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各國經典名槍之手槍篇!

美國手槍柯爾特M1911A1式11.43毫米半自動手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手槍之一,是世界上裝備時間最長、裝備量最大的手槍,被許多國家軍隊採用。它的設計者是大名鼎鼎的美國著名槍械設計師和發明家勃朗寧。該槍在美國軍隊中服役已有70多年,直到上世紀末才被伯萊塔92F式9毫米手槍取代。

M1911式1911年定型,1923年改進後命名為M1911A1,1926年正式列裝。該槍採用槍管短後坐式工作原理,槍管擺式開閉鎖,彈匣供彈。 槍全長為215毫米,槍管長127毫米,槍全重1.36千克,有效射程為50米,初速為253米/秒,彈匣容量7發。

美國手槍柯爾特M1917型轉輪手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歷史名槍,在美國軍隊裝備柯爾特M1917以前,他們的部隊裝備的是.38口徑的轉輪手槍,由於.38口徑的手槍威力不盡人意,再者美國軍方也見識了.45口徑槍彈的威力,為了應付戰爭急需,除了M1911自動手槍外,美國陸軍還在1917年4月從史密斯·韋森訂購了10萬支發射. 45自動手槍彈(ACP)的M1917轉輪手槍。無底緣的0.45ACP槍彈為了能在轉輪手槍上發射,需要先將ACP彈裝在一個半月形彈夾上,使彈夾起到底緣作用才行。第一批供貨時間是1917年9月6日,到1918年,史密斯·威森公司總共生產了0.45英寸M1917轉輪手槍163476支。柯爾特公司原來也生產轉輪手槍,見到史密斯·韋森公司生產出發射本公司ACP彈的M1917轉輪手槍,也利用半月夾方式,將其M1909轉輪手槍改成發射0.45ACP彈的轉輪手槍,也稱為M1917式轉輪手槍。柯爾特公司共投產此槍31萬多支,到1918年11月6日大戰結束停產。

蘇聯手槍托卡列夫TT30/33型7.62毫米半自動手槍

TT手槍是蘇軍裝備的第一種自動裝填手槍,由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托卡列夫於1930年設計,圖拉兵工廠生產,取設計者和製造廠的名稱首位字母命名該槍,即TT手槍。該型手槍於1930年被採用為蘇軍制式手槍,之後經過改良及簡化後,改稱TT1933。 該採用槍管短後坐原理,閉鎖方式為槍管擺動式,槍長195毫米,重854克,容彈8發,戰鬥射速30發/分,有效射程50米。該搶威力大,精度高,簡單可靠,被蘇軍官兵稱為忠實的夥伴。在蘇聯衛國戰爭中,托卡列夫手槍立過不少「戰功」。

TT手槍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手槍之一,除中國進行仿製外(中國命名為54式手槍),還遍佈於華約各國、朝鮮、越南及非洲許多國家。

沙俄時期,俄國國內沒有自己研製的轉輪手槍。沙俄政府於1895 年正式採用比利時7.62mm納甘轉輪手槍作為軍用與警用手槍,稱納甘M1895轉輪手槍,並由圖拉兵工廠生產。十月革命後,蘇軍指定托卡列夫手槍(TT-30/33)為軍用手槍,並裝備軍隊,納甘M1895轉輪手槍逐漸從軍隊撤裝,許多納甘M1895轉輪手槍成為蘇聯第一代警用制式手槍。

德國卡爾瓦爾特公司生產的P38手槍於1939年投入生產,代替魯格P08作為德軍的標準配製。P38手槍是一種雙動手槍,在緊急情況下,僅需摳動扳機就可以完成擊發動作。自動方式為槍管短後坐 ,閉鎖方式卡鐵擺動式,全槍長218毫米,槍管長102毫米 ,全槍質量(空彈匣)772克,彈匣容量8發 。

魯格P08可謂是世界手槍史上最燦爛的一個明星。1893年,美籍德國人雨果.博查特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自動手槍――7.65毫米C93式博查特手槍。不久,同廠喬治 魯格又對這種手槍的結構進行了改進設計,新式的魯格手槍,包括新式的9x19mm子彈,1908年被選為德軍的制式手槍,9x19mm子彈就是著名的巴拉貝魯姆手槍彈。

魯格手槍作為制式自衛武器,在德軍服役達30年之久,是一戰,二戰最具有代表性的手槍。自動方式為槍管短後坐,閉鎖方式為肘節式,全槍長220mm ,全槍質量(空彈匣)890g ,槍管長102mm , 彈匣容量8發。

1929年,德國著名的卡爾·瓦爾特兵工廠推出了一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自動手槍,這就是眾所周知的PP手槍。 PP即是Polizei Pistole的縮寫,意即「警用手槍」。PP手槍的結構有著革命性創新,設計者成功地把轉輪手槍的雙動發射機構,與自動手槍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實現了劃時代的歷史性跨越。迄今為止,這種結構理念是世界上推廣應用時間最長、應用範圍最廣泛的一項科技成果!

著名轉輪折轉式韋伯利手槍1887年成為英軍制式裝備,韋伯利MKVI(馬克4型)是它後期的代表作。該槍由英國著名槍械設計師菲利普?6?1韋伯利設計,由伯明翰的韋伯利?6?1斯科特武器製造公司生產。該槍1915年裝備英國軍隊,口徑11.18毫米,槍長285毫米,槍重1.08千克,轉輪容彈6發。

二戰中英國及英聯邦國家使用勃朗寧HP手槍此之前,英國及英聯邦國家廣泛裝備了韋伯利.455轉輪手槍。許多軍界人士和槍械設計者都認為.455韋伯利VI型是有史以來最好的軍用左輪手槍,是六響槍的終結者。

比利時FN公司的勃朗寧M1935手槍,在英語國家則稱之為勃朗寧大威力手槍(Browning Hi-Power)。之所以稱為「大威力」,主要是區別於以前以FN名義設計的各種勃朗寧手槍,如M1900、M1906、M1910等,它們多是發射低威力的7.65mm/6.35mm手槍彈,主要用作自衛。而魯格設計的9×19mm槍彈對當時歐洲人來說的確是一種威力最大的手槍彈。其次,M1935的彈匣容彈量達到了13發,與當時流行的自動手槍僅7-10發的彈匣容彈量相比,也是空前的,這使得該槍的使用者擁有更強的單兵火力,對近距離作戰具有重要意義。此外,該槍尺寸較傳統的勃朗寧手槍明顯大出一截,給人以粗獷、墩實的感覺,也充分顯現了「大威力」的風格。

M1935手槍最先在1935年被比利時軍隊採用,然後其他一些國家也開始裝備該槍,如荷蘭、丹麥、羅馬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一些歐洲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FN公司已經生產了35000多支HP手槍,可見該槍受歡迎的程度。

法國M1935A式7.65毫米半自動手槍

到1934年時勃朗寧HP手槍的設計已經完成並準備好投產,並最先在1935年被比利時軍隊採用。 然而,最初提出要求讓FN公司設計出HP手槍的法國軍隊卻決定不採用該手槍,而改為採用設計概念相似的Mle.1935型7.65毫米半自動手槍,作為法軍制式手槍。

該槍系由瑞士人查爾斯·皮特於1934年在美國0.45英寸M1911式軍用手槍基礎上改進而成的,同年在法國獲得發明專利,由法國SACM公司製造。被法軍選中為制式手槍列裝陸、海、空三軍,命名為M1935A式。該槍發射法國7.65mm手槍長彈,採用槍管短後坐式自動方式,全槍長189mm,全槍質量0.73kg,槍管長109mm,彈匣容彈量8發,初速305m/s。M1935S手槍為1938年研製的一種M1935A式手槍的改進型。

義大利伯萊塔M1934式9毫米半自動手槍

伯萊塔Ml934式手槍系由義大利伯萊塔公司1934年研製的,是一支比較出色的軍用手槍。1934年,義大利陸軍正式列裝,並成為義大利陸軍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的單兵自衛武器。該槍發射9mm勃朗寧手槍短彈或0.380英寸柯爾特手槍彈,採用自由槍機式自動方式,全槍長 152mm,全槍質量為 0.66ks,槍管長 94mm,彈匣容彈量 7 發,初速250m/s。

中國毛瑟軍用手槍(駁殼槍、盒子炮、匣子槍、自來得、快慢機、大肚匣子、二十響)

抗日戰爭中,中國進口的手槍型號非常繁雜,但數量最多數是德式毛瑟駁殼槍。 沒有一支槍能像駁殼槍那樣在中國的近現代史上留下如此之深的痕迹。在20世紀的前50年中,它一直活躍在中國的軍事甚至是政治舞台上,在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駁殼槍的正規名字應該叫毛瑟軍用手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製造的一種手槍。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由德國費德勒兄弟研製,並以毛瑟命名。中國很早就有仿造,在抗日戰爭中使用較廣。駁殼槍在歐洲使用不多,它最主要的主顧是在萬里之外的中國。中國是使用德國毛瑟手槍最多、並將其發揮到了極致的國家。

日本王八盒子(南部十四式8毫米手槍)

王八盒子其實就是南部「十四年」式手槍,是日本軍隊配發的制式武器。當時日本侵華的關東軍不適應東北嚴寒的氣候,所以,日本軍事生產部門在原來"十四年"式的基礎上,作了兩次改進:一是擴大扳機護圍,使關東軍戴上棉手套也可以將手指伸入扳機護圍;二是手槍座上增加一個用鋼皮做的彈簧卡住,以防止彈夾掉下來。至1945年,共生產了28萬把,為日軍第二次大戰中使用的主要手槍,也是二戰中最差的手槍。由於其皮槍套有個圓形的蓋子,民間俗稱王八盒子。


推薦閱讀:

中美俄手槍對比,哪一把才是你的菜?
步槍彈多為尖頭而手槍彈多為圓頭 原來是因為...
細品美國經典左輪手槍
世界著名手槍擊發瞬間一覽

TAG:經典 | 手槍 | 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