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 劉墉:書法作品欣賞

清 劉墉---書法作品欣賞2013-11-16 08:34:52【友情提示】:移動圖片文件較大,請稍等片刻、或刷新即可顯示行書杜詩 卷 紙本 18.5X 132 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本幅為劉墉書寫杜甫詩句之手卷,書於水紅色、鉤金花的紙張上,十分別緻。起始的一首詩題名為「縛雞行」,敘述小僕綁著雞要到市中去賣,引起了詩人對人、雞、蟲三者間的一些感概,內容頗有意趣。至於在書法方面,圓潤婉轉的字體,看似柔軟無骨,實際上卻是將勁道隱藏於豐厚的外貌中,相當的內斂,前人評論劉墉的書法為棉裡裹針,應即此意了。【友情提示】:移動圖片文件較大,請稍等片刻、或刷新即可顯示

草書元人絕句

臨顏真卿送蔡明遠敘行草軸 76X45.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行書米芾詩帖

論書句軸

《題東井澄池硯》詩箋 轉自中華博物網

小楷詩翰

小楷《入法界體性經》

臨書扇面

劉墉《行書東坡遊記》 鏡心 1797年作 水墨團花箋本 91×178cm上海敬華藝術品拍賣有限公司2006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聲明:本站不能保證所有拍賣作品的真實性,圖片僅供學習參考估 價: RBMD 280,000-380,000成交價: RMB 374,000拍賣日期: 2006-06-14款 識:惠州西南五里所,地名半徑皆美田,宜秔社自無湖泛舟可至焉。前輩有詩云:半徑雨余香稻熟,豐湖波暖鯽魚肥,予至惠一年,欲游而未果也。石昌蒲贊,清且沘惟不與水於一豈養非其地,瘠而不死夫,孰知其理不如何以輔五藏而堅發齒,都下春色已盛,但塊然楬處無與為樂,齋前小圃種亦小有佳趣。傍宜秋門皆高槐古柳,一似山居,頗便野性也。東坡。嘉慶丁巳仲春望目錄,石庵劉墉鈐印:劉墉之印(白文) 石庵(朱文) 御賜清愛堂(白文)這件劉墉的行草書是一件開門見山的巨作。此作作品高91厘米,寬178厘米,尺寸之大亦是目前可見的劉石庵作品中屈指可數的,且字字珠璣,精彩絕倫。細察用紙,可見此紙光潔嚴密、厚實勻凈,並以金粉手繪團蓮團菊紋。富貴雅緻,極是珍奇。這件作品堪稱是他的代表作。書法錯落有致,肥腴中寓清剛之致,如太極高手,渾厚中寓輕靈,精氣內斂,變化無窮。作品書於嘉慶丁巳年(1797年),時劉墉79歲,已抵達「人書俱老」的仙家意境,是典型的劉氏晚年風格成熟期作品。作品鈐印可見《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著錄,可斷為劉墉真跡。

轉自《中華博物》網此為劉墉的「行書軸」。豐腴肥厚中藏遒媚之趣的行書軸是劉墉意臨王羲之書作,這幅字,乍看上去似乎拙笨軟弱,全無法度,但若細細品味,則其點畫轉折全從古人法帖而來,且能夠舉重若輕,轉化妙用而不留痕迹。豐腴肥厚中藏遒媚之趣,平淡舒緩外露雍容之相,似乎在簡練的外表下蘊藏著深不可測的豐富內涵。超人的膽魄和深厚的修養使劉墉的書法具有脫俗的清高和富貴氣息。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劉墉以善書聞名海內。他的書法在廣泛學習古代名家的基礎上,風格獨樹,享譽當時。他不追求一般學帖者習慣的流暢婉麗或縱肆跳宕,而是以豐腴渾厚的點畫、率意鬆散的結字和濃淡相間的墨色,成功地營造出一種雍容、靜謐甚至還帶有一些慵怠落拓之相的美感,為清代帖學書法開闢了一種新的境界。

行書軸 冷金箋

劉墉《行書陳白沙七言絕句軸》 灑金彩箋 縱175.2厘米 橫63.9厘米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高島菊次郎氏寄贈)

劉墉行書軸 絹本 縱171.5 橫50.7厘米 青島市博物館藏資料來自青島市博物館網站行書《容台集》中文字二則,凡四行。其書宗法晉唐,用筆潔凈,結體寬舒;筆短意長,墨濃勢厚。作品中透露出雍容端莊的獨特風貌。

臨閣帖行書 絹本 縱 169 公分 橫 77.1 公分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劉墉(1719─1805),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乾隆十六年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有詩文集流傳於世。劉墉的書法歷程,從早年臨習董其昌、趙孟頫書法開始,曾經學習晉、唐、宋各家作品,對顏真卿和蘇軾的體驗尤其深刻,逐漸融會成自己的面貌。劉墉的書法課是沒有老師考核的,不過他從來不會忘記做功課,臨寫淳化閣帖便是他日常書課之一。劉墉除了書錄帖文之外,有時還附記心得感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劉墉附記意見,不曾信口開河,都經過實實在在的考察。他知道淳化閣帖刻於宋太宗淳化年間,當時把前人的書法刻在木版上,墨拓之後可以化身千百,流傳起來更方便。可是負責這項工作的承辦人王著,粗心大意,沒注意到"張三"的書法冠上了"李四"的名字。幸好後來讓人發現了,陸續指出其中的錯誤,免得一錯再錯,遺誤後人。這裡劉墉書錄閣帖第五卷智果的書法,雖然帖上註明作者是智果,其實弄錯了。因此劉墉特別在書後附帶一提:此非智果書法。資料來自台北故宮博物院網站

臨古小幅 紙本 縱 75.2 公分 橫 29.2 公分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劉墉公務餘暇,經常臨寫古人書法,不僅探知古人如何用筆,也和古人成為好朋友,進一步提升自己。劉墉並不是食古不化的「老古古」(LKK),從這件書法小品就可以驗證。他分別臨寫王羲之草書、寫經書法以及楊凝式、蔡襄、蘇軾的書法,如果與原作來比較,可知劉墉掌握的是神韻,並沒有一筆一畫來翻版。在劉墉心中,這些古代書法家屬於「智慧型」人物,他們的學問足夠自己探索一輩子。當然劉墉並不願意自己變成「燒錄機」,只能複製現成的。他知道努力學習吸收古人的長處,是必經的過程,這世上沒有天生的書法家。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劉墉在書法上的成就,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累積成功的。

請點擊分享(資料來自書法空間)
推薦閱讀:

行草書法作品欣賞【書法園地】
田英章書法 異體字
【酒】12、中國酒文化:酒與書法
當代100多位書法名家作品
2017「中國字世界情」古文字書法展徵稿啟事

TAG:書法 | 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