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見法師:按十善業來行布施
按十善業來行布施
摘自:寬見法師《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原文】
爾時,世尊復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於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為一切怨賊損害。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離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其家貞順,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離虛誑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離眾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恆無乖諍。離粗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眾會,歡喜歸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斷諸疑惑。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堅固,具大威力。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恒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眾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如是。」
講 記
下邊經文講的是成佛的途徑。要想成佛,先必須得修菩薩道,而修習菩薩道的法門是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一部分,就是講的六度、六波羅蜜,說明在菩薩修六度法門中,十善道的基礎依然很重要。
一、財布施
先講布施。六度的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也就是舍,施捨,捨棄,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
財施也就是財富上的布施,當然也包括吃穿用住,比如說汶川大地震,我們布施錢財,有些人寄一些吃的、穿的,這些屬於財施。財布施也有外財和內財。比如說,我們有多餘的房子,借給或者是送給那些沒有房子的人住,這屬於外財施,包括錢財這都屬於外財,對於一般人來講做到外財施不容易。內財施就更難了。內財就是我們的身體,內財施就是把我們的身體乃至生命布施出去,一般是很難的,往往是菩薩才能做得到。烈士為了國家的興亡,能夠拋頭顱灑熱血,共產黨員被抓起來關進渣滓洞,嚴刑逼供,讓他供出有哪些成員,如果供出來的話就能保住性命。我們這些英雄沒有供出來,結局就是自己的死亡。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他是為了保護其他人的生命,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這種布施也可以稱之為內財施。所以這個很難。我們小的時候很崇拜這些英雄。像這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把自己的身體甚至生命布施出來的,這個就不簡單了,這屬於內財施啊。
有一個過去世的故事,說天神要考驗尊者,說我家裡人生病了,現在需要人的眼睛做藥引,您能不能布施一下啊?這位尊者毫不猶豫,行,你要眼睛我把眼睛布施給你,就把自己的眼睛布施出來了。結果這個天神就講,哎呀我要的是右眼不是左眼,你拿錯了。你看這刁難不刁難啊,這尊者說,行吧,那右眼也布施給你,兩個眼睛都挖了。然後這個天神說,哎呀,這是什麼眼睛,這麼爛,於是往地上一丟,腳一踩,走了。這個尊者想,眾生太難度了,剛強難化。尊者後來就生退心了。大乘菩薩確實不容易啊,布施眼睛別人都不滿意,所以你看看我們受到一點委屈算得了什麼呀。你能碰到這些委屈,說句老實話,這是圓滿我們功德的大好時候,如果那個時候能不起嗔恨,不生退悔心,不捨棄眾生的話,可能又圓滿了多少大劫的修行。釋迦牟尼佛被歌利王割截身軀,不起一念嗔恨心,並且發願將來成佛的時候第一個先度歌利王。也是因為這種胸襟,後來釋迦牟尼佛才能成就無上的佛果。據經典記載,彌勒佛比釋迦牟尼佛先發菩提心,但是由於釋迦牟尼佛更精進的緣故,所以先於彌勒佛而成佛,也就是釋迦牟尼佛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啊,能布施啊,這就屬於內財施。這種內財施只有登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做到,一般人做內財施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們也用不著盲目去學習。
我曾經聽說有人就跑到動物園裡去布施給老虎了,這個不符合我們佛法啊。有一個人,大概是信上帝的,想要去度那個老虎,然後對那個老虎說,上帝拯救你,然後老虎就把他吃了。信佛也一樣,你不要因為這個刻意去找苦頭吃。當境界現前的時候我們要保住正念,不是說刻意找苦吃,我找個人來誹謗誹謗我吧……只是當境界現前的時候不要起嗔恨心啊。這也是量力而行。內財施凡夫很難做到,不過外財施我們學佛的人,甚至沒有學佛的人,只要有一定的慈悲心、憐憫心或者同情心,不是很吝嗇的話,多多少少也能做得到。
其實我們布施的目的,也是要培養我們的慈悲心,布施是要表達我們的一種想要利益眾生的慈悲的心意。你看當汶川大地震發生的時候,全國人民好像一下這種同情心、慈悲心就起來了,凝聚在一塊了。甚至平時看起來不咋地的人,那個時候慈悲心也出來了。如果我們有很多的錢,我們可以用錢來布施,如果說我們錢不多,也可以隨喜,五塊、十塊也可以布施。其實布施的途徑有很多,比如說我們生活當中用微笑、用歡喜的心去對待別人,你見到人給個笑臉,這也是布施啊,這是歡喜布施、微笑布施嘛。我們不要一見人把臉一板,這就不是布施了,或者說布施的東西不對。
歡喜布施也有很大的功德。有時候人家很苦惱,需要找一個人傾訴傾訴,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這樣一種需求,一般來講女同志這種需求要多一些,還有年紀大的往往這種需求多一些。其實,每一個人不同程度上都有這種需求。我們往往希望別人能夠聽我傾訴,但是不願意聽別人傾訴。所以這裡送大家一句話,你如果希望別人耐心聽你的傾訴,那麼你就要首先願意耐心地去聽別人的傾訴,不要反過來。你要想讓我聽你的傾訴,你先得聽我傾訴。有時候傾聽是一種美德,尤其聽別人的傾訴,真的是一種美德,同時也是一種布施。不要認為這是沒有意義的,這叫耐心布施,布施你的耐心。還有,比如說我們在街上排隊買票,有時候在路上走路,人家有急事,你讓他先買,或者請他先行一步。有的人開車愛搶道,你讓別人先走,讓他一步又何妨嘛。為他提供一個方便,這也叫布施,方便布施。這些布施都是有功德的,不是說你要有錢才能布施,剛才說到的這些布施,沒有錢可不可以做?你說我窮可不可以做?一樣可以做。所以給人方便,自己方便。在佛教里這有依據,這叫布施啊!方便布施,布施方便給你。所以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其實可以處處布施啊。有人說,我沒錢啊,又沒文化,我怎麼布施啊?不是你不能,是你不為而已,不是你沒有能力,只是你願不願意的問題,只要願意,每一個人都可以布施,都可以修布施波羅蜜,都可以修布施度啊。
二、法布施
第二種施,屬於法施。也就是用佛法去開導別人,用佛法來解脫他人的人生痛苦。去勸慰他人,或者傳授給他人謀生的技能。這也都屬於法施。比如說你會別人不會,你教會他,這就屬於法施。有些人秘而不傳啊,我會的東西不輕易告訴你啊。我們會的東西是否願意毫無保留地告訴別人啊?我們往往有這樣一種觀念,就是如果我會了的東西要告訴你了,那我不就沒飯吃了嘛,「教會徒弟,餓死師父」,這種觀點挺多的。
按照我們佛法來講,這種觀點不對。我們先從大的方面講,再從小的方面講。如果一個國家都能延續這種風氣,能夠把自己保留的、對社會對他人有利的東西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明白,這個國家會很快發展起來。如果人人都非常自私,到八十歲估計沒什麼競爭的時候,我再告訴你,反正你不會再跟我競爭了,往往都已經遲了。所以為什麼現在我們很多古老的東西沒有傳承下來,就是因為都怕餓死師傅,結果把這些技能全都給斷絕了。事實上已經消失了很多的技能了,我們的心不夠開放啊。從小的方面來講,一個真的樂於給大家傳授知識的人,會餓死嗎?其實不會。按照佛家的「善有善報」的觀念,越是這樣的人,人們越會幫助他,敬人者,人恆敬之啊。你樂於布施你的智慧,也會更容易得到智慧。比如說你現在遇到一個困難,就是因為不懂一件事你來找我,然後我教會了你之後,你內心會不會感恩啊?你說我要有智慧我會不會也願意布施給你啊?所以說,獲得智慧的最好、最快的方法就是布施自己的智慧。所以不要這個太小心眼兒,你越是珍藏自己,就懂那麼一點,就這一點兒都不肯告訴別人,行,那你永遠就懂那一點兒。其他點兒,你永遠不懂。因為別人的心也向你關閉。
法施的意義和作用,比財布施更大。為什麼這麼講呢?如果能讓大家明白佛法的真理、佛法的正見,那麼他的整個人生都會改變。因為這是屬於釜底抽薪,從根本上來解決問題。我給你錢不如教會你生存的技能。一些人走到哪兒都不怕,即使是兩手空空都不怕;有些人即使身上有很多錢了,都不敢到外面去。因為你有一技在身吶,你走在哪兒都能養活自己,你如果說沒有一技在身,你即使有錢,坐吃山空,總有吃完那一天。所以有這麼個講法,三十歲以前別太為掙多少錢而著急,三十歲以前甚至是三十幾歲以前都是學習的時候,你把你掙的錢都用在學習上沒有錯的,你是好同志,你是有智慧的同志。從小就開始想賣冰棍掙幾個錢,為將來養老做準備的,這是沒有智慧的啊。三十歲以前是增加自己的智慧、人生閱歷、人生技能,包括學習佛法的黃金時候。三十歲以後就是利用你學到的這些本事去好好為社會服務的時候。你不用為自己著想,你越是為他人著想,放心,絕對餓不死你這個師傅的。你教會一大堆徒弟,你幫助一大堆徒弟,餓不死你這個師傅的。佛教里有一句話,一燈能點燃千燈,你點燃了千燈,你這一燈的光明會減少嗎?不會。我們的智慧也是如此。你的智慧去啟發他人,不但你的智慧不會減少,反而會使你的智慧增長,而且增長更快。打個比方,你這一根蠟燭,其他好多蠟燭我都不肯點,那麼你這個蠟燭熄滅的可能性就最大。一陣風過來,你這個蠟燭就滅了嘛,你滅了,又沒有其他蠟燭,最後大家就一起黑暗吧。你這一盞蠟燭把大家全點燃了,你試試看,那這個地方永遠不會黑暗啊。所以不要吝嗇智慧的布施啊,不要吝嗇法施,法施的功德比財布施更大。因為財施的功能、作用是有限的,法施的作用是無限的。就像一個有困難的人你給他十塊錢或者一百塊錢,甚至一千塊錢、一萬塊錢,即使再多的錢總有用完的時候啊,如果傳授他一項謀生的技術,他就可以終生受用了。
同樣,如果我們用佛道去開導人家,使他明白一種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能夠明白因果的道理,就能使他免受三惡道之苦,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了。所以法施比財施的這種作用更大。
有一句話說,掙錢難,花錢更難。掙錢需要智慧,花錢更需要有智慧。比如說做慈善,我們現在中國做慈善可以說還是處於一種低級的慈善狀態。你窮我給你錢,已經算慈善了,但這種慈善屬於低級的慈善。高級的慈善是什麼呢?就是能讓你學會這種技能,然後自己養活自己。我們做慈善存在這樣一種誤區,有些地方是越幫越窮,越窮越幫。因為老吃救濟,吃救濟成了習慣,也就不願意努力了,最後就是等著救濟,這種惰性也就出來了。現在我們國家也開始在慈善方面不斷探索,這是法施啊。
三、無畏施
下面講無畏施。無畏施就是佑護眾生,使其從畏懼恐怖當中得到解脫。比如,在獅子、老虎、鱷魚,以及君王、盜賊、洪水等畏懼當中,為之作依作救,把他們解救出來,這就屬於無畏施。比如說我們救護動物,它馬上要被殺了,我們把它救出來,這就屬於無畏施。還有地震時,我們的人民子弟兵、最可愛的人去救災屬於無畏施。當然還有些其他的,這裡的「君王」指王難,當出現戰亂、社會動蕩的時候,良民被官府抓捕,這時候你能救護他,使他避免受到傷害,這就屬於無畏施。當然還有很多了。比如說遇到了強盜小偷,你能夠制止,能使被打劫的人從恐懼當中解脫出來,這也屬於無畏布施。無畏施其實從某一個角度來講,也就是持守五戒。當我們不殺生的時候,別人也就不必擔心被我們殺了;當我們不偷盜的時候,別人也就不必時時刻刻提防著我們;當我們不邪淫的時候,別人也就不必擔心我們會破壞他們的家庭關係;我們不妄語,別人也就不必害怕被我們坑蒙拐騙;我們不飲酒,別人也就不怕我們會跟他們胡攪蠻纏。所以說,無畏施是施予眾生無畏,是使眾生遠離怖畏。就是我們不要去傷害眾生,持守五戒也就是一種無畏施。
四、布施的利益
布施有以下幾方面的好處。
第一,布施能夠克服我們內在的慳貪和吝嗇。我們修學佛法要熄滅我們的貪嗔痴,我們在世間上有時候會受到傷害,很多情況下我們之所以受傷是貪引起的。今天就有一位來跟我講,他炒股,做金融,幫別人理財,許諾很大,百分之三十的回報,結果碰上市場不景氣,這一賠就是幾百萬啊。不但把自己所有的積蓄乃至把父母的積蓄都賠進去還不夠,債主還要上門來。他犯的是什麼錯誤啊?貪啊,很想迅速致富。大多數人都想找一個捷徑。迅速致富的最好的方法是什麼?誠實。成佛最快的方法是什麼?老實。我們之所以會使自己陷入困境,往往都是不老實,總想佔小便宜,總想貪多圖快,結果不但傷害自己,還傷害家人。所以我跟他講,不是說不允許你炒股,炒股就要做好虧損的準備。就是你要有這種心量,假如你炒股虧了,就當是奉獻了,所以不要借錢去搞投資。你要是拿自己的錢去投資,最後你就是虧了,可以承受。股市裡暴富的神話很多,經常聽到某某人拿個十萬塊錢去炒股,過了一年就成了幾十萬。拿一百萬去炒股,過了兩年就是幾百萬幾千萬。可是我們沒有看到,百分之九十幾的炒股的最後都是虧損。所以,由於這種貪心使自己陷入一種無法面對的境地。所以說我們學佛、修行,很重要一點就是要對治我們的貪嗔痴。
首先是對治貪,因為貪會傷害我們。什麼可以對治我們的貪呢?布施啊。布施能克服我們內在的慳貪和吝嗇。每一個人都會有貪心有吝嗇心,而對治慳貪和吝嗇心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布施,所以布施對我們的意義非常重大。這是第一條利益。
第二,布施可以克服我們對財物的貪著。一個肯布施的人他對於財物的貪著就會比不肯布施的人要小。大家觀察這樣的一個心態,當我們把錢從外面放入我們口袋的時候那個感覺,和把錢掏出去給別人的時候那個感覺,大家有沒有注意下這個微細的感覺不一樣。一個肯布施、習慣於付出的人,他對財物的貪著就比不肯布施的人要小。如果經常修布施,久而久之,貪著的心就會越來越小,越來越淡。而一個貪著心非常重的人,他什麼都捨不得,結果他擁有的東西就會成為他的負擔,他擁有的越多煩惱就越大。
一個著名的故事就是守財奴葛朗台的故事,他每天最重要一件事情就是點一點倉庫里的鈔票。我們有沒有習慣,每天點一點我們擁有多少鈔票?而且他每天最大的擔心就是失去這些鈔票,失去這些財寶。所以佛教里經常有這樣的故事,有一次佛陀跟弟子在外面走,看見路邊有一塊金子,佛陀說這是毒蛇,弟子說,嗯,這是毒蛇,然後就接著走過去了。這時候旁邊有一個農夫一聽,啊,有毒蛇我看看,現在哪有毒蛇啊?有一塊金子!他說,這好東西啊!於是就把金子拿回家裡去了,結果過沒兩天,因為小偷搶了東西,官府要破案啊,結果一下子就從他那裡就搜到了金子,就把他抓了起來。農夫有口難辯啊!這時候他才明白為什麼說佛陀講「是毒蛇」的含義。
其實錢本身沒有對錯,關鍵是你怎麼用它。錢不會害人,害我們的是這一顆貪心,所以我們有錢是一種福報,但你如果不能好好去用,這些錢反而會害了我們。所以,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善於去管理自己擁有的這些財富,善於把它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掙錢需要智慧,花錢更需要智慧,所以我們要學會布施。
第三,布施可以增長我們的福德。一個人的福德從哪裡來,只有通過布施、種福田才能在未來的生命里得到福德。修行要成佛,要修兩種資糧,福資糧和慧資糧。其實福慧也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我們不修福資糧,慧資糧也很難出來。有些人講,我不求福報,我只求了脫生死,但實際上福報對我們非常重要,不要小看這個福報啊。當然我們要修無漏的福報,只有通過布施種福田才能在未來的生命裡頭得到不斷增長的福報。
第四,我們現在擁有的這一切,金錢、房子、車,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們辛辛苦苦努力一輩子掙了那麼多錢有沒有意義啊?大家想不想知道一種方法可以把這個錢帶走啊?這就跟大家講,布施可以使我們把今世的財富帶到來世。這個對於很多喜歡錢的人也是一個福音呢。人的生命是無常的,正是因為人們不相信有前生後世,所以很多人有錢就自己拚命花,他覺得花了才是自己的。所以說有一句話叫「有錢不花,死了白搭」。小瀋陽講一句話,人生最大的悲劇就是,人死了錢沒花完。其實這句話沒有錯,關鍵是把它花在誰的身上,你把這個錢在自己身上花完了,真叫白花了;你要把這些錢用在眾生身上,那你這個錢就花得有價值。當我們去世了,我還有一大堆錢沒有來得及為眾生服務,那真是悲劇啊。小瀋陽講這句話沒錯,但不要用反了,人生最大的悲劇就是:人死了還沒有把這些錢布施出去。
這些人為什麼這樣去吃喝嫖賭、胡吃海花呢?就是害怕自己一旦死了,財富一分錢也帶不走。不過今天告訴大家一個福音,告訴有錢人把錢帶走的奧妙,告訴大家這個訣竅——布施。布施就像做生意的人進行投資一樣,會投資的人他用錢賺錢,錢就會越來越多;不會投資的人,有錢就花,拚命花,結果坐吃山空。其實會布施的人也是如此啊,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的福報是有限的,有一句話叫,有福不用愁,沒福想破頭啊。有些人掙錢很容易很簡單,他也不用很努力,錢就自動往他這裡走。比如說,他一生下來就生在億萬富翁的家庭裡頭。有福的人不用愁,沒福的人,你看掙一分錢都很難,真是這樣子。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增加我們的福報,而布施則能增加我們的福報。你要是不會布施光會花錢的話,你過去的福報就像存款,你現在去享受,就是把過去的存款在花,你光花錢、取錢不存錢,你銀行的錢不就越來越少嗎?當銀行的錢用完的時候,你還有錢可花嗎?還能享受嗎?如果說你在銀行再透支了怎麼辦?你倒欠的錢還要付利息,你要是利息不還,銀行就要追究你的責任啊。所以說我們不但要花錢,還要存錢。怎麼存錢?就是布施,布施就是在自己的福報銀行裡頭不斷存福報。如果說你存福報的速度大於你享受、花福報的速度,你這個福報就花不完。所以,有些人前半生很富有,到後半生就窮困潦倒了。過去有一句話叫「富不過三代」,現在有兩句話,「富不過一代」「富不過十年」。能夠保持十年一直富下去的已經算是不錯的。你看看十年前很富有的人,現在是否依然富有呢?不一定了。當然反過來也是,十年前很窮的人現在是否還依然很窮呢?也不一定了啊。還有的人本來他的福報可以活到八十歲,但是由於提前透支完了,把自己的福報吃喝嫖賭花完了,結果到了四十歲就離開這個人世了。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修布施,廣種福田啊。
既然修布施有那麼多好處,我們就應該廣修布施,布施就好比救火一樣刻不容緩。因為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受到無常規律的支配,這種無常的猛火一刻不停地在燃燒,無常的大風也一刻不停地在吹肆。生命無常啊,人的生命過了一天也就意味著向死亡靠近了一天,而且人的生命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看看我們的同學、朋友,是不是有一些已經不在世了?可是他在去世以前有沒有想過他會在那個年紀就去世?沒有。所以我們不要有這樣的自信,以為我們能逃脫無常的懲罰。生命危脆,隨時有死亡的可能啊。一口氣上不來,即使是萬貫家財,也是兩手空空,一分錢也帶不走。所以面對現實,唯一的辦法就是趁我們還健康、有能力,還有多餘的財物趕緊修布施,趕快去救濟這些需要幫助的人,去救濟貧困,去孝敬父母,去恭敬三寶。把這些財物盡量拿出去做好事。這樣我們才能在未來獲得無窮無盡的財富,這就是有智慧的人。與此相反,那些愚痴的人由於沒有智慧,想為自己好,結果有錢就拚命去享受,去浪費,就好像有一些暴發戶一樣,有了錢以後忘乎所以,甚至吃一頓飯揮霍幾萬塊錢、幾十萬塊錢。
一個人能夠掙錢靠什麼?你說靠能力,我們有能力啊!跟能力有關係,其實根本的一點是你命里有沒有這個福,你得有福報才行。你看看我們周圍的朋友有能力的人不少,中國缺聰明人嗎?聰明人真不少,可是聰明人是不是都能夠發財?不一定啊。你看看那一生當中鬱郁不得志的都是聰明人,所以掙錢要有能力,要有智慧,其實花錢更需要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才懂得花錢。有智慧的人怎麼花錢?布施啊。
五、按十善業來行布施
經文說:「爾時,世尊復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於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為一切怨賊損害。」有句話怎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有錢的人就怕賊惦記著。有錢的人還怕一樣,怕錢沒花完,人沒了。「若有菩薩,依此善業,於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能不殺生而行布施,則會得到什麼果報?「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經常富有,財產不會受到侵害,而且長壽不會夭折,「不為一切怨賊損害」。從佛法當中這個道理可以講得通,從世間上也講得通。
社會上存在一個問題——分配不均,窮的太窮,富的太富。有些人一天拼死拼活地干,才掙很少一點錢。可是有的行業,真的只是個數字遊戲就可以掙很多錢,比如說房地產。我先跟政府貸款,貸了款去蓋房子……總之掙錢特快,錢已經多得使不完了……想想看窮人心態平衡嗎?他心裡是不是得老惦記著想要報復一下啊?社會不公啊。那怎麼樣才能讓他心裡平衡下來?要布施啊,你要發自真心地把這些錢布施出去,做一個大善長者,大富長者,你走到哪兒都會受歡迎,你不會有安全之憂。同樣是富人,有的富人成天提心弔膽,出門帶保鏢,最後可能都難逃厄運。你看有些人特別富,可是他出門從來不帶保鏢,也沒有人傷害他。原因就是因為他常做善事,他給這一方老百姓帶來的是快樂、幸福和慈善,所以他不用擔心他的財寶會被人侵奪。同樣也會「長壽無夭」。
剛才這段經文的意思就是,世尊告訴龍王,如果行菩薩道的人,能夠通過不殺生賺來的錢來修布施的話,就是你是通過正當的職業來掙來的錢,你別通過殺生、屠宰、開賭場掙來的錢,去修布施的話,將來招感到的果報就是很有錢也不會受到侵犯,同時壽命也很長,不會短命而死。相反,如果有人是通過殺生來修布施的話,比如說,通過屠宰,殺雞、殺豬、殺牛、殺羊、謀財害命作為職業來求得的財富,然後拿出一小部分去做慈善事業,那麼這種布施將來會招感什麼樣的果報呢?會不會有人有這樣的疑問?一個人不管從事什麼職業,只要修了布施都是有功德的,都會招感到果報的。問題是,他是通過什麼方式來賺來的錢來修布施。你看有些人他可能生在一個大富大貴的人家,物質條件很豐富,可是還沒長大成人就短命死了。這種情況往往是通過殺生來修布施,因為修布施所以有錢、富貴,可是因為殺生結果就短命。所以修布施,一定要在不殺生的基礎上來修,這樣才會「不為一切怨賊損害」。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是通過殺生來修布施啊,不是短命而死,也會被怨賊所殺害。他可能很富有,但是可能會短命多病。
經文:「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不與取」就是偷盜,「離不與取」就是不偷盜,我們用通過合法的手段掙來的錢去修布施,將來招感的果報就是「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強盜土匪想搶劫我們的財富也是辦不到的。「最勝無比」也就是說,將來我們得到的財富非常殊勝,這些受用也會比旁人要好,而且世間上的財富「悉能備集」,自然會來,同時還能聞到佛法,具備功德法財,也就是獲得「諸佛法藏」。如果說通過偷盜來行布施的話,可能果報就不圓滿,你也會富貴,可是經常招賊惦記著,經常會發生一些錢被偷了,或者丟了,或者被搶了這種情況。所以說要「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啊。
「離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其家貞順,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發生一些不盡人意的事情,有些人很富有,往往可能會後院起火,就家庭不和睦,家庭裡頭出現了問題,可能出現了第三者。這是什麼原因呢?這也就是雖然前世修布施,可是種下了邪淫的因,所以才招感了這樣的果報。現在社會上這種情況很多啊。所以我們去行布施,一定要「離非梵行」啊,遠離邪淫,只有這樣的話,我們招感的果報,不但富有而且家庭和睦。反之你即使掙再多的錢,可是家庭裡頭出現了問題,那這也不幸福啊。
下面一句:「離虛誑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離眾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虛誑語」,就是妄語,也就是假話、說謊、大話。如果一個人他前生是用正當手段掙來的錢來修布施,那麼今生今世不但富有,而且名聲非常好,信譽非常高。跟人家做生意人家信得過,別人不會誹謗你。跟人家談合同一談就成。這也就是經文上所講的,「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這就叫做萬事如意,事事順利。
如果我們是以「虛誑語,而行施故」,就不圓滿。你可能很富有,但是經常會遭到別人的誹謗或者受到欺騙。
下面一句:「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恆無乖諍。」「離間語」就是挑撥是非,如果一個人過去是靠離間語掙來的錢來修布施,那麼他今世家庭雖然很富有,但是不會和睦,感受不到人生的幸福。因為人生的幸福不僅僅是財富,還包括一個和睦的家庭,好的人際關係,有好朋友,有良好的心境等等。這種種的因緣才構成了人生的幸福,一個光有財富和地位的人或者是僅僅有一個和睦的家庭,這些都不足以構成一個人生的幸福。
佛法講幸福是由多方面的因緣組成的,一個人如果在過去,不離間語,就是沒有搬弄是非,口業清凈,那麼他在這個基礎上來修布施的話,今生招感到的果報就是六親眷屬和睦,志同道合,彼此之間沒有爭吵,相處和諧。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尤其要注意口業,這裡講的都是口業,前面講的妄語,這是講兩舌、離間語,不要挑撥是非,東家說西家的錯,西家說東家的錯。有些時候是無意識的,有些時候是一種習氣,千萬要守住自己的口業。《弟子規》也講,話說多不如少。我們很多情況就是話太多了,非常容易犯口業,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啊。
「離粗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眾會,歡喜歸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粗惡語也就是惡口,粗暴的語言,比如說挖苦、諷刺、尖酸刻薄之類的語言,還有那種潑婦罵街式的不堪入耳的語言。大家有沒有見過兩個人對罵,聲音都高八度啊。在現實社會當中,有些人雖然也樂善好施,可是就是語言尖酸刻薄、污穢、不堪入耳,他將來招感的果報就是雖然很富有,但惹人討厭,不會受到人們的尊重。一個人如果能夠遠離粗惡語來修布施的話,他所招感的果報就是「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而且和大家在一起,大家都會歡喜地以他為中心,就是他有攝受力,有人格魅力,能圍繞在他的周圍,他說出的話,人們都願意接受,容易聽得進去。
我們經常遇到這種情況,把佛法或者好東西去給別人講,結果別人就是不聽,你說什麼別人都不聽。我說的是對的啊,他也不聽,什麼原因呢?事實上也就是我們的口業不圓滿,所以應當常修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說柔和善順的語言,你說的話才能讓別人能接受,聽得進。
「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斷諸疑惑」。「無義語」就是綺語,沒有意義的語言,邪知邪見的語言,或者帶染污心所說的這種話。像什麼黃色笑話啊,色情的錄音錄相啊,武俠小說里那些復仇的語言……這些語言都會影響人們的情緒,使人煩惱。比如電視里說復仇,我們也聽得熱血沸騰,聽到些黃色笑話,也會使我們的心被染污,產生動蕩。一個人如果邊修布施邊說綺語,他的果報是什麼?他儘管很有錢,但是沒有信譽,說出的話沒有人相信,別人也不尊重他。反之,如果遠離「無義語」,遠離綺語而修布施的話,情況就不同了,他將來招感的果報就是,不但富有而且說話有信譽。「言不虛設」,不說則已,一說別人都會認真聽。所以他一句話當一萬句話。「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話一旦講出來人們就會堅決執行,別人把他的話特別當真。「能善方便,斷諸疑惑」,而且還能用很多的善巧方便來解決人們的困惑。經典當中用很多的篇幅來講口業的問題啊。
「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堅固,具大威力」。就是遠離貪心。一個人抱著無貪求的心,以這樣一個動機去修布施的話,他將來招感的果報就是財富很多,而且他還會繼續修布施,「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他不但富有而且會樂於修布施,會連續不斷地修布施,這樣他的福報就會不斷增長,一日比一日多,一世比一世多,這樣也就使他的生命得到一種良性的循環。
我們以公司做比喻,公司的歷史有幾個能超過一百年的?超過二十年的多不多?百年叫老字號,什麼樣的公司才能長久生存和發展呢?有良好的信譽,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來跟他做生意,所以這個公司的生意就會越做越大。「信解堅固,具大威力」啊。一個無貪求心理的人,就會對因果的道理深信不疑。這叫「信解堅固」。「具大威力」也就是在社會上的經濟實力也會越來越強,在群眾中威信也會越來越高。現在講一句時髦話叫做科學可持續性發展,科學發展觀就是它的可持續性,怎麼樣才能可持續性呢?不是短期的目光,要長遠的目光。碰到一個人就狠狠宰他一筆,得,以後就拜拜了,再也不找你做生意了。有一種做生意的方法是細水長流,你別一次就把人宰得太慘了,一鎚子買賣,再也不找你做了,你就掙這一次吧。細水長流聲譽好,互相信得過,你就能長久把事業進行下去。所以就必須遠離貪求心,不要有短期目光,要有長遠目光啊。
「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如果一個人能離開忿怒心來修布施的話,除了「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以外,不會被別人奪走,而且「速自成就,無礙心智」。「無礙心」就是沒有煩惱的心,沒有掛礙心,能夠很自在,這就是通過遠離忿怒心修布施而招感的果報。我們怎麼布施啊?哇,修布施也很生氣啊,你們怎麼這樣子啊,為什麼不勤快一點呢?你修布施還把別人數落一頓。帶著忿怒心去修布施,招感果報就是雖然有財富,但是脾氣不好,經常對別人發火,搞不好人際關係。說你人好吧,哎,可是奇怪,人都不喜歡你。人倒是好,也愛幫忙,但是你的幫忙就是憤怒心比較重,結果別人還不念你的好。所以我們也要反觀一下自己,如果我們也在做好事,卻得不到別人的認可,是不是因為別人太不像話啊?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不要怪別人。反之,如果離忿怒心去行布施的話,經典當中講,「諸根嚴好,見皆敬愛」,就會招感到一副莊嚴的相貌。人這個相貌也是如此,一個人改變了性格以後,他的相貌都會變化,他就會「諸根嚴好,見皆敬愛」。就會招感到一副莊嚴的相貌,人家見了都會喜歡。我們看一個人老笑呵呵的,我們願不願意靠近他?如果一個人老是把眉頭豎起來,苦大仇深,我們願意靠近他嗎?即使他人不壞,直腸子,有啥說啥,人們也會對他敬而遠之,得不到別人的好評啊。
這點我自己感受很大,因為人這個相貌真是不斷在變化的。我有一個很大的缺點,脾氣不好,這一點我跟大家懺悔。我感覺當我這一段時間脾氣比較大的時候,不用照鏡子就知道臉色不好,再一照鏡子就會發覺,自己都願意離鏡子遠點兒。如果這段時間法喜充滿,你對任何人都生歡喜心的時候,你會發覺也不用照鏡子,別人都會願意靠近你。你再偶爾一照鏡子:這是誰啊,咋長得這麼好啊?
如果用忿怒心去修布施,將來招感的福報雖然很大,但是相貌醜陋。比如說天龍八部里的龍王、葯叉、阿修羅、迦樓羅、乾闥婆、緊那羅、大鵬金翅鳥之類,他們不管是福報還是能力都比人大得多,但是相貌沒有人莊嚴,什麼原因呢?脾氣大啊。因為修布施的時候帶有忿怒心。所以我們要遠離忿怒而行布施啊。
「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恒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眾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邪倒心」就是愚痴,也就是不正見。能夠離開「邪倒心」去修布施的話,招感的果報就是「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而且能「恒生正見敬信之家」。反過來,帶著邪知邪見在因地里修布施的話,比如說有一些外道,他也能招感到很多財富的果報,但是他生在邪知邪見的家庭裡頭。非洲有食人族,他們為什麼要吃人?他認為吃人之後能夠增長智慧,這就是邪知邪見。這個食人部落里也有富有的,部落酋長很富的,可是生在邪知邪見的家庭裡頭,不能生在信仰佛法的家庭裡頭,因此他也沒有機會聽聞佛法。生在強盜或者黑社會的家庭里,他們的知見是邪知邪見,不信因果,這種家庭也很富有,可是生在這樣的家庭裡頭,因為邪知邪見會造下很多的惡業,將來還是要墮落啊。我們只有信仰三寶,通過修布施才能生生世世生在「敬信之家」,「恒生正見敬信之家」。能夠生在一個好的家庭里,信仰三寶、信仰佛法的家庭里,才能「見佛聞法,供養眾僧」啊,這樣在現實生活當中就不會迷失方向,不會造下惡業,甚至還有機會行善,甚至還有機會出家、解脫。「常不忘失大菩提心」,生生世世都不會忘失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
「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大士」就是菩薩,布施結合著十善業來說的,如果說是按著十善業這樣來修布施的話,就能得到上面所講的這些好處和利益。一個人無論是修六度、四攝、四無量心,還是修三十七道品,這些修學的法門都離不開十善業的基礎。也只有這樣去修行,將來所招感的果報才沒有缺陷,才能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如果離開十善去修行的話,那將來所招感的果報必定就是有缺陷的,或者是富有但是短命,或者是富有老遭誹謗。一個人在因地里修布施種福田,但是如果沒有認真地修十善業,這樣招感的果報也不好。打個比方,家裡頭有很多電器,但這些電器三天兩頭就壞了,同樣的電器產品一放到他家就壞;買來的房子,不是廁所漏水就是房頂漏水,門窗有毛病;在他的實際生活當中也總會有缺陷,不會圓滿。
大家想不想改變自己的人生和命運呢?想不想改變自己現在的這些處境和境界啊?那麼我們應當打好基礎啊。要想改變我們的世界,首先要改變我們的心念啊,從十善業道做起。十善業道是我們一切佛法的基礎,不可以偏廢。
一個人無論是修六度、四攝、四無量心,還是修三十七道品,都離不開十善的基礎,這是一切的佛法、多麼高深的佛法也都離不開的基礎。好比一個大樓的地基一樣,只有這樣修行,將來所招感的果報才沒有缺陷,才是穩固的。
為什麼我們修行反反覆復呢?今天好像有點收穫,明天馬上又退了。因為我們沒有注重基礎,忽略了基礎的修行。就好像蓋房子一樣。一個人在因地修布施,種福田,但是沒有認真地修十善業,這樣他雖可能招感富有的果報,但在他的實際生活當中,總會有缺陷,是不圓滿的。所以要具足十善來修布施。
以布施來莊嚴自己是最好的莊嚴,這是施莊嚴。
推薦閱讀:
※第四講 凈土法門修持的正助 (《凈土深義 》(台灣法藏法師))
※【學誠法師開示及答疑 2017-03-27】
※信願法師:《無量壽經》特色之三:法滅垂慈留此經--學佛網
※凈空老法師開示:總須宿過全消,方得解脫也
※宏圓法師《地藏經》講記 第五講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