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陀的最後遺教─《大般涅槃經》略解(38)無有二故不可量

無有二故不可量

「無覺了故如實說法」。覺了眾生以後,你是否就會有好印象或不好的印象呢?如果你是用這種心情去跟人家說法,那就不對了。一個真正的菩薩法師,他在說法的時候也會覺了,但他坐在台上,眼睛看到台下大眾的時候,他不是有好印象、壞印象,或者過去世我們有什麼恩怨這種心情。難道他感應到這個人過去世跟他有惡因緣,就不說法了嗎?雖然第八識會有感應,也會觸及七轉識,但其實第八識本身是無覺了的,它的覺了是覺了種子,然後流注給七轉識,所以七轉識才會顯示出有覺了的相貌來;但是對第八識來講,它還是一樣平等地看待一切眾生,轉依在第八識體性上的菩薩法師還是會繼續說法。這就叫「無覺了故如實說法」。

「無有二故不可量」,世俗人常常是「有二」的,他們會區分中國人、A國人,或者是B國人、C國人,D國人、F國人。他會說:「你是中國人,所以我們是自己人。F國人我們不要理他,不要買F國貨。」或者說:「不要買F國貨,抵制F國貨。」「我是中國人,你是F國人」這種心態,其實表示一個人的心量很狹窄,真正有肚量的人一定是認為大家都「無有二」。

同樣的道理,我們安住在諸法空相的境界里,它是「無有二」,是「一真法界」,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遍十方,乃至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法相統統都在內,沒有一法能夠逃得出第八識的範圍,這就是它的無有量。《六祖壇經》說:「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用即了了分明」就是在講第八識的了別性,了別根身、器界、種子,沒有半點誤差。「心量廣大,遍周法界」就是在講第八識的無有量。

「無等等」,就是沒有辦法分等的意思。你如果講某某是最上等,這就已經掉到世俗諦里去了。所以,所有的有情統統都是佛,一切有情從本以來即是佛,一切無情從本以來即是涅槃。這就是「無等等」,因為全部都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顯示出來的功能差別。

「平如虛空,無有形貌」,這個意思也差不多。

「同無生性,不斷不常」,因為無為法無生、無住、無異、無滅,這裡的「無生性」就是指它是無為法。它的心體「不斷」,它所含藏的種子「不常」。

「常行一乘,眾生見三」,第八識可以顯示出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但對第八識來講,這三乘沒有差別,統統都是一乘。佛如來也可以演說聲聞、緣覺、菩薩法,但是在演說這些法的時候,統統都是本於第八識的清凈法性而去宣說的,只是眾生因根器不同才把它當成是三乘。

「不退不轉,斷一保證」,第八識本來是佛,就算七轉識再怎麼造作惡業,第八識都不會退墮。這和剛才講過的「不取不墮」意思一樣。「結」是煩惱的意思,第八識不與煩惱相應,只有七轉識才會和煩惱相應。

「不戰」意思和無諍差不多。「不觸」是指不抵觸一切法。「非性」是說它沒有有為法的各種性質。「住性」是形容它能夠永恆存在。

「非合非散」,「合」的意思是指它是由某些東西聚合而來,「散」是指將來會壞散。因緣所生法會有散有合,但是第八識心體不是因緣所生法,所以是「非合非散」。如果從種子的角度去理解,整個三界萬法統統都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顯示的功能差別,統統都是種子,整個是一真法界,所以也是「非合非散」。

「非長非短,非圓非方」,因為第八識不是色法,所以也就沒有長短方圓可言。

「非陰入界,亦陰入界」,這就是非一非異的另一種講法。陰是五陰;入是六入,分為內六入和外六入,所以總共有十二入;界是十八界。第八識不是陰入界,因為陰入界都是有為法、無常法,但第八識有常住的一面,二者體性不一樣,所以說第八識「非陰入界」。但又說第八識「亦陰入界」,因為五陰、十二入、十八界都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生。這其實就是「非一非異」的意思。「非一非異」這四個字很重要,因為它是八不中道的其中兩個。

「非增非損」,相當於《心經》里的「不增不減」,第八識含藏的統統都是種子,沒有辦法增加,也沒有辦法減損。而第八識心體對應於眾生的總數是一個很驚人的龐大常數,它的個數沒有辦法增加,也沒有辦法減少。這兩方面都可以說是「非增非損」。這兩個意義都符合佛法的體系,都解釋得通。

「非勝非負」,五陰才會有勝負,你可以說某甲跑得比某乙快,某甲就贏了。但無論是以第八識來講,或者以第八識流注種子來講,你要講誰勝誰輸?假設某甲跑得比某乙快,某乙長得比某甲漂亮。但運動能力的強弱、容貌的美醜其實都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生,既然這樣,大家都是平等的,也沒有勝負之分。所以是「非勝非負」。

理解非勝非負的義理很重要,因為它可以除掉你的慢。慢有好幾種,有時候你說「我太笨了,不可能開悟」,這種想法在佛經里叫「卑慢」。只要你覺得五陰恆常性存在,佛經都稱之為慢,都不對。因為五蘊是可以改變的,它整個都是第八識流注種子,五蘊就像幻化一樣,念念變遷,所以你不能說「我是不可能成佛的」,或者說「我不可能開悟」。你也不要覺得「我智慧比你高,我看不起你,你是鄉下人」,或者說「你沒有智慧,你是邪魔歪道」,你這麼講也是慢。其實會有慢,前提一定是取相分別,我們一切的煩惱都由取相分別而來。

「如來之身,成就如是無量功德」,這裡的成就可以理解為具有,第八識具有無量功德,也就是說它本來就有無量功德。對於究竟佛來說,他所藏的種子全部汰換成了清凈的,所以他的「如來之身」是把能藏、所藏全都包括在內。但對於一般眾生來講,是指一切眾生的第八識本來具足如是無量功德。

「無有知者,無不知者」,以第八識來講,沒有什麼知與不知;可以說它知,因為它了知根身、器界、種子;也可以說它不知,因為它不能了別六塵境界。

「無有見者,無不見者」,這裡的「見」與上一句的「知」意思差不多。

「非有為,非無為」,它是有為跟無為的和合運作。

「非世非不世」,這也是「非一非異」的道理,「世」就是世間的一切法,「不世」就是離開三界的涅槃。第八識既不是世間法,也不是出世間法,因為它與世間法「非一非異」。

「非作非不作」,一般的作是指造作,七轉識在取相分別的狀況之下做了某一件事情,這樣會造成善業、惡業、無記業,這個就是作。第八識不會像七轉識那樣造作,但五陰造作一切的善業、惡業,又都離不開第八識,所以說它「非作非不作」。但如果你不取相分別,雖然每天還是走路、吃飯、說話,還是可以住在「無作三昧」里;因為你離開一切法相的緣故,雖然有身口意行,但都是「無作」。

「非依非不依」,一般會講第八識是「一切法等依」,也就是說,一切法都要依止在第八識上才可以運作,「非不依」就相當於這個「一切法等依」。但如果住在一真法界當中,就沒有所謂能依與所依。這就是「非依非不依」。

「非四大非不四大」,第八識不是地、水、火、風,所以說它「非四大」。但四大也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生,所以說「非不四大」。

「非因非不因」,從世俗諦來講,第八識的種子是一切因緣所生法的根本因,也就是說,一定要有因緣(種子),一切法才能夠生起和繼續運轉。但如果用諸法空相去觀察,整個都是第八識的種子所顯示出來的功能差別,這時候就是一個寂滅道場,本來不生,所以這時候不能再說哪個是因,哪個是果。

(有人問:它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呢?是有原因,還是沒有原因呢?)

從世俗諦去觀察,我們還是要取相。比如上輩子你在某一個地方造了善業,這一輩子來到人間受果。我們在做取相分別的時候,有上輩子的你和這輩子的你,我們做了這樣的分別,然後找到這中間的因果關係。只要我們做這種觀察、言說,都是屬於世俗諦的範圍。

但是安住在諸法空相、一真法界、度一切法到彼岸的狀態里,整個都打成一片了,這個時候就沒有因和果的概念了。但是在世俗諦里,還是可以講的。世俗諦的分別與勝義諦的不分別是同時存在的。就好像你看到電影里的影像一直現起,裡面有某一個情節是一個人殺了另外一個人。但這只是屏幕上所現起的影像,所有的情節不過是數據而已,對於數據來講,不存在誰殺了誰。這個道理並不是戲論,大家要細細體會,才能夠緣於真如而發起三昧。

「非眾生非不眾生」,第八識本身不是眾生,但是它可以流注種子現起眾生的形象,所以說「非眾生非不眾生」。

「非沙門非婆羅門」,這和前面差不多,因為沙門和婆羅門都屬於眾生。

「是師子大師子」,師子就是獅子,形容第八識的無畏和自在。

「非身非不身」,這和「非眾生非不眾生」的意思一樣。

「不可宣說,除一法相」,整個一真法界就是如來,都是第八識,你叫我如何宣說?我如果要說的話,就一定要取相分別,要從勝義諦掉到世俗諦。但是大家不要完全誤會了,一個有正智的人,他在用語言文字宣說的時候,雖然語言文字的表相是世俗諦,但他還是可以繼續安住在勝義諦里,這就是佛法微妙的地方。這可不是戲論,而是實際修行的操作。也就是說,能夠緣在勝義諦上面的人,他可以一直緣在上面,但他在用語言文字宣說的時候,如果聽的人沒有正智,他再怎麼樣努力去表達,還是沒有辦法把這個勝義諦傳送給聽的人。「除一法相」就是整個都是一法相,一真法界,不可宣說。

「不可算數」,算數就是一個、二個、三個、四個、五個地計數,如果可以計數,那就是取相分別了。

「般涅槃時不般涅槃」,佛世尊示現般涅槃法相時,他的第八識一直存在,而且在三界萬法里繼續運作。即使是阿羅漢的無餘涅槃,它還是有自心一直在運轉,它的作用並沒有中斷過。所以說「般涅槃時不般涅槃」。

「如來法身皆悉成就如是無量微妙功德」,剛才我們講過,這句話有兩個意思。第一個,一切眾生的第八識本來就有無量微妙功德;第二個,如來把第八識的種子汰換清凈了,所以說他成就了無量微妙功德。

「迦葉!唯有如來乃知是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這裡的如來是包括實義菩薩,也就是大乘見道位以上的修行人,他們都或多或少地知道第八識的體性,所以說「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迦葉!如是功德成如來身,非是雜食所長養身。」雜食所長養的身一定是五蘊的色身,要靠吃東西才能夠維持生命的身體就是雜食所長養身。有人就疑惑,為什麼如來號稱有無量的壽命,可為什麼活到八十歲就死掉了?你如果有這種疑惑,就是因為你是用雜食之身去看待如來。真正的如來法身是第八識,它並沒有因為佛陀示現般涅槃而消失,它的壽命是無量的。

「迦葉!如來真身功德如是,云何復得諸疾患苦、危脆不堅如壞器乎?」如來的真身是不會有疾病,也不需要吃飯,永遠不死的,這都是如來真身的功德。這個功德是一切眾生的第八識本來就有的,不是只有究竟佛才這樣。

「迦葉!如來所以示病苦者,為欲調伏諸眾生故。」其實佛世尊已經成就無量的功德,照理說,只要他願意,他在人間可以完全不生病,一點點苦都不受。但他為什麼要這樣示現呢?這是因為他如果不這樣示現的話,以後的佛弟子就會很麻煩。

假設佛從來都不生病,那以後的出家人生病了,當他去跟別人說:「你可不可以布施湯藥給我?」人家就會說:「你們的本師從來都不生病,你現在為什麼生病了呢,是不是因為沒有好好修行?」事實上,連阿羅漢都會有疾病,你如果用究竟佛的標準去要求每一個佛弟子,這就太過苛刻了。所以佛陀要示現生病的樣子,不然以後佛弟子生病時請人家布施湯藥,人家馬上就會講風涼話。

「善男子!汝今當知:如來之身即金剛身」,「金剛身」是指第八識能藏的心體。金剛身就是永遠不壞,即使是一隻小螞蟻,也沒有辦法把它能藏的心體破壞掉。所以,不要說有哪個人做了多大的惡事,然後把他的靈魂抓起來下油鍋,讓他形神俱滅。其實形神俱滅的只是他的中陰身,或是餓鬼道有情的色身,不可能把他能藏的心體破壞掉。

「一切有為法都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生」,這句話可以幫助你理解諸法空相的義理,讓你經常安住在勝義諦里。世俗諦講相、名、分別。邏輯屬於分別,講因果也屬於分別。相、名、分別必須符合世間智者共同的認識。所謂世間智者的共識,就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業力,所以我們共同發現的事實。但是對於沒有共同業力的人,或是諸佛菩薩這些出世間聖賢,整個都是資料。世俗諦一定有局限性,要在共業有情之中才可以看出這些東西。像我常舉的例子,有神通的人可以從地里鑽出來,就表示地的堅硬和質礙性對那些有神通的人來說,根本不存在。

這一段經文的最後一句,「汝從今日常當專心思惟此義,莫念食身,亦當為人說如來身即是法身」。我們一開始就講過,這裡的「法身」指的就是第八識。有人批評真觀,違背次第演說了義法。有沒有違背次第,要以世尊的教示為準。請大家看這段經文,便知道開演了義佛法的時機已經到了。以前世尊擔心大家把第八識誤會成外道所說的「我」,所以暫時沒有明說。現在大家都知道外道我論的過失,卻落入無常、斷滅一邊,若不跟他們宣說如來常住的法義,便沒有辦法解脫,反而要落入三惡道了。我們演說《大般涅槃經》正是為了契應時代的需要。

(有人問:我這樣理解行不行,某甲和某乙的差別是因為種子的差別,從世俗諦上來說,是不是因為前世有因果上的差別,所以造成了現在世數據的差別,這個差別也是變化無常的。能這麼理解嗎?)

以世俗諦來說,你的看法沒有錯,但是在世俗諦安立差別相是比較容易的,勝義諦的無分別才是最難懂的,也是修證的關鍵所在。一直在差別相上面用心,很容易就會取相分別。比方說,如果你總是認為:「我是一個大善人,別人是壞蛋;我開車很守規矩,別人開車都亂來。」弄到後來覺得自己很委屈,「我這麼守規矩都是方便了別人去亂超車。」這樣就會變成煩惱。

出世間的聖賢會覺得整個三界萬法就像是夢境一場,他住在諸法空相的覺受里,甚至感覺像是在夢境里,他會想:「既然是在夢境,如果夢境之中有這樣的規則,我隨順一下又有什麼關係,又何必在意?」

我常常這樣講,所謂的世俗諦就等於是一群人在一起玩網路遊戲,比如在你的電腦里顯示怪獸出來,是什麼等級,或者想要取得什麼寶物。我們的等級不一樣,就說我們在裡面有受業。世俗諦就是在虛幻當中去取相分別、作比較,才有這些問題。

但如果你知道這一切都是虛幻的,你就會知道,真正的義理是因為我們大家有共同的業力,所以我們這些人在一起玩這個遊戲。知道這個義理的人,在世俗諦可以做到不取相分別,他們有時做分別只是為了隨順世俗。這就好比我們做夢的時候,如果我們知道這只是一個夢,夢裡發生什麼都沒有什麼差別,有什麼煩惱的事情也沒有什麼意義,但是你仍然可以隨順夢中的規則。

但有一點很重要,你的修行一定要從世俗諦下手,不可能一下子就跳到勝義諦。勝義諦一向無分別,它是建立在「一切有為法都是由第八識所生」的事實上。你的觀察和修證必須從這裡下手。「三界一切有為法都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現起的功能差別」,這個法義函蓋整個佛法的世俗諦,有了這個見地就是出世間的聖賢。但對於還沒有實證的人來說,他只能依正教量而修習。

(有人問:佛教裡面的戒律也是一種取相分別?)

戒律分成很多種,不離相、名、分別的戒,叫做取相戒,一般的戒律——例如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都是取相戒。如果是已經見道位以上的人,他可以不需要守這種戒律,他可以遵守道共戒就好。他既然能夠不取相分別了,他也就不會做出什麼很大的壞事。假設有人今天搶劫了他,他難道會動手把對方殺了?就像在網路遊戲里,他的一個寶物被人家搶走了,難道他要把操作網路遊戲的那個人給殺了嗎?所以,一旦你認識了事實真相,你就會安住在一真法界、不取相分別的勝義諦。這個時候,如果有人來惹你,就算你還有一些貪嗔,你也不會氣到要把人殺掉的地步。

對於一個大乘見道者來講,只要他經常安住在勝義諦里,他可以不需要去理會佛陀制定的戒律,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事。佛陀制定出來的一條一條的戒律,都是取相戒。但是佛陀還講道共戒和定共戒。有禪定的人自然就可以守定共戒;見道位以上的人也可以守得住道共戒。他們可以不用理會那些一條一條的取相戒。不取相分別以後,就會隨順別人:「反正我自己無所謂,你這麼在意,我隨順一下你有什麼關係?」當然這也要看你的智慧深入到了哪個地步,智慧、解脫的力道一旦顯示出來,會造成很大的差別。參出密意,卻沒有辦法安住勝義諦的人,便沒有這樣的解脫功德,只好繼續遵守取相戒;未悟的人就更不用說了。

(有人問:那他還有沒有善惡分別?如果看到別人作惡的話,是不是要去制止呢?)

對他來講,隨順第八識的體性就是真正的善,違反第八識的體性才是真正的惡。他會這樣定義善和惡。他的看法會跟一般人很不一樣。一般人是取相分別,去遵守或者違反戒律。而一個見道位以上的人,他的看法是違背第八識的體性就叫「逆天(第八識)而行」,或者說「順我(第八識)者昌,逆我(第八識)者亡」。意思就是如果你違背了第八識的體性,就一定會自取滅亡,如果你順從第八識的體性,就會昌盛,就會活得很愉快。

(有人問:如果你看到他毀謗第八識的話,作為一個修行人,是去制止還是不制止?)

可以去制止。《大般涅槃經》講應該制止,如果有人意圖殺害菩薩法師,護法居士甚至可以一棍子把他打死。(大眾笑。)世間法律稱之為正當防衛,不構成違法,佛法上也不視為犯戒。反正你也打不死他,第八識還好好的,可以再投胎,你還可以慢慢地教育他。這個不是問題,只要能夠利益眾生,什麼手段都可以採取。

你可能會認為:「知道了一切法相都是第八識,不就了結了嗎?為什麼還需要般若經給我講這麼多『不』,一大堆的『不』?」這是因為,你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不取相分別,你還是常常會粘著在某些法相上面,所以必須讀與勝義諦相應的般若經把你的取相分別一點一滴地對治掉。

《心經》是般若經的濃縮版。在你還沒有大乘見道以前,讀般若經可以幫助你發起修所成慧。如果你已經有了修所成慧,般若經又會讓你的輕安狀態更加的穩定。如果你已經大乘見道,它會讓你不斷深入真如三昧。真如三昧會幫你把取相分別一點一滴地消融掉,到究竟成佛的時候,你才能完完全全地不取相分別,證得無住處涅槃。

從大乘見道一直到成佛,統統都是修實相般若。我講過很多次,你不要以為那些奇奇怪怪的法門有多麼稀奇,全都比不上般若波羅蜜。乃至意守丹田、數息、白骨觀、四念處、無常觀,這些正規的法門,也比不上般若波羅蜜。《法華經》和《大般涅槃經》也是廣義的般若經,只是講得更直白而已。所以,你對般若波羅蜜一定要有最大的信心,因為所有的佛經都說它是直接了當成佛的法門。

(本文引自佛學電子期刊《實證佛教通訊》第八期)

註:《大般涅槃經》是佛陀在人間最後一天所說的了義經,闡述常、樂、我、凈涅槃四德,以及眼見佛性的義理。這部經可以矯正流行的錯謬見解,讓學人避開學佛的誤區,直心進入大乘佛法的堂奧。全集下載網址:http://pan.baidu.com/s/1dDw7FhB

1.推薦電子佛學期刊《實證佛教通訊》下載地址:http://url.cn/44laROf

2.推薦推薦佛學教科書《實證佛教導論》,電子版(部分內容)下載:http://pan.baidu.com/s/1pJN8FLx(用PDF閱讀軟體打開)

3.推薦修行佛法最應該珍藏的網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2wb5e.html

推薦閱讀:

《大涅槃禪》 文字品第十三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涅槃後將去哪裡?--學佛網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九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二
大般涅槃經卷第八

TAG:佛陀 | 涅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