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絕學智庫:《易經》答疑百問(13)

81、中醫學上的「六親」原理怎麼理解?

答:所謂「六親」,前面我們已經解釋過了,它是論生克制化原理的借代詞,亦即陰陽五行原理在不同環境下的語言表述。所以說它與五行的生克定義高度一致。有些行當稱「六親」,有些行當稱「六神」,有些行當叫「五運」,有些行當稱「六氣」,有些行當叫「十神」。這是中國語言文字同義表述,而經常不同詞面的一大特色。我們絕不能把書讀死──書獃子氣的望詞生意而曲解。今天,很多學術上的無謂爭論,都由把書讀死的書獃子爭辯而造成。中華文化的道統遭破壞,被肢解,就由此種胡鬧爭辯而造成。

什麼是道統?什麼是五行?其實,道統就是以「道」為「體」,五行就是以道「行」為「用」,簡稱為「體用」,因此叫道統,因此叫五行。猶如耳為體,聽為用一樣,沒耳無從聽。這就是道「體」與行「用」的關係。今天的人只有知識無文化,把人叫「知識份子」,再不叫有道心的文化「士」人了,完全不知文化同知識有區別。所以,只有知識的人,就只懂一切朝「錢」看了,不知道統的文化為何物。也更不知錢需道統生。

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及早歸正自己的文化道統呢?為了講清這個道統的功用好處,為人只要懂得不本末倒置即可。於是,以愛錢而論,我們也可這樣比方:道「體」好比印鈔機,五行便是鈔票的功「用」。鈔票的行「用」固然是無所不在,但鈔票本身卻不是道體,它乃是道體即印鈔機的產兒(這是形象的比方)。然而,以鈔票之行「用」為購買,有人拿一堆鈔票買回來的是坦克,有人買回的是飛機,有人買回的是電腦,有人買回的是核武器。這些商品千差萬別,用途各異,但「鈔票」確是一致的。即鈔票的購買行「用」功能則是統一的。而為人,總不能只要鈔票好用,而從不關懷印鈔機!這就是中華文化理該修復的道統與五行。

用這種比方作啟蒙,來講中華文化的「道統」與「五行」,想必對其好處的理解不困難。

同樣的道理,而中醫是給生命的病態以修復的特定行當,所以不用「六親」指代身體部位,直接用「五行」表述即可。舉例如下:

中醫以五臟配屬五行,肝氣升旺而歸屬於木,心陽溫煦而歸屬於火,脾氣潤化而歸屬於土,肺氣降下而歸屬於金,腎氣陰滋而歸屬於水。就方位配屬五行而論,日出東方,與木的升發相類,故東歸屬於木;南方炎熱,與火的炎上特性相類,故歸屬於火;日落於西,與金的肅降特性相類,故歸屬於金;北方寒冷,與水的特性相類,故歸屬於水。  因肝氣屬木,故肝所主之「筋」與肝開竅之「目」,即「筋」「目」二者亦屬於木;因心氣屬火,故所主之「脈」「舌」亦屬於火;脾氣屬土,故所主之「肉」「口」亦屬於土;肺氣屬金,故所主之「皮毛」與「鼻」亦屬於金;腎氣屬水,故所主之「骨」與「耳」及其「二陰」亦屬於水。  由於道體相通,凡時空中舉凡五行屬性相同的事與物,都有相關的必然聯繫。如方位的「東」和自然的「風」,顏色的「青」口味的「酸」和物質的「木」都與「肝」氣相通。相關的歸類請參看第54問──56問的答疑。   而中醫在以五行說明五髒的生理活動時,據我所知道,就有論肝喜條達,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髮的特性,故以肝屬「木」;心陽有溫煦的作用,火有陽熱的特性,故以心屬「火」;脾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萬物的特性,故以脾屬「土」;肺氣主肅降,金有清肅、收斂的特性,故以肺屬「金」;腎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潤下的特性,故以腎屬「水」,  再則,在五髒的五行之間,其生化功能,生克原理非常緊密。如腎(水)之精以養肝,肝(木)藏血以濟心,心(火)之熱以溫脾,脾(土)可化生水谷之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水。這就是五臟相生的五行原理。肺(金)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的上亢;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運化,可以制止腎水的泛濫;腎(水)的滋潤,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這就是五臟相互制約的五行原理。  在人體與外部環境上,在四時五氣與飲食五味上,中醫同樣以五行觀察而論之。  如肝病可以傳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響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響,即木郁土虛或土壅木郁;肝病還可以影響心,為母病及子;影響肺,為木侮金;影響腎,為子病及母。肝病是這樣,其他臟器的病變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剋乘侮的關係,說明它們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

在疾病診斷的五行運用上,從本臟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本臟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脈象洪,可以診斷為心火亢盛。脾虛的病人,面見青色,為木來乘土;心臟病人,面見黑色,為水來乘火,等等。  從它臟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五臟疾病的傳變情況。如脾虛病人,面見青色,脈現弦象,為肝病傳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見紅色,脈現洪象,為心病傳肺(火乘金)。五臟中任何一臟有病,都可以傳及其他四臟,用五行學說來分辨,存在著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等四種傳變關係。

而在疾病的治療上,則以五行的運用,來控制五臟疾病的傳變,這也是中醫常識。如肝病能傳脾(木乘土),預先予以補脾,防其傳變。「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

這些道理在中醫理論上,則概括為「補母瀉子」法,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補母,是針對具有母子關係的虛症而治療的,如肝虛補腎,因為腎為肝之母,所以補腎水可以生肝木。瀉子,是針對具有母子關係的實症而治療的,如肝實瀉心,因為心為肝之子,所以瀉心火有助於瀉肝木。可見,這些講法,亦為「六親」之論。

而用五行相剋來治療疾病,亦可論之為「抑強膚弱」法,即瀉其克者之強,補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過而乘脾土,肝木太過為強,必須瀉之,脾土為弱,必須補之。

在藥物治療方面,中醫論五行,又有所謂滋水涵木法,即用滋補腎陰以涵養肝陰的方法,該法適用於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的病症。又有所謂培土生金法,該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來調治脾失健運而肺氣虛弱的病症。還有所謂扶土抑木法,該法是用疏肝健脾的藥物,用以治療肝旺脾虛一症。這些道理,功用於當今,但一般都在《黃帝內經》中有明確的記載。

除此以外,在針灸和精神療法方面,也是利用五行的生克制化,來選穴刺激,用以調節情志。如悲可以勝怒,是因為悲為肺志而屬金,怒為肝志而屬木的緣故。

總之,中醫離開五行,不能成其為中醫。猶如生命離開五行,不能成其為生命一樣,這就是「道統」與「五行」的關係。且看臟腑中的木、火、土、金、水。  

木:肝與膽互為臟腑之表裡,一陰一陽,一虛一實,又屬筋骨和四肢。木之過旺或過衰,過猶不及,故較易患肝,膽,頭,頸,四肢,關節,筋脈,眼,神經諸方之疾病。

火:心臟與小腸互為臟腑之表裡,一陰一陽,一虛一實,又主血脈及整體循環系統.過旺過衰均不好,故較易患小腸,心臟,肩,血液,經血,臉部,牙齒,腹部,舌部諸方之疾病。

土:脾與胃互為臟腑之表裡,一陰一陽,一實一虛,又屬腸道及整個消化系統.過旺過衰均不宜,故較易患脾,胃,肋,背,胸,肺,肚腹諸方之疾病。

金:肺與大腸互為臟腑之表裡,一虛一實,一陽一陰,又主氣管及整個呼吸系統.過旺過衰也不宜,故較易患大腸,肺,臍,咳痰,肝,皮膚,痔瘡,鼻氣管等諸方之疾病。

水:腎與膀胱互為臟腑之表裡,又主腦與泌尿系統.過旺或過衰,過猶不及,故較易患腎,膀胱,脛,足,頭,肝,泌尿,陰部,腰部,耳,子宮,疝氣諸方之疾病。

而在藥物的運用中,五味的五行原理也非常的神奇: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鹹味入腎。木、火、土、金、水,一一相對應。

以上舉例,這些就是中醫的「六親」關係,五行無所不在的基本原理。

82、什麼是二十八宿?

答:二十八宿是鑲嵌在太陽的黃道平面上,二十八個平行的天球恆星坐標體。我們知道,坐標是觀星的依據,但這裡的坐標體並非一星一宿,而是以宿為中心的恆星群落。根據《史記。天官書》的詳細記載,二十八宿分四宮,每宮有七宿,四七二十八。於是,二十八個坐標,便把整個天球沿黃道平面插滿了標記。有了標記,人們再去觀星斗,就好記住天球上每一顆恆星的方位,以及詳細觀測可動行星的移動情況。這就是二十八宿的基本原理,其中的神說和官名,也許都是無關緊要的廢話,不在本答疑解釋之列。但有些天象神話與生活中的道理相應對,解決社會問題是有益的,屬於不可認識的現象,在此必要提示。總之,請參看《史記。天官書》即可。

東宮名青龍,七宿分別為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每一宿的前後左右有星落無數,司馬遷都用官邸官名作介紹,以其象事狀物,故名「天官書」。

南宮名朱雀,七宿分別為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張宿、翼宿和軫宿。

西宮名白虎,七宿分別為奎宿、婁宿、胃宿、昴宿、畢宿、觜宿和參宿。

北宮名玄武,七宿分別為斗宿、牛宿、女宿、虛宿、危宿、室宿和壁宿。

通過這二十八個星宿坐標,便可把整個星天像省、市、區,鄉鎮一樣管理起來,區分開來。東宮七宿管春天,南宮七宿管夏天,西宮七宿管秋天,北宮七宿管冬天。太陽巡天,從東到西,從春到冬,一一對應,周而復始,謂之黃道。其實,這是錯覺也好,正覺也罷,如此觀星測斗,其數據的正覺錯覺,則完全一樣。亦即是地球中心也好,太陽中心也罷,兩者的觀星察斗,所測數據的相對結論,則是絕對的一致。在古巴比倫的占星觀測中,洋人的祖先發現黃道上有十二個星座交替沉沒。其實這也是錯覺,所謂的星座沉陷,實際上是星座朝陽光的一面,地球人沒法目測。而今天用哈勃望遠鏡在地上觀測,對這個所謂按月沉沒的星座,則能夠看的更加清楚。因為,只有背地的星座,哈勃望遠鏡不是神器,才根本無法探測。因為它在地球的背面。

這些都是自然現象的天理。

83、什麼是十二星座?

答:十二星座不是中華文化所固有的天象概念,它是古巴比倫人的天象知識,飽含神話迷信,於隋唐時期就由明教傳入中國,正好與中華文化天象刻度的十二地支對應,於是成為融入中華文化的舶來部分,但其舶來印跡相當明顯,不能像佛理一樣,生在印度,長在中國,成為道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說得出星座所以然的人非常少,包括以星座論命理的現代術士,一百個就有九十九點九個是騙人錢財的胡說八道,根本就不知道洋人的祖先當年發現星座的自然原理是什麼。

其實,洋人文化的十二星座,它與中華文化的二十八宿一樣,乃是黃道平面上的十二個恆星群落座標體,這個座標的恆星群落,也在我二十八宿的肚腹之中,不過人家對星座的命名跟我完全不同,以物命名很具體,沒有抽象的聯想空間。天象原理見下圖:

(該圖系從國家天文台網下載,但時間標註應該是南半球的情況,顯然與我時間不符。)

所謂十二星座,即是洋人觀星的黃道座標,排除占星學的胡扯,其實是用它描述太陽在天球上經過黃道的十二個區域(當然這也是以自我為中心,即以地球為中心說太陽是巡天行走的錯覺表述),包括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蠍座、人馬座、摩羯座、寶瓶座、雙魚座。而現代天文發現蛇夫座也被黃道經過,但不在占星學使用的黃道十二星座之列,在占星學的黃道十二星座(宮)定義,只是指在黃道帶上十二個均分的區域,不同於天文學上的黃道十二星座。而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1928年規範星座邊界後,黃道中共有13個星座。而習慣的俗稱十二星座一直被固定沿用。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上圖所表達的時間不符,國家天文台也有如此說明:由於歲差的關係,當前太陽經過的十二星座與現在占星學所用的黃道十二星座(宮)的日期已不一致。以下轉錄國家天文台就十二星座在天球上具體位置及其說明如下: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白羊座—Aries,又名牡羊座,為黃道十二星座的第一個星座,守護星為火星,位於黃道0度起到30度前的區間,相對星座為天秤星座。 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金牛座—Taurus,黃道十二星座的第二個星座,守護星為金星,位於黃道30度起至60度前的區間,相對星座為天蠍座。 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雙子座—Gemini,黃道十二星座的第三個星座,守護星為水星,位於黃道60度起到90度前的區間,相對星座為射手座。 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巨蟹座—Cancer,是黃道十二星座的第四個星座,守護星為月亮,位於黃道90度起到120度前的區間,相對星座為摩羯座。 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獅子座—Leo,黃道十二星座的第五個星座,守護星為太陽,位於黃道120度起至150度前的區間,相對星座為水瓶座。 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室女座—Virgo,又名處女座。黃道十二星座的第六個星座,守護星為水星,位於黃道150度起至180度前的區間,相對星座為雙魚座。 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天秤座—Libra,黃道十二星座的第七個星座,守護星為金星,位於黃道180度起至210度前的區間。 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天蠍座—Scorpius,黃道十二星座的第八個星座,守護星為冥王星、火星,位於黃道210度起至240度前的區間。 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人馬座—Sagittarius,又稱射手座。黃道十二星座的第九個星座,守護星為木星,位於黃道240度起至270度前的區間。 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摩羯座—Capricorn,又名山羊座,黃道十二星座的第十個星座,守護星為土星,位於黃道270度起到300度前的區間。 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寶瓶座—Aquarius,又名水瓶座,黃道十二星座的第十一個星座,守護星為天王星,位於黃道300度起到330度前的區間,相對星座為獅子座。 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雙魚座—Pisces,黃道十二星座的第十二個星座,守護星為海王星,位於黃道330度起到0度前的區間,相對星座為室女座。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黃道十二宮圖nEs南宇星空天文網-星空圖片大全-天文愛好者網站

白羊宮

金牛宮

雙子宮

巨蟹宮

獅子宮

室女宮

天秤宮

天蠍宮

人馬宮

摩羯宮

寶瓶宮

雙魚宮

84、什麼是太陽的黃道?

答:所謂太陽的黃道,跟地球的赤道不是一個概念,它是指太陽一年四季圍繞地球旋轉的星天軌跡。其實,這是以觀測人的自我為坐標,即以地球為中心所能看到的太陽黃色光輝的變化軌跡,故稱黃道。

事實上,今天我們已知這是一種錯覺,黃道在客觀上可以說是不存在的,而它不是太陽變化的運行軌跡,乃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線路平面。也可說是九大行星繞太陽公轉的線路平面。在行星與行星之間,黃道面雖有偏差,但很小,正負都在16度之間。因此,這個整體的行星公轉,它們在天球上形成的平面,統屬黃道面。(見九大行星黃道軌跡平面圖)

在這種公轉過程中,星天是隨地球公轉角度不同,方位整體發生變化的。於是,才有二十八宿,或者十二星座定期變化給人的感覺。事實上是因為地球的軌道(當然也包括所有行星的軌道)被固定,它只能在這些星際中穿行而造成。

但這麼講,恐很多人仍不能明確理會,我們來打個比方,在大城市的十字路口,一般都有很大的轉盤來舒通車輛,我們就把這個大轉盤用來比方,假設轉盤花壇中心電線杆上不動的霓虹燈就是大陽,然後再把沿轉盤旋轉的汽車比地球,那麼,這個汽車圍繞轉盤旋轉的路線就是黃道。假如你坐在汽車上向窗外看,周遭的環境總在不斷的變化。可你如果不想到窗外環境的變化,是因為自己坐的汽車在跑動而造成的話,那麼,你勢必就會感覺是陽光所能照射到的周遭環境有變化。而事實上轉盤中心的霓虹燈和轉盤周遭的建築物,都是固定不變的,這就是你坐在行動中的汽車上,其自我感覺的錯覺。

這樣比方來理解天球上的太陽黃道就好明白多了。

那麼,黃道上的二十八宿,或者十二星座又該如何理解呢?這個簡單,我們仍以上例再來個接著的比方,讓你心知肚明,將記憶深刻於腦海之中。一般城市的交通轉盤,其圓面積不過幾百平方米,但你可把黃道這個地球轉盤(當然也是九大行星的轉盤),在自己腦海中無限放大,放大到能測定整個宇宙。那麼,二十八宿,或者十二星座作為天球上的坐標,都是「地球」或者說「行星」這個「交通汽車」,其圍繞天球轉盤旋轉時必須路過的公汽站。二十八宿就是二十八站,假如每站都停,今天稱之謂普快車;如果只停大站,那便只有十二個星座,今天把停大站叫直快車;如果一般大站不停,只停特大城市,今天叫坐特快,那麼,特快就只停八個站。而這八個站形象的比方,就是太昊伏羲的八卦名稱和其在天球上的指代方位。每一卦的名稱就是黃道上的特大城市、即特大星區,特大站。而二十八宿或者十二星座,其實它們也不過是這些特大城市,即特大星區中的成員之一,不過因為它們都住在黃道平行區。如果這樣形象的比方,應該每位看官都可聽懂。因為無論你用什麼名稱在黃道上建站,或者說在地球軌道上做標記,而地球的運行軌跡則始終不變。這就是所謂的黃道,以及黃道與二十八宿、十二星座、伏羲八卦、黃帝干支之間的對應關係。

為了把這些對應關係一一比對清楚,鄭彝元先生繪製了一幅星天八卦圖,此圖後經晚生整理修正,已然作為敝人講學的依據,現將其公諸於網路。因圖面較大,但可通過網路軟體放大後閱讀。如此,則中國最博大精深的道統文化之來龍去脈,便可一目了然。

而在黃道上,當我們能全面看到東宮星宿的時候,說明這部分星天正好朝太陽的一面遠離地球,當地球把陽光遮住時,因此看的特別清晰。反之,此時的西宮星天,必然大部分正好對著太陽的背面,徹底暴露在陽光之下,地球根本遮不了陽光,所以陽光把星宿檔住,地球人不可能看的完全清楚,除非用哈勃望遠鏡。因此說,這就是太陽黃道的成相原理。可惜今天的天文學家,大凡沒有傳統文化該有的道統功底,多以洋人的辭彙表述,很難把道理講清。講天文地理,又往往故弄玄虛,沒頭沒緒,神仙也聽不懂所以然。

85、赤道與黃道是不是一個概念?

答:通過上問的解答,我們已知黃道是地球或者行星繞太陽公轉──在天球上的平行軌道面。而赤道則不同,古今概念有很大差異,今天的赤道指:以地球中心為坐標,劃一個與地軸成直角相交的平面,赤道即是地球的表面點,是地球自轉軌跡中心的圓周線,赤道半徑 6378.137Km ;兩極半徑 6359.752Km;平均半徑 6371.012Km ;赤道周長 40075.7Km。如果把地球看做一個純圓球體的話,那麼,赤道便是距離南北兩極相等的一個球面大圓(就跟發動機飛輪外圓一樣)。它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半球,赤道作為外圓正好居中,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所以,赤道也是劃分地球緯度的基線。赤道的緯度為0°。赤道是地球上重力最小的地方。赤道是南北緯線的起點(即零度緯線),也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這是今天的赤道概念,它跟黃道完全不是一碼事。

但赤道的古義又不同,古代的渾天說認為,天是個渾圓形的球體,如果把南北看成兩極的話,那麼赤道便是自東而西穿過頭頂,即天球表面距離南北兩極相等的圓周線。今天的天文學稱之為天球赤道,類同於黃道。《漢書·天文志》載:「立春、春分,月東從青道……立夏、夏至,南從赤道。」 又《後漢書·律曆志下》「黃道去極」劉昭注引漢張衡《渾儀》:「赤道橫帶渾天之腹,去極九十一度十六分之五。」《尚書·洪範》「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唐孔穎達疏:「正當天之中央、南北二極中等之處謂之赤道,去南北極各九十一度。」明·何景明《六月望月食》詩:「未月黃衢厄,妖遮赤道行。」這些講的都是類同於黃道的天球赤道。

但也有指地球赤道的說法,例清·徐繼畲《地球志略》:「地球從東西直剖之,北極在上,南極在下,赤道橫繞地球之中,日馭之所正照也。」又清·黃遵憲《以蓮菊桃作歌》:「地球南北倘倒轉,赤道逼人寒暑變。」總之,赤道一詞的概念古今有歧義,但不外乎天球赤道與地球赤道之辨,應該說兩者都說的過去。但在如今認知時,宜以黃道同赤道嚴格區分,以矯正歧義。即赤道該以現代天文學的定義為宜,也就是說赤道是地球南北緯線的起點。

而相對於緯線的另一條線,則叫子午線,也叫經線。經線連接南北兩極,表示南北方向。經線和緯線的交錯,才能構成地球上的經緯網,從而形成縱橫坐標,繪製出全球地圖,便於人們給地球以精確的測量。於是,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人們都可以用一條經線和緯線的交叉點來表示。從南到北或者從北到南,所有的經線長度是相等的,但緯線越靠近南北極地,則越短。於是,這就有個問題,緯線的0度可以赤道為起點,那麼,長度完全相等的經線又該如何區分呢?西曆.1884年的10月1日,全球科學家在美國的華盛頓召開了國際子午線會議。10月23日,大會通過一項決議向全世界各國政府正式建議,採用經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檯子午儀中心的子午線,作為計算經度起點的本初子午線。所謂本初子午線,就是把該台所處的子午線從0°經線算起,向東劃分0°~180°,為東經度,向西劃分0°~180°.為西經度。1953年,格林尼治天文台遷移到東經0°20′25〃的地方,但全球經度仍然以原址為零點計算。所以,在英國倫敦有一條為0度的本初子午線。

再說,黃道和赤道這兩個概念的不同在於:前者是地球或者說行星繞太陽公轉的天球平面,而後者只是地球自轉的球面軌道。如果從字面的意義理解,赤是紅、是熱、是被陽光直照的意思的話,那麼,赤道便是地球上一年四季太陽當頭直射,沒有寒暑之分的熱帶地區了。事實上,這樣的理解是似是而非的。因為你不能說它是這樣,也不能說它不是這樣。因為,所謂地球的自轉軌道平面,是相對地軸來說的,而不是相對太陽的直照來說的。於是,這就有個明顯的問題,假如地球的自轉軌道始終是對著太陽轉動不變,那麼,對赤道作這種字面意義上的理解,肯定就是對的。事實上,靠近赤道面,也的確是熱帶,一年四季的溫差很小。問題是地球的自轉並不老是赤道迎著太陽直照,它在繞太陽的公轉中,轉一圈即一年的行程中,其地軸受外力的作用而兩次偏南或偏北的晃動。在此晃動過程中,其自轉軌道並沒變,但南北球的受光面,則發生明顯的傾斜和變化,從而造成南北球的四季相對。在這一過程的變化中,南北兩半球夏天的太陽對著地面,幾乎都是直照,但你不能說這是地球自轉的赤道發生了位移。

其實這個道理用生活經驗可以直觀感覺,陀螺是一種遊戲工具,70代以前的生人,做小孩時,城市和農村的孩子們都會玩。但現在很少看見了。我們就拿陀螺比地球。陀螺因上圓下尖,所以,下尖的一點跟上圓是對應的,可作為圓心能夠轉動的軸,再讓下尖的軸心接觸地面,然後用鞭繩套住軸外的圓面,該軸外的圓面就相當是地球的赤道,而且道理是一模一樣的。然後,玩遊戲的人用力把鞭繩拉動,陀螺受鞭繩拉力的作用在地上就自轉起來了。倘若要它加速快轉的話,那麼,玩遊戲的人就要用鞭抽。在這個抽打自轉的過程中,陀螺因受外力作用,其軸心的上圓(即下尖的對極)在轉動的過程中,有時歪向左邊,有時歪向右邊。但自轉的平面,則始終不變。假如我們在燈光下觀察陀螺左右(即南北極)歪斜過程中的受光面,顯然,受光面會隨陀螺南北傾斜度的不同而變,而且會非常明顯。而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其自轉因受宇宙其他們引力的影響而南北晃動,就跟上述陀螺旋轉的比喻一模一樣。

現代天文學測定,由於地球的自轉軸決定赤道平面,所以赤道平面不能與黃道完全平行,而有23°26"的夾角,這就是所謂的黃赤交角。該交角由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與天球的交集所形成,這兩個平面的交叉點,正好在一條天球直徑線的兩端點,因此也叫二分點,即春分與秋分。太陽從南向北經過的二分點,稱為春分點;太陽從北向南經過的二分點,稱為秋分點。

換一句話說,一年四季的形成,所謂太陽「向南」和「向北」的現代天文表達,根本就是一種錯覺,事實上這種向南與向北,是由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其自轉軸心的兩極偏移所引起。也就是地球在公轉過程中,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這樣,便使地球上每個地方在一年中的太陽高度並不一樣。於是形成四季。夏季在一年中太陽當頭高照,是白晝最長的季節。冬季在一年中太陽最低,是白晝最短的季節。可是,這種寒暑變遷,並不由日地距離的遠近,即約500&127;萬千米微小變化的差別而造成,經驗告訴人們,這種差別而是由太陽對地面的直射還是斜射,以及日照時間的長短而造成。對於我們居於北半球中緯度的人們而言,「夏至」的前後,日中時的陽光幾乎垂直地照射於地面。按字面意義理解,這才稱得上准「赤」道。可是,顯然我們並不在赤道面上,而在北回歸線的緯度上。

到了「冬至」前後,中午時的陽光,則十分傾斜地射向地面。而照射角度的大小,正好決定熱量接受的多少,從而造成地面氣溫的高低。此外,「夏至」前後,太陽從東北方升起,又在西北方落下,處地平上的時間很長。這叫晝長夜短,使地面處於長時間的光照之中,因而地面氣溫必高;反過來的「冬至」前後,太陽從東南方升起,到西南方就落下,處地平之上的時間甚短,這叫晝短夜長,必然使地面的溫度急劇下降。如此冬夏形成。至於「春分」和「秋分」前後,則太陽照射的角度,正好介於兩種情況之間。且太陽從正東附近升起,正西附近下落,晝夜長短相近,於是,便形成了不冷不熱的春秋兩季。

以上這些,就是敝人所理解的赤道與黃道的不同,以及兩者之間各不相同的自然關係。

86、什麼是太歲?

答:說到太歲,我所知道的就有天上的太歲和地上的太歲兩種分別。這裡先從天上的太歲說起:我們已經解答完天球上的星宿星座,又講完了天球上的黃道赤道,而一直就沒有介紹圍繞天球上的黃道,以及星宿星座中可行走的行星《易》理是怎麼回答的。

「子不語怪、力、亂、神」,敝人著此《答疑》,每一文字的推敲始終謹遵聖訓,全部講中華文化的道統原理,亦即自然的生化秩序,倘您問太歲的神君是什麼?我不知道,孔子也沒有教誨後人,所以無從回答。其實所謂的太歲,就是天球上的可動行星,即九大行星中質量最大、體積最大、亮度最大的木星。此星在以人事命名的「天官」中,被稱之謂「太歲」,也叫「歲星」或「福星」。該星在黃道上一年移動一個星座,以該星座為值勤的崗哨,司管一歲的禍福與吉凶。

我們知道,水、金、火、木、土這五大行星,前兩星今天叫內行星,後三星今天叫外行星,它們在黃道這個平面上的運行,從來不偏軌道,很好觀察。所以,萬古前就被我們的祖先明確發現和認知。其中內行星水星因靠太陽最近,能見角度從來沒有超出地平線的60度,總是伴隨日出而現,因此叫辰星。內行星金星,在古代稱之謂明星、也叫太白星,又見於東方曰啟明,見於西方曰長庚。再說外行星火星,因其靠地近,光度變化大,或紅或黃,或明或暗,故易惑人,因此取名曰熒惑星。接著就是木星,由於它在能動的行星中光亮最大,加上它在天球的黃道上,每年行走的位移很清楚,一年一個星座,因此也叫巡星。當把黃道上十二個星座巡視完畢,正好十二年,也就是木星繞太陽公轉一個來回。因此,人們便把木星稱之為歲星,也叫太歲。太歲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

而太歲每年所處的星座,便是太歲的當年所在。然而,因星座計年是古巴比倫的天文學理,十二星座正好對應祖宗文化的十二地支,其與地支紀年的時空原理,即天象變化完全一致,故星座由明教傳入中國一千多年,被以干支紀年同化,而每年的屬相及其方位,便是每年太歲運行的星座所在。換一句話說,屬相正好代表星座,中國人只記屬相,非天文愛好者,根本就沒幾個人知道星座,而講屬相,沒有人不知道自己屬雞還是屬狗,包括幼稚園的兒童。

而數千年的民諺中,有太歲頭上不能動土的說法,這是不是迷信呢?不得而知,而作為絕學的知識,可以留些說明以存照,供後來的研究者作參考:什麼是太歲頭上呢?今天已沒幾個學者能說清楚。太歲頭上是指太歲每年所處的方位(以子午為南北,以卯酉為東西,余者按順時針而推定,見第83問答疑圖示),以命主的住所或者出生地去對應,即不能對自己身邊此方位,亦即太歲所在的土地輕舉妄動(例今年2011年太歲在卯,卯為正東,故自家所在的正東之土不宜亂動。但此土於東鄰而言,便為他家之西,故東鄰之家可動此土而無災)。

所謂動土,是指如造宅搬遷之類,如果不注意的話,則有可能犯太歲而運氣不佳,或者事與願違,或者災禍不免。這就是五大行星中的太歲之辨。

講完天上的太歲是什麼,最後還得說說土星,土星繞太陽一周需耗時29、7年,可見,它對黃道的「星宿管理」更細心,因為二十八宿與29、7年大致相等,所以它每年只能走星宿中的「一家」進行「視察」,這就是土星的「天官」之責,因此叫鎮星,也叫填星。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先在萬古前「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察星觀斗,象事狀物,以天官論職責的比方非常有道理

再說地上的太歲是什麼?地上的太歲是一種神奇的生命體,生命現象,十分稀罕,很難見到,因為它既不是根生之物,也不是胎生之物,好象一個天然的化學肉圢。沒人知道它是從土中長成,抑或還是從空氣中長成。因此,一直為現代生物科學所不能解釋。

這種生物體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更非食用菌類。因為它可深埋地下形成,也可從水上漂流形成,人們有時於無意中把它從土中刨出,又有時於無意中從河水漂流物中獲得。此物既無根須,也無動物的腔腸和五官,而獨有生物之肉體。此肉如同豬肉一般可割食,據說味也差不多,亦能很快再長還原,十分神奇,古今多有記載,於是被賦予天上的太歲化生一說。因此也叫地上的太歲。

而對此物的最早記載見《山海經》,最近的記錄是2005年央視台發現太歲的專題報道。

他們認為太歲是一種大型的複合型菌類,稱它是一種介於動物與植物之間的古生物,所以,

從生物學上沒法具體歸類。說它不但沒有任何神力,而且是個自身難保的傢伙,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只能把它分在「菜」一類。話是這麼說,但是研究一直沒中斷,科學家們沒有一天不想破解此種生物之謎。(見下圖,該圖為網路照片下載)

關於太歲的見聞,唐《酉陽雜俎》記載:有名曰王豐者「於太歲頭上掘坑,見一肉塊,大如牛,蠕蠕而動,遂填,其肉隨填而長。豐懼,棄之。經宿,長塞於庭。豐兄弟奴婢數日內悉暴卒,唯一女存焉。」

在《山海經》、《本草綱目》等書中,對地上太歲均有詳細記載,與今之發現完全相同,稱其為「肉芫」,「視肉」、「土肉」、「聚肉」、「封」等。《山海經》曰:「聚肉有眼而無胃,與彼馬勒頗相彷彿,奇在不盡,食人薄味。」晉代著名學者郭璞在注釋《山海經》時,對「視肉」做的解釋是:「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故。」

唐虞世南《北堂書抄》中也有相關「土肉」記載:「土肉,正黑,大如小兒,臂長五寸,中有腹,無口目,有三十足,大如釵股,浚克食。」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把「肉芫」收入「菜」部「芫」類,稱其為「本經上品」:「肉芫狀如肉,附於大石,頭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澤漆,黃者如紫金。」同時,《本草綱目》「芫」類條目中還列舉了幾部以「芫」為主的藥方,說明「芫」類對一些疑難病症有特殊療效,其共同特點是:「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而當今的太歲復現,分別見於內蒙,陝西,吉林等地,吉林樺甸夾皮溝雲峰村雙合屯發現「太歲」,被保存於紙盒箱中雖已半年有餘,依然不腐爛、無蟲蛀、不變質,「太歲」仍鮮活如初,無任何異味。

87、閏年閏月是如何確定的?

答:回答這個問題,涉足曆法,它是道統生化流程的自然依據,是中華文化成其為中華文化的根本,不是一言兩語能說清。《論語。堯曰》引《書經》記載,堯王禪位於舜時對舜囑託兩件大事是為君之道的根本。這兩件大事一是曆法不能錯,一錯百姓耕種亂套,天下顆粒無收,則百姓生計無望,天祿永終;二是必須中庸仁慈,愛護天下蒼生,不違天地生生之道。舜在禪位於禹時,也是同樣的囑咐。原文是:「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永執其中。(否則)四海窮困,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由此可見,歷之為用,直系蒼生,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根本。

我們知道,歷是用來判彆氣候,記載時空變化刻度的,它以時辰的單元規定為數理,用以作為「時間」計算的依據,又以時辰的生化流動,來觀察「空間」的變化狀態。也就是說時空是一體的,「歷」是對這個時空一體進行準確觀測的思想工具,行為的指南。

所謂時辰的單元規定,古今有所不同,今為秒、分、時、日、月、年,太古時沒有秒分,只以時辰論,一個時辰為今天的兩小時,以一晝夜為一日,以月亮的盈虧一回為一月,以一寒暑的循環為一年,此即太陽曆法之基礎。

歷之起源流傳了多少萬年,現已沒人知道,司馬遷也只能記傳說,相傳天皇氏制干支,伏羲氏作甲歷,黃帝氏命大撓作甲子,太昊氏設歷正,顓頊氏作新曆,帝堯氏命羲和敬授人時,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而成歲,這才是流傳至今的回歸年。

到夏後氏頒夏時,為中國正朔之唯一標準。

三代歷制各不同:夏以建寅之月為歲首,商以建丑之月為歲首,周以建子之月為歲首。秦以建亥之月為歲首,漢初因襲秦制,武帝時始改正朔用夏正。王莽改用殷正,建丑,其後魏明帝唐武后以及肅宗,先後改朔,但未久仍用夏正,以迄於清末。

清咸豐四年,太平天國亦改歷,以三百六十六日為一年,一年十二個月,單月三十日,雙月三十一日,而以干支紀日的中歷不變,其禮拜順序亦與西俗一致,唯「節」置於月首,「氣」置於月中,歷十四年而廢。

漢太初以迄清末,二千餘年間,大抵以建寅為歲首,其間雖改正朔,多者十餘年,少者一二年,皆因不合天時,不久仍用夏正。

然而,西洋人的古代曆法,則非常紊亂,只有古希臘歷,與我舊曆相近,亦是採用太陰曆。可見,人類的真正文明在遠古,總被後來物慾放蕩的戰禍所毀滅,達爾文說這是進化,我說他是胡說八道。羅馬人建國時所定之曆法,一年為十個月,共三百零四日,洋元公元前四十六年,羅馬大帝由利士凱撒命其執政官改正曆法,為現今所用太陽曆之鼻祖,至公元一五八二年,經, 羅馬, 法王格列高里更加改正,即今世界各國通用曆法。

西洋古代歷,多以春分為歲首,埃及以秋分為歲首,由利士原擬用冬至日為歲首,因城邦市民泥守陰曆習慣,必欲以是月之朔日為起點,遂以冬至後十日,為一月一日矣。

「陽曆」即「洋歷」又名「太陽曆」,系以地球繞行太陽一周為一年,清末為泰西各國所通用,故又名「西曆」。後民國改元亦採用,並規定為「國曆」。為與我國舊有之歷相對應,故又名之曰「新曆」。

「陰曆」又名「太陰曆」,系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再配合地球繞日一周之時數為一年,實際上就是《乾坤鑿度》後的陰陽合曆。我國在民國開元前一直用此歷,為與開元後的改歷相對應,故名之曰「舊曆」。而所謂「陰曆」「陽曆」的不同,並不是說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又六小時九分九秒為恆星年、六小時十三分四十六秒為回歸年有什麼不同,而是整月計年的方法陰曆有閏月,所以,一年有時十二月,有時十三月,不嚴謹,沒有陽曆只用十二個月等分,僅把余時用四年積攢成一天,然後放入二月作閏年來的方便。

以上講了歷的來龍去脈之後,下面才能回答閏年閏月的道理。

首先說明,年有三種:地球繞日一周。歷三百六十五日六小時九分九秒,謂之「恆星年」;太陽過近地點,循天球之黃道東行一周,復過近地點,歷三百六十五日六小時十三分四十八秒,謂之「近點年」;太陽過春分點,循黃道東行一周,復過春分點,歷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謂之「回歸年」,亦稱「歲實」。因二分點(春分點秋分點)每年沿黃道向西逆行約五十秒,故回歸年較恆星年之時間為短,相差二十分二十三秒,謂之「歲差」。

此三種年名的時間不同,要使每年的節氣寒暑不變,故取回歸年為制歷之年。先人們對回歸年的時間掌握為便於記憶起見,曾編歌訣一首:

地球繞日一周年,要知時間有多少?三六五日加五小,四十八分四六秒。

這樣,陽曆便是自一月一日至次年一月一日謂之一年。年長本應與歲實相符,然一年之日數,必須是整數,不便將奇零之時數計入,故以三百六十五日為一年,每年餘五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積至四年約滿一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為閏日,謂之「閏年」,其無閏日之年,謂之「平年」,平年三百六十五日,閏年三百六十六日。

但四年之閏余,僅二十三時十五分四秒,要閏一日,未免過多,超過之四十四分五十六秒,積至二十五閏,為十七時五十八分二十四秒,約合一日之四分之三,故每滿百年廢一閏,至第四百年又不廢。如是每四年置一閏,每四百年減三閏,計超過二小時五十三分二十秒,須八個四百年後,即三千二百年後,始補足此一日之差。

今置閏之法,可以陽曆的公元來計算:凡公元年數能以四除盡者皆為閏年(例1972年,1976年);唯世紀年則不閏(例1800年,1900年);世紀年之世紀數,可以四除盡者,則仍為閏年(例1600年,2000年);即西曆年數,若以百除之得整數,再以四除之而除不盡者,皆不置閏,其能除盡者則仍為閏年。

因地球公轉軌道為橢圓形,故距日有遠近,一月一日,其距離最近,謂之「近日點」;七月二日距離最遠,謂之「遠日點」。而一年的開始,謂之「歲首」,亦稱「年始」。陽曆以近日點為歲首,為元月一日。

陽曆每年分十二個月,每月的日數不規則,月大三十一天,月小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天,閏年二月二十九天。陽曆的一個月,與月球之運行無關,不過是一年分為十二段,失去月的意義。除二月份有平年閏年之分外,每年各月的天數均有一定;七月以前,單月是三十一天,雙月三十天;八月以後,雙月是三十一天。單月三十天。先人制歷為便宜記憶,亦編歌訣一首:

一三五七八十臘,每逢此月全是大;四六九冬三十天,唯有二月二十八。每逢四年閏一日,一定準在二月加。(註:冬,即十一月;臘,即十二月。)

再說陰曆

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球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即為月球公轉一周所需之時間,謂之「恆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因每月天數不能有奇零,故陰曆一個月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每月以合朔之日為首,即以朔日為初一日。每年以接近立春之朔日為歲首。

然地球繞日一周,等於月繞地球周轉十二次又三分之一。一年內之月數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個月,僅三百五十四日,與歲實相較,約餘十一日,積至三年,餘三十三日,故每三年須置一閏月,尚餘三日或四日,再積二年,共餘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可置一閏月,平均計算,每十九年須置七閏。以有「節」天氣之月為閏月(指二十四節氣),在閏月之年為閏年,閏年有十三個月,平年則十二個月。

以上就是「天之曆數」的精確計算,也是萬年以來關於閏年閏月的基本道理。而我傳統文化對曆數的正確掌握,則遠勝世界其他任何文明,與今天的天文曆數相比較,只有古今測度的工具與方法不同(請參讀第19問「關於律與易的關係是怎麼回事?」之答疑),沒有曆法的時辰分秒之差,這就是夏正即華夏民族夏曆的驕傲。

88、二十四節氣的曆法原理是什麼?

答:所謂二十四節氣,是我中華文化於乾坤鑿度的曆法刻度中,對自然的生化流程再進行詳細的解讀與標註。在這一時空刻度中,每一個節氣都有其不變的生化意義。然後,透過節氣的名稱,表達時空的氣象條件及萬物的變化現象。古代依據陽氣即陽光的變化來測定,迎圭推日,立竿見影,現代依據地球繞太陽的公轉度數來測定,半斤對八兩,殊途而同歸。但你得承認萬年前的中華文化,就有如此的優秀和高明,絕不是不肖「憤青」即洋奴們眼中的不如人,非要搗毀而後快。現簡述如下:

夏至,冬至,「至」是來到的意思,表示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快要到來。中國各地最熱的月份是陽曆七月,夏至是陽曆六月二十二日,表示最炎熱的夏天快要到了;中國各地最冷的月份是陽曆元月,冬至是陽曆十二月二十二日,表示最冷的冬天快到,故稱夏至與冬至。又因夏至日的白晝最長,冬至日的白晝最短,所以,亦分別稱為「日長至」和「日短至」。

春分,秋分 表示晝夜平分。此兩天晝夜相等,故又統稱為「日夜分」。這兩個節氣又正處於立春與立夏,立秋與立冬之間,把春季與秋季各一分兩半,因此,也可據此解釋春分和秋分。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乃我祖先以天文劃分季節之方法,此方法是把四「立」作為四季之開始,自立春到立夏為春;立夏到立秋為夏;立秋到立冬為秋;立冬到立春為冬。立,是開始的意思。故此四個節氣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

雨水,表示少雨水的冬季已過,降雨開始,雨量開始逐漸增多。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動物鑽到土裡冬眠叫入蟄,至第二年回春鑽出土來活動,便是春雷驚醒所致,故日驚蟄。

清明,天氣晴朗,溫暖,草木開始現青,因而清潔明凈。表示草木枯黃,滿目蕭條的寒冬已過。

穀雨,降雨明顯增加,雨水促使穀類作物生長,從而生機盎然,雨生百穀。

小滿,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尚未完全成熟,故曰小滿。

芒種,芒指有芒作物,種是種子。芒種表明小麥,大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可以收割。

小暑,大暑,暑是炎熱之意,是一年中最熱之季節。小暑是開始炎熱,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處暑,處是終止或躲藏的意思。處暑表示炎熱的夏天快要「躲藏」起來。

白露,指處暑後氣溫的降低,夜間溫度已達到成露的條件,露水凝結的較多,呈現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露水更多,也更涼,故稱寒露。

霜降,氣候已漸寒冷,有白霜出現。

小雪,大雪,入冬以後,天氣冷,開始下雪,小雪時,始下雪。大雪時,雪下得大,地面可以有積雪。

小寒,大寒,寒是寒冷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氣候開始寒冷,稱為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稱之為大寒。

以上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事實上是對自然生化流程時空刻度的詳細標註,用以指導人類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生生之道而生存。

通過前問答疑,我們已知地球繞日一周,歷三百六十五日六時九分九秒,此為陽曆一年。事實上,夏曆即陰曆並不是不知陽曆周年自然如此,而是要讓月亮的盈虧即陰曆與陽氣的周年循環合拍,中國是以節氣作區分,通過閏年閏月來解決,這叫乾坤鑿度,孔子《易傳》與《黃帝內經》也有詳細解釋,前面的答疑已有具體說明,這裡不另贅述。

然自春分回至春分,須三百六十五日五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是謂歲實。蓋春分點逐漸西行,故歲實較地球周天之時刻為短,相差凡二十分二十三秒,是為歲差,自正月一日至次年之正月一日,謂之年。授時之要,首在節氣,必年長與歲相等,庶春秋之代謝有常。然一年之內,不能有奇零時數,故以三百六十五日為平年。每年所余之五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積至四年約滿一日,故每過三年,增加一日,為閏年,但四年之閏余僅二十三時十五分四秒,而閏一日未免過多,所過多之四十四分五十六秒,積至二十五閏,約得四分日之三,故每滿百年廢一閏,至第四百年又不廢。如是每四年置一閏,而每四百年中減三閏,平均計算,每年得三百六十五日五時四十九分十二秒,須三千年後始有一日之差,此乃全部置閏之法。此置閏之法,實與節氣同天象的對稱有關,亦為陽曆年法之略也。

陽曆每年分十二月,其日數有定,七月以前,單月皆三十一日,而雙月三十日,八月以後,雙月皆三十一日,而單月三十日,二月平年二十八日,閏年二十九日。種地的農民都知道:七前單月大,七後雙月大。

民國以前歷代曆法,雖製作各異,為法不一,然其要旨則完全相同。無異於陽曆者,旨在一年的月法對稱,即新曆之月,僅為年之分段,雖以月論,實與月亮晦朔弦望無關,故其日數可以規定。然舊曆即陰曆之月,乃以日月合朔之日為首,而二次合朔相距約二十九日有半,故月之日數,或為二十九,或為三十。又因陰曆與陽曆的月法之不同,故年法亦異。陰曆之年以近立春之朔日為始,一年之內,因月數不能有奇零,然積十二零,僅得三百五十四日,以之為年,則與歲實比較,相差約十一日。積至三年,則少了三十三日,故每三年須置一閏月。再積二年,又少了二十五日,亦可置一閏。平均計算,則每十九年,須置七閏。

然一年的二十四節氣,它是陽氣或陽光的生化流程,它在時空中的刻度是固定的,則不能因閏月而變。通常一月之內,都有一節一氣,然每一節氣之日數,平均約三十日又十分之四。而陰曆每月之日數,則為二十九日有半,故每歷二三年必遇一月,其內僅有節無氣者,即用以為閏月,此陰曆對應二十四節氣曆法之大要。

而何謂月之朔望,亦順便作一交待:月繞地行,地至何處月亦隨之而行,每日行十三度十分有奇,故每月有盈虧之別,陰曆每月一「朔」一「望」,月初則全「晦」,歷二三日成彎形,再四五日見其半,再七八日見其盈,至是又漸漸虧缺以至於晦。

因月體不能自發光,故月光乃藉日光反射而有不同,每當全晦時,即月在日地之間,日月同一經度,月之受光面不能反射於地球之上,是為「朔」。及離朔七日余,而距日九十度時,日在月後,漸見其半,是謂「上弦」。至於月與日正對面為一百八十度,日月又同一經度,地在日月之間,月之受光面則完全向地,故光圓而為「望」。離望七日許,距日亦九十度,日行於月前,又僅見其半面,是謂「下弦」。至距日愈近,仍介於日與地之間時,光又全晦而位朔也。

地球繞日一周,謂之一歲,而一歲之氣候不齊,一因所處之地帶不同,一因球面受光遠近不同。以北半球言之,當地球行至南緯二十三度二十七分四十五秒北回歸線時,得正射日光,故氣候炎熱,謂之夏至,而南半球則相反。由冬而夏,地球行至冬至與夏至軌道之中間時,寒熱適中,謂之「春分」,由夏而冬,地球行至夏至冬至之間時,氣候與春分等,謂之秋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謂四時。

自春分起算,將周天分為三百六十度,則春分適當零度,夏至九十度,秋分一百八十度,冬至二百七十度,再將相距之九十度以六分之,得每分十五度,一周天有二十四個十五度,故以之分為二十四節氣。

以上解答就是曆法二十四節氣的生化原理,可見,易歷同源一體。

89、什麼是「伏羲八卦次序」?

答:伏羲八卦次序,又稱先天八卦次序,它是相對於文王八卦次序,即後天八卦次序而言的。其排列次序是:

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這個八卦次序的排列,乃宋代學者研《易》成果,他們依據孔子《說卦傳》第三章:「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的詮釋,首先繪製《先天八卦圖》。見下圖:

此圖亦稱《伏羲八卦圖》。然後將陰陽二氣的演化,象徵的繪製成陰陽魚,這便是眾所周知的太極圖。而事實上所謂的太極圖,就是先天八卦次序的模擬:一二三四為陽面,五六七八為陰面,正好成為一對以S線相繞而旋轉的陰陽魚。根據宋人邵雍說明:「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東北,巽西南,兌東南,艮西北。自震至乾為順,自巽至坤為逆」,以此正好表達陰陽二氣的循環往複,道統宇宙的生生不息。太極八卦圖如下:

《伏羲八卦》的方位,在數字排列上具有天左旋,地右轉,即太陽從東往西運轉,大地從西往東而行的特徵。其數理排序對稱穩定。如圖:

1

2 5

3 6

4 7

8

圖中:1與8,2與7,3與9,4與5,都是奇偶相對,其和又均為9。

然後,按照1至8的數字順序,人們可以順數,逆數,一直數到64,就會排出一個天然數理方陣圖。這個方陣圖非常有意思。見下圖:

六十四數理排序方陣圖

64

63

62

61

60

59

58

57

474

410

346

282

213

154

90

36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48

47

46

45

44

43

42

41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32

31

30

29

28

27

26

25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6

15

14

13

12

11

10

9

1

2

3

4

5

6

7

8

260 260 260 260 260 260 260 260

有意思的是,這個方陣圖把八卦的八位數排成一橫排,然後像萬丈高樓從地起一樣從下到上按S順序往上數,一直數到六十四,正好是橫豎八排的方陣圖。再看橫排的和數,均以64遞增,豎行的各數之和,均為260,豎行無論從下到上還是從上到下,八行的第一格和第八格,第二格和第七格,第三格和第六格,第四格和第五格數字的和,均為65。

以上就是伏羲八卦的秩序由來和數理奧秘,其中有關的天機可供您無限探秘。

90、什麼是「文王八卦次序圖」?

答:「文王八卦次序圖」又稱「後天八卦次序圖」。它亦是宋人研《易》成果,也是依據孔子《說卦傳》第五章和第十章,分別對《易》理的具體言詮繪畫而成。

《說卦傳》第五章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把這段言詮繪成「八卦圖」,就是所謂的《後天八卦圖》。見下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後天八卦」的排序,八卦的四陽卦和四陰卦,分別都聚在一起,然後按順時針方向一致排列,如巽、離、坤、兌四陰卦居東南到正西;乾、坎、艮、震四陽卦居西北到正東都是依順時針序所排列,這是完全不同於「先天八卦」以「天地定位」的天象對稱而論的,它完全是從生命流程的終始而著眼。所謂「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分明就是生命流程的具體寫照。「帝」者,蒂也。有蒂之物就是生命的指代,亦即萬物生化的指代。而命理學的《旺相休囚表》也是依此而來。

又《說卦傳》第十章曰:「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再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而「文王八卦次序」的排列,也是根據這段話的言詮而繪製的。(請參讀第23問答疑詳細解讀)

在這段言詮中,孔子以「父母六子」之說,介紹文王演八卦,是以家庭的父母子女關係作比擬,說明《乾》《坤》二卦為陰陽之根本,萬物之始祖,而《震》,《坎》,《艮》和《巽》,《離》,《兌》六卦,乃至六十四卦,均出自乾坤二卦,就如同家庭一樣,有父母然後有子女,有子女然後有子子孫孫。

索是求的意思,就是乾坤陰陽相互求交。這段經文的意思簡言之:即凡乾之一陽來交於坤之陰,則成陽卦而得三男,此三男即震,坎,艮三卦是也;凡坤之一陰來交乾之陽,則成陰卦而得三女,此三女即巽,離,兌三卦是也。具體而言,即:坤陰一次來交於乾陽初爻,而成震,稱長男;乾陽一次來交於坤陰初爻,而成巽,稱長女。坤陰二次來交於乾陽中爻,而成坎,稱中男;乾陽二次來交於坤陰中爻,而成離,稱中女。坤陰三次來交於乾陽上爻,而成艮,稱少男;乾陽三次來交於上爻,而成兌,稱少女。其關係示意圖如下:

上述二圖,就是所謂「文王八卦次序圖」,亦即「後天八卦次序圖」。這個次序圖的依據,純粹是《說卦傳》中所講的,天然《易》理的生化流程。


推薦閱讀:

[轉載] 民間總結的18種對比
民間借貸亂象頻現 加強疏導規範刻不容緩
英耀篇民間命理絕學
民間偏方治灰指甲
民間用生辰如何斷您職業

TAG:易經 | 智庫 | 民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