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生活應急小貼士

當莘莘學子踏上異國的土地時,他們所將面臨的不止是學業,還有獨立生活的考驗。雖然現在的網路信息非常的發達,學生可以在出國前就通過網路得到諸如食宿、交通、通信等各方面的資訊,但是當他們真正踏上異國土地的那一刻起,還是難免會碰到意外狀況。那麼當意外發生時,學生應該怎麼去處理呢?留學專家給出幾點意外事件的防範措施,可以給準備出國或者剛剛留學的學生一點借鑒:

  1. 隨時與家人保持聯繫

  留學專家建議第一次出國的學生,隨身帶張全球漫遊的手機卡。在轉機時可以通知家長及親人自己目前所在的國家及城市,而且如果飛機延遲或者取消的話可以第一時間通知目的地機場的接機人員,並將替換的航班號及落地時間通知到他們。

  2. 行李託運有訣竅

  在辦理登機手續時,航空公司的櫃檯都會有免費的行李標籤。學生可以將自己的姓名及聯繫方式填上並貼在自己的託運行李上。以備在發生行李丟失時,可以據此向機場工作人員提供行李信息,並且有助於找回遺失的行李。但切勿將現金及貴重物品存放於託運行李當中。之前就曾經出現過機場人員盜竊旅客託運行李中現金的案件。

  3. 生活支出養成刷卡好習慣

  學生在國外生活身上的現金最好不要超過50英鎊,而且以小面值居多為宜。國外發達國家的刷卡系統非常完善,基本可以滿足各個方面的生活需要。切勿將大量現金儲存於家中或者宿舍,碰到大額消費時盡量選擇刷卡或者銀行轉賬和匯票。另外出國時需要帶一張國內發行的外幣信用卡(建議為萬事達或者是維薩卡),此卡應與平時常用卡或者隨身的錢包分開放置。一旦發生錢包丟失或者銀行卡丟失,此卡可作為應急卡使用。

  學生落地後可以去當地的銀行開戶。以英國為例,去英國大多數的中國學生選擇在英國的滙豐、巴克萊和蘇格蘭皇家銀行開戶,選擇在這三家開戶的目的主要是因為這三家銀行在當地的服務網點最多,服務廣泛,而且跨行取現等服務基本上都是免費。

  剛去的同學可持護照、註冊證明、住宿合同和相關文件到上述幾家銀行的網店辦理開戶事宜。開戶周期約為2-4周。當然,你也可選擇在國內的網點開戶。例如滙豐,該銀行在「北、上、廣」均有多家網點,開戶分為10萬與50萬兩個檔次,學生只要拿到去英國的簽證,無論是語言課的還是主課的,都可申請在國內辦理英國銀行卡,非常簡單快捷。

  4.養成備份的好習慣

  護照、簽證及常用聯繫人的電話都要做好備份,最好可以背過一兩個緊急聯繫人的電話號碼。一旦證件丟失時,持原證件的複印件去補辦可以大大節省補辦的時間,而且辦理日常業務時,證件的複印件也是可以受理的。

  5. 個人保險很重要

  一般來說,發達國家會強制留學生購買第一年的醫療保險,也有的國家會要求學生購買整個就讀時間內的保險。但很多的學生在第二年或者第三年的時間就不再購買醫療保險,這是非常不可取的。首先學生看全科門診時,醫療保險基本可以返還50%以上的診金,其次發生緊急事故的時候,醫保會為你提供一個有保障的治療。很多在國外待過的人們都知道,澳大利亞公立醫院的門診效率是非常非常慢的。如果病人不是通過急救中心送來,而且沒有生命危險,基本都會讓你等上3-4個小時的。因此建議一旦發生緊急的醫療狀況,不要猶豫,馬上打電話去急救中心。

  曾經就有一位在廚房打工的學生,切菜時不小心切掉了半個小指,結果愣是在澳洲黃金海岸市的公立醫院足足等了4個小時。此外,建議購車或者購房的學生盡量去買一份汽車或者房產的保險。千萬不要抱著僥倖心理省這筆錢。目前國內有很多大型的保險公司開通了國際保險業務,學生及家長不妨在出國前去諮詢一下。

  6. 在外租房要細心,房屋保險是必須

  很多學生喜歡和朋友在校外一起租房,但在租房子的時候最好選擇正規的中介公司。雖然價格可能會貴一點,而且出租的時間也比較死板,但是所有通過中介公司出租的物業,都是包含保險費的。

  也就是說,一旦發生意外,例如租客在出租房屋裡受傷,或者是因為租客的非主觀過失造成的火災或者房屋的損壞都可以由保險公司賠付醫藥費或者是房屋修補費。如果學生一定要從私人手中租房的話,一定要將房屋保險寫入合同內,否則一旦出現意外,學生有可能要付全額的賠償金。

  7. 合理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利益

  儘可能多的去了解所去留學國家或地區的法律法規。如果碰到人為傷害時,要懂得利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利益。情況允許的話,可以向路人求助,或者記錄下目擊者的聯繫方式。

  曾經有位留學生在乘公交車下車時,因為司機在車輛未停穩時就將車門打開,造成該同學從車上跌落。事故發生後,這名同學不但記錄了當時目擊者的聯繫方式,還要求司機將事故的過程寫了下來。後來市政廳不僅支付了學生的全部醫療費用,甚至因為病假所耽誤的課程學費也全部賠付給學生。


推薦閱讀:

女生怎麼變得更為優雅智慧?
初戀和前任同時出現在面前,你選誰?
甜馨黑嗎?
2016年,你最想吐槽什麼?
拯救你的干發尾油頭皮,看這一篇就夠了

TAG:生活 | 海外 | 海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