運行是非勻速運動,同一個「日甲子」時段內所走的空間距離並不相等。按照在下的短識拙見,每一年同一時段所使用的「日甲子」符號,應與其所表徵的地球運行在黃道上的同一空間位置相對應。如果不對應,這些符號就不能真實、準確地反映時空信息。眾所周知,我國的24節氣實際也是反映時空運轉的符號,但它們是在古人「法天則地,合以天完」,「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的基礎上確定的,是與地球圍繞太陽實際運行的一定距離(空間位相)相對應的,而不受地球運行速度和單位時間所走路程的束縛。現行的定朔就更加科學準確。最為人熟知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它們每年都分別對應太陽黃經的0度、90度、180度、270度。換句話說,24節氣這把度量運動時空的標尺,每年都以同一刻度(符號)反映相同的日地關係。但是在日甲子輪迴這把標尺上,用以反映相同日地運動時空位相的刻度符號卻經常變換(見圖二),與月甲子(地支)所反映的時空對應關係不可同日而語。
如圖:1942年和(60年後)2002年冬至日出生的人,前者日柱是己酉,後者日柱卻是甲子。按照60年一個周期,年甲子符號已經回歸到原來的起點,但日甲子符號卻未能回歸;即使到180年或1800年後的冬至,日甲子依然不能隨著年甲子的回歸而回歸。
1942年9月24日(庚辰)秋分2002年9月23(庚午)
1942年12月22日(已酉)冬¤夏1942年6月22日(丙申)
2002年12月22日(甲子)至至2 002年6月21日(庚申)
1942年3月21日(癸酉)春分2002年3月21日(戊子)
圖2
既然日甲子輪迴與其所對應的天體運動時空經常「錯位」,那麼,隸屬於日甲子的時甲子輪迴就沒有再詳加分析的必要(地支記時有科學的一面)。
作者 空靈子原發 2003-08-08
推薦閱讀:
※[轉載]紫薇
※【轉載】西報:007原型為英二戰特工「白兔」
※[轉載]兩宋對林和靖詠梅詩的評價
※[轉載]旺神論解讀滴天髓
※[轉載]仙命各種空亡是什麼?安葬有哪些口訣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