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酵素」,我們應該知道的

最近,一種名叫「酵素」的製品席捲全國各地。「酵素美容」「酵素養顏」「酵素養生」「酵素減肥」「酵素排毒」等種種功效描述,一時間讓它成了愛美人士和崇尚健康的人們競相追捧的對象,再加上「天然」「自製」的製作方式,弄得好像不在家裡鼓搗幾個瓶瓶罐罐來生產「水果酵素」就out了一樣。

  什麼是酵素?

  「酵素」並非新事物,也不是一個規範的中文辭彙,學過中學化學的人一般都知道,「酶」才是這類物質的本名。而「酵素」是日文的叫法,並被中國台灣沿襲。那麼酶又是什麼呢?酶是存在於生物體內的一種生物催化劑,是生物體內一種奇妙的蛋白質,生物體內發生的一切化學反應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之下實現的。「每」種生物,「每」個器官,「每」個細胞里都有酶;生物體內的「每」種生化反應都需要酶。人體內時時刻刻都在進行不計其數的生化反應,幾乎都少不了酶的參與,缺乏任何一種酶,都會影響身體正常運轉造成或大或小的毛病。

  「酵素」產品真的那麼神奇嗎?

  在許多所謂「酵素」產品的宣傳資料中,把它和酶說成是一回事。其實,兩者還是有細微區別的。就拿市場宣揚的「水果酵素」為例,「水果酵素」比較通行的製作方法是,將水果洗凈切成塊,混合一定比例的糖和水,在水中密封發酵,糖為細菌生長提供了「主食」,加上水果蔬菜中的其他營養成分,原料或容器本身攜帶的細菌就獲得了舒適安逸的生存空間。在細菌的代謝中,糖被轉化成酒精、乳酸、醋酸及其他有機酸,同時也會產生氨基酸、維生素、細菌素、毒素以及各種各樣的酶。這其中來自水果的酶含量極低,而更多的,則是微生物活動分泌的,或者微生物死亡裂解後釋放的酶。這樣看來,「水果酵素」應改名為「菌酵素」或者「菌酶」更為貼切。即便如此,總蛋白在整個發酵液中的比例也只有0.02%左右,具有活性的酶的量更少了。所以「水果酵素」發酵產物里有這麼多非蛋白成分,管它叫「酵素」有些名不副實。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了就會有效,而酶,且不說正常人自身合成的能力完全應付得了,就是真的缺了,通過口服來補充只能是鏡花水月。多數酶本身是一種蛋白質,酶催化活性的存在基礎是蛋白質的完整結構。一般的蛋白質吃到肚子里,經過胃液的酸性環境,就只剩不到「半條命」了,再經受胃腸內各種消化酶的輪番轟炸,沒有幾個不被拆得七零八落而失去了自身的催化活性,失去了功能,根本就無法發揮其特有的作用。如果有一種外源性補充酶可以扛過消化系統的拆解和切割,順利到達發揮作用的場所,這種連續「闖關」成功的酶只要出現一點蛛絲馬跡,都會是生物學上的重大發現,不會只默默存在於民間和營銷之中。因此,想要靠酵素來減肥甚至包治百病,還是不要抱太大的希望。

  我們能做些什麼?

  科學家告訴我們,水果中本身就含有多種酶(酵素),對身體的確有一定好處:水果中的水解酶、蛋白酶等可以幫助消化,也有助於清除體內自由基。不過,服用水果酵素並不代表可以補充這些對人體有益的酶。所以,根本無法替代吃五穀、水果、蔬菜、喝新鮮果蔬汁等食物。而且,體內有些酶要發揮作用,必須有輔酶因子激活才行,比如維生素和礦物質等,這些物質在果蔬等食物中的含量更多。因此,新鮮蔬果是最好、最正確的選擇。

  最後,特別提醒大家:自製「酵素」這種粗放型發酵方式會帶來不確定性。雖然微生物的代謝產物中確實會有一些能讓人口服攝取的營養物質,如維生素、氨基酸,但因為不能對細菌的種類進行選擇,沒有嚴格的滅菌措施,更避免不了有害雜菌和有毒產物的存在,對健康的安全性難以保證。這種無厘頭地神化自製「酵素」,不值得鼓勵與推廣。


推薦閱讀:

浮生若夢,我們再回不去了
想走遠,我們不要背太多
我們最該知道的10大科學定律及理論
為何我們使用左右手有偏好?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謀女郎

TAG:酵素 | 知道 | 關於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