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中身心的變化及偏差糾治--心理變化及心病之對治
二、心理變化及心病之對治
修定中因心意之收攝調製而引起的心理變化,情況頗為複雜,禪籍中所說主要有善根善業發相、煩惱惡業發相、見解發相,及魔事、外緣干擾引起的精神病。
1、善根善業發相
指心理上所生從佛教倫理觀、價值觀看來屬於善的效應。此分內外兩種。外善根發相,指入定過程中發生的良性心理變化表現於外在人格及行為者。《小止觀》卷下謂「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尊長、供養三寶及諸聽學等善根開發,此是外事」。這又分「報果發相」與「習因發相」兩種。善報果發相,謂過去世所造善業所應引生的善果報,由禪定而成熟,使人人格向好的方面轉變,自然樂於善行;習因發相,謂儲藏於阿賴耶識中的善業種子為因,相續成習,這種習氣決定了禪定中的心理定勢,《摩訶止觀》卷八云:
習名相續,自分種子相生,後念心起,習續於前,前念為因,後念為果。
意謂前念的善業習氣相續,出生後念善業之果。實際上,報果與習因所引起的善性心理變化,都可看作阿賴耶識中所藏善業種子在心意澄靜過程中的浮泛。外善根發相的表現,就菩薩行六度而言,或於定中見飲食衣服等資生之具及樂行布施的景況,自然離慳吝心,生起慷慨布施的心愿,改變了慳貪不施的性格,此為布施善根發相。或於定中見自身相好端嚴,衣冠潔凈,受戒持戒,因而發精嚴持戒之心,畏懼犯戒罪過,深心懺悔過愆,此為持戒善根發相。或於定中覺自心慈善安和,發仁慈忍耐之心,為安忍善根發相。或於定中覺氣力充沛、健壯英雄,生雄毅堅韌之心,為精進善根發相。或於定中見修定之事,或覺自心澄靜明潔,為禪定善根發相。或於定中自然了悟佛法,增加智慧,為般若善根發相,其餘如定中及出定後,仁慈心、悲憫心、孝順心、恭敬三寶心、謙卑心、慚愧心等善心自然增長,心胸寬宏,情緒穩定,性格發生良性變化,皆屬外善根發相。又定中或定後忽然文才煥發,詩思泉涌,辯才無礙等,也可列人善業或善根發相類,這類情況在修定者中並不罕見。
內善根發相,謂正證諸禪時心理上的良性變化,由所入禪門的不同,所發相也各異。《小止觀》等舉五門禪的內善根發相大略為:
⑴.由觀息門證入初禪而發八觸,「身心安定,虛微悅豫,快樂清凈,不可為喻」,為數息觀善根發相,於初禪未到地定中,覺息出入長短,遍身毛孔虛疏,心眼內見身中諸物,為十六特勝觀內善根發相。若內視身中歷歷分明,乃至見身中微蟲,或見自身猶如芭蕉聚沫浮雲,為通明禪善根發相。
⑵.由不凈觀門,入於初禪未到地定,於定中見男女屍體不凈相,或透視自他身內白骨等諸物,從而警悟人身穢惡可厭,無常迅速,乃至見身內外一切飛禽走獸、飲食、屋舍山林皆悉不凈,由此不執人我,離貪淫之心,為不凈觀善根發相。
⑶.由慈心觀入門,於定中忽然發心慈念眾生,等視怨親,普遍慈愛一切人,乃至動物,衷心希望其受樂,入於深定,出定後其心慈悅,對人態度仁慈,表情和悅,為慈無量心觀善根發相。余悲、喜、舍三無量心觀善根發相,類此可知。
⑷.由因緣觀入門,於定中忽然覺悟心生,見生死流轉中無有我所執之人我,對生死因果一目了然,見無明本空,解慧開發,悟無我理,為因緣觀善根發相。
⑸.由念佛入門,於定中忽然憶念諸佛清凈解脫、悲智無量等功德,或心眼見佛形相,發虔敬歸仰之心,發願學佛,身心快樂,為念佛禪善根發相。
《小止觀》卷下說,以上諸善根發相,也有邪正之分。正內善根發相者,「隨一一禪發時,即覺與定相應,空明清凈,內心喜悅,澹然快樂,無有覆蓋,善心開發,信敬增長,智鑒分明,身心柔軟,微妙虛寂,厭患世間,無為無欲,出入自在,是為正禪發相」。若發諸禪時,隨所發善根相,或覺身搔動,或覺身體沉重如有物鎮壓,或覺身輕欲飛,或覺身體如被縛,或覺「逶迤垂熟」,或身體壯熱,或見種種異境界而心中暗蔽,或起諸惡覺,或忽念諸雜善事,或歡喜躁動,或憂悲愁思,或忽覺有惡觸而身毛驚豎,或過度快樂興奮而昏昏如醉,此類與禪俱發的現象,皆屬邪偽善根發相。對此若不知識別,稍有執著,或承受或驚動,便會成為障礙修定的「魔事」。《摩訶止觀》卷八云:
若人先發善相,當時歡喜,後起愛慢,輕忽於他,恃此證相,作貢高本,漸染名利,過患轉生。
善因由此便會轉為惡果。如禪中發詩思文才,若不能自制,便成「詩魔」,憨山《夢遊集》卷五三《年譜》即載有一例。
2、惡業、煩惱發相
惡業發相,指佛學所謂宿世行惡必感的惡果,在禪定中成熟,顯現為定中所見惡業惡報相及定中定後心理的惡性變化。煩惱發相,指阿賴耶識中所藏的煩惱習氣種子,在靜定中浮現於意識層面,使心理不自覺地發生惡性變化,增長煩惱。
惡業發相,主要有殺盜淫妄等重大惡業發相。殺業相現者,坐中見有殺害爭鬥恐怖之事,或見冤鬼來索命,心生恐怖驚惶,此名「境界逼迫障」。或忽然心生殺人害人的惡念,乃至發為殺害人的現行,此名「惡念思惟障」。如史載有金代某全真教徒坐禪中忽然起立,殺害同屋素不相識之老人後,又瞑目端坐。盜業相現者,或於坐中見金銀財寶等物而生偷盜意欲,或見偷盜之事,或起偷盜之心,打偷盜的算盤,乃至去做偷盜之事。淫業相發者,或於坐中見淫穢之相而動心,或忽思邪淫之事,乃至被此慾念所逼惱,行邪淫或手淫、自淫等事。妄語業相現者,或於坐中見妄語欺誑之相,或思欺班人之事而沾沾自喜,或起欺誑他人之意,乃至去行欺誑人之事。諸惡業相現時,還往往於定中見地獄懲治、牛頭馬面索命、鬼神懲責等相,心生恐怖,障礙入定。
煩惱相現,主要表現為貪瞋痴慢疑等煩惱忽然熾盛,這由所修禪觀之不同而表現各異。修不凈觀、慈心觀及密乘本尊法者,或於定中所緣悅意境生起聯想,起貪淫念;或於定中所緣不悅意境生瞋嫉心,或修不凈觀而反起貪淫,修慈心觀而反起瞋嫉,修舍無量心觀而反起慳吝;修因緣、觀心等禪者,易因得定發慧而忽起自負傲慢,或因修觀而反生疑慮,反起無明我執。這種定中不自覺而發的煩惱,若不識知對治,有可能達到難於控制的地步,若遇外緣,便可能釀成惡業。藏密認為這種現象是因定中氣入左右二脈,精血增盛,使煩惱脈開而釋放煩惱習氣的表現。《大乘要道密集·道果延暉集》以此為禪定中必經的一種境界,稱「自生煩惱定」,謂「良由風心集於心間五佛字種等五內,無由自生種種煩惱」,過此則有「自生妄念定」,在凡夫則左右二脈風心盈滿,自然生起凡夫妄心,對瑜伽行者說,則是因修觀之力,於左右二脈中精氣較前增盛,故不假於境,自然生起種種雜念。
惡業、煩惱相現,是修定過程中一種常見的、甚至可以說是必經的現象,當其發生之時,若不正確認識,及時對治,可能使人心理惡性變化,失去自控力,導致行為越軌,做出殺盜淫妄等損害人民、擾亂社會的壞事,或使修定者心理失調、變態,精神失常。因而務須認識對治。禪籍中所說對治之道,通常用反向的禪觀,如貪慾相發修不凈觀,瞋恚相發修慈悲觀,邪見相發修因緣觀,業障深重者修念佛觀。還可用「轉治」法,即用另外的禪觀轉移注意力,轉變惡業煩惱,如《摩訶衍論》說貪慾者修慈心觀,瞋恚者修不凈觀,愚痴者修四無量心觀,掉舉散亂者修毗婆舍那,沉沒者修攝心。《釋禪波羅蜜多次第法門》卷五說:
慈定若發,即治貪慾。何以故;無量心是色界法,不應有貪慾生。
生慈定者,視一切人若父母子女,生愛敬憐惜,故能息滅貪慾。又如修不凈觀,見不凈相,貪淫心息,卻轉生瞋恚厭恨,甚至心欲自殺,此可於不凈相上觀白骨流光,光明燦爛可愛,瞋心即除。
各種惡業煩惱相發,皆可以般若智觀惡業煩惱性空,於空處與自性光明相應,對治力量最大,於煩惱息處,智慧心生,即轉煩惱為菩提。密乘無上瑜伽尤提倡在煩惱逆緣中磨鍊自心,以煩惱為道,轉煩惱為菩提,稱為「轉位道」。《大乘要道密集·道果延暉集》說,當定中無由自生種種煩惱時:
若認得道,即最上道,應當認識,隨生任運克其煩惱,畢竟當生明空禪定。故《大幻上樂》云:「煩惱極煩惱,當成大菩提」。
自生妄念時,也是如此,「倘以彼妄隨生,任運必生明空」,故《喜金剛》云:「以妄而治妄,以有而治有」。煩惱妄念必定當生明空禪定者,唯在觀煩惱妄念體性空,於煩惱息處體認自性光明。
3、見解發相
此謂於禪定中忽然有所悟解,對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給予解答,接受或形成一種決定的見解。此類見解,按佛學的標準,分為邪正兩種。正見解發相,指悟解佛法義理,邪見解發相則指生起不符佛法、違背真實的邪見,邪,為不正、不如實之義。《長阿含·梵動經》說修定者以三昧力發宿命通,各憶若干劫往事,依其所見立十八見、六十二見等邪見。《楞嚴經》卷十說修定至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粗重,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於定中見各類眾生共同的「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但在行陰未盡之間,依所發不究竟的天眼通、宿命通觀照眾生生死流轉的因果,安立哲學見地,可以形成十類凡二十種邪見:
⑴無因論,有兩種:因僅見八萬劫事,八萬劫以前冥無所知,便謂十方眾生無因自有,這叫「見本無因」;或則見各類眾生自八萬劫來從來如此,無有其因,此名「見末無因」。
⑵遍常論,有四種:一依所見二萬劫事,立眾生從來生死循環,不曾散失;二依所見四萬劫事,謂眾生所有生滅,其體皆恆;三依所見八萬劫事,立眾生心識中本元由處(末那識)性體常恆,四計生滅想心滅後的不生滅性為常。
⑶顛倒見,有四種「一分無常一分常論」:第一認為本妙明心遍十方界,為不生滅之究竟神我,一切眾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滅;第二以劫不壞處為常,以劫壞處為無常;第三認為心之不壞性猶如微塵,流轉十方,性無改故,流出一切生死,名無常;第四知想陰盡,見行陰常流,計之為常,以受想識為無常。
⑷有邊論,有四種:第一計生元流用不息,心之相續為無邊,過去未來之心為有邊;第二依所見八萬劫事,立八萬劫前寂無聞見處為無邊,有眾生後為有邊;第三計我之知性遍於一切為無邊,一切人現於我之知中為有邊;第四窮行陰空,計一切眾生咸皆半生半滅,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邊,一半無邊。
⑸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也有四種:第一見遷流為變,相續為常,見處為生,不見處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為增,相續中所離處名減,各各生處為有,互互亡處為無,立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的自相矛盾論;第二因觀心生滅,有人來問,只答一「無」字;第三因觀心各各有處而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是」字;第四俱見有無,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
⑹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計死後有色身續存或我在色中等。
⑺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計死後色身滅,心無所依,究竟斷滅。
⑻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計色受想非有,行遷流非無,「有無俱非,虛實失措」,對死後續存與否的問題無明確回答。
⑼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計死後一切皆滅。
⑽涅槃論,計非真正涅槃者為涅槃,有計欲界、四禪為涅槃凡五種邪見。
《楞嚴經》還說行陰雖盡、識陰未盡之間,雖然「能令己身根隔開合,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淴,能入圓元」,但未真正明徹心性,也可能發生十類邪解,歸於外道見地。
第一種「立所得心,成所歸果」,計能通覺十方諸類眾生之心為真常,歸於婆毗迦羅之「冥諦」一類。
第二「立能為心,成能事果」,謂計十方眾生皆從我身中流出,歸於摩醯首羅天一類。
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計果」,謂計我身心從本所歸依之真常不滅的自在天流出。
第四「計圓執心,成虛謬果」,謂依自覺遍圓之知立解,認為草木有情,與人無異,歸於婆吒霰尼天一類。
第五「計著崇事,迷心從物,立妄求因,求妄翼果」,以四大為真常,拜火崇水,求出生死,歸於事火婆羅門一類。
第六「圓虛無心,成空亡果」,計虛無之心為真常,歸於無想天一類。
第七「執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長勞果」,謂計身常住,以求牢固,歸於求長生不死之仙道一類。
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觀命互通,而貪著五欲,恐其消滅,乃「廣化七珍,多增寶媛」,歸於吒枳迦羅(他化自在天)一類。
第九「圓精應心,成趣寂果」,謂觀苦集滅道四諦,「居滅已休,更不前進」,墮於被大乘所斥責的「定性聲聞」一類,不知繼續進求佛果。
第十「圓覺淴心,成湛明果」,謂以生滅滅盡後所顯現的清凈寂定心為究竟涅槃,而不知迴向大乘,墮於「定性辟支」一類。執著小乘的聲聞、辟支佛兩種極果為究竟,也被列入邪見類。
經中說十種見解,皆是「識陰用心交互」,因不識真正菩提,當證見阿賴耶識時,「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在大乘佛學看來,都屬依未真正通徹心性的禪定體驗建立的不正見解。當然,這種見解,也是依相當深的定境而建立。然若缺了佛學的般若智而修禪定,或修定得見後不依佛言祖語、大善知識印證見地,入深定後必然會墮入邪偽見解而不得真出生死。
四、「魔事」及外緣干擾所致心理的病態變化
魔事,是佛學所說修定中的大障。魔,梵語曰魔羅(Mara),指能障礙、破壞修學佛道的各種因素,《大智度論》卷五謂「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一般說魔有五種:一煩惱魔,謂自心所起煩惱,前所言煩惱發相,即屬此魔;二陰入界魔,指心領納外境能生貪愛等煩惱;三病魔,指疾病;四、死魔,死亡的威脅;五鬼神魔,禪籍中所說魔事,主要指此類。佛學說宇宙中有多種人肉眼不見的「細身眾生」天、神、鬼、阿修羅等,有些天、鬼神或因見解之不同,及嫉妒學佛者成道,或因宿業冤債,常來擾害學佛者尤修定者,視其心理上的毛病,乘隙而入,產生種種禪障。《小止觀》等說鬼神魔有三類:
⑴精魅,亦稱「時媚鬼」,指十二時獸所成精魅,能各當其時而來,變化為男女、禽獸等種種形色,或娛樂人,或教詔人。驗其來之時刻,即可斷定為某獸,如寅時來者為虎獸等,卯時來者為兔鹿等,辰時來者為龍鱉等,巳時來者為蛇蟒等。
⑵堆剔鬼,面似琵琶,四目兩口,為過去劫中破戒比丘。其擾害的表現,是坐禪者或覺有如蟲蠍爬行頭面,生癢或刺痛,或似有物來擊人脅下,或抱持人,或聞其聲喧鬧,驅去復來。
⑶天魔,指他化自在天的魔王波旬,《釋禪波羅蜜多次第法門》卷四云:
此魔是佛法怨仇,常恐行人出離其界故,令諸鬼神眷屬,作種種惱亂,破壞行者善根。
天魔擾害的方式,主要是化作五塵境界,或現可怕的形相聲音,令人恐懼,或現可愛境相,令人貪著。總之是從五種根塵之窗乘虛而人,禪籍中名為「華箭」、「五箭」,專門射人五情,奪人慧命。總之,所謂天魔障,實際指坐中所見種種可怕或可愛、能令人恐怖或貪著的境相,如《大乘起信論》所言:
若於坐中現形恐怖,或現端正男女等相,……或現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好具足,或說陀羅尼,或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或說平等空、無相、無願,無怨無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真涅槃。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辯才無礙,能令眾生貪著世間名利之事。
此類現象,在多種禪籍中都有數說,在今氣功修習者中也不無發現,確乎是禪定中可能發生的主觀經驗。此類現象,一般能使人貪著名利財色,使人心理發生惡性變化,也可能使人受驚嚇而神智失常。除此之外,天魔擾害還有其他表現,如《起信論》所舉:
又令人數瞋數喜,性無常准;或多慈愛,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進,後便休廢,生於不信,多疑多慮;或舍本勝行,更修雜業,若著世事,種種牽纏;亦能使人得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復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於定中,得自然香美飲食,身心適悅,不飢不渴,使人愛著;或亦令人食無分齊,乍多乍少,顏色變異。
總之,是心理不自覺地發生惡性變化,情緒不穩定,或入邪定,得特異功能。這大概都是禪定中很可能有的事。
說鬼神魔事者,以《楞嚴》一經,最稱詳悉。該經卷九謂修禪至色陰盡者,雖然「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在受陰未盡中間,由於受陰用心交互,可能因禪定覺受而發生十種禪那現境,使人著魔,心理發生惡性變態。
⑴若干定心中得大光耀,內抑過分,忽於其處生無窮悲心,「乃至觀見蚊虻,亦如赤子,心生憐憫,不覺流淚」,這叫「功用抑摧過越」,若不覺知而作證聖解,便有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常泣無限」,失於正受。
⑵於定心中感激過分,忽生無限勇猛心,志齊諸佛,自以為能一念成佛,這叫「功用陵率過越」,若不覺知而作證聖解,則有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誇,我慢膨脹,乃至上不見佛,下不見人。
⑶於前無所證、歸失舊居之定心中,忽生大枯渴,於一切時沉憶不散,此名「修心無慧自失」,若不覺知而作證聖解,則有憶魔入其心腑,旦夕攝心,懸在一處。
⑷由定心中慧力過猛,得少為足,自疑為佛,此名「用心亡失恆審」,若不識知而作證聖解,則有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見人自誇得無上第一義諦。
⑸於新證未獲、故心亡失中觀察,忽然心生無盡之憂,如坐鐵床,如飲毒藥,心不欲活,常求他人殺死自己,早得解脫,這叫「修行失於方便」,若作證聖解,則有常憂愁魔入其心腑,使其自殺或逃人避世,遁跡山林。
⑹於定心中,忽生無限之喜,情不自禁,名「輕安無意自禁」,若不識知知而作證聖解,則有好喜樂魔入其心腑,見人便笑,於人眾中自歌自舞,自稱已得無礙解脫。
⑺於定心中忽有無端大我慢生,甚至輕視十方佛,此名「見勝無慧自救」,若不識知而作證聖解,則有大我慢魔入心,不禮塔寺,破壞佛像佛經。
⑻於修觀有得中忽生無量輕安,自謂成聖,得大自在,此名「因慧獲諸輕清」,若不識知而作證聖解,則有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滿足,不求上進,此等多作「無聞比丘」。
⑼於明悟中得虛明性,忽然歸向永滅,否定因果,沉空守寂,乃至心生長斷滅解,若不識知而作證聖解,則有空魔入心,乃謗持戒為小乘,恣意破戒,或食屎尿、酒肉,說為證空。
⑽因味著虛明定心,心中忽生無限愛,愛極發狂,便行貪淫,這叫「定境安順入心,無慧自持,誤入諸欲」,若作證聖解,則有欲魔入心,廣說淫慾為道,攝受眾多俗人,相共行淫,擾亂社會秩序,當魔心生厭而離去其身後,會受到王法制裁。
以上十種魔事,都是由於不能正確識知禪定中心情的變化,不知以智慧任持,因而導致心理惡性變化,這是禪定中應密切注意的現象
《楞嚴》卷九還說修禪者盡了受陰,「心離其形,如鳥出籠」,但於未盡想陰之間,由於缺乏智慧,可能因自心煩惱而遭十種天魔鬼神附體,使其由心理變態而現為行為怪癖:
⑴由心愛圓明、貪求善巧而著魔,自謂成佛,為人說法,能變化其身為比丘、比丘尼或天帝,或寢於暗室,身有光明,潛行貪慾,好言災樣變異,言佛於某處出世,或言刀兵劫火,令人恐怖,蠱惑人心,擾亂社會。經謂此為「怪鬼」年老成魔,飛精附人的表現。
⑵由於定心中貪求遊盪而著魔,亦自言成佛,為人說法,其身雖不變,而令聽法者忽見身坐蓮花,體化金光,好言某處某人為某某佛菩薩應化身,迷惑世人。經言此乃「魃鬼」年老成魔而附人的表現。
⑶由於定中貪愛綿淴澄心而著魔,亦自言成佛,為人說法,能令聽眾於未聞法前即得開悟,或知宿命,或知他心,或見地獄,或知世上好惡等事,或口說偈誦,或自誦經,各各以為得未曾有,好言佛菩薩有大小、先後、真假、男女。經言這是「魅鬼」年老成魔而附人的表現。
⑷由於定中貪求辨析萬物始終而著魔,亦自言成佛,為人說法,能令聽法者雖未聞法,自然心伏,自認佛法身即我現前肉身,子孫代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指人間為佛國,否定另有凈土,好言眼耳鼻舌皆為凈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經言這是年老成魔的「蠱毒厭勝惡鬼」附人的表現。
⑸由於定心中貪求冥感而著魔,亦自言成佛,為人說法,能令聽眾暫見自身如百千歲,貪著自身,口中好言我度某人,為我前世妻妾兄弟,又言別有大光明天,為一切佛休居之地。經言這是年老成魔的「厲鬼」附人的表現。
⑹由於定心中貪求靜謐而著魔,亦自言成佛,為人說法,能令聽法者各知本業,知他心,好言未然禍福,言無不中,而破毀戒律,誹謗僧尼,罵訾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經言此乃年老成魔的「大力鬼」附人的表現。
⑺由於定中貪求知宿命而著魔,亦自言成佛,為人說法,於說法處無端得大寶珠,或見畜生口銜寶珠及奇珍異寶而授之,多食藥草,不食五穀,或僅食一麻一麥而形體肥充,好言他方寶藏、十方聖賢隱匿之處,隨其後者往往見有奇異之人。經言這是年老成魔的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附人的表現。
⑻由於定中貪求神通而著魔,亦自言成佛,為人說法,說法時或手執火光散於聽眾頭上,亦無燒傷,或履水如地,或於空中安坐,或入瓶內,或處囊中,或穿牆透壁無礙,唯於刀兵不得自在,好說神通,或令人眼見佛土,而讚歎行淫。經言此乃年老成魔的「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風精、河精、一切草木積劫精魅或龍魅,或壽終仙再活為魅,或壽終仙為他怪所附」而附人的表現。
⑼由於定中貪求深空而著魔,亦自言成佛,為人說法,於聽眾中其形忽空,還從虛空中突然出現,或現身洞如琉璃,或手足出旃檀香,或大小便如蜜,常說無因無果,一死永滅,經言這是年老成魔的「日月薄蝕精氣、金玉芝草、麟鳳龜鶴」附人的表現。
⑽)由於定中貪求長壽而著魔,亦自言成佛,為人說法,好言瞬息萬里,能於他方取物而來,忽令聽眾於一宅中數步之間急行而累年不到,好言十方眾生皆是我子,我生諸佛,我造世界,自然出世,不因修成。經言此乃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屬附人的表現。
經云:此十種魔,「於末世時,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體,或自現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覺,讚歎淫慾,破佛律儀」,多現為佛門僧尼,其所說所行,能令眾生墮為魔眷,或現世觸犯刑律,或因淫慾傷身而夭亡,迷失正見,墮入邪解邪行。不管經中所言十類魔是否實有,十種因定中貪求某種東西而導致的心理變態、行為失軌的現象,蓋非無所本,是修禪者宜注意識別的。
佛學認為,鬼神天魔雖能附人,但魔事發生的關鍵,在修禪者主觀方面而不在外緣,是因缺乏智慧、貪著境相及貪求神通名利等所致。《楞嚴經》云:魔事「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阻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大乘起信論》謂魔事之生,是由於坐禪者「不離見愛我慢之心,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所致。藏密有除魔障口訣云:
自心即是障,自心亦名魔,
諸魔由念起,故應斷妄念。[1]
謂魔障無非是自心妄念所生,非從外來。
佛教禪籍中所說對治魔事之法有覺呵、持誦、止觀等。覺呵,謂對椎惕鬼、時媚鬼的騷擾,須及時識破,呵其名而罵之,其鬼即去。持誦,謂持誦佛菩薩的真言、名號或專門的除魔降魔咒,或誦佛經、戒本。止,謂修止過程中,不論出現任何境相,皆不為之所動,不理不管,唯專心一意系緣本所觀境,不令魔事分心。觀,謂用般若智及時觀照,觀所見境相無自實體,唯自心妄念所現,如夢如幻覺,亦無能觀心的實體可得,能所俱空,妄念消滅,心與真如相應,魔事自滅。《釋禪波羅蜜多次第法門》卷四謂用三法除魔障:
一者了知所見聞覺知,皆無所有,不受不著,亦不憂戚,亦不分別,彼即不現。二者,但反觀能見聞覺知之心,不見生處,何所惱亂?如是觀時,不受不分別,便自謝滅。三者,若作此觀不即去者,但當正念,勿生懼想,不貪軀命,正心不動,知魔界如即佛界如,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於魔界無所舍,於佛界無所取,即佛法現前,魔自退散。
觀念真如,是最有力量的降魔訣要,只要心與真如相應,不管多大的魔障,都會立即消滅。藏密以「一念不生」、與自性光明相應,為最殊勝的降魔秘訣。
修定中另一種導致心理失調的因素,是在定中受到外界刺激,而致心理失控、精神失常、發瘋狂顛。《治禪病秘要法》稱之為「亂心病」,謂此類病由亂聲、惡名、利養、外風、內風五種原因引起。該書說釋迦在世時,諸比丘坐禪入定,被演象戲的黑象所發惡聲所驚嚇,有比丘禪難提、優波難提等「心驚毛豎」,發狂而走,「如醉象奔不可禁」。釋迦乃說治禪定中亂心病七十二法,大略是先教病人服酥蜜、水果等以調補內氣,然後教其定下心來,觀想面前有一明鏡,自己在鏡中現狂態,父母親友等在旁觀看,令慚愧警醒。次令觀想兩耳中各有一如意珠,珠端滴出醍醐,潤澤耳根,以調節耳根已亂之氣。次想周圍有金剛蓋、金剛山層層遮障,隔斷外界惡聲。觀想佛形相等,令生敬信,使心理慢慢恢復正常。
又說,因外部刺激動內六情根而致精神失常、歌舞哭笑者,先令作「洗心觀」,內觀自心漸漸明凈,猶如火珠,四百四脈如毗琉璃、黃金、芭蕉,直至心邊,從火珠中出不冷不熱、不粗不細的氣,熏流於諸脈。次觀一梵天王持摩尼鏡,照於己胸,自觀心胸如如意珠,明凈可愛。觀法甚為複雜,其原理無非是隔斷干擾、調整內氣,借觀佛、梵天王等悅意境,喚起宗教感情,發生真實智慧,以禪境調心而漸使精神回復正常。漢傳禪籍中,有對坐禪著魔而狂走、吟詠不可禁制等,用痛打一頓,令其熟睡,睡起即愈之說。
佛教禪籍中雖廣說禪定中身心的善惡變化及糾偏治病法,但各種偏差魔事之對治,皆以般若正觀為最勝法訣,故只要正見正智為導,般若印持,則不畏一切魔障,足以保證禪修之順利進展。總之,「無智不禪」,是佛教禪定的最重要法則。
摘自:?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
第三章 禪定的基本方法
本章結束
作者簡介 陳兵,1945年生於甘肅武山。蘭州大學中文系卒業後在新疆勞動、工作10年。1974年開始研習佛法。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宗教系。現任四川大學宗教學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四川省文史館館員、成都市第12屆政協常委。指導佛教專業的博士、博後、碩士生70餘名。
推薦閱讀:
※美文雅句:若歲月靜好,那就頤養身心;若時光陰暗,那就多些歷練。
※身心之疾與對治
※身心圓明,圓覺道場
※21天瑜伽計劃第 11天:清晨喚醒身心
※適度的人生最美:否極泰來,物極必反,亘古如斯 ← 智慧火花 ← 智慧身心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