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小的阿富汗為什麼會成為「帝國墳場」?
20101年9月11日,本拉登向美國發動恐怖襲擊,一時全球震動。而作為報復,美國隨即大舉進攻阿富汗戰爭。從這一刻開始,這個原本毫不起眼的貧弱小國,在接下來的十多年內,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新聞熱點。
當全球霸主遇到地球上最貧窮、最閉塞的內陸山地國,這場阿富汗戰爭的結果似乎是顯然易見——不管是塔利班還是基地,其實力在美國面前都不值一提,一旦美軍大舉殺至,他們本應該土崩瓦解,迅速滅亡。
但現實卻與世人開了個巨大的玩笑。美軍雖然佔領了阿富汗,卻並沒有消滅塔利班和基地,反而深陷在在這塊八竿子打不著的地方長達十年之久,最後卻手忙腳亂的宣布撤兵——這實在有些顏面無存。
雖說美國堅持宣稱阿富汗戰爭取得了勝利。但消耗了天量資源,甚至付出了霸權衰落的慘重代價,除了個本拉登外其他一無所獲,而且由於美國與阿富汗不存在任何地緣上關係,隨著美軍的退出,美國在阿富汗的影響力將日趨消散。從這個角度看,美版阿富汗戰爭的失敗毋庸置疑。
不過美國也不是頭一個在阿富汗折戟的。把時光倒回30年前,20世紀七八十年代時,蘇聯也同樣發動了一場阿富汗戰爭,也同樣將當時的政府推翻。只不過蘇聯的下場更倒霉——這場同樣持續十多年,同樣耗費天量資源的蘇版阿富汗戰爭,非但同樣沒有取得勝利,還更進一步,直接引發了蘇聯的危機,成為其最後分崩析離的重要原因——相比於蘇聯的慘狀,美國能全身而退還算不錯的了。
美蘇兩大超級大國,均在阿富汗鎩羽而歸,這個中亞小國何以有這等魔力?我們從地緣的角度來做個分析。
首先看一下阿富汗的基本面。阿富汗地處亞歐大陸腹心,領土面積約65萬平方千米,人口大約3000萬。地緣格局方面,興都庫什山脈從東北橫貫西南,是它和東亞及南亞的地緣分割線,伊朗高原由西延伸至東,佔據了阿國領土的絕大部分。
阿富汗境內多為山地,高原與山地佔全國面積的4/5,僅有以以坎大哈為核心的南部邊緣,和馬扎里沙里夫為核心的北部邊緣是低地平原地貌;理論上適合大規模工農業生產。只不過,由於地處內陸腹心,阿富汗為典型的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降雨量極低,所以這兩塊甚為寶貴的平原,也都是遍地砂石的荒漠,可開發程度非常之低。
這實在不是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發展的地緣條件。內部,阿富汗基本上沒有任何稍具規模的高價值地緣板塊,國家可開發程度不高。
外部看,由於地處內陸,阿富汗沒有出海口,周邊又都是高原、山脈、荒漠,把它團團包圍,地緣格局極端閉塞。
還有一點,因為阿富汗地處亞歐大陸腹心,不管是以長江——黃河流域為核心的東亞華夏文明,以恆河為核心的南亞印度文明、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為核心的伊斯蘭文明,還是以東歐為核心的斯拉夫文明,都與它有著十分遙遠的距離,且關山阻隔,彼此間的交流十分不便。這種種因素,決定了阿富汗具備成為一個強大國家的自然基礎。
只是,阿富汗雖然自身條件不怎麼樣,但在地緣格局上,由於位處東亞、中亞、西亞、南亞四大板塊交匯之處。這就使它成為各個主要地緣勢力的衝突核心。不管是誰,只要佔據此處,便獲得了向周邊其它板塊拓展地緣影響力的通道,對這些地緣勢力構成巨大威脅。
所以,自古以來,阿富汗就是各大地緣勢力的必爭之地。
由於地緣關係上相對更加緊密,所以伊斯蘭文明興起後,將他們納入自己的範圍;而到近代以後,伊斯蘭文明逐漸沒落,佔據北亞和中亞的俄羅斯,和佔據南亞次大陸的英國又從南北兩個方向,對阿富汗展開爭奪。二戰結束後,英國霸權衰落,退出蘇伊士運河以東地區,俄羅斯便成為唯一有能力對阿富汗施加影響的主要地緣勢力。
但是,不管是先頭的伊斯蘭,還是後來的俄羅斯,對阿富汗的影響力都是非常有限的。阿富汗與這些周邊地緣勢力的本部核心區都太過遙遠,而且地緣環境極端封閉,這大大大大降低了他們向其投射地緣影響力的能力。
就伊斯蘭而言,雖然憑藉強大的實力,它得以將阿富汗成功吸納,但這種吸納只是文化上的。政治上,任何一個以中東為本部核心的伊斯蘭政權,只有在最強盛的大一統時期,才有可能將這個既邊遠又閉塞的板塊收入囊中。一旦實力有衰,阿富汗立刻就會成為最先獨立的地區。從這一角度來看,阿富汗跟伊斯蘭文明的關係,與農耕時代越南何華夏文明的關係非常相似——文化上可以融入,政治上不能合一。
而俄羅斯的形勢更為不妙。在之前的《地緣政治40:俄羅斯為什麼保不住中亞》一文中,雲石君對俄羅斯與中亞的地緣關係也做了介紹:由於俄羅斯地緣主軸呈東西走向,本部核心區又位於最西端的東歐,其向亞洲板塊投射地緣影響力的方向是由西向東;中亞因為與東歐本部相隔較遠,又位於俄國矩形國土的南方,屬於半島型凸出部,故很難承接俄羅斯的地緣影響力。
而阿富汗在中亞五國還要南,屬於中亞與南亞的交匯處,加之地理環境閉塞,這也就意味著,雖然它與蘇聯接壤,但蘇聯的地緣影響力到此處已是強弩之末。在這種情況下,除非蘇聯強大到極致,否則很難將其徹底征服。
不過,20世紀70年代的蘇聯,也正處於俄羅斯文明強盛的頂峰。所以蘇聯才會進軍阿富汗,希望將該地區收入囊中,再輔之以自身的強大實力,改變西亞、南亞甚至東亞的地緣政治格局。
當然,以蘇聯的能量,消滅阿富汗政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在消化吸收方面,蘇聯卻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由於地緣關係實在太過疏離,這一地區受到的俄羅斯地緣輻射實在是微乎其微,而且阿富汗惡劣的自然條件,決定了在經濟層面,它與俄羅斯的可融合程度也非常低,所以蘇聯無法通過經濟和文化融合的方式,把阿富汗給消化吸收掉。政治和軍事上的高壓統治,成為蘇聯控制阿富汗的唯一手段。
但是,經濟和文化上不能融合,意味著阿富汗對俄羅斯不存在依賴和認同。沒有足夠的利益驅使或感情認同,阿富汗當然不願意放棄獨立自主的政治權力,聽命於遠在莫斯科的克林姆林宮。也就是說,蘇聯無法清除阿富汗人的反抗意識。
而以山地為主的地理環境,也大大增加了蘇聯對阿富汗有效掌控的難度。複雜的山地地形,可以極大程度的彌補阿富汗人在面對蘇軍是的實力不足。
當然,如果僅就於此的話,阿富汗也未見得就一定能趕走蘇聯。畢竟蘇聯好歹也是個超級大國,而阿富汗的實力又幾可忽略不計。就算地緣條件不具備,但仗著自家堅實的肌肉,只要蘇聯願意多花些功夫,也不是沒有獲勝的可能。
只是這個星球上,並不只是有蘇聯和阿富汗兩個國家。至少,上的了檯面的大國中,還有美國和中國,都不希望阿富汗落入蘇聯之手。
美國雖然遠在西半球,但卻是世界第一超級大國,實力更在蘇聯之上;中國雖然當時國力非常衰落,但畢竟與中亞為鄰。
當然,由於中美與阿富汗的地緣關係比蘇阿還要疏遠,這使他們無能力直接干涉阿富汗,但即便如此,他們依然可以通過一些方式,對這場蘇版阿富汗戰爭施加影響。
於是,以美國為主,中國打下手,大量的金援和武器輸入阿富汗,落入抵抗蘇聯的阿富汗土著勢力之手。而以意識形態為準繩的部分伊斯蘭勢力也加入了阿富汗反蘇戰爭——本拉登即於此時入阿。
雖然美、中、伊能提供的實質性支持都比較有限。但猶如最後一個籌碼,改變了阿富汗的形勢。雖然這些支持仍不足以幫阿富汗擊退蘇聯,但也使蘇聯始終無法取勝,最終在國家精疲力盡後狼狽退場。
蘇聯已是超級大國,還與阿富汗大面積接壤,就這樣,它依然無法對其實現穩固佔領。這也證明了,在阿富汗特殊的地緣條件下,任何一方外部勢力對其的影響都是極為有限的。這決定了外來力量縱然實力超強,但在面對阿富汗本土勢力時,也撐死就能維持個微弱優勢。就算侵入者不惜血本,但只要其它勢力稍做手腳,本土勢力就能將侵略者拖入泥潭。
鑒於阿富汗地處各大地緣板塊交匯,地緣位置太過關鍵,所以不管誰打它的主意,都很難讓其它勢力坐視不理。帝國墳場,正是在這種犬牙交錯的地緣格局下得以形成。
可是偶爾也有例外。
蘇聯退出後,經過一番混戰,塔利班取得了阿富汗的統治權。隨後,本拉登以此為基,創建基地組織 ,並在911中一戰成名——而此舉也引發美國全力報復,美版阿富汗戰爭由此打響。
此時的美國正是如日中天,放眼全球無人敢阻。正是因著這份超強實力,使它敢於反恐劃線,逼使中、俄、伊等周邊勢力都不敢向塔利班和基地提供支持,從而使自己在經營阿富汗時,可以避免受到任何外力干擾——在近代以來列強對阿富汗的爭奪歷史上,這幾乎是頭一回!
但即便有這麼好的外部環境,美國的阿富汗戰爭依然步履維艱,最後只能慘淡收場。
回顧這段往事,有幾個關鍵點:為什麼美國要發動阿富汗戰爭?單單為了個本拉登,就值得美國興師動眾十多年?除了表面上的反恐,美國還希望借阿富汗戰爭達成什麼目的?何以最後只能黯然收場?這些問題,雲石君在下一篇中解答。
推薦閱讀:
※大漢帝國(六)——平定東越和南越
※鉤沉|大明帝國的黃昏:孫傳庭被迫再次出關
※成吉思汗消滅草原最強反抗部落:建立強大草原帝國
※見證大秦帝國史的秦量三寶|標準器|度量衡|始皇
※楊典:小帝國寫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