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居淵:經學圈子與經學對話

來源:中國社科科學報(2014.3.10)

作者 :陳居淵.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本期編輯:小高

清代的經學圈子是指某一區域以經學大師為核心,集合一些較高素質的學人所組成的經學研究群體。他們師承不同、學術理念接近,在志同道合的氣氛中,對彼此的學術觀點互相切磋、反覆論證,並及時地向同行傳遞各自研究的最新成果。這些經學圈子,往往不受地域與學派的限制,少則幾人,多則幾十人,乃至百人。如清初就有以徐乾學為師長,劉獻廷、萬斯同、胡渭、閻若璩、王源等學人組成的經學圈子。乾嘉時期則有朱筠、盧見曾、畢沅、謝啟昆等學人組成的經學圈子。不過,這些經學圈子往往是被圈定在大員幕府之內,他們尚屬幕主與賓客的關係,其經學研究取決於幕主的好尚,而幕主的好尚是以官方學術為其背景的,因此學術水準良莠不齊。如徐氏學人經學圈,就被顧炎武譏為「欲延一二學問之士以蓋其群醜」,甚至被視為「彼蠅營蟻附之流」。又如朱筠的經學圈子,雖然結集了乾嘉前、中期漢學精英,但他們是為生計所驅使,長寄門下,有的長達二三十年之久;學術研究隨人仰俯,代人作嫁,缺乏個性。這種在大員幕府中形成的經學圈子,實際上是陪同長官談經論史,盱衡時局,故難以稱為嚴格意義上的學人經學圈子。

《姑蘇繁華圖》

乾嘉時期,首先由學人組成的經學圈子,是蘇州「三惠」(惠周惕、惠士奇、惠棟)。當時南來北往的學者,無不以不識惠棟為恥辱,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專治「漢學」的經學圈子。與惠棟一樣,地處松江府嘉定地區的則有以錢大昕為核心的經學圈子,「門下士積二千餘人」,他與惠棟順風呼唱,推波助瀾,成為乾嘉時期吳中地區最為活躍的兩個經學圈子。與蘇州、嘉定一樣,地處安徽歙縣富商汪梧鳳的「不疏園」,則由鄭牧、汪兆龍、戴震、汪梧鳳、程瑤田、方矩、金榜等「江門七子」所組成的經學圈子。「七子」不僅都師從江永研習《六經》,而且全是徽州府人。此外,在揚州地區,則有以傳承「皖學」學脈的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經學圈子,以焦循、阮元為核心的經學圈子。常州武進地區有孫星衍、洪亮吉與庄存與等經學圈子等。經學圈子內部與經學圈子之間進行橫向、縱向的經學對話,也就為乾嘉學術的形成起著重要的鋪墊作用。

經學圈子內部的橫向對話是指同一個經學圈子之內,學者之間就某些經學問題或專題進行討論、交換研究心得、發布信息成果。如錢大昕、王鳴盛與惠棟討論經義,彼此都在「訓詁必以漢儒為宗」的治經原則上達成共識。汪灼敘述戴震說:「先嚴同學不疏園,南東異室處。偶讀書有得,未嘗不來先嚴處,分榻坐,執掌談道,歡聲達牆外。」這些都是當時經學圈子內部對話的學術風尚。

經學圈子之間的對話指不同經學圈子學人之間就某一學術問題或會面互相探討,或以書札相互詰辨,從而達到學術資源共享。如錢大昕與戴震以書札往來,力辨「西學」之非。焦循與孫星衍、孫星衍與袁枚也都以往來書札交換各自對「考據學」的理解。汪萊、李銳、談泰不時與焦循會面,「互相訂正古算學,甚獲朋友講習之益」。

經學圈子內部及經學圈子之間的對話促成了以蘇州、徽州、揚州、常州等為中心的區域性經學群體互動的態勢,並由此向外輻射,逐漸形成了18世紀以江浙皖三地為一體的交叉互融、密布縱橫的經學研究網路。


本期排版:小高


推薦閱讀:

胡遂對話胡林翼:曾國藩自嘆不如的晚清名臣
第三部分 第6節 與莎倫·萊希特對話(3)
斯里蘭卡 與禪修大神對話02 (更多關於隆波田法の技巧)
馬雲扎克伯格:知識對話智慧 西方對話東方(完整對話實錄)
【蓮花般若屋】《阿羅漢與佛的對話》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與佛的對話-《放光般若波羅蜜經》

TAG:圈子 | 對話 | 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