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絕學智庫:《易經》答疑百問(13)
81、中醫學上的「六親」原理怎麼理解?
答:所謂「六親」,前面我們已經解釋過了,它是論生克制化原理的借代詞,亦即陰陽五行原理在不同環境下的語言表述。所以說它與五行的生克定義高度一致。有些行當稱「六親」,有些行當稱「六神」,有些行當叫「五運」,有些行當稱「六氣」,有些行當叫「十神」。這是中國語言文字同義表述,而經常不同詞面的一大特色。我們絕不能把書讀死──書獃子氣的望詞生意而曲解。今天,很多學術上的無謂爭論,都由把書讀死的書獃子爭辯而造成。中華文化的道統遭破壞,被肢解,就由此種胡鬧爭辯而造成。
什麼是道統?什麼是五行?其實,道統就是以「道」為「體」,五行就是以道「行」為「用」,簡稱為「體用」,因此叫道統,因此叫五行。猶如耳為體,聽為用一樣,沒耳無從聽。這就是道「體」與行「用」的關係。今天的人只有知識無文化,把人叫「知識份子」,再不叫有道心的文化「士」人了,完全不知文化同知識有區別。所以,只有知識的人,就只懂一切朝「錢」看了,不知道統的文化為何物。也更不知錢需道統生。
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及早歸正自己的文化道統呢?為了講清這個道統的功用好處,為人只要懂得不本末倒置即可。於是,以愛錢而論,我們也可這樣比方:道「體」好比印鈔機,五行便是鈔票的功「用」。鈔票的行「用」固然是無所不在,但鈔票本身卻不是道體,它乃是道體即印鈔機的產兒(這是形象的比方)。然而,以鈔票之行「用」為購買,有人拿一堆鈔票買回來的是坦克,有人買回的是飛機,有人買回的是電腦,有人買回的是核武器。這些商品千差萬別,用途各異,但「鈔票」確是一致的。即鈔票的購買行「用」功能則是統一的。而為人,總不能只要鈔票好用,而從不關懷印鈔機!這就是中華文化理該修復的道統與五行。
用這種比方作啟蒙,來講中華文化的「道統」與「五行」,想必對其好處的理解不困難。
同樣的道理,而中醫是給生命的病態以修復的特定行當,所以不用「六親」指代身體部位,直接用「五行」表述即可。舉例如下:
中醫以五臟配屬五行,肝氣升旺而歸屬於木,心陽溫煦而歸屬於火,脾氣潤化而歸屬於土,肺氣降下而歸屬於金,腎氣陰滋而歸屬於水。就方位配屬五行而論,日出東方,與木的升發相類,故東歸屬於木;南方炎熱,與火的炎上特性相類,故歸屬於火;日落於西,與金的肅降特性相類,故歸屬於金;北方寒冷,與水的特性相類,故歸屬於水。 因肝氣屬木,故肝所主之「筋」與肝開竅之「目」,即「筋」「目」二者亦屬於木;因心氣屬火,故所主之「脈」「舌」亦屬於火;脾氣屬土,故所主之「肉」「口」亦屬於土;肺氣屬金,故所主之「皮毛」與「鼻」亦屬於金;腎氣屬水,故所主之「骨」與「耳」及其「二陰」亦屬於水。 由於道體相通,凡時空中舉凡五行屬性相同的事與物,都有相關的必然聯繫。如方位的「東」和自然的「風」,顏色的「青」口味的「酸」和物質的「木」都與「肝」氣相通。相關的歸類請參看第54問──56問的答疑。 而中醫在以五行說明五髒的生理活動時,據我所知道,就有論肝喜條達,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髮的特性,故以肝屬「木」;心陽有溫煦的作用,火有陽熱的特性,故以心屬「火」;脾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萬物的特性,故以脾屬「土」;肺氣主肅降,金有清肅、收斂的特性,故以肺屬「金」;腎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潤下的特性,故以腎屬「水」, 再則,在五髒的五行之間,其生化功能,生克原理非常緊密。如腎(水)之精以養肝,肝(木)藏血以濟心,心(火)之熱以溫脾,脾(土)可化生水谷之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水。這就是五臟相生的五行原理。肺(金)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的上亢;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運化,可以制止腎水的泛濫;腎(水)的滋潤,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這就是五臟相互制約的五行原理。 在人體與外部環境上,在四時五氣與飲食五味上,中醫同樣以五行觀察而論之。 如肝病可以傳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響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響,即木郁土虛或土壅木郁;肝病還可以影響心,為母病及子;影響肺,為木侮金;影響腎,為子病及母。肝病是這樣,其他臟器的病變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剋乘侮的關係,說明它們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
在疾病診斷的五行運用上,從本臟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本臟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脈象洪,可以診斷為心火亢盛。脾虛的病人,面見青色,為木來乘土;心臟病人,面見黑色,為水來乘火,等等。 從它臟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五臟疾病的傳變情況。如脾虛病人,面見青色,脈現弦象,為肝病傳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見紅色,脈現洪象,為心病傳肺(火乘金)。五臟中任何一臟有病,都可以傳及其他四臟,用五行學說來分辨,存在著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等四種傳變關係。
而在疾病的治療上,則以五行的運用,來控制五臟疾病的傳變,這也是中醫常識。如肝病能傳脾(木乘土),預先予以補脾,防其傳變。「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
這些道理在中醫理論上,則概括為「補母瀉子」法,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補母,是針對具有母子關係的虛症而治療的,如肝虛補腎,因為腎為肝之母,所以補腎水可以生肝木。瀉子,是針對具有母子關係的實症而治療的,如肝實瀉心,因為心為肝之子,所以瀉心火有助於瀉肝木。可見,這些講法,亦為「六親」之論。
而用五行相剋來治療疾病,亦可論之為「抑強膚弱」法,即瀉其克者之強,補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過而乘脾土,肝木太過為強,必須瀉之,脾土為弱,必須補之。
在藥物治療方面,中醫論五行,又有所謂滋水涵木法,即用滋補腎陰以涵養肝陰的方法,該法適用於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的病症。又有所謂培土生金法,該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來調治脾失健運而肺氣虛弱的病症。還有所謂扶土抑木法,該法是用疏肝健脾的藥物,用以治療肝旺脾虛一症。這些道理,功用於當今,但一般都在《黃帝內經》中有明確的記載。
除此以外,在針灸和精神療法方面,也是利用五行的生克制化,來選穴刺激,用以調節情志。如悲可以勝怒,是因為悲為肺志而屬金,怒為肝志而屬木的緣故。
總之,中醫離開五行,不能成其為中醫。猶如生命離開五行,不能成其為生命一樣,這就是「道統」與「五行」的關係。且看臟腑中的木、火、土、金、水。
木:肝與膽互為臟腑之表裡,一陰一陽,一虛一實,又屬筋骨和四肢。木之過旺或過衰,過猶不及,故較易患肝,膽,頭,頸,四肢,關節,筋脈,眼,神經諸方之疾病。
火:心臟與小腸互為臟腑之表裡,一陰一陽,一虛一實,又主血脈及整體循環系統.過旺過衰均不好,故較易患小腸,心臟,肩,血液,經血,臉部,牙齒,腹部,舌部諸方之疾病。
土:脾與胃互為臟腑之表裡,一陰一陽,一實一虛,又屬腸道及整個消化系統.過旺過衰均不宜,故較易患脾,胃,肋,背,胸,肺,肚腹諸方之疾病。
金:肺與大腸互為臟腑之表裡,一虛一實,一陽一陰,又主氣管及整個呼吸系統.過旺過衰也不宜,故較易患大腸,肺,臍,咳痰,肝,皮膚,痔瘡,鼻氣管等諸方之疾病。
水:腎與膀胱互為臟腑之表裡,又主腦與泌尿系統.過旺或過衰,過猶不及,故較易患腎,膀胱,脛,足,頭,肝,泌尿,陰部,腰部,耳,子宮,疝氣諸方之疾病。
而在藥物的運用中,五味的五行原理也非常的神奇: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鹹味入腎。木、火、土、金、水,一一相對應。
以上舉例,這些就是中醫的「六親」關係,五行無所不在的基本原理。
82、什麼是二十八宿?
答:二十八宿是鑲嵌在太陽的黃道平面上,二十八個平行的天球恆星坐標體。我們知道,坐標是觀星的依據,但這裡的坐標體並非一星一宿,而是以宿為中心的恆星群落。根據《史記。天官書》的詳細記載,二十八宿分四宮,每宮有七宿,四七二十八。於是,二十八個坐標,便把整個天球沿黃道平面插滿了標記。有了標記,人們再去觀星斗,就好記住天球上每一顆恆星的方位,以及詳細觀測可動行星的移動情況。這就是二十八宿的基本原理,其中的神說和官名,也許都是無關緊要的廢話,不在本答疑解釋之列。但有些天象神話與生活中的道理相應對,解決社會問題是有益的,屬於不可認識的現象,在此必要提示。總之,請參看《史記。天官書》即可。
東宮名青龍,七宿分別為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每一宿的前後左右有星落無數,司馬遷都用官邸官名作介紹,以其象事狀物,故名「天官書」。
南宮名朱雀,七宿分別為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張宿、翼宿和軫宿。
西宮名白虎,七宿分別為奎宿、婁宿、胃宿、昴宿、畢宿、觜宿和參宿。
北宮名玄武,七宿分別為斗宿、牛宿、女宿、虛宿、危宿、室宿和壁宿。
通過這二十八個星宿坐標,便可把整個星天像省、市、區,鄉鎮一樣管理起來,區分開來。東宮七宿管春天,南宮七宿管夏天,西宮七宿管秋天,北宮七宿管冬天。太陽巡天,從東到西,從春到冬,一一對應,周而復始,謂之黃道。其實,這是錯覺也好,正覺也罷,如此觀星測斗,其數據的正覺錯覺,則完全一樣。亦即是地球中心也好,太陽中心也罷,兩者的觀星察斗,所測數據的相對結論,則是絕對的一致。在古巴比倫的占星觀測中,洋人的祖先發現黃道上有十二個星座交替沉沒。其實這也是錯覺,所謂的星座沉陷,實際上是星座朝陽光的一面,地球人沒法目測。而今天用哈勃望遠鏡在地上觀測,對這個所謂按月沉沒的星座,則能夠看的更加清楚。因為,只有背地的星座,哈勃望遠鏡不是神器,才根本無法探測。因為它在地球的背面。
這些都是自然現象的天理。
83、什麼是十二星座?
答:十二星座不是中華文化所固有的天象概念,它是古巴比倫人的天象知識,飽含神話迷信,於隋唐時期就由明教傳入中國,正好與中華文化天象刻度的十二地支對應,於是成為融入中華文化的舶來部分,但其舶來印跡相當明顯,不能像佛理一樣,生在印度,長在中國,成為道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說得出星座所以然的人非常少,包括以星座論命理的現代術士,一百個就有九十九點九個是騙人錢財的胡說八道,根本就不知道洋人的祖先當年發現星座的自然原理是什麼。
其實,洋人文化的十二星座,它與中華文化的二十八宿一樣,乃是黃道平面上的十二個恆星群落座標體,這個座標的恆星群落,也在我二十八宿的肚腹之中,不過人家對星座的命名跟我完全不同,以物命名很具體,沒有抽象的聯想空間。天象原理見下圖:
(該圖系從國家天文台網下載,但時間標註應該是南半球的情況,顯然與我時間不符。)所謂十二星座,即是洋人觀星的黃道座標,排除占星學的胡扯,其實是用它描述太陽在天球上經過黃道的十二個區域(當然這也是以自我為中心,即以地球為中心說太陽是巡天行走的錯覺表述),包括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蠍座、人馬座、摩羯座、寶瓶座、雙魚座。而現代天文發現蛇夫座也被黃道經過,但不在占星學使用的黃道十二星座之列,在占星學的黃道十二星座(宮)定義,只是指在黃道帶上十二個均分的區域,不同於天文學上的黃道十二星座。而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1928年規範星座邊界後,黃道中共有13個星座。而習慣的俗稱十二星座一直被固定沿用。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上圖所表達的時間不符,國家天文台也有如此說明:由於歲差的關係,當前太陽經過的十二星座與現在占星學所用的黃道十二星座(宮)的日期已不一致。以下轉錄國家天文台就十二星座在天球上具體位置及其說明如下: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白羊座—Aries,又名牡羊座,為黃道十二星座的第一個星座,守護星為火星,位於黃道0度起到30度前的區間,相對星座為天秤星座。 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金牛座—Taurus,黃道十二星座的第二個星座,守護星為金星,位於黃道30度起至60度前的區間,相對星座為天蠍座。 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雙子座—Gemini,黃道十二星座的第三個星座,守護星為水星,位於黃道60度起到90度前的區間,相對星座為射手座。 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巨蟹座—Cancer,是黃道十二星座的第四個星座,守護星為月亮,位於黃道90度起到120度前的區間,相對星座為摩羯座。 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獅子座—Leo,黃道十二星座的第五個星座,守護星為太陽,位於黃道120度起至150度前的區間,相對星座為水瓶座。 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室女座—Virgo,又名處女座。黃道十二星座的第六個星座,守護星為水星,位於黃道150度起至180度前的區間,相對星座為雙魚座。 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天秤座—Libra,黃道十二星座的第七個星座,守護星為金星,位於黃道180度起至210度前的區間。 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天蠍座—Scorpius,黃道十二星座的第八個星座,守護星為冥王星、火星,位於黃道210度起至240度前的區間。 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人馬座—Sagittarius,又稱射手座。黃道十二星座的第九個星座,守護星為木星,位於黃道240度起至270度前的區間。 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摩羯座—Capricorn,又名山羊座,黃道十二星座的第十個星座,守護星為土星,位於黃道270度起到300度前的區間。 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寶瓶座—Aquarius,又名水瓶座,黃道十二星座的第十一個星座,守護星為天王星,位於黃道300度起到330度前的區間,相對星座為獅子座。 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雙魚座—Pisces,黃道十二星座的第十二個星座,守護星為海王星,位於黃道330度起到0度前的區間,相對星座為室女座。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黃道十二宮圖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白羊宮 |
金牛宮 |
雙子宮 |
巨蟹宮 |
獅子宮 |
室女宮 |
天秤宮 |
天蠍宮 |
人馬宮 |
摩羯宮 |
寶瓶宮 |
雙魚宮 |
|
84、什麼是太陽的黃道?
答:所謂太陽的黃道,跟地球的赤道不是一個概念,它是指太陽一年四季圍繞地球旋轉的星天軌跡。其實,這是以觀測人的自我為坐標,即以地球為中心所能看到的太陽黃色光輝的變化軌跡,故稱黃道。
事實上,今天我們已知這是一種錯覺,黃道在客觀上可以說是不存在的,而它不是太陽變化的運行軌跡,乃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線路平面。也可說是九大行星繞太陽公轉的線路平面。在行星與行星之間,黃道面雖有偏差,但很小,正負都在16度之間。因此,這個整體的行星公轉,它們在天球上形成的平面,統屬黃道面。(見九大行星黃道軌跡平面圖)在這種公轉過程中,星天是隨地球公轉角度不同,方位整體發生變化的。於是,才有二十八宿,或者十二星座定期變化給人的感覺。事實上是因為地球的軌道(當然也包括所有行星的軌道)被固定,它只能在這些星際中穿行而造成。
但這麼講,恐很多人仍不能明確理會,我們來打個比方,在大城市的十字路口,一般都有很大的轉盤來舒通車輛,我們就把這個大轉盤用來比方,假設轉盤花壇中心電線杆上不動的霓虹燈就是大陽,然後再把沿轉盤旋轉的汽車比地球,那麼,這個汽車圍繞轉盤旋轉的路線就是黃道。假如你坐在汽車上向窗外看,周遭的環境總在不斷的變化。可你如果不想到窗外環境的變化,是因為自己坐的汽車在跑動而造成的話,那麼,你勢必就會感覺是陽光所能照射到的周遭環境有變化。而事實上轉盤中心的霓虹燈和轉盤周遭的建築物,都是固定不變的,這就是你坐在行動中的汽車上,其自我感覺的錯覺。
這樣比方來理解天球上的太陽黃道就好明白多了。
那麼,黃道上的二十八宿,或者十二星座又該如何理解呢?這個簡單,我們仍以上例再來個接著的比方,讓你心知肚明,將記憶深刻於腦海之中。一般城市的交通轉盤,其圓面積不過幾百平方米,但你可把黃道這個地球轉盤(當然也是九大行星的轉盤),在自己腦海中無限放大,放大到能測定整個宇宙。那麼,二十八宿,或者十二星座作為天球上的坐標,都是「地球」或者說「行星」這個「交通汽車」,其圍繞天球轉盤旋轉時必須路過的公汽站。二十八宿就是二十八站,假如每站都停,今天稱之謂普快車;如果只停大站,那便只有十二個星座,今天把停大站叫直快車;如果一般大站不停,只停特大城市,今天叫坐特快,那麼,特快就只停八個站。而這八個站形象的比方,就是太昊伏羲的八卦名稱和其在天球上的指代方位。每一卦的名稱就是黃道上的特大城市、即特大星區,特大站。而二十八宿或者十二星座,其實它們也不過是這些特大城市,即特大星區中的成員之一,不過因為它們都住在黃道平行區。如果這樣形象的比方,應該每位看官都可聽懂。因為無論你用什麼名稱在黃道上建站,或者說在地球軌道上做標記,而地球的運行軌跡則始終不變。這就是所謂的黃道,以及黃道與二十八宿、十二星座、伏羲八卦、黃帝干支之間的對應關係。
為了把這些對應關係一一比對清楚,而在黃道上,當我們能全面看到東宮星宿的時候,說明這部分星天正好朝太陽的一面遠離地球,當地球把陽光遮住時,因此看的特別清晰。反之,此時的西宮星天,必然大部分正好對著太陽的背面,徹底暴露在陽光之下,地球根本遮不了陽光,所以陽光把星宿檔住,地球人不可能看的完全清楚,除非用哈勃望遠鏡。因此說,這就是太陽黃道的成相原理。可惜今天的天文學家,大凡沒有傳統文化該有的道統功底,多以洋人的辭彙表述,很難把道理講清。講天文地理,又往往故弄玄虛,沒頭沒緒,神仙也聽不懂所以然。
85、赤道與黃道是不是一個概念?
答:通過上問的解答,我們已知黃道是地球或者行星繞太陽公轉──在天球上的平行軌道面。而赤道則不同,古今概念有很大差異,今天的赤道指:以地球中心為坐標,劃一個與地軸成直角相交的平面,赤道即是地球的表面點,是地球自轉軌跡中心的圓周線,赤道半徑 6378.137Km ;兩極半徑 6359.752Km;平均半徑 6371.012Km ;赤道周長 40075.7Km。如果把地球看做一個純圓球體的話,那麼,赤道便是距離南北兩極相等的一個球面大圓(就跟發動機飛輪外圓一樣)。它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半球,赤道作為外圓正好居中,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所以,赤道也是劃分地球緯度的基線。赤道的緯度為0°。赤道是地球上重力最小的地方。赤道是南北緯線的起點(即零度緯線),也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這是今天的赤道概念,它跟黃道完全不是一碼事。
但赤道的古義又不同,古代的渾天說認為,天是個渾圓形的球體,如果把南北看成兩極的話,那麼赤道便是自東而西穿過頭頂,即天球表面距離南北兩極相等的圓周線。今天的天文學稱之為天球赤道,類同於黃道。《漢書·天文志》載:「立春、春分,月東從青道……立夏、夏至,南從赤道。」 又《後漢書·律曆志下》「黃道去極」劉昭注引漢張衡《渾儀》:「赤道橫帶渾天之腹,去極九十一度十六分之五。」《尚書·洪範》「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唐孔穎達疏:「正當天之中央、南北二極中等之處謂之赤道,去南北極各九十一度。」明·何景明《六月望月食》詩:「未月黃衢厄,妖遮赤道行。」這些講的都是類同於黃道的天球赤道。
但也有指地球赤道的說法,例清·徐繼畲《地球志略》:「地球從東西直剖之,北極在上,南極在下,赤道橫繞地球之中,日馭之所正照也。」又清·黃遵憲《以蓮菊桃作歌》:「地球南北倘倒轉,赤道逼人寒暑變。」總之,赤道一詞的概念古今有歧義,但不外乎天球赤道與地球赤道之辨,應該說兩者都說的過去。但在如今認知時,宜以黃道同赤道嚴格區分,以矯正歧義。即赤道該以現代天文學的定義為宜,也就是說赤道是地球南北緯線的起點。
而相對於緯線的另一條線,則叫子午線,也叫經線。經線連接南北兩極,表示南北方向。經線和緯線的交錯,才能構成地球上的經緯網,從而形成縱橫坐標,繪製出全球地圖,便於人們給地球以精確的測量。於是,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人們都可以用一條經線和緯線的交叉點來表示。從南到北或者從北到南,所有的經線長度是相等的,但緯線越靠近南北極地,則越短。於是,這就有個問題,緯線的0度可以赤道為起點,那麼,長度完全相等的經線又該如何區分呢?西曆.1884年的10月1日,全球科學家在美國的華盛頓召開了國際子午線會議。10月23日,大會通過一項決議向全世界各國政府正式建議,採用經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檯子午儀中心的子午線,作為計算經度起點的本初子午線。所謂本初子午線,就是把該台所處的子午線從0°經線算起,向東劃分0°~180°,為東經度,向西劃分0°~180°.為西經度。1953年,格林尼治天文台遷移到東經0°20′25〃的地方,但全球經度仍然以原址為零點計算。所以,在英國倫敦有一條為0度的本初子午線。
再說,黃道和赤道這兩個概念的不同在於:前者是地球或者說行星繞太陽公轉的天球平面,而後者只是地球自轉的球面軌道。如果從字面的意義理解,赤是紅、是熱、是被陽光直照的意思的話,那麼,赤道便是地球上一年四季太陽當頭直射,沒有寒暑之分的熱帶地區了。事實上,這樣的理解是似是而非的。因為你不能說它是這樣,也不能說它不是這樣。因為,所謂地球的自轉軌道平面,是相對地軸來說的,而不是相對太陽的直照來說的。於是,這就有個明顯的問題,假如地球的自轉軌道始終是對著太陽轉動不變,那麼,對赤道作這種字面意義上的理解,肯定就是對的。事實上,靠近赤道面,也的確是熱帶,一年四季的溫差很小。問題是地球的自轉並不老是赤道迎著太陽直照,它在繞太陽的公轉中,轉一圈即一年的行程中,其地軸受外力的作用而兩次偏南或偏北的晃動。在此晃動過程中,其自轉軌道並沒變,但南北球的受光面,則發生明顯的傾斜和變化,從而造成南北球的四季相對。在這一過程的變化中,南北兩半球夏天的太陽對著地面,幾乎都是直照,但你不能說這是地球自轉的赤道發生了位移。
其實這個道理用生活經驗可以直觀感覺,陀螺是一種遊戲工具,70代以前的生人,做小孩時,城市和農村的孩子們都會玩。但現在很少看見了。我們就拿陀螺比地球。陀螺因上圓下尖,所以,下尖的一點跟上圓是對應的,可作為圓心能夠轉動的軸,再讓下尖的軸心接觸地面,然後用鞭繩套住軸外的圓面,該軸外的圓面就相當是地球的赤道,而且道理是一模一樣的。然後,玩遊戲的人用力把鞭繩拉動,陀螺受鞭繩拉力的作用在地上就自轉起來了。倘若要它加速快轉的話,那麼,玩遊戲的人就要用鞭抽。在這個抽打自轉的過程中,陀螺因受外力作用,其軸心的上圓(即下尖的對極)在轉動的過程中,有時歪向左邊,有時歪向右邊。但自轉的平面,則始終不變。假如我們在燈光下觀察陀螺左右(即南北極)歪斜過程中的受光面,顯然,受光面會隨陀螺南北傾斜度的不同而變,而且會非常明顯。而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其自轉因受宇宙其他們引力的影響而南北晃動,就跟上述陀螺旋轉的比喻一模一樣。
現代天文學測定,由於地球的自轉軸決定赤道平面,所以赤道平面不能與黃道完全平行,而有23°26"的夾角,這就是所謂的黃赤交角。該交角由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與天球的交集所形成,這兩個平面的交叉點,正好在一條天球直徑線的兩端點,因此也叫二分點,即春分與秋分。太陽從南向北經過的二分點,稱為春分點;太陽從北向南經過的二分點,稱為秋分點。
換一句話說,一年四季的形成,所謂太陽「向南」和「向北」的現代天文表達,根本就是一種錯覺,事實上這種向南與向北,是由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其自轉軸心的兩極偏移所引起。也就是地球在公轉過程中,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這樣,便使地球上每個地方在一年中的太陽高度並不一樣。於是形成四季。夏季在一年中太陽當頭高照,是白晝最長的季節。冬季在一年中太陽最低,是白晝最短的季節。可是,這種寒暑變遷,並不由日地距離的遠近,即約500&127;萬千米微小變化的差別而造成,經驗告訴人們,這種差別而是由太陽對地面的直射還是斜射,以及日照時間的長短而造成。對於我們居於北半球中緯度的人們而言,「夏至」的前後,日中時的陽光幾乎垂直地照射於地面。按字面意義理解,這才稱得上准「赤」道。可是,顯然我們並不在赤道面上,而在北回歸線的緯度上。
到了「冬至」前後,中午時的陽光,則十分傾斜地射向地面。而照射角度的大小,正好決定熱量接受的多少,從而造成地面氣溫的高低。此外,「夏至」前後,太陽從東北方升起,又在西北方落下,處地平上的時間很長。這叫晝長夜短,使地面處於長時間的光照之中,因而地面氣溫必高;反過來的「冬至」前後,太陽從東南方升起,到西南方就落下,處地平之上的時間甚短,這叫晝短夜長,必然使地面的溫度急劇下降。如此冬夏形成。至於「春分」和「秋分」前後,則太陽照射的角度,正好介於兩種情況之間。且太陽從正東附近升起,正西附近下落,晝夜長短相近,於是,便形成了不冷不熱的春秋兩季。
以上這些,就是敝人所理解的赤道與黃道的不同,以及兩者之間各不相同的自然關係。
86、什麼是太歲?
答:說到太歲,我所知道的就有天上的太歲和地上的太歲兩種分別。這裡先從天上的太歲說起:我們已經解答完天球上的星宿星座,又講完了天球上的黃道赤道,而一直就沒有介紹圍繞天球上的黃道,以及星宿星座中可行走的行星《易》理是怎麼回答的。
「子不語怪、力、亂、神」,敝人著此《答疑》,每一文字的推敲始終謹遵聖訓,全部講中華文化的道統原理,亦即自然的生化秩序,倘您問太歲的神君是什麼?我不知道,孔子也沒有教誨後人,所以無從回答。其實所謂的太歲,就是天球上的可動行星,即九大行星中質量最大、體積最大、亮度最大的木星。此星在以人事命名的「天官」中,被稱之謂「太歲」,也叫「歲星」或「福星」。該星在黃道上一年移動一個星座,以該星座為值勤的崗哨,司管一歲的禍福與吉凶。
我們知道,水、金、火、木、土這五大行星,前兩星今天叫內行星,後三星今天叫外行星,它們在黃道這個平面上的運行,從來不偏軌道,很好觀察。所以,萬古前就被我們的祖先明確發現和認知。其中內行星水星因靠太陽最近,能見角度從來沒有超出地平線的60度,總是伴隨日出而現,因此叫辰星。內行星金星,在古代稱之謂明星、也叫太白星,又見於東方曰啟明,見於西方曰長庚。再說外行星火星,因其靠地近,光度變化大,或紅或黃,或明或暗,故易惑人,因此取名曰熒惑星。接著就是木星,由於它在能動的行星中光亮最大,加上它在天球的黃道上,每年行走的位移很清楚,一年一個星座,因此也叫巡星。當把黃道上十二個星座巡視完畢,正好十二年,也就是木星繞太陽公轉一個來回。因此,人們便把木星稱之為歲星,也叫太歲。太歲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
而太歲每年所處的星座,便是太歲的當年所在。然而,因星座計年是古巴比倫的天文學理,十二星座正好對應祖宗文化的十二地支,其與地支紀年的時空原理,即天象變化完全一致,故星座由明教傳入中國一千多年,被以干支紀年同化,而每年的屬相及其方位,便是每年太歲運行的星座所在。換一句話說,屬相正好代表星座,中國人只記屬相,非天文愛好者,根本就沒幾個人知道星座,而講屬相,沒有人不知道自己屬雞還是屬狗,包括幼稚園的兒童。
而數千年的民諺中,有太歲頭上不能動土的說法,這是不是迷信呢?不得而知,而作為絕學的知識,可以留些說明以存照,供後來的研究者作參考:什麼是太歲頭上呢?今天已沒幾個學者能說清楚。太歲頭上是指太歲每年所處的方位(以子午為南北,以卯酉為東西,余者按順時針而推定,見第83問答疑圖示),以命主的住所或者出生地去對應,即不能對自己身邊此方位,亦即太歲所在的土地輕舉妄動(例今年2011年太歲在卯,卯為正東,故自家所在的正東之土不宜亂動。但此土於東鄰而言,便為他家之西,故東鄰之家可動此土而無災)。
所謂動土,是指如造宅搬遷之類,如果不注意的話,則有可能犯太歲而運氣不佳,或者事與願違,或者災禍不免。這就是五大行星中的太歲之辨。
講完天上的太歲是什麼,最後還得說說土星,土星繞太陽一周需耗時29、7年,可見,它對黃道的「星宿管理」更細心,因為二十八宿與29、7年大致相等,所以它每年只能走星宿中的「一家」進行「視察」,這就是土星的「天官」之責,因此叫鎮星,也叫填星。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先在萬古前「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察星觀斗,象事狀物,以天官論職責的比方非常有道理
再說地上的太歲是什麼?地上的太歲是一種神奇的生命體,生命現象,十分稀罕,很難見到,因為它既不是根生之物,也不是胎生之物,好象一個天然的化學肉圢。沒人知道它是從土中長成,抑或還是從空氣中長成。因此,一直為現代生物科學所不能解釋。
這種生物體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更非食用菌類。因為它可深埋地下形成,也可從水上漂流形成,人們有時於無意中把它從土中刨出,又有時於無意中從河水漂流物中獲得。此物既無根須,也無動物的腔腸和五官,而獨有生物之肉體。此肉如同豬肉一般可割食,據說味也差不多,亦能很快再長還原,十分神奇,古今多有記載,於是被賦予天上的太歲化生一說。因此也叫地上的太歲。
而對此物的最早記載見《山海經》,最近的記錄是2005年央視台發現太歲的專題報道。
他們認為太歲是一種大型的複合型菌類,稱它是一種介於動物與植物之間的古生物,所以,
從生物學上沒法具體歸類。說它不但沒有任何神力,而且是個自身難保的傢伙,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只能把它分在「菜」一類。話是這麼說,但是研究一直沒中斷,科學家們沒有一天不想破解此種生物之謎。(見下圖,該圖為網路照片下載)關於太歲的見聞,唐《酉陽雜俎》記載:有名曰王豐者「於太歲頭上掘坑,見一肉塊,大如牛,蠕蠕而動,遂填,其肉隨填而長。豐懼,棄之。經宿,長塞於庭。豐兄弟奴婢數日內悉暴卒,唯一女存焉。」
在《山海經》、《本草綱目》等書中,對地上太歲均有詳細記載,與今之發現完全相同,稱其為「肉芫」,「視肉」、「土肉」、「聚肉」、「封」等。《山海經》曰:「聚肉有眼而無胃,與彼馬勒頗相彷彿,奇在不盡,食人薄味。」晉代著名學者郭璞在注釋《山海經》時,對「視肉」做的解釋是:「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故。」
唐虞世南《北堂書抄》中也有相關「土肉」記載:「土肉,正黑,大如小兒,臂長五寸,中有腹,無口目,有三十足,大如釵股,浚克食。」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把「肉芫」收入「菜」部「芫」類,稱其為「本經上品」:「肉芫狀如肉,附於大石,頭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澤漆,黃者如紫金。」同時,《本草綱目》「芫」類條目中還列舉了幾部以「芫」為主的藥方,說明「芫」類對一些疑難病症有特殊療效,其共同特點是:「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而當今的太歲復現,分別見於內蒙,陝西,吉林等地,吉林樺甸夾皮溝雲峰村雙合屯發現「太歲」,被保存於紙盒箱中雖已半年有餘,依然不腐爛、無蟲蛀、不變質,「太歲」仍鮮活如初,無任何異味。
87、閏年閏月是如何確定的?
答:回答這個問題,涉足曆法,它是道統生化流程的自然依據,是中華文化成其為中華文化的根本,不是一言兩語能說清。《論語。堯曰》引《書經》記載,堯王禪位於舜時對舜囑託兩件大事是為君之道的根本。這兩件大事一是曆法不能錯,一錯百姓耕種亂套,天下顆粒無收,則百姓生計無望,天祿永終;二是必須中庸仁慈,愛護天下蒼生,不違天地生生之道。舜在禪位於禹時,也是同樣的囑咐。原文是:「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永執其中。(否則)四海窮困,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由此可見,歷之為用,直系蒼生,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根本。
我們知道,歷是用來判彆氣候,記載時空變化刻度的,它以時辰的單元規定為數理,用以作為「時間」計算的依據,又以時辰的生化流動,來觀察「空間」的變化狀態。也就是說時空是一體的,「歷」是對這個時空一體進行準確觀測的思想工具,行為的指南。
所謂時辰的單元規定,古今有所不同,今為秒、分、時、日、月、年,太古時沒有秒分,只以時辰論,一個時辰為今天的兩小時,以一晝夜為一日,以月亮的盈虧一回為一月,以一寒暑的循環為一年,此即太陽曆法之基礎。
歷之起源流傳了多少萬年,現已沒人知道,司馬遷也只能記傳說,相傳天皇氏制干支,伏羲氏作甲歷,黃帝氏命大撓作甲子,太昊氏設歷正,顓頊氏作新曆,帝堯氏命羲和敬授人時,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而成歲,這才是流傳至今的回歸年。
到夏後氏頒夏時,為中國正朔之唯一標準。
三代歷制各不同:夏以建寅之月為歲首,商以建丑之月為歲首,周以建子之月為歲首。秦以建亥之月為歲首,漢初因襲秦制,武帝時始改正朔用夏正。王莽改用殷正,建丑,其後魏明帝唐武后以及肅宗,先後改朔,但未久仍用夏正,以迄於清末。
清咸豐四年,太平天國亦改歷,以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年,一年十二個月,單月三十日,雙月三十一日,而以干支紀日的中歷不變,其禮拜順序亦與西俗一致,唯「節」置於月首,「氣」置於月中,歷十四年而廢。
漢太初以迄清末,二千餘年間,大抵以建寅為歲首,其間雖改正朔,多者十餘年,少者一二年,皆因不合天時,不久仍用夏正。
然而,西洋人的古代曆法,則非常紊亂,只有古希臘歷,與我舊曆相近,亦是採用太陰曆。可見,人類的真正文明在遠古,總被後來物慾放蕩的戰禍所毀滅,達爾文說這是進化,我說他是胡說八道。羅馬人建國時所定之曆法,一年為十個月,共三百零四日,洋元公元前四十六年,羅馬大帝由利士凱撒命其執政官改正曆法,為現今所用太陽曆之鼻祖,至公元一五八二年,經, 羅馬, 法王格列高里更加改正,即今世界各國通用曆法。
西洋古代歷,多以春分為歲首,埃及以秋分為歲首,由利士原擬用冬至日為歲首,因城邦市民泥守陰曆習慣,必欲以是月之朔日為起點,遂以冬至後十日,為一月一日矣。
「陽曆」即「洋歷」又名「太陽曆」,系以地球繞行太陽一周為一年,清末為泰西各國所通用,故又名「西曆」。後民國改元亦採用,並規定為「國曆」。為與我國舊有之歷相對應,故又名之曰「新曆」。
「陰曆」又名「太陰曆」,系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再配合地球繞日一周之時數為一年,實際上就是《乾坤鑿度》後的陰陽合曆。我國在民國開元前一直用此歷,為與開元後的改歷相對應,故名之曰「舊曆」。而所謂「陰曆」「陽曆」的不同,並不是說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又六小時九分九秒為恆星年、六小時十三分四十六秒為回歸年有什麼不同,而是整月計年的方法陰曆有閏月,所以,一年有時十二月,有時十三月,不嚴謹,沒有陽曆只用十二個月等分,僅把余時用四年積攢成一天,然後放入二月作閏年來的方便。
以上講了歷的來龍去脈之後,下面才能回答閏年閏月的道理。
首先說明,年有三種:地球繞日一周。歷三百六十五日六小時九分九秒,謂之「恆星年」;太陽過近地點,循天球之黃道東行一周,復過近地點,歷三百六十五日六小時十三分四十八秒,謂之「近點年」;太陽過春分點,循黃道東行一周,復過春分點,歷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謂之「回歸年」,亦稱「歲實」。因二分點(春分點秋分點)每年沿黃道向西逆行約五十秒,故回歸年較恆星年之時間為短,相差二十分二十三秒,謂之「歲差」。
此三種年名的時間不同,要使每年的節氣寒暑不變,故取回歸年為制歷之年。先人們對回歸年的時間掌握為便於記憶起見,曾編歌訣一首:
地球繞日一周年,要知時間有多少?三六五日加五小,四十八分四六秒。
這樣,陽曆便是自一月一日至次年一月一日謂之一年。年長本應與歲實相符,然一年之日數,必須是整數,不便將奇零之時數計入,故以三百六十五日為一年,每年餘五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積至四年約滿一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為閏日,謂之「閏年」,其無閏日之年,謂之「平年」,平年三百六十五日,閏年三百六十六日。
但四年之閏余,僅二十三時十五分四秒,要閏一日,未免過多,超過之四十四分五十六秒,積至二十五閏,為十七時五十八分二十四秒,約合一日之四分之三,故每滿百年廢一閏,至第四百年又不廢。如是每四年置一閏,每四百年減三閏,計超過二小時五十三分二十秒,須八個四百年後,即三千二百年後,始補足此一日之差。
今置閏之法,可以陽曆的公元來計算:凡公元年數能以四除盡者皆為閏年(例1972年,1976年);唯世紀年則不閏(例1800年,1900年);世紀年之世紀數,可以四除盡者,則仍為閏年(例1600年,2000年);即西曆年數,若以百除之得整數,再以四除之而除不盡者,皆不置閏,其能除盡者則仍為閏年。
因地球公轉軌道為橢圓形,故距日有遠近,一月一日,其距離最近,謂之「近日點」;七月二日距離最遠,謂之「遠日點」。而一年的開始,謂之「歲首」,亦稱「年始」。陽曆以近日點為歲首,為元月一日。
陽曆每年分十二個月,每月的日數不規則,月大三十一天,月小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天,閏年二月二十九天。陽曆的一個月,與月球之運行無關,不過是一年分為十二段,失去月的意義。除二月份有平年閏年之分外,每年各月的天數均有一定;七月以前,單月是三十一天,雙月三十天;八月以後,雙月是三十一天。單月三十天。先人制歷為便宜記憶,亦編歌訣一首:
一三五七八十臘,每逢此月全是大;四六九冬三十天,唯有二月二十八。每逢四年閏一日,一定準在二月加。(註:冬,即十一月;臘,即十二月。)
再說陰曆
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球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即為月球公轉一周所需之時間,謂之「恆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因每月天數不能有奇零,故陰曆一個月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每月以合朔之日為首,即以朔日為初一日。每年以接近立春之朔日為歲首。
然地球繞日一周,等於月繞地球周轉十二次又三分之一。一年內之月數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個月,僅三百五十四日,與歲實相較,約餘十一日,積至三年,餘三十三日,故每三年須置一閏月,尚餘三日或四日,再積二年,共餘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可置一閏月,平均計算,每十九年須置七閏。以有「節」天氣之月為閏月(指二十四節氣),在閏月之年為閏年,閏年有十三個月,平年則十二個月。
以上就是「天之曆數」的精確計算,也是萬年以來關於閏年閏月的基本道理。而我傳統文化對曆數的正確掌握,則遠勝世界其他任何文明,與今天的天文曆數相比較,只有古今測度的工具與方法不同(請參讀第19問「關於律與易的關係是怎麼回事?」之答疑),沒有曆法的時辰分秒之差,這就是夏正即華夏民族夏曆的驕傲。
88、二十四節氣的曆法原理是什麼?
答:所謂二十四節氣,是我中華文化於乾坤鑿度的曆法刻度中,對自然的生化流程再進行詳細的解讀與標註。在這一時空刻度中,每一個節氣都有其不變的生化意義。然後,透過節氣的名稱,表達時空的氣象條件及萬物的變化現象。古代依據陽氣即陽光的變化來測定,迎圭推日,立竿見影,現代依據地球繞太陽的公轉度數來測定,半斤對八兩,殊途而同歸。但你得承認萬年前的中華文化,就有如此的優秀和高明,絕不是不肖「憤青」即洋奴們眼中的不如人,非要搗毀而後快。現簡述如下:
夏至,冬至,「至」是來到的意思,表示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來。中國各地最熱的月份是陽曆七月,夏至是陽曆六月二十二日,表示最炎熱的夏天快要到了;中國各地最冷的月份是陽曆元月,冬至是陽曆十二月二十二日,表示最冷的冬天快到,故稱夏至與冬至。又因夏至日的白晝最長,冬至日的白晝最短,所以,亦分別稱為「日長至」和「日短至」。
春分,秋分 表示晝夜平分。此兩天晝夜相等,故又統稱為「日夜分」。這兩個節氣又正處於立春與立夏,立秋與立冬之間,把春季與秋季各一分兩半,因此,也可據此解釋春分和秋分。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乃我祖先以天文劃分季節之方法,此方法是把四「立」作為四季之開始,自立春到立夏為春;立夏到立秋為夏;立秋到立冬為秋;立冬到立春為冬。立,是開始的意思。故此四個節氣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
雨水,表示少雨水的冬季已過,降雨開始,雨量開始逐漸增多。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動物鑽到土裡冬眠叫入蟄,至第二年回春鑽出土來活動,便是春雷驚醒所致,故日驚蟄。
清明,天氣晴朗,溫暖,草木開始現青,因而清潔明凈。表示草木枯黃,滿目蕭條的寒冬已過。
穀雨,降雨明顯增加,雨水促使穀類作物生長,從而生機盎然,雨生百穀。
小滿,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尚未完全成熟,故曰小滿。
芒種,芒指有芒作物,種是種子。芒種表明小麥,大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可以收割。
小暑,大暑,暑是炎熱之意,是一年中最熱之季節。小暑是開始炎熱,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處暑,處是終止或躲藏的意思。處暑表示炎熱的夏天快要「躲藏」起來。
白露,指處暑後氣溫的降低,夜間溫度已達到成露的條件,露水凝結的較多,呈現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露水更多,也更涼,故稱寒露。
霜降,氣候已漸寒冷,有白霜出現。
小雪,大雪,入冬以後,天氣冷,開始下雪,小雪時,始下雪。大雪時,雪下得大,地面可以有積雪。
小寒,大寒,寒是寒冷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氣候開始寒冷,稱為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稱之為大寒。
以上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事實上是對自然生化流程時空刻度的詳細標註,用以指導人類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生生之道而生存。
通過前問答疑,我們已知地球繞日一周,歷三百六十五日六時九分九秒,此為陽曆一年。事實上,夏曆即陰曆並不是不知陽曆周年自然如此,而是要讓月亮的盈虧即陰曆與陽氣的周年循環合拍,中國是以節氣作區分,通過閏年閏月來解決,這叫乾坤鑿度,孔子《易傳》與《黃帝內經》也有詳細解釋,前面的答疑已有具體說明,這裡不另贅述。
然自春分回至春分,須三百六十五日五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是謂歲實。蓋春分點逐漸西行,故歲實較地球周天之時刻為短,相差凡二十分二十三秒,是為歲差,自正月一日至次年之正月一日,謂之年。授時之要,首在節氣,必年長與歲相等,庶春秋之代謝有常。然一年之內,不能有奇零時數,故以三百六十五日為平年。每年所余之五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積至四年約滿一日,故每過三年,增加一日,為閏年,但四年之閏余僅二十三時十五分四秒,而閏一日未免過多,所過多之四十四分五十六秒,積至二十五閏,約得四分日之三,故每滿百年廢一閏,至第四百年又不廢。如是每四年置一閏,而每四百年中減三閏,平均計算,每年得三百六十五日五時四十九分十二秒,須三千年後始有一日之差,此乃全部置閏之法。此置閏之法,實與節氣同天象的對稱有關,亦為陽曆年法之略也。
陽曆每年分十二月,其日數有定,七月以前,單月皆三十一日,而雙月三十日,八月以後,雙月皆三十一日,而單月三十日,二月平年二十八日,閏年二十九日。種地的農民都知道:七前單月大,七後雙月大。
民國以前歷代曆法,雖製作各異,為法不一,然其要旨則完全相同。無異於陽曆者,旨在一年的月法對稱,即新曆之月,僅為年之分段,雖以月論,實與月亮晦朔弦望無關,故其日數可以規定。然舊曆即陰曆之月,乃以日月合朔之日為首,而二次合朔相距約二十九日有半,故月之日數,或為二十九,或為三十。又因陰曆與陽曆的月法之不同,故年法亦異。陰曆之年以近立春之朔日為始,一年之內,因月數不能有奇零,然積十二零,僅得三百五十四日,以之為年,則與歲實比較,相差約十一日。積至三年,則少了三十三日,故每三年須置一閏月。再積二年,又少了二十五日,亦可置一閏。平均計算,則每十九年,須置七閏。
然一年的二十四節氣,它是陽氣或陽光的生化流程,它在時空中的刻度是固定的,則不能因閏月而變。通常一月之內,都有一節一氣,然每一節氣之日數,平均約三十日又十分之四。而陰曆每月之日數,則為二十九日有半,故每歷二三年必遇一月,其內僅有節無氣者,即用以為閏月,此陰曆對應二十四節氣曆法之大要。
而何謂月之朔望,亦順便作一交待:月繞地行,地至何處月亦隨之而行,每日行十三度十分有奇,故每月有盈虧之別,陰曆每月一「朔」一「望」,月初則全「晦」,歷二三日成彎形,再四五日見其半,再七八日見其盈,至是又漸漸虧缺以至於晦。
因月體不能自發光,故月光乃藉日光反射而有不同,每當全晦時,即月在日地之間,日月同一經度,月之受光面不能反射於地球之上,是為「朔」。及離朔七日余,而距日九十度時,日在月後,漸見其半,是謂「上弦」。至於月與日正對面為一百八十度,日月又同一經度,地在日月之間,月之受光面則完全向地,故光圓而為「望」。離望七日許,距日亦九十度,日行於月前,又僅見其半面,是謂「下弦」。至距日愈近,仍介於日與地之間時,光又全晦而位朔也。
地球繞日一周,謂之一歲,而一歲之氣候不齊,一因所處之地帶不同,一因球面受光遠近不同。以北半球言之,當地球行至南緯二十三度二十七分四十五秒北回歸線時,得正射日光,故氣候炎熱,謂之夏至,而南半球則相反。由冬而夏,地球行至冬至與夏至軌道之中間時,寒熱適中,謂之「春分」,由夏而冬,地球行至夏至冬至之間時,氣候與春分等,謂之秋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謂四時。
自春分起算,將周天分為三百六十度,則春分適當零度,夏至九十度,秋分一百八十度,冬至二百七十度,再將相距之九十度以六分之,得每分十五度,一周天有二十四個十五度,故以之分為二十四節氣。
以上解答就是曆法二十四節氣的生化原理,可見,易歷同源一體。
89、什麼是「伏羲八卦次序」?
答:伏羲八卦次序,又稱先天八卦次序,它是相對於文王八卦次序,即後天八卦次序而言的。其排列次序是:
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這個八卦次序的排列,乃宋代學者研《易》成果,他們依據孔子《說卦傳》第三章:「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的詮釋,首先繪製《先天八卦圖》。見下圖:
此圖亦稱《伏羲八卦圖》。然後將陰陽二氣的演化,象徵的繪製成陰陽魚,這便是眾所周知的太極圖。而事實上所謂的太極圖,就是先天八卦次序的模擬:一二三四為陽面,五六七八為陰面,正好成為一對以S線相繞而旋轉的陰陽魚。根據宋人邵雍說明:「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東北,巽西南,兌東南,艮西北。自震至乾為順,自巽至坤為逆」,以此正好表達陰陽二氣的循環往複,道統宇宙的生生不息。太極八卦圖如下:
《伏羲八卦》的方位,在數字排列上具有天左旋,地右轉,即太陽從東往西運轉,大地從西往東而行的特徵。其數理排序對稱穩定。如圖:
1
2 5
3 6
4 7
8
圖中:1與8,2與7,3與9,4與5,都是奇偶相對,其和又均為9。
然後,按照1至8的數字順序,人們可以順數,逆數,一直數到64,就會排出一個天然數理方陣圖。這個方陣圖非常有意思。見下圖:
六十四數理排序方陣圖
64 |
63 |
62 |
61 |
60 |
59 |
58 |
57 |
474 410 346 282 213 154 90 36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
48 |
47 |
46 |
45 |
44 |
43 |
42 |
41 |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
32 |
31 |
30 |
29 |
28 |
27 |
26 |
25 |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
16 |
15 |
14 |
13 |
12 |
11 |
10 |
9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260 260 260 260 260 260 260 260
有意思的是,這個方陣圖把八卦的八位數排成一橫排,然後像萬丈高樓從地起一樣從下到上按S順序往上數,一直數到六十四,正好是橫豎八排的方陣圖。再看橫排的和數,均以64遞增,豎行的各數之和,均為260,豎行無論從下到上還是從上到下,八行的第一格和第八格,第二格和第七格,第三格和第六格,第四格和第五格數字的和,均為65。
以上就是伏羲八卦的秩序由來和數理奧秘,其中有關的天機可供您無限探秘。
90、什麼是「文王八卦次序圖」?
答:「文王八卦次序圖」又稱「後天八卦次序圖」。它亦是宋人研《易》成果,也是依據孔子《說卦傳》第五章和第十章,分別對《易》理的具體言詮繪畫而成。
《說卦傳》第五章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把這段言詮繪成「八卦圖」,就是所謂的《後天八卦圖》。見下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後天八卦」的排序,八卦的四陽卦和四陰卦,分別都聚在一起,然後按順時針方向一致排列,如巽、離、坤、兌四陰卦居東南到正西;乾、坎、艮、震四陽卦居西北到正東都是依順時針序所排列,這是完全不同於「先天八卦」以「天地定位」的天象對稱而論的,它完全是從生命流程的終始而著眼。所謂「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分明就是生命流程的具體寫照。「帝」者,蒂也。有蒂之物就是生命的指代,亦即萬物生化的指代。而命理學的《旺相休囚表》也是依此而來。
又《說卦傳》第十章曰:「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再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而「文王八卦次序」的排列,也是根據這段話的言詮而繪製的。(請參讀第23問答疑詳細解讀)
在這段言詮中,孔子以「父母六子」之說,介紹文王演八卦,是以家庭的父母子女關係作比擬,說明《乾》《坤》二卦為陰陽之根本,萬物之始祖,而《震》,《坎》,《艮》和《巽》,《離》,《兌》六卦,乃至六十四卦,均出自乾坤二卦,就如同家庭一樣,有父母然後有子女,有子女然後有子子孫孫。
索是求的意思,就是乾坤陰陽相互求交。這段經文的意思簡言之:即凡乾之一陽來交於坤之陰,則成陽卦而得三男,此三男即震,坎,艮三卦是也;凡坤之一陰來交乾之陽,則成陰卦而得三女,此三女即巽,離,兌三卦是也。具體而言,即:坤陰一次來交於乾陽初爻,而成震,稱長男;乾陽一次來交於坤陰初爻,而成巽,稱長女。坤陰二次來交於乾陽中爻,而成坎,稱中男;乾陽二次來交於坤陰中爻,而成離,稱中女。坤陰三次來交於乾陽上爻,而成艮,稱少男;乾陽三次來交於上爻,而成兌,稱少女。其關係示意圖如下:
上述二圖,就是所謂「文王八卦次序圖」,亦即「後天八卦次序圖」。這個次序圖的依據,純粹是《說卦傳》中所講的,天然《易》理的生化流程。
推薦閱讀:
※[轉載] 民間總結的18種對比
※民間借貸亂象頻現 加強疏導規範刻不容緩
※英耀篇民間命理絕學
※民間偏方治灰指甲
※民間用生辰如何斷您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