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代兵器到底是什麼樣的

說起古代的兵器,我們的最初印象大多是來自古典小說和評書人物,來自青龍偃月刀和方天畫戟等等神兵利器,這一點,即使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研究中國古兵器的楊泓先生也不諱言。最近剛剛出版了《中國古兵二十講》的楊泓先生表示,「現實中的古代兵器,跟古典小說里所描述的並不一樣」,小說里的兵器基本都是小說家依據當時的冷兵器以及流行的武術器械,經藝術加工而構想出來的。

但問題是,如楊先生所說,我們的正史對於兵器基本上是漠視的。答案,只能從考古發現中來,「因此現在談我們已經弄清了古代兵器全部實際使用情況還言之過早,相關研究還在探索之中」。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就古代冷兵器來說,我們大部分人的印象是從《三國演義》《水滸傳》《精忠說岳》這樣的古典小說中得來的,相比小說中描述的遠比「十八般兵器」還豐富的兵器種類,像宇文成都的「鎏金鎲」和呂布的「方天畫戟」等等,古代戰爭中的兵器好像要「單調」得多?

楊泓:現實中的古代兵器,跟古典小說里所描述的並不一樣,諸如「鎏金鎲」、「方天畫戟」跟古代戰爭中所使用的兵器沒有任何關係,基本都是古代小說家依據當時的冷兵器以及流行的武術器械,經藝術加工而構想出來的。至於今天有些人寫的流行於港台的新武俠小說中的「兵器」,那就完全憑作者隨小說情節任意虛構了。如果一個人想從古典小說或者戲劇里去了解古代兵器,那他永遠都不得其法。我們可以這樣說,現代國家的正式軍隊所使用的兵器都是制式兵器,不會是像混亂的武器鋪子。除了一些國家由於歷史或經濟等方面的原因,導致自己國家軍隊中的裝備有各種來源又得不到更新,使用著不同國家不同年代的各種產品,顯得雜亂無章。比如說我們在1962年中印戰爭中所繳獲的印度步槍,那國產品中新老都有。可見在一個軍事單位裡面用了各種各樣、不同國家的步槍,那種情況是不正常的,後勤怎麼補給啊?正常的軍隊都是使用制式裝備,且須隨時更新。古代的軍隊也一樣,否則它不能訓練也不能打仗。

「制式裝備」是個現代軍事名詞,不太聽說古代戰爭也很講究這個。在古代真實戰場上,難道那些如狼牙棒、鎚子等等非主流的「異形兵器」不會出現么,比如宋人對金兵就有「你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的說法。

楊泓:你說的宋人對金兵的說法,沒見在《宋史》或《金史》中有記載,不知是哪裡聽來的?!就目前所掌握的文獻和考古發現,還缺乏對古代兵器製作的全面認識。有幾個原因,一是我們國家的歷史是政治史為主,不寫技術史,所以《二十四史》裡面很少看到關於技術的東西,不像西方有些歷史著作對此很重視。中國文獻里講到打仗的時候也是描述打仗的過程,具體雙方用什麼兵器打很少有具體描述。第二,從現在考古學發現的情況來看,也無法完全復原古代兵器的情況,很簡單的道理,古人不是把所有東西都留在地下了,我們現在也不是把所有東西都挖出來了,因此現在談我們已經弄清了古代兵器全部實際使用情況還言之過早,相關研究還在探索之中。我們國家目前還沒有針對古代戰場遺迹的科學的考古發掘,目前大陸的,也包括台灣的研究古代戰爭的學者,都還只停留在戰爭過程,沒有對兵器方面做很深的研究。比如說當時軍隊裝備是怎樣的,當時社會上手工業的基礎和這些裝備的聯繫。這些問題都還暫時沒有人做很仔細的研究,因為這些原因,所以《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第一版關於中國古代兵器的條目都是找研究考古和歷史的學者和軍事科學院的學者集體完成的。

冷兵器時代實際上也在「與時俱進」,如您書中所說,很多冷兵器隨著歷史發展不斷地在「更新換代」,比如「戈」「戟」等等就消失了,到了戴震那會兒,連形貌都搞不清楚了。您能否介紹一下,都有哪些曾流行一時的兵器逐漸就衰落了?從您書中可以看到,好像只有刀、劍、矛、弓寥寥幾樣「經典」是幾乎貫穿於整個冷兵器時代的。

楊泓:不同時代里,隨著該時期技術的變化,軍隊裝備肯定是變化的。而且每個時期,因為戰爭的重要性,都是把最先進的工藝技術用來製造兵器,裝備軍隊用在打仗上。《左傳》裡面就講「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就是打仗,要靠武力來保江山,所以兵器是古今中外統治者最重視的問題,現在我們最尖端的科學技術大概都是為這個服務的。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至於舊兵器的消失和新兵器的出現,這些不但和工業技術聯繫在一起,和當時社會、民族等都有聯繫,因素很多。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兵器,有些可能不合理,但還是繼續用,比如古代的「戈」,是要伸到敵人脖子後面,往回勾拉才能殺傷敵人的兵器,怎麼說都不如「矛」直接去刺那樣有效率,但是中國古代很長的一段時期,「戈」都是作為制式兵器在使用,這就跟社會、民族習慣有關,不僅僅是我們現代人考慮的合不合理的原因。

您是說,古代也存在製造新式兵器的「軍備競賽」?

楊泓:說現代戰爭是唯武器論,古代也一樣,因為道理是相通的,從古代到現代,各國統治者都是將最先進的工藝技術優先用於製造最優良的兵器。比如鋼鐵兵器出現後,如果哪個國家還繼續用青銅兵器,那個國家必然會滅亡。

近現代越來越「唯武器論」了,在中國古代,兵器的優劣對於戰爭的勝負起到多大程度的重要作用?好像很少看到某場戰爭是因為兵器的原因而導致勝負的,我們古代的兵法好像也更重視軍事哲學,或者最多是陣法之類的,對於兵器沒有那麼重視。這方面,我只聽說過戚繼光是以兵器使用著稱的。

楊泓:為什麼很少看到某場戰爭是因為兵器原因導致勝負,上面也說過了,是中國古代不重視記錄這方面的問題,而不是說不存在。現在的很多結論只能依據有關的考古發現、文獻這些資料,所以只能夠初步分析古代不同兵器,但要想深入具體去研究, 現在所掌握的材料還不夠,很難說清楚。

至於陣法,陣就是古代軍隊的作戰隊形,不像小說裡面講的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從死門進去就出不來了那種。古代並不是這樣打仗的,軍隊的作戰隊形要靠統帥的指揮,不同的陣在不同的戰爭裡面效率不一樣,比如我們常說衛青、霍去病漠北之戰打匈奴。衛青和匈奴交戰時是用「武剛車」,就是大的輜重車圍一個圈,環節為營。也就是先用車做圜陣,再出騎兵與敵人正面交鋒,打到天黑,霧氣起了之後,開始用兩翼的陣包抄,一下子把匈奴人打散了。為什麼漢族騎兵可以取勝,因為它經受過一些正規訓練,有基本的戰鬥隊形,而這是匈奴騎兵所缺乏的。說明騎兵善於保持戰術協調和隊形嚴整即「陣」非常重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四卷里恩格斯曾引述拿破崙對法國龍騎兵和埃及馬木留克騎兵的評論,就是如果一個法國兵對一個非洲騎兵的話,法國兵肯定失敗,兩個馬木留克兵絕對能打贏三個法國騎兵,但是一個建制的法國騎兵就可以戰勝比它數量多很多的馬木留克騎兵,所以說軍隊的戰鬥隊形是很重要的。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您在《中國古兵二十講》中提出,應該注意「盾」與「矛」的關係,進攻性兵器和防護性兵器的發展將會「倒逼」對方的發展,這與現代戰爭的規律也相符合。能舉例具體說說么?

楊泓:比如說鎧甲,青銅時代的青銅甲始終不是很發達,因為皮甲完全可以抵抗青銅兵器,皮甲就比青銅甲發展得更好。但鋼鐵兵器出現後,皮甲就不行了,所以戰國晚期,鎧甲就逐漸由鋼鐵製成。古代是這樣一個變化規律,現代也是,比如說坦克裝甲厚了,反坦克炮的口徑也要增加,炮彈不行了,就要用導彈,諸如此類。

如您書中所說,中國古代的兵器發展與周邊民族的關係也頗大。比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告別車戰,中國盛行一時的重騎兵受到突厥鮮卑的影響從而進入輕騎兵時代。

楊泓:不同民族的軍事發展各有特點,應該與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與民族習俗等的不同有很大的關係,不同民族用不同的兵器和防護裝具。比如鎧甲,西方環地中海文明的國家的鎧甲就是以整片的為主,特別是希臘鎧甲,這在《荷馬史詩》里有很長的篇幅描述。中國古代則不是以整片的鎧甲為主,不論是皮甲還是鐵鎧都是用小甲片編起來的,這就是兩個不同的鎧甲系統。而受中國影響,古代朝鮮、日本也是使用這種鎧甲。各民族的矛也不一樣,有些儘管形狀不那麼合理,但還是繼續使用。弓也是這樣,中國和西方弓就很不一樣,中國弓有弓弣,但英國的長弓,就沒有弓弣。中國弓的弓弣在中間,日本弓的把手在全弓從上到下三分之二的地方,上長下短。

農業民族的騎兵和游牧民族的騎兵確實也很不一樣,至於馬具的完善,國際學界大部分認為是由農業民族完善的,特別是馬鐙。因為游牧民族從小就騎馬,對完善的馬具的需求實際上並不迫切,而農業民族為了駕馭馬,必須不斷完善馬具。國際上研究這方面的權威學者如英國的李約瑟、日本的樋口隆康等都一致認定馬鐙是在中國文物里最早發現的。但騎兵的組建,中國歷史上的確是受游牧民族影響的。先秦時期軍隊主要裝備是四匹馬拉的戰車,木車的各組成部分都用榫卯結合,或是用皮條綁縛,沒有金屬釘子。駕這種車是非常困難的,駕車的都必須是受過充分訓練的士階層,所以孔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排列,把射箭、駕車排在書、數前面顯得更為重要。當時的士必須得掌握駕戰車的方法,站在車上一隻手必須拉三根韁繩,中間的馬兩根,外面的馬一根,左手駕左邊兩匹馬,右手駕右邊兩匹馬。這種駕車法很難掌握。這樣的戰車還要排隊形,服從很多禮節,但游牧民族就不這樣,笨重的戰車還沒列成陣,他們騎著馬迅速殺來,打得戰車兵措手不及。他們勝了就繼續擴張戰果,一旦打敗了就飛快逃跑,漢族的戰車也追不上。這樣趙國的武靈王就不得不改變軍隊的組成和戰鬥方式,「胡服騎射」在這個過程里,就受了很多游牧民族的影響,自身逐漸成熟起來。

再說說熱兵器。在中國古代,火藥和熱兵器的發展好像對於戰爭的勝負也沒有什麼影響,比如您在書中提到的火藥兵器的首秀——宋金汴梁保衛戰,就是以宋的失敗告終。我們唯一有點印象的,好像就是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火炮而重傷。熱兵器在戰場上的表現不佳是否也是中國長期對於它始終提不起興趣的原因吧?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楊泓:在正規的辭書中,如《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和《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第一版)》中沒有什麼熱兵器一說,火藥兵器簡稱火器,與火器相對的是冷兵器。早期火器出現的時候,對戰爭不一定能起到決定性作用。像宋金戰爭時,火藥起了一定作用,但不是決定性作用。直到元末出現了最早的金屬管形射擊火器,先叫「火筒」,後來發明了個新字,叫「銃」。但是早期的火銃發射很慢,威力又有限,相比起來射箭還比它迅速得多,所以早期的火銃還算不上是軍隊的主要裝備,還在完善之中,發展到最後,能起關鍵作用的時候,已經是封建社會的末期了, 戰爭已經完全轉變了。到了明代後期,戚繼光訓練軍隊時,中國火器又落後了,開始從國外比如說從葡萄牙進口,所以那時我們也叫這個炮為葡萄牙的另一個名字「佛朗機」。但這種可以用換「子統」裝填而加快射速的炮在西方並不怎麼流行,傳到中國後,對中國重新生產火器產生了影響。後來又從紅毛夷即荷蘭傳入了新的火炮,中文名就叫紅夷炮,後來清朝為了避「夷」的諱改名「紅衣大炮」。這種前膛可以裝彈的炮被掌握以後,火炮才在明末清初軍隊里起重要作用。所以火藥並不是一開始就在戰爭中起了主要作用,很多現代戰爭的先進武器一開始也是這樣,導彈現在這麼牛,但你看德國的V2火箭算是最早的導彈,對英國的本土襲擊是起了一點作用,但對整個戰爭沒有起到主要作用。

在古代,中國的冷兵器發展與西方相比,是領先還是落後還是差不多水平?

楊泓:有些方面是領先的,有些方面是不如西方的。但這個很難講,一是西方那麼多國家,他們使用的兵器不一樣,不同兵器不好拿來做比較。這裡面還有個將洋文譯成中文的翻譯問題。比如羅馬軍團使用的劍主要不是用來刺的,是劈砍的,是雙刃,闊刃的。但中國古代的劍完全不同。中國同時期的劍是刺擊為主,往前直刺的,不是用來砍的,所以兩側的刃不是直的,而是呈現兩度弧曲的曲線。雖然中文的名字都叫成「劍」,但是作用不同,也沒辦法比。

您最新這本《中國古兵二十講》,與舊作相比,有什麼新的創見么?

楊泓:這本書是給一般讀者的通俗讀物,就是把我們過去的研究用一個通俗的形式給大眾閱讀,並不是新的學術研究。我近年來也沒做這方面新的研究,在這裡我想做兩點說明,第一,當初研究兵器, 並不是我個人的選擇,是為了完成任務,做《軍事百科全書》第一版時,他們非讓我去做古代兵器的主編,沒辦法不做。第二版不讓我再做了,我就解脫了。我在考古研究所主要負責的是考古學裡面從漢到唐這一階段,與之相關的石窟寺等等跟我研究的有直接關係,但兵器方面我沒有做太多研究,我只懂得考古發現的這些兵器,其他的比如火器的掌握就很有限。第二,兵器史的研究必須和戰爭史聯繫在一起,我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研究戰爭史。所以我能介紹的只是考古學發現的古代兵器的基本常識。


推薦閱讀:

你沒見過的十八般兵器居然長這樣?(一)
世界古代最強冷兵器:達摩棍位列第五
冷兵器譜

TAG:古代 | 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