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篇:佛與凡夫的區別在那裡?
294問:在<楞嚴經>第二卷中,佛祖用垂臂、舉臂來比喻說明阿難及大眾是遺失真性、顛倒行事的,請問,到底眾生的"顛倒"顛倒在哪裡呢?高月明:首先,我們還原一下當時佛祖講法時的機緣場景:阿難問:既然我等大眾的本心真性是不生不滅和本有的,為什麼佛祖卻還要說我等大眾遺失了真性、顛倒行事的呢
295(續)高月明:這時佛祖即把手臂垂下問阿難:這是正的,還是倒的?阿難答:一般世人認為這是倒的。佛祖問:什麼又是正的呢?阿難答:如您將手臂上指於空就是正的。佛祖即將手臂上指於空對阿難說:佛身就如同這手臂向上指,你等之身就如同這手臂向下指,你認真思考一下,為什麼眾生是"倒指"的呢
296(續)高月明:這時阿難及大眾茫然不知所措地望著佛祖,不知自己為什麼是"倒"的。此時,佛祖哀憫大眾高聲說:一般大眾認為自己的"心"僅是局限在由四大組成的物質性的身體之內,實際上,不但這個"身",就連由眼耳鼻舌身意組成的"心",以及眼前看到的虛空大地山川河流、宇宙星辰都是真心中物
297(續)高月明:眾生對"心"只是局限在身體之內的這種認識就像是一個人把大海上泛起的一個小水泡認為是"整個大海"一樣。就是說,佛與眾生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這種本質上的一樣就像是手臂無論怎麼上下調換,手臂的本質是不會發生任何變化一樣(改變的只能是手臂所指的方向),
298(續)高月明:因此,佛之所以為"佛"是因為佛對世界的認識是"正"的,而眾生之所以是"眾生"是眾生對世界的認識是"顛倒"的。即:如認識到山河大地宇宙星辰都是真心中物即是佛,如認為外在世界是實有的,自己的"心"在身體之內就是眾生。(註:佛說的心指真心自性,眾生認為的心是個妄想心)
299(續)高月明:正所謂,佛者覺也!佛是覺悟了的人,眾生是未覺悟的佛。那麼,為什麼看起來十分簡單的道理,佛祖還要如此費勁的不斷說明呢?實際這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和容易理解,但它所帶來的"非邏輯"的結果卻讓人十分不願意接受和非常的不可思議,為什麼呢?下面,舉幾例說明:
300(續)高月明:例1:"悟道"這件事是非常難理解的,就如古代大德曾作過兩首"顛倒"的詩1: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2:半夜起來賊咬狗,撿個狗來打石頭,從來不說顛倒話,陽溝踏在腳裡頭。凡是認為以上兩首詩是不顛倒的就是佛,否則就是凡夫。下面我們就會看到這是為什麼
301(續)高月明:例2:如果接受一切皆是真心中物(如同接受波粒二相性、性空緣起、心外無物和涅槃寂滅等概念),那麼你就得接受:比如,你去開車,不是停車場有一個汽車的存在,而是你去了,汽車被你創造出來了,然後你將車開走了。
302(續)高月明:再如,你去上海市,不是地球上有一個上海市,而是你創造出了去上海這件事情,然後你創造出了飛機、機場、藍天白雲,以及你在到達上海的同時,創造出了上海市的高樓大廈。例如在上詩中,一般世人邏輯的認為:首先外在必須存在一個"陽溝",然後,自己的腳才有可能踏進去,
303(續)高月明:而實際情況,也是非邏輯的是:外在並沒有一個陽溝的存在,而是你創造出了"陽溝"又把你的腳"踏"了進去。如果接受一切唯心所現,就一定是"陽溝踏在腳裡頭"的結果。外在並不存在一個世界,正所謂心外無物,一切都是被你而創造出來的。如果你證悟到這點你就是佛。否則你就是眾生。
304問:那為什麼眾人心裡創造的外物都是一樣的?高月明:你說眾人實則無有"眾人"的存在,即:如接受心外無物,就同時必須接受<金剛經>中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非邏輯結果,因而世界上並沒有任何人的存在,你必須接受的唯一結果是:宇宙中只有你一個人存在,你就是宇宙本身
305(續)高月明:正因為此,在<金剛經>中佛祖回答須菩提應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時才會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以及"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即:度眾生就是度自己!一切唯心所現!
306(續)高月明:例3:如果接受性空緣起,你就得同樣接受:比喻:當你身處迷霧森林中時,你只能看到幾米遠的距離,森林中的一切只能隨著你的走近而被發現,當你走過去了,身後一切也就同時隱藏在迷霧中了,當你一回頭,一切又都會被看見,以此為喻,我們身處的世界,就如同是身處迷霧森林中一樣,但是(接307)
307(續)高月明:非常關鍵的,與迷霧森林不同的是:迷霧森林中的一切是一個被"發現"的過程(原來就存在,只是我們發現了它),而波粒二相性的世界(即性空緣起唯心所現的世界)則是一個原來不存在,一切存在是被你"創造"出的過程。正如<楞嚴經>中佛說: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308問:因果是不是虛妄的?高月明:比喻:玻璃杯是虛妄的,玻璃碎片也是虛妄的,但玻璃杯掉在地上被打碎的"因果現象"不是虛妄的,同樣,一切皆是心生幻相,但幻相中的"因果報應"不是虛妄的。正所謂"一切皆空,因果不空"。本質性的因果是波粒二相性的,否則,你回頭就看不到昨天剛買的汽車了。
309問:真心自性在哪裡?高月明:波粒二相性的現象本身也是"波粒二相性的",因為一堆原子不會監測並導致讓另一堆原子呈現出"波粒二相"的現象,所以你這堆原子(眼睛及大腦)之所以會導致另一堆原子(波粒二相性整個實驗器具)出現波粒二相的現象,是因為有一個"非波粒"的,即非原子的東西的存在
310(續)高月明:這個非原子的東西,不在外在山河虛空中(因為山河虛空大地皆是幻相的),也不在你的肉身中(同山河大地一樣,你的肉身本身也是幻相的),實際不能去問"它"在哪裡,因為這樣問是幻中說幻,是永遠沒有答案的。原子是生滅的,"非原子"的,即那個"如來本心"是不生不滅的而永恆的。
311問:我每天禪修靜坐,開始數水晶球時總是走神,數著數著妄念就來了,而且不知不覺的會在妄念中很久,眼睛看著前面的虛空,感覺沒有了聚焦點,眼神總是飄忽不定,要麼感覺眼睛很累,要麼好像要昏昏欲睡,不知該如何克服?高月明:克服方法有二,第一、在意數水晶球階段,為了讓心意有個聚焦點,
312(續)高月明:可以在面對的牆壁上劃一道水平線以及在線段的中間畫出一個如蘋果大小的點,然後像拴牛於木樁上一樣將眼神拴在這上面以像船錨一樣"錨定"住眼神,即是將注意力不放在虛空中而放在牆壁上了。對於所意數的水晶球也要在這條線上出現,出現的方式像是在牆壁的線上一下子按出來的一樣,
313(續)高月明:第二、對於你說『開始數水晶球時總是走神,數著數著妄念就來了』的現象是所有人共同遇到的『坎』,修定的目的、過程和關鍵點就是要努力越過這道坎。越過的關鍵方法是:要非常精神,非常努力高標準的將水晶球數得清楚,在不斷跌倒中不斷爬起,當你能夠屹立不倒越過此坎時你就入定了。
314問:是否要觀想出一個很"真"的水晶球(就是說,是否要把水晶球觀想得很清楚),然後再進行數呢?高月明:對於數水晶球數的"清楚"的要求是對水晶球的數目不能數錯,而不是要把水晶球本身觀想的有多清楚。假設你實在不能觀想出水晶球,那麼你就"假裝"牆上或虛空中有一個或幾個的水晶球,
315(續)高月明:請注意:我一開始數水晶球和數成功了的一年後的水晶球,所觀想出的水晶球本身樣子的清楚度並沒有任何變化(就是那麼一個模糊不清楚、影影忽忽的,甚至都不成形狀的東西),而變化的是,我把水晶球的數目"數的"很清楚了,即獲得了一直在數水晶球進而可以屏蔽任何妄念插入進來的能力
316(續)高月明:意數呼吸與<六妙門>中的一數(即數呼吸)的相同之處是:二者都是通過數呼吸來訓練心意的集中能力。不同是:數呼吸是以數字來數呼吸,容易產生"自動化的數",不具有高度集中心意的效果,而意數呼吸是用觀想出的意象(水晶球)去數,因此會更用心力,也即更具有訓練集中心意的效果
317問:什麼是"八還辯見"?高月明:第一、"見"即指見性、真心自性、如來本心。第二、"辯"即是通過一種邏輯的思考方式去清楚明白"見"性(本心)在哪裡以及是什麼。第三、什麼樣的思考方式呢?答:即"八還"的思考方式。因此,接下來的關鍵問題是,什麼是"八還"?
318問:什麼是八還?高月明:佛經將世間一切所見分為了八種現象,即:1光明、2黑暗、3通達、4障礙、5觀察、6空間、7昏暗、8清明。因為光明因太陽而有,所以可以把光明還給太陽,黑暗因黑夜而有,黑暗可以還給暗夜,以此類推,通達還門窗,障礙還牆宇,觀察還思考,空間還虛空,昏暗還塵霧,清明還晴朗
319(續)高月明:因為,當光明還於太陽後,還可以看見黑暗,因此見性不會隨著光明的消失而消失;同樣,當黑暗還於黑夜後,人們還可以看見通達,見性也不會隨黑暗的消失而消失,以此類推,當把一切現象(通達障礙觀察空間昏暗清明)歸還於它的源頭後,還會剩下的一個無處歸還的東西,這個就是見性。
320(續)高月明:下面,再用一個更形象的比喻來說明這種邏輯性的"推斷性"的思考:比如說,在一面鏡子中映現出了八種物品:木梳、手機、蘋果、眼鏡、水杯、鉛筆、橡皮、手錶。每一種物品都不是鏡子,其中任何一種物品的消失都不會讓鏡子本身消失,鏡子還會照樣映現出其它任何物品,因此,同樣道理,
321(續)高月明:如同純凈的鏡子是永遠不能被真實的表達出來,而只能通過映照出的其他物品的存在而被推斷出來的一樣,創造出世間一切幻相的"見性"也不能被世間任何現象真實的表達出來,表達的只能是一種"反指"性的推斷,例如:純凈鏡子的存在只能因為鏡中的"蘋果"的存在而被"斷定"出來,
322(續)高月明:而"見性"的存在也只能因為你能見到八種現象的存在而被"斷定"出來,由此,當把八種現象歸還於產生它的源頭後,一定還會剩下一個能見之性的東西,"這個"就是見性。見到這個就是"明心見性",因此,佛祖對阿難以推斷性的說明方法說: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323(續)高月明:八還辯見結束後,阿難又追問佛祖:我雖識知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解釋:我雖然明白了是有個還不掉的見性,但這又怎麼證明"這個"就是我的真心自性呢?然後佛祖總結了一句非常關鍵的、不可思議的話: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這句奇奇怪怪的話是什麼意思呢?
324(續)高月明:佛祖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能看見"我不去看任何物時的"見性"所在之地,那麼"這個"自然不是任何的"物",既然不是物(幻相),當然就是非物,非物即是非幻,即是真心自性。為了理解這句在邏輯上幾乎無法理解的話,接下來,我們先看阿難為什麼會提出這個提問,
325(續)高月明:阿難雖然明白了是有一個無處歸還的東西,但是正所謂眼見為實,阿難及大眾一直認為這個東西應該是個"東西",即應該是在某一處,有一定形象可以被看到的"物",因此阿難還是追問佛祖如何證明這個就是我的真心自性?接下來佛祖為了證明這個東西不是"物",是無法被見到的,而說:
326(續)高月明:第一、現在,你阿難與我共同看遠及的日月星辰、水陸空行、山川河流,近處的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岩石等等,這一切物象無非都是你的心分別出的幻相,即心生幻相(原文:種種形象,無非前塵,分別留礙),那麼在這些物象當中,那個是"物",那個又是我(或者你)的"見性"呢?
327(續)高月明:第二、你阿難和我(佛祖)可以清楚的看到:從日月星辰到山脈河流,再到種種光色都是物,都不是能見到這一切的"見性",又看樹木河流、草芥人畜也都是物而不是"見性"。從遠至近,所有物象自有不同差別,但都是被你的"見性"所見到的。雖然物象有千差萬別,但你的見性卻並無差別。
328(續)高月明:第三、如果"見性"是個物體,那麼你阿難就可以看到"我的見性"是什麼樣子了,可是你現在在眼前的這些萬物當中可以看見我的"見性"是什麼形象嗎?(答案是:不能)。第四、假設如果說,你、我共同去看樹木山川時,
329(續)高月明:那麼你、我的見性是與樹木山川相合在一起的(即遍於一切樹木山川),而這時暫且可以說,你看到了樹木山川的同時也就等於看到了我的見性,那麼,當我不去看樹木山川時,你是否可以看見一個我不去看樹木山川時的東西(見性)的存在嗎?(答案是:不能)
330(續)高月明:第五、假設你阿難真的見到一個我不去看樹木山川時的一個見性的所在,那麼現在在場的其他大眾也可以看到我的這個見性了,然而,事實情況是,其他大眾並沒有見到我不看山川樹木時的一個見性的存在,因此你阿難見到的一定不是我的見性。
331(續)高月明:第六、如果你阿難看不到我不去看山川河流時的一個"見性"的存在,那麼這個東西(見性)自然就不是一個可被看到的"物",既然不是物,就是非物,非物即是"真心自性"。為了更清楚明白的理解上文,即"為什麼見性是不可見的",下面我再用鏡子的比喻加以清楚說明:
332(續)高月明:比喻:在有鏡中蘋果物象存在的情況下,就必定存在一個能映照出這蘋果物象的"鏡子"的存在,同時"鏡子本身"是不可見的,而對鏡子存在的證明可以是:如果你看不到一個沒有影像的東西(即不見之地),那麼這個被推測出來的東西就一定是不可被看到的"鏡子",以此比喻而說:
333(續)高月明:如果你看到了樹木河流,以及感知到自己正活生生的活著,那麼就一定存在一個能去感知到(或者說承載)這一切的東西的存在(你看到了這個世界就等於如同是在"鏡子中映照出了萬物"),如何在幻相中證明這個東西(非幻)的存在呢?用一句不可思議的話來說就是:
334(續)高月明:如果你看不到一個不去看萬物時的東西,這個被推斷出來的不可見的東西一定是生出這萬物,即"能生萬物"的自性。這個就是明心見性。正如在<壇經>中六祖慧能說:"何其自性,能生萬物"。能生萬物的東西,當然、也一定不是萬物中的一個"物",當然是不可被看到的,
335(續)高月明:注意:不但是眼前萬物,即便是看到眼前萬物的眼睛也是萬物中的一個"物",因此,佛祖為證明真心的存在,即是證明"見性"是不可被看見的"非物"而對阿難說:"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336問:當看到"五蘊明明幻,眾生處處痴;佛法無多子,但得德行足"這句話時感到,如果對任何事情都不積極追求,活著豈不一點樂趣都沒有了嗎?另,請問:"佛法無多子,但得德行足"是什麼意思?
337(續)高月明:所以由此說,離苦的方法是"無失",而要想無失只有"無欲"(即:如果沒有任何慾望,就永遠不會有"失去"事情發生,就不會出現任何的苦)。那麼問題的關鍵是:一個人為了離苦而滅除任何欲行不行?答:不行。因為學佛學的不是徹底的"無欲"(發菩提心也是欲),學佛的目的是離苦。
338(續)高月明:就是說,第二、雖然"苦"源於慾望的沒有被實現,但請注意:不是完全的無欲就是樂,"樂"恰恰是源於慾望的"被實現"。因此在本質上,離苦的方法與除欲無關,那與什麼有關呢?下面,我們先看一下,是什麼會導致一個人"苦"的?
339(續)高月明:答:苦的源頭不是欲,而是貪慾。例如:金錢是造福人們美好生活的財富,權力是治國安邦和懲惡揚善的工具。如果一個人把金錢權力變成滿足個人貪慾的工具,他就會不折手段的痴迷在金錢權力上,會讓他作惡多端,最終把自己推進地獄,受無盡苦。因此離苦的方法不是無欲,而是諸惡莫作。
340(續)高月明:如何得樂?答:眾善奉行!如果一個人任何慾望的實現都是以至善之心發起的,那麼他就會永遠活在"樂"中。例如:如果一個人把金錢企業用於造福社會,把權力作為治理國家和實現公正公平的工具,那麼他就等於活在西方極樂世界之中了。因此,從以上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
341(續)高月明:苦或樂在本質上與欲無關,而是與惡欲或善欲直接相關。惡欲是產生苦的根源,而善欲是產生樂的根源。無論如何,我們都是在幻中學修學佛法,因此所謂"五蘊明明幻,眾生處處痴"是告訴人們一切金錢權力都是幻相假象,貪慾在這上面一定會引發無盡的苦。
342(續)高月明:因為學佛學的不是如何死去,而是如何活著,不但活著本身是幻,就連學佛本身也是幻。佛法是指向實相的手指,而非邏輯的實相是:"手指"即佛法本身也是幻相,無論如何你也離不開幻,能離開的只有幻相中的"苦",因此佛法講一切皆幻,是告訴世人不要痴迷貪著在幻上,而不是說幻是惡的
343問:"佛法無多子,但得德行足"是什麼意思?高月明:第一、佛法核心奧義並不是多麼秘不可測,無非就是對性空緣起(唯心所現)的證悟。反過來說,雖說簡單,實則"第一義空不可說",而這又是最、最不可思議的。證悟到此又有什麼好處呢?答:一個人越是相信這點就越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及
344(續)高月明:越會敬畏自己的起心動念和處處行善積福,因為他知道眼前的一切就是他自己!因此第二、修學佛法無非是讓人們多去積福行善而離苦得樂。正如<金剛經>中佛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悟道成佛)。任何財富都會消失,只有自由心才是永恆的
345(續)高月明:第三、因此如果一個人從內心中至誠至敬發起大菩提心,就是至誠至善之心,行於布施而不住相,那麼雖然沒有證悟,但能夠一念生凈信至信,那麼他就是佛了!正所謂:佛者覺也,即覺悟到一切皆是心生幻相,一切就是他自己,他自己就是一切,即"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如此,此心就是佛!
想問什麼,請留言!你即將決定行文的走向! 更多詳情,敬請留意其後文章。
更多精彩,敬請點擊:
科學禪定官方網站:http://www.foxue123.com
高月明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gaoyueming123
推薦閱讀:
※老婆.情人.紅顏知己的區別【經典圖文/等你分享】
※笑噴了!帥哥與醜男的區別
※什麼是詩詞,什麼是律詩,什麼是絕句?三者有何區別?
※佛教和道教的區別
※CVT和CVVT有什麼區別嗎
TAG: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