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烏克蘭大饑荒

烏克蘭大饑荒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烏克蘭大饑荒(烏克蘭語:Голодомо?р;拉丁字轉寫:Holodomor),是1932年至1933年發生在蘇聯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的大饑荒。據估計,大約有240萬[1]至750萬[2]烏克蘭人死於這一事件。雖然同一時期在蘇聯各地都發生了饑荒,但「Голодомор」一詞通常用來特指在烏克蘭民族聚居區內發生的饑荒。當代學者大多認為烏克蘭大饑荒是在斯大林農業集體化運動的背景下出現的災難,造成饑荒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人為因素。在烏克蘭,這次饑荒有時被認為是故意製造的、針對烏克蘭民族的行動,因此當地也稱為「饑荒種族清洗」[3][4][5]。歷史學家認為蘇聯在這次大饑荒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致使大饑荒的後果更加慘重[6]。一些烏克蘭人認為蘇聯對這次大饑荒的責任不亞於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7],並且認為蘇聯專門利用饑荒來清洗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其行為已從法律上構成種族滅絕[8][9][10][11][12]

目錄[隱藏]

  • 1 饑荒的經過
  • 2 饑荒的後果
  • 3 爭論
  • 4 紀念
  • 5 參見
  • 6 注釋
  • [編輯] 饑荒的經過

    1933年烏克蘭哈爾科夫(Kharkiv)街上的餓殍

    在推行農業集體化期間,大量蘇共黨員被派往農村,動員農戶加入集體農莊,他們在烏克蘭遇到了消極的和積極的抵抗,最終導致對烏克蘭「富農」階層的集體逮捕和流放。大量擅長耕作、富於農業經驗的烏克蘭農戶被劃為「富農」,全家流放至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導致烏克蘭本土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率下降。免於被流放的農戶,因為擔心被劃成富農,因此不願耕作,其直接結果就是1932年烏克蘭糧食產量暴跌。當年預期在全蘇聯可以收穫9070萬噸糧食,但是實際上只收穫了5500萬到6000萬噸。蘇聯政府徵得的糧食數量也從預期的2650萬噸下跌至1850萬噸。為了解決糧食短缺問題,1932年8月7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頒布了一項新法令,規定「盜竊集體農莊財物」可以判處死刑。這一法令從根本上禁止農民將任何農產品據為己有。至1933年1月,有7.9萬名農民根據該項罪名被逮捕,其中4880人被判處死刑。

    在禁止農民佔有收穫的糧食後,1932年12月6日,蘇共政治局頒布了另外一項秘密命令,將全烏克蘭的所有生產資料(農具、牲畜、種子)收歸公有,禁止將任何糧食和製成品運入烏克蘭農村,並在全烏克蘭禁止商品和農產品的異地買賣。此外還向烏克蘭農村派出了搜糧隊,沒收農民的餘糧、口糧和種子糧。

    這幾項懲罰性措施實施數月後,到1933年春天,在全烏克蘭範圍內出現了極其嚴重的饑荒現象。蘇共和烏克蘭政治局發出了一些補救性的命令,包括向饑荒地區運去32萬噸糧食,但同時自烏克蘭向外運出糧食的行動仍未停止。當年春天在俄羅斯西部和烏克蘭大部分地區出現的乾旱加重了饑荒的程度。與此同時,蘇聯政府禁止災民向外流動,烏克蘭以及頓河流域同外界的交通被中斷,到這些地區的旅行被禁止。任何未經許可便試圖離開烏克蘭的饑民都作為「階級敵人」被逮捕。

    1933年冬和1934年春,烏克蘭氣候條件轉好,1934年農業收穫量有所提高,烏克蘭饑荒狀況逐漸消失。根據climate and food problem in Russia: 1900-1990一書,從1933年起,蘇聯官方用了新的糧食統計手段,不用實際收到穀倉里的數字,而用「生物學產量」,極端誇大農田的產量,目的是作為定量強迫集體農莊多交糧食。以致於30,40年代的蘇聯農業產量超出了任何外國專家的想像。蘇聯專家到了50年代都試圖在研究的時候糾正30年代到40年代的數字。

    [編輯] 饑荒的後果

    紀念烏克蘭大饑荒受難者的十字架,位於基輔

    由於缺乏官方統計數字,死於烏克蘭大饑荒的人數只能進行估算,具體人數在250萬到480萬之間。除了飢餓外,缺乏營養、抵抗力下降後導致的疾病感染(主要是斑疹傷寒和傷寒)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尤其是城市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人口中,81.3%是烏克蘭人,4.5%是俄羅斯人,1.4%為猶太人,1.1%為波蘭人。還有為數不少的白俄羅斯人、匈牙利人、伏爾加德意志人和克里米亞韃靼人死於烏克蘭大饑荒。

    除了饑荒外,1932年到1933年,蘇聯還對抱有民族主義觀點的烏克蘭知識分子、作家等民族文化精英進行了清洗。

    [編輯] 爭論

    烏克蘭獨立後,許多烏克蘭政治家和學者認為1932年-1933年大饑荒是蘇聯對烏克蘭的種族清洗和種族滅絕。但是親俄羅斯的政客以及俄羅斯政府反對這樣的叫法。

    2003年10月,烏克蘭大饑荒紀念委員會在義大利維亞琴察舉行會議並簽署聲明,要求義大利政府和歐洲議會承認烏克蘭大饑荒是針對烏克蘭民族的有計劃的種族滅絕。

    烏克蘭國會和許多國家的烏克蘭人社團對普利策獎委員會發出呼籲,要求其撤銷1932年頒發給《紐約時報》駐蘇聯記者沃特·杜蘭蒂的獎項。沃特·杜蘭蒂因對蘇聯五年計劃的系列報道而獲得了該獎,但是他在明知烏克蘭發生大饑荒的情況下仍對全世界隱瞞了這一慘劇的真相,並且在報道中宣稱「烏克蘭根本未發生饑荒,而且也不可能發生」。[1]

    [編輯] 紀念

    2002年初,烏克蘭政府解密了1000多份有關饑荒的秘密文件。烏克蘭總統庫奇馬也簽署法令,將11月22日定為「饑荒紀念日」。

    2006年11月25日,烏克蘭各城市下半旗,並在國旗上纏上黑絲帶,向大饑荒的死難者致哀。烏克蘭總統尤先科和議會議長莫羅茲主持了大饑荒紀念館的奠基儀式,並在市中心廣場舉行燭光哀悼活動。全烏克蘭的電視台和電台停止播放娛樂節目。

    [編輯] 參見

  • 農業集體化
  • ^ http://news.sina.com.cn/w/2003-11-23/12501171605s.shtml
  • [編輯] 注釋

    1. ^ Timothy Snyder, 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 p.53 (he states that this figure "must be substantially low, since many deaths were not recorded.")
    2. ^ Anatoliy Vlasyuk, Nationalism and Holodomor, p.53 (he states that this the absolute minimum killed, by looking at the population loss would be around 4.5 million, with 7.5 million being more likely, and 10 million also being possible.")
    3. ^ Davies, Norman. Europe East and West. London: Jonathan Cape. 2006: 145. ISBN0224069241.
    4. ^ Baumeister, Roy. Evil: Inside Human Violence and Cruelty. Macmillan. 1999: 179. ISBN0805071652.
    5. ^ Sternberg, Robert. The Nature of Hat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67. ISBN0521896983.
    6. ^ - "The famine of 1932–33", Encyclop?dia Britannica. Quote: "The Great Famine (Holodomor) of 1932–33—a man-made demographic catastrophe unprecedented in peacetime. Of the estimated six to eight million people who died in the Soviet Union, about four to five million were Ukrainians... Its deliberate nature is underscored by the fact that no physical basis for famine existed in Ukraine... Soviet authorities set requisition quotas for Ukraine at an impossibly high level. Brigades of special agents were dispatched to Ukraine to assist in procurement, and homes were routinely searched and foodstuffs confiscated... The rural population was left with insufficient food to feed itself."
    7. ^ Josef Zisels; Halyna Kharaz. Will Holodomor receive the same status as the Holocaust?. Citizens Action Network in Ukraine [2010-11-01].
    8. ^ Peter Finn, Aftermath of a Soviet Famine, The Washington Post, 27 April 2008, "There are no exact figures on how many died. Modern historians place the number between 2.5 million and 3.5 million. Yushchenko and others have said at least 10 million were killed."
    9. ^ 引用錯誤:無效<ref>標籤;未為name屬性為marples2005的引用提供文字
    10. ^ 引用錯誤:無效<ref>標籤;未為name屬性為KulchFeb2007的引用提供文字
    11. ^ Yaroslav Bilinsky. Was the Ukrainian Famine of 1932–1933 Genocide?. Journal of Genocide Research. 1999, 1 (2): 147–156. doi:10.1080/14623529908413948.
    12. ^ Stanislav Kulchytsky, "Holodomor-33: Why and how?", Zerkalo Nedeli, 25 November—1 December 2006, in Russian, in Ukrainian.

    推薦閱讀:

    馮紹雷:普京在烏克蘭局勢中的精打細算
    朱長生:西方演變烏克蘭手段、特點及對其應對策略
    於時語:烏克蘭危機中的地緣政治
    烏克蘭議會通過特赦法律 未換來反對派緩和態度——摘自觀察者網
    西方勢力與俄國角力的犧牲品——烏克蘭變局透視

    TAG:烏克蘭 | 饑荒 |